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艳;高毅;孙尔维;陈忠华
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高度保守的非组蛋白染色体蛋白.研究表明HMGB1可由巨噬细胞等主动分泌或由坏死细胞被动释放到细胞外基质内.作为晚期炎症因子参与脓毒症、关节炎等病理生理反应过程,并认为它有可能是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细胞介素-1(IL-1)的下游因子.急性肝衰竭(AHF)往往导致严重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并介导TNF α等细胞因子释放[1].但HMGB1在急性肝衰竭中是否参与其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尚不清楚.本实验通过D-氨基半乳糖和内毒素诱导的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探讨了HMGB1在AHF中的变化和意义.
作者:赵中夫;韩德五;张芸;王锋;刘明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溴隐亭对肝癌多药耐药逆转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实验分亲本细胞HepG2组(A组),耐药细胞HepG2/ADM组(B组)和B组加溴隐亭称为C组.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内荧光强度变化,细胞P-糖蛋白、蛋白激酶C-α蛋白表达情况,及5种肿瘤药物半数抑制浓度及耐药指数变化.分别将肝癌细胞HepG2和耐药细胞HepG2/ADM原位种植入裸鼠肝脏内,称A组鼠和B组鼠,另设B组种植鼠给予溴隐亭灌胃治疗称C组鼠.B超观察种植瘤的生长情况,肿瘤大小为1.0 Gm左右时经腹腔化疗,2周后处死裸鼠计算肿瘤的体积和质量抑制率,观察种植瘤组织多药耐药基因1不敷出mRNA表达情况,及治疗后肝癌细胞的凋亡指数.单独检测24只种植耐药细胞HepG2/ADM的裸鼠在服用溴隐亭前后分别注射的99mTc-MIBI在肝脏肿瘤部位的潴留情况.结果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在溴隐亭浓度为10 μmol/L时罗丹明123在细胞内的潴留率均明显增加,且呈时间依赖性,对阿霉素的耐药逆转以溴隐亭浓度为10μmol/L时显著,逆转率为82.6%.蛋白激酶C-α蛋白表达,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37,P<0.01);但两组P-糖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86,P>0.05).体内试验结果显示种植瘤的体积和质量抑制率比较,C组鼠明显高于B组鼠(q1=5.89,q2=4.92,P<0.01),接近于A组鼠(q1=2.47,q2=3.02,P>0.05).C组鼠与B组鼠多药耐药基因1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3.71,P>0.05).化疗后肿瘤细胞凋亡率比较,C组鼠明显高于B组鼠(q=3.72,P<0.01).口服溴隐亭后肝肿瘤组织对99mTc-MIBI的潴留指数明显提高(t=3.58,P<0.01).结论溴隐亭通过抑制P-糖蛋白的功能可有效的逆转肝癌多药耐药性.
作者:丁磊;陈孝平;张志伟;张万广;曹斌;王志辉;黎春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大鼠肝癌干细胞生物学行为.方法二乙基亚硝胺为诱癌剂制造大鼠肝癌模型,分离培养肿瘤细胞,按照卵圆细胞表面标记物[CD34、c-Kit、Thy-1、甲胎蛋白(AFP)、细胞角蛋白(CK)7、CK8、CK14、CK18、CK19和γ-谷氨酰转肽酶]分选肿瘤细胞,比较各个表面标记物阳性肿瘤细胞亚群与阴性肿瘤细胞亚群移植裸鼠后成瘤能力的差异;找出成瘤能力差异大的亚群细胞组,比较成瘤能力强的细胞与一般细胞的生长特征,并对其细胞周期分布进行研究.结果Thy-1阳性细胞、CK7阴性细胞与AFP阳性细胞成瘤能力明显大于对应细胞亚群(P<0.01),具备初步的肝癌干细胞特征;这三种细胞比对应亚群细胞具有较低的增殖能力、更长的倍增时间与更小的大增生倍数;细胞周期检测发现,无论是S期比例,还是(S+G2/M)期比例,这三种细胞也较对应亚群细胞为低,说明其体外增殖能力较弱.结论CK7阴性、Thy-1阳性和AFP阳性细胞具备大鼠肝癌干细胞的初步特征;大鼠肝癌干细胞可能具备增殖能力较低的生物学行为特征.
