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失血性休克病人高氧液疗效观察

贾肜;张晓燕;刘辉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 高氧液
摘要:目的观察高氧液在抢救失血性休克病人中对患者脉搏、呼吸频率、血压、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尿量和末梢循环的影响,观察高氧液静脉输注治疗中有无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急诊失血性休克病例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一般治疗相同,实验组在静脉输液时采用高氧液,对照组则输注等量未处理过的基液.两组病人治疗4小时后进行对照比较.结果Ⅰ组、Ⅱ组患者治疗前PaO2、SaO2、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Ⅰ组PaO2、SaO2、收缩压、舒张压升高幅度均明显于Ⅱ组.差异有显著性,心率、呼吸率均减慢,差异有显著性.Ⅰ组休克指标改善或恢复所用时间均短于Ⅱ组,差异存在显著性.Ⅰ组未发现胸闷、憋气、四肢麻木、过敏和气栓等不良反应.结论采用输液用气体净化仪进行静脉输入高氧液在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时,既扩容又增加了氧供,同时并不增加血液黏稠度,较好地纠正组织灌流,未发现安全性隐患,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手段.
宁夏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宁夏监测点2004-2005年度流行性感冒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宁夏监测地区2004-2005年度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情况和病毒流行株及其构成.方法每周统计监测点流感样病例(ILI),采集ILI咽拭子标本,用鸡胚和狗肾传代细胞进行流感病毒分离,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I)进行流感病毒型别鉴定.结果两所监测医院共统计上报流感样病例289例,采集ILI标本220份,分离出流感病毒26株,其中H1N1、H3N2和B型流感病毒分别为14株、6株和6株.结论 2004-2005年度宁夏流感监测地区的流行情况较为平静,流行优势株为H1N1亚型流感病毒.

    作者:詹军;孙晓强;刘明智;张文胜;王冬;张银豪;韩玉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5393例阴道镜检查临床分析

    目的比较阴道镜和宫颈防癌刮片在检查妇女宫颈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病人来源将5393例妇女分为健康体检者、术前常规妇科检查者、门诊病人3组,分别行阴道镜检查,并对其中315例行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比较并分析两种方法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3组妇女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尖锐湿疣等宫颈疾病的检出率分别是0.89%、0.98%、16.23%;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对于宫颈疾病的诊断与阴道镜下定位活检存在一定误差,尤其是对刮片分级低的,误差更大;宫颈糜烂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间并无确定的对应关系.结论阴道镜可以弥补常规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漏诊率(假阴性率)较高的缺陷.提高宫颈疾病,尤其是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高智达;蒋维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菌痢3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菌痢的疗效.方法在行西药常规治疗的同时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内服中药观察临床疗效.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67%,两组间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结合西医治疗慢性菌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同时减少抗生素的毒副作用,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姜平;陈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气道功能异常对气道反应性测定的影响

    目的了解小气道功能对气道反应性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对100例支气管激发试验受检者测定时间肺活量、小气道功能及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 100例受检者中小气道功能异常76例,正常24例.异常组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率47%,正常组阳性率21%,异常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两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气道高反应患者多数存在有小气道功能异常,小气道功能异常为气道高反应患者的试验前肺功能特征之一.

    作者:李银环;张旭华;冯俭;高艳;张生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探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方法 2004年10月-2005年5月对56例患者施行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总结本类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结果 56例患者成功施行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无中转开放手术.共出现9例并发症:脂肪液化1例,皮下气肿2例,皮肤淤斑1例,术后头痛2例,一过性声音低钝2例,一过性声音嘶哑1例.结论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有其特殊并发症,通过精细的术中操作和适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可以降低其发生率.

    作者:陈剑波;胡正坤;朱晓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吗啡用于癌症晚期疼痛PCIA临床观察

    疼痛是影响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复杂而痛苦的症状,75%的晚期癌症患者有中至重度疼痛.临床治疗方法很多,本文观察静脉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吗啡PCIA(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治疗晚期癌痛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关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同室温下全麻病人体温变化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温度对全麻病人体温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患者,分两组:Ⅰ组室温设定为21℃,Ⅱ组室温设定为26℃.以直肠温度为中心温度,前臂温度为体表温度连续观察两组病人诱导前、诱导后20、40、60、90、120分钟各体温变化.结果两组病人核心体温在诱导后均较诱导前明显下降.Ⅰ组诱导后60-120分钟,病人核心体温与诱导前比明显降低;Ⅱ组诱导后120分钟与诱导前核心体温相比明显降低,但显著高于Ⅰ组诱导后120分钟时的核心体温;而体表温度在诱导后40分钟与诱导前比均明显上升,以后Ⅰ组呈逐渐趋势,诱导后90、120分钟与诱导后40分钟相比明显下降;与Ⅱ组诱导后同一时间比较也明显下降,Ⅱ组病人在诱导后40分钟保持稳定,无明显差异.结论将室温提高到26℃可使手术患者的核心体温在2小时之内不低于36℃,体表温度不下降.可以减缓病人中心体温及体表温度的下降速度.

