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相林;肖影群;陈芳;陈家鸰;陈宏义
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尤其是HBV,重型肝炎的分型充分体现了我国HBV感染所致肝衰竭发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重型肝炎、肝衰竭研究近年取得了一些进展,现简述如下.
作者:段钟平;陈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R2*map在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标记内皮祖细胞(EPCs)定量检测中的价值.方法 分离和培养Balb/c小鼠后肢骨髓来源的EPCs,培养7 d,用细胞膜红色荧光探针标记的乙酰低密度脂蛋白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1双阳性染色法,以及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干细胞抗原1和藻红素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的方法上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用50 μg/ml SPIO及6 μl/ml lipofectamine 2000与EPCs共孵育进行标记后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制成不同细胞浓度(0~2.0×106/ml)标记及未标记SPIO的细胞琼脂糖模型,进行3.0T磁共振扫描,包括T2*map和T2map扫描,得到R2*map和R2map图像.结果 培养7d后细胞呈现内皮祖细胞特征.SPIO标记的EPCs细胞结构与未标记细胞相比较,无明显改变.R2*和R2值与标记SPIO的细胞浓度呈线性相关(r值分别为0.955,0.922,P值均<0.05);R2*效应明显高于R2效应(t=23.23,P<0.05).结论 磁共振成像R2*map扫描可准确定量示踪SPIO标记的EPCs.
作者:王庆国;严福华;徐鹏举;周梅玲;李清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 γ)是一种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其作用广泛,与肝纤维化也存在密切联系[1].本实验选择PPAR γ的高亲和配体罗格列酮作用肝星状细胞(HSC),观察罗格列酮对HSC增殖、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Ⅰ型胶原(Col Ⅰ)以及与细胞外基质降解密切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表达的影响,以期探讨罗格列酮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作者:冯业霜;马红;岳兰萍;刘天会;丛敏;尤红;贾继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免疫学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培养鉴定MSC,检测其生长动力学、细胞周期.检测单纯和200 U/ml干扰素(IFN)γ干预后MSC的程序性死亡配体(PDL)-1、CD54、CD40、CD80、CD86、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Ⅰ、MHC-Ⅱ的表达情况,并以此为调节细胞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封闭PDL-1、CD54,观察它们在MSC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 γ、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的水平.将MSC移植于体内观察肝脏归巢和诱导微嵌合体情况.结果 分离、培养的MSC纯度较高;生长曲线显示第1、2天为潜伏期,第3、4、5天为对数生长期,第6、7天为平台期.细胞周期显示G0/G1期为76.0%±2.0%,S期为13.0%±2.0%,(G2+M)期为10.0%±1.7%.IFN γ上调CD54、PDL-1、MHC-Ⅰ、MHC-Ⅱ的表达,CD40、CD80、CD86为阴性表达.MSC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IFN γ增强其抑制作用.封闭PDL-1、CD54后能减弱MSC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培养上清液中IFN γ、IL-10水平较高,IL-4较低,IL-2未检测到.MSC在肝实质内有多处定居,并能诱导肝移植术后微嵌合体形成.结论 IFN γ能增强MSC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PDL-1和CD54可能发挥关键作用;MSC移植后能在体内存活并诱导微嵌合体形成.
作者:洪再发;黄小进;尹震宇;王效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本意见是针对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标准化重症监护方案.本文中ALF的定义:无既往肝病基础,在黄疸出现后的26周内发生肝性脑病和凝血障碍.本共识由美国成年急性肝衰竭研究组制定[1].
作者:汤勃;王慧芬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发育时期胎儿肝组织形态学及蛋白质表达谱的差异.方法 胎儿肝组织常规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采用基于双向电泳-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分析早,晚期胎儿肝脏蛋白质表达谱的差异,并与肝癌组织蛋白质表达谱比较;用Mascot软件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在蛋白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并鉴定.结果 早、晚期胎儿肝脏不仅组织形态学上存在明显差异,而且蛋白质表达谱也存在明显差异.与肝癌组织蛋白质表达谱比较,对有差异的和相似的32个蛋白质点进行分析,初步鉴定出26个蛋白质.它们涉及细胞的增殖、凋亡及各种物质代谢等方面.结论 提示肝癌的发生是原始胎儿肝细胞发育分化的重现,在肝癌的发生过程中由于癌细胞遗传特性的紊乱获得了某些胎儿肝细胞的特性.
作者:陈晓黎;刘华;赵世平;丁海燕;王一理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近年来肝脏病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肝衰竭等领域都在不断发展,2008年以来,各个领域的诊断及治疗研究也在逐步前进.
