晏玲;薛媛;罗跃全
膝关节镜手术是一种在动态的自然解剖条件下对膝关节进行探查治疗的微创手术方法,为一些不明原因的膝关节疼痛明确诊断并在镜下施行治疗,具有伤口小、损伤轻、视野广、诊断明确、术后创伤反应轻、痛苦小、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本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膝关节镜下治疗膝关节病86 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陈美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急诊骨折创伤患者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与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救120所送骨折创伤患者82例,按受伤程度分成3组:A组(n=33):肢体单处骨折;B组(n=24):肢体单处开放性骨折;C组(n=25):肢体2处及2处以上骨折伴血管损伤或脏器损伤.3组分别于入院时、术后24 h、术后3 d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结果 A、B组PLT、APTT、FIB检测项目均在正常范围,两组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PLT、FIB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APTT与A组及B组各期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A组各期D-D检测在正常范围内,而在B组及C组中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B组各期与C组各期比较,C组各期有明显增高.结论 骨折创伤特别是多发性创伤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纤溶增强.检测PLT和凝血功能对临床骨折患者静脉栓塞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提供监测指标.
作者:吴金根 刊期: 2009年第22期
近年来,我国检验医学发展迅速,许多医疗机构的临床实验室改善了工作环境,更新了检验设备,增加了检验项目,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健康检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林光辉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梅毒螺旋体抗体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梅毒螺旋体抗体胶体金试验(金标法)3种检测方法 的应用比较,探讨如何合理利用3种方法 来检测梅毒抗体.方法 用目前为常用的RPR和TPPA、金标法进行测定.结果 RPR、TPPA和金标法的灵敏度分别为59.8%、100.0%、91.5%,特异性分别为77.8%、100.0%、94.4%.结论 RPR适用于疗效观察,金标法适用于急诊检验,而TPPA是临床检验梅毒抗体的确认试验.
作者:赖年钰;甘晓协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数(N)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在老年肺部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检测90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CRP、ESR、WBC、N及痰培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前肺部感染患者CRP水平显著高于8 mg/L,阳性率达100%,治疗后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RP的阳性率明显高于ESR、WBC、N和痰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BC、N、ESR、痰培养在诊断和治疗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中作用有限,而CRP可作为诊断肺部感染和观察疗效的敏感指标.
作者:张梁;黄涵;周娜;邓巧莹 刊期: 2009年第22期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导致结核感染者发展成为活动性结核患者危险的因素,本文对156例HIV感染者用胸部X线、结核菌痰检(简称痰检,包括痰培养和涂片镜检)、血清结核抗体(TB-Ab)检测,以了解3种方法在HIV感染者中的检出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戚茂超;李世立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多次输血小板患者的意义.方法 将多次与初次输血小板的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35例和19例),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将18例筛查阳性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9例),一组配型后输注血小板,另一组随机输注等量血小板,输后1、24 h计算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纠正增加指数(CCI)并计算有效率.结果 多次与初次输血小板的患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8.6%和5.5%,配型组和未配型组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分别为88.9%和0 0%.结论 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对其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并进行配型,可使血小板输注更加合理.
作者:龚建光;单筠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选择结果准确、价廉、操作简便的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生物监测方法 .方法 将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装入10 mL刻度螺旋瓶盖试管,与凯斯普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生物指示剂同时进行灭菌效果生物监测.结果 螺旋瓶盖试管装菌片15次75管均为阴性;凯斯普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生物指示剂15次15管均为阴性.结论 螺旋瓶盖试管装嗜热脂肪杆菌芽孢菌片可用于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生物监测.
作者:周家玉;顾敏;周喜桃;金今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初诊手足口病(HFMD)患儿白细胞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特点.方法 对45例初诊HFMD患儿进行白细胞和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 白细胞计数升高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46.7%;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57.8%.结论 外周血白细胞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联合检测简单、快速,对于初诊HFMD患者的病情判断有很大作用,特别对患者可能的心肌损伤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王晓卫;钟天鹰;戈建军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胸膜间皮瘤的误诊原因、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本院2003~2008年收治35例胸膜间皮瘤患者,对其中12例首诊误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胸膜间皮瘤临床上若不予以足够重视则很容易造成首次就诊时就误诊.结论 胸膜间皮瘤临床表现多样化且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通过加深对本病的认识以期降低误诊率.