作者:周思朗;李鹏;曹漫明;张积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病例资料:患者,男,38岁.因体检B超检查发现胆囊息肉,于2005年11月21日入院.入院检查:生命体征正常,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辅助检查:B超检查显示胆囊66 mm×21 mm,囊壁光滑,囊壁见多个等回声团突起,大12 mm×7 mm,后无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提示:胆囊多发性息肉.入院后第4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大体病理:胆囊6 cm×4 cm×3 cm,囊内多个灰黄色息肉:0.1 mm×0.1 mm×0.1 mm~0.4 mm×0.5 mm×0.7 mm.胆囊体部浆膜面见一结节1.1 mm×0.7mm×0.4mm,包膜完整,切面灰黄色,质软,似肝组织(图1).光学显微镜检查:胆囊壁为慢性胆囊炎,多发性胆固醇性息肉改变.胆囊浆膜面结节为肝组织,肝组织结构正常,有灶性肝细胞水肿变性(图2).病理诊断:慢性胆囊炎、多发性胆固醇性息肉、胆囊浆膜面异位肝组织.
作者:王岩;刘富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姜黄素预防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及活化肝星状细胞(HSC)的数目、分布、凋亡等变化,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以四氯化碳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按每100 g体重分别给予20、10、5 mg姜黄素灌胃处理,设立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组和阳性对照组;8周后处死大鼠,留取肝左叶行HE、Masson染色,参照肝纤维化半定量计分系统进行肝纤维化程度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以了解活化HSC的数量变化,TUNEL与肌源性特异性标志物结合蛋白(Desmin)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法检测HSC凋亡.结果姜黄素可明显改善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纤维化的病理学改变;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肝纤维化时表达明显增多,姜黄素使活化HSC数量减少,HSC凋亡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量效关系.结论姜黄素可抑制HSC活化、增殖,诱导HSC凋亡,可能为预防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何雅军;舒建昌;吕霞;方力;沈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磷脂酰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2(PEMT2)的转染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带有完整pemt2-cDNA质粒转染入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筛选出稳定传代并高表达PEMT2的细胞株,用Western blot比较了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细胞周期蛋白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细胞周期蛋白E/CDK2、phospho-Rb、caspase3、c-jun以及小窝蛋白caveolin的表达变化.结果在PEMT2高表达细胞中CDK2、CDK4、phospho-Rb和c-jun表达下调,caspase3表达上调.结论PEMT2的高表达降低CDK2和CDK4的表达水平,同时下调原癌基因phosphoRb和c-jun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由G1期进入S期,从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诱发肝癌细胞的凋亡.
作者:刘翠平;邹伟;王亮;崔肇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纤维介素蛋白(fg12)的双链RNA(dsRNA)在体外对fg12凝血酶原酶基因表达的干扰作用及其规律.方法构建能产生鼠fg12(mfg12)的发夹状双链RNA(shRNA)的载体p-mfg12shRNA,将其与mfg12-EGFP融合基因表达质粒pEGFP-mfg12共转染(用量比为1:5)到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作为实验组,另仅转染pEGFP-mfg12或共转染无关序列shRNA表达质粒和pEGFP-mfg12(用量比为1:5)作为对照组.转染24、48、72 h后,观察mfg12-EGFP融合蛋白在CHO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细胞阳性率.分别将p-mfg12shRNA和mfg12cDNA表达质粒pcDNA3.1-mfg12共转染(用量比为1:5)到CHO细胞和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作为试验组,另转染pcDNA3.1-mfg12或共转染无关序列shRNA表达质粒和pcDNA3.1-mfg12(用量比为1:5)或不转染任何质粒作为对照组.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fg12在CHO和Hela这两种细胞株中表达的情况.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的绿色荧光强度明显减弱,荧光细胞数明显减少.在CHO和Hela两种细胞株,均显示mfg12shRNA显著抑制mfg12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mfg12shRNA表达质粒p-mfg12shRNA可在体外高效特异地抑制mfg12的表达,为进一步的体内实验奠定了基础.