作者:张定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乙醇与肝炎病毒共同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东北地区肝硬化患者的第三大原因[1].本研究对乙醇与肝炎病毒共存肝硬化患者的临床预后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向国卿;孟晓丹;贺小虎;王颖;张岱;王炳元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肝星状细胞(HSC)中hedgehog(Hh)信号通路成员Shh、patched、smoothened(Smo)和Gli-1的表达,及Hh通路抑制剂环耙明对HSC-T6细胞株增殖、凋亡及其激活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HSC株,提取细胞总RNA,用RT-PCR扩增Shh、patched、Smo、Gli-1基因;用环耙明作用HSC-T6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其在体外对HSC-T6的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HSC-T6细胞周期的影响,碘化丙啶和膜联蛋白-Ⅴ双染荧光标记法及提取细胞DNA检测HSC-T6细胞凋亡,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Gli-1,转化生长因子β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cl-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HSC-T6中表达有Hh通路家族成员.环耙明在50、100、150、200,250 μmol/L作用下,A值分别为1.55±0.07、1.19 ±0.05,0.78±0.06、0.48±0.03、0.38±0.04,正常对照组为1.74±0.03,环耙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F=636.8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流式细胞术测出干预后环耙明G0/G1期细胞所占比例为65.08%±1.50%,正常对照组为55.41%±2.54%,两组比较,t=-8.05,P<0.01.药物干预后提取DNA及碘化丙啶和膜联蛋白-Ⅴ双染荧光标记均检测出HSC-T6细胞凋亡.荧光定量结果表明,经环耙明干预后,HSC-T6细胞中Gli-1、转化生长因子β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cl-2 mRNA的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0.28±0.05、0.13±0.04、0.07±0.04、0.17±0.02,正常对照组为1,各基因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3.09、31.34、43.87和59.10,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SC-T6中存在Hh信号通路,环耙明能抑制HSC增殖及增殖周期,促进活化的HSC凋亡,其抑制HSC活化可能是通过抑制Hh-Gli-1信号通路的结果.
作者:刘珺;徐选福;杨文娟;郭传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成熟的微小RNAs(miRNAs)在细胞质内与靶mRNA序列3'末端非翻译区互补配对,阻止其蛋白质翻译过程,对该基因形成转录后抑制[1~2].肝纤维化主要依靠肝星状细胞(HSC)活化,产生大量胶原纤维[主要是Ⅰ型胶原蛋白(ColⅠ)]及细胞外基质[3],HSC的活化通过转化生长因子(TGF)β Smad信号传导通路完成,Smad-7对该通路有强烈的抑制作用[4].
作者:王瑾;孙世波;孙铁为;张新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本研究通过HBV核心基因DNA重组质粒联合干扰素(IFN)γ基因表达质粒同时免疫动物,了解经联合细胞因子DNA免疫后,免疫小鼠T细胞增殖、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活性及细胞因子释放等免疫效应.探讨联合IFN γ基因表达质粒用于DNA免疫的应用价值.
作者:汤裼;韦嘉;杨林;姚集鲁;江元森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ezrin是一种与细胞骨架重排,细胞变形运动有关的分子,近年来被报道与肿瘤转移有关[1].我们以前期研究[2-3]筛选出的有效小干扰RNA序列为基础,构建以ezrin为靶点的腺病毒小发夹RNA(shRNA)载体,使ezrin在细胞内获得稳定持续的下调,从而为深入研究膜-骨架连接蛋白ezrin在肿瘤细胞运动转移方面的作用及其相关的分子信号转导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志军;张岩;刘康达;柯爱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指各种慢性肝损伤所导致的肝脏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是ECM合成过多和(或)降解不足的综合效应.近年来,有关肝纤维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现择要介绍如下.
作者:贾继东;李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组织学肝硬化的分布情况;应用非创伤的指标建立组织学肝硬化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我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5例,分成模型组206例和验证组69例,均接受肝活组织检查.根据肝脏病理结果计算S0-S3组、S4(早期肝硬化)组、活动性肝硬化组的构成比.选择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血常规、血清生物化学、HBV标志物、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定量、病毒载量、血清纤维化四项、脾脏肋间厚度以及相关指数:年龄-血小板指数、AST-血小板比值指数.脾脏-血小板比值指数、年龄-脾脏-血小板比值指数(ASPRI),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组织学肝硬化的预测模型,并在验证组中检验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275例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活组织检查的患者中,S0~S3组193例(70.2%),S4组42例(15.3%),活动性肝硬化组40例(14.5%).单因素分析显示非肝硬化组与肝硬化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较多,共23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判断≥S4的预测因子INR、γ-谷氨酰转肽酶、ASPRI、HBeAg,建立肝硬化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本模型判断≥S4的ROC曲线下面积0.871,诊断界值是0.458,敏感性84.4%,特异性75.7%,准确度79.7%;判断活动性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753,诊断界值是0.526,敏感性81.8%,特异性62.9%,准确度67.4%.将预测模型应用于验证组,该组与模型组的ROE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在两组的诊断价值相近.结论 INR、γ-谷氨酰转肽酶、ASPRI、HBeAg与早期肝硬化和活动性肝硬化有密切关系;由此4项预测因子建立的组织学肝硬化预测模型可以用于预测早期肝硬化和活动性肝硬化.
