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移植诱发免疫性溶血1例

赵青平;李卫东;周晓英;张书海

关键词:Rh(D)型, 肾移植, 免疫性溶血
摘要:免疫性溶血是由免疫反应引起的红细胞破坏[1].正常Rh(D)血型阳性者,体内不应有抗-D,否则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工作中遇到肾移植术后1例急性排斥反应致Rh血型变异发生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D抗原阳性患者,采用Rh(D)阴性血抢救成功.经查阅国内文献未见相关报道,现报道如下.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肝损伤酶活性联合检测在肝胆疾病诊断中的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肝损伤酶活性联合检测在肝胆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健康对照组36例和各类肝胆疾病组204例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线粒体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5′-核苷酸酶活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 肝胆疾病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线粒体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5′-核苷酸酶活性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肝损伤酶活性联合检测有利于肝胆疾病的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

    作者:黄慧谦;吕宁;侯志平;聂小英;吴驰;罗凯;单万水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米索前列醇在绝经后妇女取宫内节育器的应用

    2004年8月至2007年3月,本院对66例绝经后取宫内节育器(IUD)失败的妇女使用米索前列醇后再取IUD,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玉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医院临床用血及成分输血统计分析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和输血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输血在临床治疗工作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在多发伤、大出血、血液病、各种贫血等患者的抢救和治疗中尤其重要.高新技术在输血领域中的应用,临床用血和成分输血日益广泛,科学、合理、安全输血日趋完善.卫生部对各级、各类医院的红细胞使用率和成分血使用率作了明确的规定,并作为医院等级评审的硬性指标.现将本院9年来临床用血及成分输血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周莺莺;汪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本刊征订征稿启事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胎盘绒毛血管瘤1例报告

    患者,女,39岁,因停经28+3周,腹胀痛1+月,加重伴咳嗽、咳痰1 d,于2007年8月27日入院.患者平时月经规则,末次月经2007年2月9日,预产期2007年11月16日.

    作者:石天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生物化学常规项目校准时限周期的探讨

    目的 探讨临床生物化学常规项目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检测仪校准的有效方法,了解不同项目在不同时限需要重新定标校准,作为本实验室检验合理化的工作模式,确保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将本实验室所做的常规生物化学检测项目每次定标校准后,12 h为1周期,检测1次质量控制血清结果,以相对偏倚小于1/3 CLIA′88的允许误差为标准建立质量控制系统进行质量监控,连续监测1个月.结果 校准时限在12 h的有钾、钠、氯;24 h的有钙;3 d的有二氧化碳、葡萄糖、尿素氮、肌酐、磷;1周的有总蛋白、清蛋白;2周的有镁、淀粉酶;1个月的有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速率法、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三酰甘油、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尿酸.结论 科学、定时地进行项目校准,建立起合理化的室内质量控制系统,是保证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所有项目结果可靠性的有效措施.

    作者:鄢斌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尿液分析仪检测尿蛋白和白细胞的观察

    目前,尿液分析仪已广泛应用于基层医院,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仪器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本院使用的MH-4280KB尿液分析仪与磺柳酸法检测尿蛋白和显微镜法检测白细胞(WBC)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欧阳淑英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吸样交叉污染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

    在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标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过程中,偶然发现已知的阴性HBsAg标本,当其前面连续有2个HBsAg阳性标本时,可使阴性HBsAg标本出现假阳性.排除操作中的干扰因素后[1],笔者怀疑是电解质检测过程中仪器吸样时造成的标本之间交叉污染所致.为了进一步明确原因,笔者进行了验证实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贾小强;汪旭强;刘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加强检验人员医德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应当行动起来,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就医药卫生行业而言,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医学检验工作者作为医药卫生行业的一员理应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而加强检验人员医德建设,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证.

    作者:李万钧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致高热的护理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和咽部黏膜的急性炎性反应,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疾病,大多由病毒引起,亦可由细菌引起.轻者仅表现为呼吸道的局部症状,重者可伴有发热,甚至高热,即体温超过39 ℃.患儿可因高热处理不及时而引起高热惊厥.为了让患儿早日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笔者对由上所致的高热患儿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王勤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急性阑尾炎的超声影像分析

    目的 应用超声仪对阑尾区扫查,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凸阵和线阵探头对急性阑尾炎的各种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占27.2%;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占48.5%;阑尾周围脓肿占7.6%.结论 超声影像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迟坤;陈海淼;戴青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鼻腔及外耳道异物的治疗

    鼻腔、耳道是连接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没有自身屏障保护,也不便人为设置保护膜,它的生理功能不允许将其遮盖,除非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下,如有毒、有害环境,噪声大、特别冷等特殊情况.所以,它们随时受到外界的伤害及威胁.

    作者:周晓霞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脑梗死血液流变指标变化

    心脑血管病是当今世界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的疾病.近年来,中国心脑血管病逐渐增多.40~50岁中年人患病已常见,本文对健康体检及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血液流变检测,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徐锡芬;羊柳;孙志宏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肾移植诱发免疫性溶血1例

    免疫性溶血是由免疫反应引起的红细胞破坏[1].正常Rh(D)血型阳性者,体内不应有抗-D,否则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工作中遇到肾移植术后1例急性排斥反应致Rh血型变异发生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D抗原阳性患者,采用Rh(D)阴性血抢救成功.经查阅国内文献未见相关报道,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青平;李卫东;周晓英;张书海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直接滴定法测定低含量还原糖的改进

    目前,对还原糖的检测主要参照的标准是GB5009.7-85,原理是利用还原糖所具有的还原性进行定量分析,直接滴定法仍是普遍使用的测定方法.但书中所述此法前提为:被测样品有相当含量的还原糖,如果被测样品的还原糖含量很低甚至没有,按此方法测定会引起误差,甚至无滴定终点.现将直接滴定法加以改进,用还原糖标准溶液进行反滴定,具体操作如下.

    作者:张孟斌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危险因素,对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与抗生素使用时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前瞻性监测产ESBLs菌的情况,并对感染者进行临床调查.结果 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分别是:头孢噻肟钠为95.3%,阿莫西林加棒酸为72.2%,产ESBLs菌感染者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率(72%)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感染者(35%),P<0.05;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大量使用诱导ESBLs的产生.结论 严重的基础病、高龄、机体免疫力低下、长期住院者是ESBLs菌感染的易感宿主;皮质激素、化疗及介入性疗法是ESBLs感染的高危因素.滥用抗生素是产生ESBLs的重要因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防止ESBLs产生的主要措施.

    作者:廖致红;马丽梅;潘柳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诊断分析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下称纯红再障)系骨髓红细胞系选择性再障所致的一组少见的综合征,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刘录恒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要素分析

    提高检验质量是检验医学界永久的主题,质量控制(QC)活动不仅仅是室内质量控制(IQC)和室间质量控制(EQA),还包括其他更多的作业技术活动,诸如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工作.只有做好了这些质量控制工作,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才能保证检验质量[1-2].

    作者:杨利黎;李炳芝;郭伟;都国基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肌钙蛋白T的临床探讨

    冠心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则是造成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及时地发现AMI患者及对其进行相应的治疗是挽救AMI患者生命的关键所在.

    作者:党迷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护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常见顽固病之一,以发生于关节及关节周围的慢性炎性反应为主要特征,甚至引起关节变形或丧失功能,同时又可侵犯身体其他部位,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内科疾病.急性期或发作期患者常需住院治疗.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急性RA患者18例,就其护理问题报道如下.

    作者:骆良英 刊期: 2008年第08期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

主管:重庆市卫生局

主办:重庆市卫生信息中心 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