作者:汪之沫;严伟明;习东;朱传龙;罗小平;宁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细胞增殖与分化,其在乙醛刺激的肝星状细胞(HSC)活化中的意义鲜见报道.我们观察了特异性阻断剂PD98059阻断ERK活性后对乙醛刺激的HSC增殖、Ⅰ型胶原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 β1)mRNA及Na+/Ca2+交换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ERK在调控乙醛刺激HSC激活及其活化后功能改变中的作用,为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解方为;蒋明德;欧阳学农;曾维政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新药阿德福韦抗病毒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序列的变化情况,以有效的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取4例服用阿德福韦患者的系列血清,包括用药前血清及用药后半年(28周)、1年(52周)、2年(92周)血清,将4例系列血清用一片段聚合酶链反应法进行全基因组克隆、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基因型及血清型分析、全基因序列同源性及差异性比较、HBV各编码区氨基酸变异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4例系列血清的基因型及血清型分析为:1例为C基因型/adrq+血清型,1例为B、C混合基因型/adw2、adrq+混合血清型,2例为B基因型/adw2血清型.全基因序列同源性比较情况为:同例血清组内序列同源性为97.5%~99.8%;B、C混合型感染者其组内同源性为90.9%~99.3%.不同例血清组间序列同源性为90.6%~100%.各编码区氨基酸变异情况为:治疗52周时碱基突变数明显高于28周和92周.存在热点突变位点.在P基因的逆转录酶区,有几处非常有意义的有义突变,很可能会影响逆转录酶的活性,而使HBV对阿德福韦产生耐药逃逸.结论HBV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了几处有意义的氨基酸变异,这可能与HBV对阿德福韦的耐药逃逸有关.
作者:卢建溪;谢冬英;徐启桓;朱明芬;陈伟;李莉;李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自2005年12月10日,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颁布以来,在全国的感染病学界和肝病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受到广大医务人员的欢迎.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两个学会将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项目,为医务人员如何理解和应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作进一步的宣传和解读.2006年3月,由两个学会主办的<指南>专家讨论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感染病学、肝病学和预防医学100余名专家参加了讨论会.参与<指南>撰写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庄辉院士、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翁心华教授,以及贾继东、成军、魏来、王贵强和万谟彬等教授对该<指南>作了解读,然后与会专家对<指南>进行了认真讨论.
作者:张文宏;翁心华;庄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体内、体外mdr1、mrp、lrp反义寡核苷酸(AODNs)并超声微泡造影剂转染联合低强度超声照射逆转肝癌多药耐药的可行性,寻找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有效和靶向的方法.方法利用超声微泡造影剂包载肿瘤耐药基因mdr1、mrp、lrp的AODNs进行转染,联合低强度超声照射,以肝癌细胞多药耐药细胞模型(HepG2/ADM)为研究对象,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和四甲基偶氮唑盐法,从体外细胞培养及动物实验,研究AODNs并超声微泡造影剂转染联合超声照射逆转癌细胞多药耐药及降低肿瘤恶性表型和成瘤能力的作用.结果HepG2/AMD细胞增殖被抑制,其mdr1和mrp的mRNA、蛋白质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受抑制.结论体外、体内AODNs并超声微泡造影剂转染联合低强度超声照射能有效逆转人肝癌细胞HepG2/ADM的多药耐药,该技术可能为肝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蒋明东;彭志平;李少林;王志刚;冉海涛;霍塞虎;尹小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第41届欧洲肝病年会于2006年4月26-29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现概述会议关于临床研究部分内容.
