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焕;涂学亮;邓凤章;李玲
目的 探讨脂肪肝程度与血液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 对B超检查确诊的118例脂肪肝患者和142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进行分析.结果 118例脂肪肝患者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脂肪肝程度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及血脂含量呈正相关.
作者:姚震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标志物(HBV-M)与HBV DNA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乙型肝炎提供有价值的判断标准.方法 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TRFIA)定量检测HBV-M,并与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 DNA相比较.结果 105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均为阳性,85例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34例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Bs)、抗-HBe、抗-HBc阳性组中HBV DNA的检出率分别为65.7%、96.5%和11.7 %.以HBsAg含量为100 ng/mL作为HBV复制的诊断限.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是70.O%和84.O%.结论 TRFIA定量检测HBV-M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无放射性污染,是一种较好的HBV-M测定方法 ,在实验室不具备HBV DNA定量测定的条件下,选择TRFIA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检测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
作者:秦雯;董慧珠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 检测宫颈癌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水平及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IGFⅡ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GF-Ⅱ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IGFⅡ在正常宫颈组织和官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对组织中IGF-Ⅱ表达与宫颈癌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宫颈癌组和对照组血清IGF-Ⅱ浓度分别为(1.98±0.53)和(0.51±0.16)μg/L,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癌患者治疗后血清IGF-Ⅱ浓度比治疗前明显降低,淋巴结转移组血清IGF-Ⅱ浓度为(2.26±0.32)/ag/L,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1.73±0.4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宫颈癌、正常官颈组织中IGF-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3.3%和10.O%,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GF-Ⅱ的阳性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呈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在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x2=8.69,P<0.01).结论 IGF-Ⅱ的高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有关,检测lGF-Ⅱ能为宫颈癌的临床诊断和预后观察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作者:闵玲;周才;张江宇 刊期: 2008年第22期
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是中国法定乙类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强、流行面广,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在中国约有1.3亿无任何症状的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因未能及时被发现而成为隐性传染源.为了解这类人群HBV感染情况,防止乙肝从这些人群中扩散传播,笔者对本院2007年1544例女性婚前检查人群的肝功能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结果作一分析.
作者:陈琼霞;李丽蓉 刊期: 2008年第22期
会阴侧切术是产科常用的一项技术,在缩短产程、防止胎儿宫内窘迫以及防止产妇会阴裂伤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虽然手术很小,但因伤口位于尿道口、阴道口、肛门交汇的部位以及产后的一些特殊情况,很容易发生伤口不愈合,所以应在护理上尤加小心.2007年5月本科发生1例会阴侧切伤口裂开,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聂泳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解脲支原体(Uu)检出情况及耐药现状.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Mycoplasma IST试剂盒进行Uu分离培养及药敏检测.结果 3600例标本中1505例阳性,阳性率为41.8%,其中男性标本阳性率为28.5%,女性阳性率为46.1%,男、女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18,P<0.05).在9种抗菌药物中,耐药率高的为环丙沙星,为81.5%,耐药率低的为交沙霉素及原始霉素.耐药率均为0.0%.结论 在泌尿生殖道标本中,Uu检出率较高,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延缓Uu耐药性发展十分重要.
作者:温伟洪;李介华;钟国权 刊期: 2008年第22期
梅毒是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在我国有明显上升趋势.感染梅毒对患者本人,家庭及社会都有较大的危害,许多无症状的感染者更容易被忽视.
作者:史桂兰;汪小蓉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3种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的互补诊断价值,优选血清肿瘤标志物,以提高PHC检测的敏感件和阳性检出率.方法 对144例PHC患者、88例肝硬化患者及93例健康体检者联合检测甲胎蛋白(AFP)、铁蛋白(SF)及α-L-岩藻糖苷酶(AFU).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AFP和SF,速率法检测AFU.结果 PHC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AFP、SF及AFU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HC组与肝硬化组血清AFP、SF及AFU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FP P<0.01;SF、AFU P<0.05).3种血清标志物单项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63.03%、72.15%及69.31%,3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PHC的阳性检出率可达95.24%.结论 联合检测AFP、SF及AFU对PHC的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田鹏飞;徐杰;段正军 刊期: 2008年第22期
尿液是机体内的重要排泌物之一,是反映肾脏器官发牛病理变化的窗口.尿沉渣检查是指在尿巾榆出管型及符种病理意义的颗粒,如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细菌等成分的检查,以作为完整尿液分析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泌尿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定位、鉴别、预后判断、药物治疗监测及健康筛查等有重要意义[1].