作者:涂相林;肖影群;陈芳;陈家鸰;陈宏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前临床上胆红素的清除效果还有待提高,主要问题在于清除率不高,治疗时间过长以及成本高.解决的好办法是采用更好的膜材料,大限度地提高胆红素吸附效果.我们的前期实验已经发现醋酸纤维素/聚乙烯基亚胺(CA/PEI)膜对体外配制的胆红素溶液中的游离胆红素有良好的吸附作用[1].
作者:李蕾蕾;段志军;鞠佳;贺高红;高志红;李晓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利用临床生物化学指标建立初步判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的评分系统.方法 统计分析2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从19个生物化学指标中选出5个参与评分,按不同检测值分为0~4分,总分用于判定肝组织炎症和坏死程度.结果 ALT、AST、胆碱酯酶、γ-谷氨酰转肽酶和总胆汁酸被纳入评分系统,以总分≤5分判定为炎症分级G<2,5分以上判定为炎症分级G≥2,判定结果与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的符合率为82.8%,以此系统筛选G≥2患者的敏感性为83.8%,特异性为81.2%,阳性预测值为88.6%,评分系统应用于大于12岁患者的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达到86.7%、88.0%、84.7%和90.6%.结论 建立的评分系统能初步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尤其是>12岁患者的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
作者:沈宏辉;赵景民;辛绍杰;侯俊;胡燕;孔维;貌盼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8周时的疗效.方法 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或拉米夫定100 mg/d,持续治疗48周.观察治疗不同时间点患者的病毒学、生物化学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Child-Pugh积分及病毒耐药等变化情况.结果 替比夫定组患者血清HBV DNA在治疗前为(6.52±1.33)log10拷贝/ml,在接受替比夫定治疗后2、4、8,12、24、48周时的下降值分别为(2.09±1.30)log10拷贝/ml、(2.83±1.22)log,o拷贝/ml、(3.23±1.27)log10拷贝/ml、(3.42±1.32)log10拷贝/ml、(3.65±1.30)log10拷贝/ml及(3.67±1.43)log10拷贝/ml.在24、48周时均有92.5%(37/40)的患者HBV DNA阴转.在治疗24、48周时,分别有30.0%(6/20)及35.0%(7/20)的患者出现了HBeAg血清学转换.在治疗48周时ALT、AST明显下降,白蛋白、总胆红素、PTA及Child Pugh积分等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48周时替比夫定组YMDD变异率为5.0%.治疗后24、48周HBV DNA水平下降值、HBV DNA阴转率替比夫定组高于拉米夫定组(P<0.05).结论 替比夫定能快速有效抑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毒复制,使HBV DNA水平下降,同时可以改善肝功能,且具有较低耐药率.
作者:梁静;韩涛;肖时湘;李岩;阚志超;刘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构建在亚太地区广泛流行的B基因型HBV可复制性克降,为该基因型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分子克隆的方法在体外分别扩增HBV基因组的相应片段,并进行连接,构建含1.3倍HBV基因组的可复制性克隆.体外转染Huh7细胞系以评价其抗原分泌和病毒复制的情况,使用高压尾静脉注射建立急性感染小鼠模型以评价体内病毒分泌情况以及肝内抗原表达的情况.结果 所构建的克隆体外转染Huh7细胞后可分泌高浓度的HBsAg和HBeAg,并可以检测到明显的转录子和复制中间体.高压尾静脉注射小鼠后肝组织内可检测到HBcAg表达,血清中可以检测到HBV DNA,其水平随时间发生动态变化.结论 所构建的克隆在体外及体内均可进行复制,具有良好的复制能力.
作者:李磊;张振华;沈鸿;田拥军;郝友华;王宝菊;赵西平;杨东亮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我们用Abbot试剂盒检测干扰素(IFN)α-2b、IFN α-2a、IFNα-1b对HepG2.2.15细胞分泌的HBsAg,HBeAg的抑制率,用RT-PCR、Westem blot以及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基因应答水平上信号传导分子STAT1 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比较信号传导分子的表达水平与1 FN α对HBsAg和HBeAg抑制率的关系,以探讨用信号分子STAT1作为一种新的抗病毒评价标准的可能性.同时通过不同试验方法的比较,以寻求一种更好的评价IFN α抗病毒活性的方法.
作者:卢年芳;黄爱龙;郑瑞强;林华;杨德刚;陈齐红;邵俊;於江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起病隐匿,70%~85%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外科手术治疗的机会,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通过阻断肝癌血供,导致肿瘤缺血,坏死,控制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为其首选的治疗方法[1-2].
作者:杨林;张小明;周翔平;官泳松;董国礼;翟昭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