作者:张大志;范建高;徐友清;任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生长抑素(SST)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环状的多肽类激素,近来SST及其类似物对肝癌诊断及治疗方面的作用正日益受到关注,其多种生物活性的发挥是通过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介导的.本实验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癌组织、癌旁组织、非癌肝组织、人肝癌细胞株HepG2及人肝细胞QSG-7701中生长抑素受体(SSTR)五种亚型mRNA的表达情况.
作者:张喜梅;黄介飞;张弘;魏群;沈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两类,其中核苷(酸)类似物具有高效、低毒、使用方便等优点,在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已批准用于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核苷(酸)类似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此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和开发的还有特比夫定、依曲他滨和克拉夫定等.
作者:侯金林;曾国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肝活组织检查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黄金标准.但肝活组织检查是有创的,标本仅占整个肝脏容积的1/50 000,由于纤维化分布的不均匀性,可能引起采样误差,不同操作人员的结果可能不一致,存在准确度和可重复性问题,费用也较高.
作者:罗建文;邵金华;白净;崔立刚;王金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全球现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3.5亿,每年有50~100万患者死于HBV感染相关疾病.慢性乙型肝炎(CHB)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发生肝硬化和肝癌已是不争的事实,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近年,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较大,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较多抗病毒治疗的选择;因而美国、欧洲、亚太地区及我国相继修订了乙型肝炎的防治指南,为临床医师的临床诊断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任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本研究通过构建含有两个丙型肝炎病毒(HCV)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Core133-142和El315-322)的多HCV CTL表位DNA疫苗,用其免疫小鼠,研究其引起的特异性CTL应答,以明确由多个HCV CTL表位基因编码直接连接构成的多CTL表位DNA疫苗,其各个HCV CTL表位是否能独立表达,引起各自相应的特异性CTL应答,且多个CTL的联合作用能否能增强总体的CTL杀伤效应,为构建有效安全的多CTL表位DNA疫苗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史霖;刘珊;胜利;孟照俊;袁育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慢性炎症、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以高滴度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AMA)和肝内小胆管特异损伤为特征.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能量代谢的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PDC)、侧链二氧酸脱氢酶复合体和2-氧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是该病自身免疫反应识别的主要自身靶抗原.由于PBC起病隐匿、病程长,大部分就诊患者已发展到中晚期,因而,临床上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较困难.动物模型可为理解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试用新的药物提供平台.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已建立了与PBC相关的动物模型6类.
作者:刘海英;仲人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核苷(酸)类似物由于其口服方便、不良反应较轻、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效果明显、可选择的种类逐渐增多而成为继干扰素α之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选择之一.现根据已发表的临床研究,对已批准上市的抗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应用做一介绍.
作者:魏来;封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输注供体凋亡淋巴细胞的转归和体内处置等情况.方法分离供体脾淋巴细胞,对其进行荧光标记和诱导凋亡,经免疫磁珠分离纯化后,以一定数量经尾静脉输注受体内.于不同时间点观察其在不同器官的分布.根据分布情况对相关器官组织对供体凋亡细胞的处理进行研究.结果供体凋亡细胞经静脉输注受体内后主要汇集于肝脏.结合肝脏的特殊生理和免疫学功能特点,以肝脏抗原递呈细胞为着眼点进行观察,发现受体肝脏抗原递呈细胞对供体凋亡细胞有活跃的吞噬作用,但存在差异.对供体脾淋巴凋亡细胞的吞噬作用中,肝窦内皮细胞占主要部分,库普弗细胞次之,肝脏树突状细胞的比例小.结论肝脏在供体凋亡细胞预输注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现象中起了关键作用.肝窦内皮细胞和库普弗细胞是本研究中免疫耐受诱导反应的主要抗原递呈细胞,可以作为进一步免疫机制研究的主要对象.
作者:汪艳;高毅;孙尔维;陈忠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