作者:兰玲玲 刊期: 2008年第22期
2006年11月、2007年12月本院作为参加等级医院管理评审的医院之一,在接受评审中受到评审专家的广泛认可,取得了省级医院管理评审第一名的好成绩.护理工作作为医院管理评审内容中的晕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方面得到了促进和完善,现将评审后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于胜芳;薛红霞;丁献菊 刊期: 2008年第22期
临床上常以清蛋白(ALB)检测来评价受检者的肝脏功能、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等.实验室做ALB检测通常用血清,但有时也用血浆.为了确定肝素钠作为抗凝剂对ALB检测结果是否有影响,本研究对50份标本采用不同浓度的肝素钠抗凝血浆与血清同时做ALB测定,观察肝素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作者:王兴宁;李静;雷光星 刊期: 2008年第22期
腹水是临床常见病症,也往往是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原因众多而复杂,常见于肝硬化、结核性及恶性肿瘤性腹水.对其性质的检查方法有多种,传统的漏出液、渗出液指标,其准确性也不完全满意.近年来血清腹水清蛋白梯度(SAAG)测定对门脉高压性腹水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方法简便,在乡镇医院也容易开展.现将本院3年来收治的36例腹水患者的SAAG、腹水总蛋白(AFTP)测定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义胜 刊期: 2008年第22期
显微外科是借助显微镜对较小的组织进行精细的手术,可以帮助解决许多在过去被认为无法解决的医疗难题.例如,医生可以把在事故中切断的手或脚重新接上;特别是在生产劳动和日常工作中,随时都有可能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伤害引起四肢的损伤,给受伤者带来很大的痛苦,甚至造成终身残疾,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作者:曹五一;张艳萍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及甲胎蛋白含量,探讨其测定对慢性丙犁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临床已确诊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07例,其中男57例,女50例.分别通过双缩脲法和溴甲酚绿法测定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甲胎蛋白含量.结果 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及甲胎蛋白均值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别为(72.4±10.7)、(39.8±7.8)g/L和(19.6±42.3)μ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70.6±4.8)、(41.9±3.6)g/L和(2.9±1.3)μg/L.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蛋白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血清清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血清甲胎蛋白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04).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清蛋白较健康人低,甲胎蛋白含量较健康人高,应定期随访和复查,同时对患者的肝功能受损情况也应予以关注.
作者:程忠;吴建刚 刊期: 2008年第22期
胆碱酯酶(CHE)由真胆碱酯酶(ACHE)和拟胆碱酯酶(PCHE)两部分组成,血清CHE以来源于肝脏的PCHE为主,能够反映肝脏的蛋白合成功能.有报道CHE在脂肪肝患者血清中的浓度高于健康人[12].为了解CHE与脂质的关系,本文测定了高脂血症患者血清CHE活性并与健康对照组血清CHE活性作对比,分析其与脂质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万红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 和疗效.方法 应用交叉克氏针内同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45例.结果 随访1年以上,骨折均愈合.肘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操作简便,内固定牢固,肘内翻发生率低,是治疗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 .
作者:张国林;边绍清;杨华;彭选文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与孕妇子痫的关系.方法 对产前妊娠检查的250例孕妇,在妊娠24~28周给予口服75 g葡萄糖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其中餐后1 h血糖大于或等于7.8 mmol/L的孕妇确认为糖代谢异常,共50例,其余200例为无糖代谢异常孕妇,并对两组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孕妇子痫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妊娠期无糖代谢异常孕妇,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进行OGTT有利于掌握其血糖水平,可预测其子痫发牛的危险度,并可用于病情监测.
作者:黄丽娟;季伟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前各种型号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各级医院检验科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终点法底物耗尽现象各种设备自动识别的参数设置各不相同,各试剂供应商提供的参数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大部分限制参数为开放式,对底物耗尽现象根本起不到自动识别的限制作用,给临床高值标本的分析带来很大的误差.
作者:高小文;王志宏;李玲贤;高黝 刊期: 2008年第22期
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HBV)感染是世界上主要的慢性病毒性疾病之一,对人类的健康危害极大.全球大约有3.5亿HBV慢性携带者,中国人群慢性HBV携带者约占10%~15%,造成了广泛的疾病谱.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机体感染HBV后对病毒的清除能力以及感染后疾病的转归,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问基因组的差异.
作者:高建平;郑瑞丹;郑慧颖;朱青川;林震群;林素娟 刊期: 200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不同时点血糖水平的相关性,为制订合理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156例,胶乳免疫凝集抑制法测定HbAlc,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餐前空腹血糖(FPG)、餐后高血糖和餐后2 h血糖(2hPG),采用线性回归建立回归方程;按HbAlc≤8.0%、8.0%<HbAlc<10.0%、HbAlc≥10.0%分为A、B、C3组,比较各组血糖水平.结果 餐后2hPG和餐后高血糖对方程贡献强于FPG,三组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2hPG和餐后高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Alc与餐后2hPG和餐后高血糖呈显著正相关,建议模拟生理胰岛素释放模式制订合理干预方案,尽可能延长全天血糖达标时间段,以降低HbAlc水平.
作者:朱文克;柳婉琼;朗宾垒 刊期: 2008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