作者:农莉晓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经尿道前列腺双极电切术(PKRP)术中、术后常见并发症,进一步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PKRP 65例术中、术后早期、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70 min,平均切除前列腺组织50 g,输血者5例,无阳痿、尿失禁及经尿道电切综合征(TURS)发生,尿路感染10.0%,包膜穿孔尿外渗9.2%,术后出血7.6%,尿道狭窄4.6%.结论 PKRP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理想、安全而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尤其是大前列腺的治疗.其术中出血、TURS、包膜穿孔、尿道狭窄发生率均较低.
作者:熊有志 刊期: 2009年第22期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引起的传染病,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在患者血清中出现特异、非特异的不同种类抗体,因病程而异.
作者:王丽;吴桂玲;王琳 刊期: 2009年第22期
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各种实验方法的增多,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因此高质量的检验报告在现代医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需要把握好质量控制关.
作者:贾海菊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浓度变化,旨在探讨D-D在COP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对60例治疗前CPOD患者血浆D-D浓度进行检测并与治疗后COPD患者及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前COPD患者血浆D-D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COPD患者病情的加重,血浆D-D水平也显著升高.治疗后COPD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D-D可作为判断COPD病情严重程度及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欧阳清;刘健;石青峰;杨峻 刊期: 2009年第22期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和输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输血在临床治疗工作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在大出血、血液病及各种贫血等患者的抢救和治疗中尤其重要.目前国内外都把成分输血的临床实际用量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及一名临床医生掌握与运用现在医学技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也是等级医院评审的必备条件,是当今世界输血事业的发展方向.本文将本院7年来临床用血及成分输血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钟惠霞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消化性溃疡(PU)患者血浆中凝血功能指标和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32例PU患者和50例PU合并出血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D的检测和分析.结果 PU组的PT、APTT、Fib、TT及D-D的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U合并出血组的PT、APTT、Fib、TT及D-D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U组和PU合并出血组之间上述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U患者合并出血者因出血可使机体内处于血栓前状态,并可能会出现继发性纤溶亢进.
作者:周萍;曹春鸾;唐吉斌;焦瑞宝 刊期: 2009年第22期
临床实验室标本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作为在国内通过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认可项目多、通过ISO/IEC17025认可和ISO15189质量体系现场评审的医学独立实验室的检验人员,依据这3大质量体系中对分析前、中、后质量管理的要求及实际经验,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作者:张玲;李慧源;黄新;李碧波;姜叶灵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的临床发病特点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对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尿路感染患者尿培养分离出的48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用纸片扩散法表型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 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13株,检出率27.08%;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阿米卡星耐药性较低,在7.6%~23.0%之间,其余抗菌药物都产生较高的耐药性.结论 重视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合理用药,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阿米卡星是目前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有效抗菌药物.
作者:胡素侠 刊期: 2009年第22期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特点,由多基因遗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全身性疾病.且目前我国的患病比例在逐年增加,它是引起心脑血管意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因此,通过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有效控制血压达标是减少并发症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综合用药观察、卫生宣教以及心理护理,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服药的依从性以及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周传美 刊期: 2009年第22期
目的 为了解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率,以控制院内感染,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各种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鉴定细菌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从2005~2008年305例标本中检出致病菌367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51株,革兰阴性杆菌213株,酵母样真菌99株,革兰阳性杆菌4株.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高达到100%.结论 ICU院内感染以酵母样真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属、鲍曼不动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属、洋葱假单胞菌属、肠球菌为主要菌群,分别占26.98%、11.72%、9.81%、8.99%、8.17%、6.81%、5.99%、5.72%、5.72%.随着细菌产酶率及多重耐药率的增加,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十分必要.
作者:陆其兵;李强 刊期: 2009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