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驹;居来提·艾买提
1 温阳解表法本法由温阳药与辛温解表药组方,适用于阳虚外感证,代表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再造散.现代医学多用于治疗时行感冒、过敏性鼻炎,各种肾炎、肾病等属阳虚外感证者.
作者:张成新;张艳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导致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及皮下组织而致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红肿热痛及痛风石形成,严重者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甚者出现肾功能不全,其急性发作时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发病率逐年增加,西医治疗以秋水仙碱、非甾体消炎药为主,但因其毒副作用,使其使用率大大下降.
作者:蔡静芬;古再努·莫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芪红颗粒对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PABG)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在冠脉搭桥术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红颗粒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冠脉搭桥术后常规治疗,比较2个月后两组用药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疗效评分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量化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个月,中医症状总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改善明显(P<0.01),通过前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量化评分,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心绞痛稳定状态(anginal stability,AS)、心绞痛发作情况(anginal frequency,AF)、治疗满意程度(treatment satisfaction,TS)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芪红颗粒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对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冠脉搭桥术(OPCAB)后患者生存质量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李峰;冯新海;王晓峰;高伟;曾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指一年以内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频繁,超过正常范围,多发生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病因多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各脏器的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免疫功能低下.根据祖国医学冬病夏治的理论,我科2007~2009年采用中药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获得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汤菲菲;张金颖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医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症状的改善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确诊的内异位症痛经患者27例,给予内异痛经汤口服.用药1、2、3月后观察内异症痛经症状改善情况.以月内异症痛经主、次症状改善为观察目标.结果:治疗1、2、3月对内异症痛经主症的改善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3月对内异症痛经伴随症状(经量异常、经质异常、前后阴坠胀欲便、胸闷乳胀)的改善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月对内异症痛经体征(子宫后倾固定、妇检扪及触痛性结节、子宫一侧或双侧附件处扪到包块、阴道后穹窿见蓝紫色斑点)的改善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异痛经颗粒对内异症痛经主症、部分伴随症有改善作用.
作者:唐润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张仲景首创了系统的“痰饮学说”,阐述了痰饮的物质性、流动性、随气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论述了痰饮的病因、病理、病机及辨证治疗,灵活应用于妇产科疾病,对妇产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何江华;温惠霞;马玉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糖尿病肾病西医是指与糖尿病代谢异常有关的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及肾动脉硬化,进而造成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增高的疾病.国内学者提出关于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的较多说法,我科根据新疆独特环境和饮食习惯,总结出糖尿病肾病的常见证型,根据证型作出相应的辨证施护.
作者:刘晶;郑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法治疗儿童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观察26例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使用中药的3、6、12月治疗效果.结果:第3、6、12月疗效不同(P<0.05),有效率分别为65.4%,80.7%,88.5%,有效率总体在提高,不同临床分期疗效不同(P<0.05).结论:活血通络法对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洪汉刚;张凯;梁治权;艾力江·阿斯拉;张耀武;王继先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应用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8例患者,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结合体针、头针治疗.结果:显效9例,有效3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75%.结论:应用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有显著疗效.
作者:古丽娜·麦麦提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运用虚燥更平散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阴虚内燥证)患者,观察雌激素及血脂血糖相关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探讨虚燥更平散对更年期高血压病(阴虚内燥证)雌激素及血脂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高血压科就诊的60例更年期高血压病(阴虚内燥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分别给药6周,并于治疗前后进行诊室血压、性激素指标、血糖、血脂指标的检测,并做统计分析比较.结果: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E2水平升高,T、FSH水平降低,三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2)E2与FPG、TC、TG、LDL、VLDL呈负相关,与HDL、ApoAI水平呈正相关(P均<0.05);3)治疗组治疗后,FPG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TC、TC、LDL、VLDL水平降低,HDL、ApoAI水平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虚燥更平散对更年期高血压病(阴虚内燥证)雌激素水平具有调节作用;2)证实体内糖脂代谢紊乱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密切相关.3)提示虚燥更平散通过对更年期高血压病(阴虚内燥证)患者的雌激素水平的调节改善体内糖脂代谢紊乱.
作者:李鸿霞;甘庆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通过对我院门诊中草药2011年第一季度4000张门诊处方的统计和分析,针对我院附子临床使用中频率高、超量、配伍的问题作相关的分析,并就注意事项作了进一步阐述,找出相应对策,大程度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邱永辉;杨明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产后缺乳是指妇女产后乳汁不足,或点滴全无,不能满足哺乳需要的病症,临床上较常见.在城市职业女性中尤为突出,其发生率约占产妇的30%,严重影响了产妇的身心健康和婴幼儿的健康成长.现代医学认为导致本病的病因有:1)乳腺发育不全(少数);2)产后哺乳不当或产妇焦虑等不良情绪诸多因素抑制了脑垂体释放泌乳素;3)产妇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在治疗上西医亦无特效疗法.
作者:黄克臧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慢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方法: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检测70例不同中医证型慢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结果:1)不同证型慢性结肠炎患者IgA、IgG、IgM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P<0.05);2)不同证型之间IgA无差异(P>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组IgG、IgM水平显著高于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和阴血亏虚证(P<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两组之间IgG、IgM水平无差异(P>0.05),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之间IgG、IgM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IgG、IgM水平增高可以做为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的客观化指标.
作者:蔡永生;李欣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膝关节积液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体征,多见于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自2006年5月~2010年5月笔者在门诊采用针灸配合抽液治疗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骨性关节炎相关性膝关节积液275例,无继发关节腔感染,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涛;李岩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内外治疗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儿科临床治疗小儿口疮的概况,更好地为儿科临床服务.
作者:王艳丽;刘莉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我院2007年8月~2010年8月采用自制床旁牵引架配合电针治疗严重神经根型颈椎病28例,疗效较满意.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8例中,男12例,女16例;平均年龄48岁;病程1~3个月.诊断标准: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标准.
作者:赵光宇;张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久病肺虚型肺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将82例肺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1例,治疗组,中西医综合疗法;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5例(36%),好转22例(54%),总有效率(90%);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2例(29%),好转20例(49%),总有效率(7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久病肺虚型肺胀较单纯西医治疗更有效.
作者:周娟;郭震兵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病因暂不明确.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口眼歪斜、患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闭合不紧、语言障碍等等.本人2006年10月~2011年9月接诊面神经麻痹患者50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总结如下.
作者:库谦;古加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石淋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尿系结石,应用经方治疗此病疗效可靠,在排石通淋之际,莫可一味地使用苦寒通利之药,应当重视气化之理,酌情选用温通补肾之药,兼护脾胃,扶正祛邪,以获全功.
作者:辛小红;王家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之为脑中风.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塞或失语,或不经昏仆,而以歪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等.其病因和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有关,与中医学的血瘀相符.正如《内经》云:“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其发病机制虽有风、痰、虚、火、气、血6种,但血瘀阻络是中风病主要发病病机.因此,笔者运用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为治疗中风病之大法,并结合西医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古丽扎·买买提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