    作者:柯丹;胡海立;刘海洋;郑秀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抗生素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抗生素使用的情况,促进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药理学知识及文献资料,从抗生素的使用、给药途径、联合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抗生素处方占所查处方的46.23%,所查处方出现抗生素使用比例过高、联合用药过多、过度使用输液及注射剂.结论明确诊断,尽早确定病原微生物,进行药敏试验,按细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这是保证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根本措施.

    作者:赵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宁夏麻疹流行特征及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宁夏麻疹流行特征,探讨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策略.方法对宁夏5年来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0-2005年6月麻疹发病率在8.12/10万-35.69/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9.91/10万.全区各市县均有病例报告,散发和暴发并存,平均发病率银川市高(30.06/10万),石嘴山市低(10.45/10万).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高峰4-6月(57.36%),9月低(1.05%).发病主要集中在小年龄组,14岁以下发病数占79.25%.有麻疹疫苗免疫史占47.09%,不详和无免疫史占52.91%.结论宁夏需要进一步提高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加强麻疹疫情监测,预防暴发疫情.

    作者:周莉薇;陈慧;李海军;芮建国;付益仁;李淑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婴幼儿经皮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体会

    目的为婴幼儿心血管手术围麻醉期探索一种有效、安全、简便的经皮颈内静脉置管的方法.方法对100例实施心脏手术的婴幼儿采用低位-中央或高位-中央穿刺入路,并辅以显露颈肩部、套管针引导等措施进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结果 (1)低位-中央入路58例,高位-中央入路42例,一次穿刺成功率达82%.其中,低位-中央入路一次穿刺成功率达86.20%,高位-中央入路一次成功率76.19%;(2)一次穿刺成功的50例低位-中央入路进针的平均深度为(0.62±0.24)mm,32例高位-中央入路平均进针深度(0.86±0.58)mm;(3)全组病例置入钢丝顺利,一次顺利置入导管成功率达95%;(4)高位-中央入路6例误穿入动脉;低位-中央入路2例误穿入动脉,1例发生气胸,1例发生纵隔血肿.结论合适的体位、准确的定位和入路,采用套管针引导的方法是提高婴幼儿经皮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闵红星;曹蕾;雷庆红;高改莉;高玉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失血性休克病人高氧液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高氧液在抢救失血性休克病人中对患者脉搏、呼吸频率、血压、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尿量和末梢循环的影响,观察高氧液静脉输注治疗中有无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急诊失血性休克病例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一般治疗相同,实验组在静脉输液时采用高氧液,对照组则输注等量未处理过的基液.两组病人治疗4小时后进行对照比较.结果Ⅰ组、Ⅱ组患者治疗前PaO2、SaO2、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率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Ⅰ组PaO2、SaO2、收缩压、舒张压升高幅度均明显于Ⅱ组.差异有显著性,心率、呼吸率均减慢,差异有显著性.Ⅰ组休克指标改善或恢复所用时间均短于Ⅱ组,差异存在显著性.Ⅰ组未发现胸闷、憋气、四肢麻木、过敏和气栓等不良反应.结论采用输液用气体净化仪进行静脉输入高氧液在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时,既扩容又增加了氧供,同时并不增加血液黏稠度,较好地纠正组织灌流,未发现安全性隐患,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手段.

    作者:贾肜;张晓燕;刘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3胎12孕周选择性减胎成功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50岁,继发不孕2年.于2005年10月行IVF/ET,给予GnRHa/HMG/rGH超短方案.月经周期第19天穿刺取卵获成熟卵5个,经体外受精,于取卵后53小时移植6-8细胞胚胎4个.

    作者:徐仙;胡蓉;刘满梅;杨海燕;姜银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特征及临床分析

    目的为探讨各种类型新生儿颅内出血早期诊断方法,明确其临床特点与CT的关系.方法对本院近6年来CT证实有颅内出血的住院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6例患儿中缺氧所致123例(72.6%),产伤21例(11.9%),新生儿出血症22例(12.5%),早产儿10例.患儿有意识障碍者156例(88.6%),惊厥98例(55.68%),肌张力改变113例(64.2%),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104例(59%),贫血16例.CT示出SAH 121例占68.75%,为NICH常见类型, SDH 17例占9.66%,IPH 13例,IVH5例,混合性出血20例.结论凡有窒息史、异常分娩史,系产伤、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未注射过VitK1的小儿,应严密监测神志改变、前囟、瞳孔、呼吸节律、惊厥、肌张力及原始反射及有无贫血,一旦有上述病史体征,应想到NICH可能,有条件者常规头颅CT或头颅B超检查.CT是确诊的佳手段,能正确显示出血部位、范围、程度及区分各种类型,头颅B超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IVH、IPH检出率高.

