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欧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全国医院显微镜形态学室间质量评价项目包括血细胞形态学、寄生虫形态学、尿液沉渣形态学.1999~2003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全国医院显微镜形态学室间质量评价共8次,质评物批号共196个.本科参评结果为:正确156个,错40个,正确率80%.其中血细胞形态学136个,正确110个,错27个,正确率80.9%;寄生虫形态学30个,正确28个,错2个,正确率93.3%;尿液沉渣形态学30个,正确19个,错11个,正确率63.3%.现总结对比,提高自己显微镜形态学的认知能力.
作者:赵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浓缩法直接查找孕产妇血液内羊水有形成份诊断羊水栓塞.方法用浓缩法和染色法对13例羊水栓塞患者(观察组)和20例正常产妇(对照组)腔静脉血中羊水有形成份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中浓缩法羊水有形成份阳性率为76.9%;对照组阳性率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瑞氏染色法阳性率为38.4%、HE染色法阳性率为48.1%.结论直接查找血液内羊水有形成份检出率高于染色法,浓缩法操作简便、快捷、准确、检出率高,可用于羊水栓塞早期诊断,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道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脂质代谢异常情况.方法测定患者血清、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采用酶法,载脂蛋白A1和载脂蛋白B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结果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血脂浓度与健康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载脂蛋白异常率较其他指标高,是预测脂质代谢紊乱的早期先兆指标.
作者:杜红霞;乔红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可有肠胃不适.流感能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或者引起继发细菌性肺炎或原发流感病毒性肺炎,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者或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是近年来本单位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作者:夏俊国;王爱民;邓邦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本文研究了2004~2005年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并对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廖冰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本公司2 607名青少年接种乙型肝炎(下简称乙肝)疫苗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产生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1992年9月1日后出生的青少年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检测.结果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大而逐渐降低.结论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乙肝的传播,接种乙肝疫苗是有效的措施.接种乙肝疫苗3年后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会逐渐下降.应及时检查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并根据检查结果加强免疫.
作者:高雅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局麻药罗哌卡因用于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对20例足月产妇施行罗哌卡因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镇痛效果评分标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结果镇痛优良率达85%,平均产程(11.98±3.42) h,平均阴道出血量(252±97) ml,无明显的运动阻滞,不影响宫缩和产后恢复,未见恶心、呕吐、过敏性皮疹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该法用于无痛分娩安全可靠.
作者:容莉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3年来,笔者采用上颌窦穿刺冲洗并置管治疗急慢性上颌窦炎11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宁;陈林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对接受胃镜检查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对450例接受胃镜检查患者进行观察,分别记录每例患者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耐受能力、出现咽部擦伤出血和喉头痉挛等并发症.全部患者分成两组,在相同的医生、助手情况下,观察组术前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对照组在检查前仅做常规的术前解释.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前者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较高、耐受能力增强,出现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胃镜检查前做好细致的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有关知识,可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胃镜检查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作者:容莉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空气消毒是预防医院交叉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卫生部<医院管理规范>中对医院各类环境空气制定了严格的卫生学标准.现有的空气消毒方法有紫外线照射、消毒剂喷洒和熏蒸.这3种方法消毒后效果均比较理想,但均有限制性,即必须在无人的环境中进行.这就严重影响临床上使用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对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而空气消毒机较好地克服这一问题,但其效果及使用方法目前还无明确定论.为了解这一状况,为医院的管理及监督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4年对本市使用空气消毒机的医院进行了监测.
作者:赫启昌;刘寒冰;徐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标本溶血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份门诊体检正常的人血标本,用AG-Ⅱ分析仪检测溶血前后15项生化指标.结果总胆红素(TBIL)、直接(反应)胆红素(DBIL)、总蛋白(TP)、清蛋白(AL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尿酸(UA)、谷氨酸(GLU)差异明显;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差异明显;尿素氨(BUN)、肌酐(Cr)、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差异不明显.结论标本溶血会对许多生化项目产生影响,因此检测前应避免溶血.
作者:李桂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联合动态脑电图和(或)视频脑电图、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定位癫痫致痫灶中的意义.方法对53例癫痫患者于发作间期进行99mTc-ECD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并与同期动态脑电图和(或)视频脑电图、MRI检查、术中皮层脑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诊断癫痫的阳性率为88.68%,与脑电图(EEG)检查的阳性率(86.79%)一致,但二者均明显高于MRI检查阳性率(33.96%),且STECT联合EEG检查,阳性率可提升至98.11%(52/53),明显高于SPECT或EEG单独检查的阳性率;在定位致痫灶过程中,SPECT脑血流显像与EEG在致痫灶的定位上具有良好的吻合性,其符合率(包括定位一致及基本一致者)为60.37%,明显高于SPECT与MRI检查的符合率(35.85%)及EEG与MRI的符合率(32.07%);经术中皮层脑电图检查证实SPECT定位致痫灶的准确率达83.33%,若与EEG、MRI联合分析则其定位准确率提升至95.8%(23/24).结论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不仅能灵敏地检出癫痫灶,且能较准确地定位诊断癫痫灶,与EEG和MRI的联合应用可大大提高其诊断的灵敏度和定位的准确性.
作者:施祝良;石展鹰;钱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流式细胞术针对细胞内外的特异性抗原,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的来源和分化阶段进行精细检测和分型.并利用急性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标志对其进行分型,提高了急性白血病诊断准确性,弥补了传统形态学分型的不足,有利于患者的进行个体化治疗及预后的判断.
作者:黄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为了增强护生的护理法意识,减少和避免临床护理纠纷的发生.方法分析目前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结果护生的护理法律意识缺乏是临床护士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护理纠纷的主要原因.结论有必要在护生学校学习期间进行护理与法的意识强化训练.
作者:何荣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档案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工作的终目的又是为各种实践活动服务的.有效利用医学档案是医院档案管理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医院档案工作的开展,应围绕医院建设和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服务于医院全面工作为宗旨,落实医院各项工作对档案利用的需求.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档案在医院医、教、研等活动的作用愈加显著,档案资源在医院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侯青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护士长是科室护理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又是具体实施者.科内巨细工作很多,护士长工作既复杂又烦琐.护士长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和病房管理水平.笔者自1984年在妇产科任病房护士长,现将工作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曾广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颅脑损伤是外科的常见病,一般多由于车祸、撞伤、挤压、高空坠落及头部外伤引起,伤情较为严重.如抢救不及时,护理不当,将会影响预后.本文结合急诊救治8例重度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实践,谈谈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抢救及术后护理的体会.
作者:曾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肺炎、支气管肺炎是婴幼儿主要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导致婴幼儿肺炎、支气管肺炎的病原体绝大多数为细菌.为了进一步了解常见的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笔者对2002年5月至2005年6月这3年期间的962例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做了病原学分析.常见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约占32.6%,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B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阴性菌约为60.6%,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为主.真菌约占6.6%,以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球菌、光滑念球菌、克柔氏念球菌为主,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虎;汪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否对测定血清总胆汁酸(TBA)结果有影响.方法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HDL-C后再测定血清TBA(测定组),与单独测定TBA(对照组)作比较.结果测定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结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虽具有微量、快速、准确等优点,但存在项目间的交叉污染问题,有必要适当改变测定项目顺序及设定避免交叉污染的程序.
作者:刘利洪;刘定海;薛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格林-巴利综合征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存在宿主遗传易感因素,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Ⅰ类和Ⅱ类等位基因的多态性有关.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与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关联性,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和Ⅱ类等位基因与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研究,检测其易感基因,有助于了解其在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提供该病的免疫基因证据,为进一步预防和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晓阳;肖农;周江堡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