    作者:赵芳;刘芳;马立燕;吕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子宫颈鳞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子宫颈鳞癌Ib-IIa 期手术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建立预后预测系统,以探讨其在术后辅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手术治疗的Ib-IIa 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74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4.32%,淋巴结转移、深肌层浸润、宫旁组织浸润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根据预后影响因素,建立预后预测系统有助于指导术后辅助治疗.

    作者:杨尧华;于黎明;哈春芳;李际春;张灵武;张雪玉;刘满梅;韩恩善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肌松剂对控制毒鼠强中毒后抽搐的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肌松剂对控制毒鼠强中毒后抽搐的疗效.方法应用肌松剂与冬眠合剂分别治疗毒鼠强重度中毒的患者,观察两者在止抽率、病死率、治愈率上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和治疗48小时后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肌松剂组的止抽率、治愈率均大于冬眠合剂组,而病死率明显小于冬眠合剂组,且差别显著(P<0.01);肌松剂组与冬眠合剂组在治疗前后心肌酶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肌松剂对控制毒鼠强中毒后抽搐的疗效优于冬眠合剂;肌松剂的使用可使骨骼肌的损害明显下降,而对心肌的效果欠佳.

    作者:奥海航;胡淑婷;李文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应用噬菌体随机肽库筛选结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肿瘤标记物的研究

    目的用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对结肠癌病人血清进行差异性筛选,以获得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方法用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与结肠癌病人血清和正常人血清进行淘选,经过几轮吸附和洗脱得到重组噬菌体库.采用ELISA方法进行单克隆鉴定,挑选20个阳性克隆测序获得相同的序列:19B(GSMSRYVRWYTP ),人工合成小肽19B的寡核苷酸序列,并将其与原核表达载体PGEX-4T-I连接,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以Glutathione Sepharose 4B 进行纯化.结果用纯化的蛋白包被抗原板检测24例正常人血清和24例结肠癌病人的血清,证实小肽在正常人血清和结肠癌病人血清间存在差异.结论小肽19B有可能作为检测结肠癌的生物标志物.

    作者:苏荣;李秀萍;靳更林;彭丽容;王丽;寿成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自然组织谐波显像在观察心腔内自发造影回声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应用自然组织谐波显像(Native tissue harmonic imaging,简称NTHI)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腔内自发性造影回声.方法应用NTHI与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NTHI明显增加心腔内自发性造影回声的检出率及云雾密度与亮度.结论 NTHI能显著改善常规二维图像的质量,提高诊断自发性造影回声的准确性及客观性,减少漏诊.

    作者:孙广宏;武玲;赵丽娟;任辉;张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卒中监护单元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卒中重症监护单元的模式、实施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4年4月-2005年3月间首次发病7天内的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在卒中重症监护单元中进行规范化治疗的68例患者为治疗组,以2003年4月-2004年3月同条件的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在普通病房传统治疗的62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不良结局和死亡率的比较.结果卒中重症监护单元不良结局患者数治疗组17例(25.9%),对照组29例(46.8%),P<0.05,卒中重症监护单元能明显降低患者的并发症,以呼吸道感染率减低更明显.治疗组住院期间病死率为4.4%,对照组为1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重症监护单元中治疗脑卒中能显著减少不良结局和死亡.

    作者:张淑敏;马璟;高志嵩;张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子宫内膜癌诊断及治疗的新进展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而5年生存率却逐年下降,主要是对其诊断及治疗不够规范.因此,总结及规范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1].

    作者:张雪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腹膜外结肠造口术186例分析

    目的探讨改进直肠肿瘤切除术后乙状结肠腹壁造口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86例腹膜外结肠造口术的病人进行术后排便情况观察、随访及总结.结果经3个月-6年随访,发生造口狭窄2例,造口段缺血坏死2例,造口回缩1例,并发症发生率2.78%;132例病人有排便感(占70.97%).和1993-1998年间行Miles术经腹膜内乙状结肠造口者89例发生的并发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具有操作容易,并发症发生率低,排便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作者:师新荣;李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宁夏医学杂志

宁夏医学杂志

主管: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宁夏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