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娥;赵福英
目的 探讨育龄妇女阴道分泌物病原体感染状况及各年龄组阴道炎发病率分布情况.方法 将2 859例育龄妇女按年龄分为4组,即:20~岁、30~岁、40~岁和≥50岁组.对4组育龄妇女行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利用妇科白带涂片多功能染色液染色阴道分泌物后显微镜镜检,将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 859例妇女阴道分泌物中假丝酵母菌阳性率49.81%,细菌性阴道炎22.59%,以假丝酵母菌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炎为主,混合感染为5.95%;不同年龄组阴道炎发病率分别为83.99%、86.13%、76.19%及43.39%,其中20~岁组假丝酵母菌病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炎发病率高,与≥5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炎是育龄妇女感染的主要病原体阴道病,且20~29岁年龄段发病率高,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高金丽;高金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综合康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3例采用针刺、推拿、理疗、牵引等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75例采用针刺加常规药物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98%,优于对照组的72%(P<0.05).结论 综合康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杨爱林;马红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已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应用.我科对80例手术后的胃癌患者,经液囊空肠管早期给予营养支持,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晓燕;蒋丽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产前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价值,并分析超声误诊原因.方法 选取接受规范产前超声检查的18 267例孕妇,并随访其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18 267例胎儿中,检出胎儿畸形601例(3.3%),附属器物异常141例(0.8%).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发育异常者敏感性较高,阳性率86.35%,假阴性率13.65%,其中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和心脏系统畸形发病率较高、骨骼畸形和面部畸形误诊率较高,分别为32.69%、28.95%.结论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畸形是降低畸形儿出生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纪学芹;史瑞仙;阿孜古力·马义尔;沈玉琴;锁耀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40例肝豆状核变性儿童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特征.方法 收集40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对误诊情况及治疗、预后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儿确诊平均年龄(8.15±2.93)岁.初诊时35例儿童有症状,5例无症状.首发症状以肝功能损害为主29例,神经系统症状为主2例,肾脏损害为主3例,关节症状为主1例.40例患儿中,其父母、祖父母近亲结婚9例,有家族史者6例.37例患儿行血铜蓝蛋白检测,均低于正常水平.检查角膜K-F环39例,33例阳性.头颅核磁检查3例,均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异常信号改变.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在儿童期诊断困难,应提高对本病的认知水平.
作者:岳玉婷;陆彪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治疗及转归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使用呼吸机救治患者760例,对其中发生VAP患者102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VAP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菌为主(66.4%),其中占第1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是第2位(16.4%),其次是二甲氧苯青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13.4%.结论 基层医院VAP的主要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因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而真菌感染有增长趋势,MRSA仍为VAP重要的病原菌.
作者:孟景滨;杨兆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持续输注瑞芬太尼抑制鼻内镜手术后拔管期间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 将66例ASAI-Ⅱ级择期行鼻内镜鼻中隔矫正手术患者分为3组:瑞芬太尼0.075 μg·(kg·min)-1(R1组,n=22)、瑞芬太尼0.05 μg·(kg·min)-2(R2组,n=22)与空白对照组(C组,n=22).手术结束时,R1组和R2组停用丙泊酚,R1组继续输注瑞芬太尼0.05 μg·(kg·min)-1,R2组继续输注瑞芬太尼0.075 μg·(kg·min)-1至拔出气管插管后5 min,C组手术结束时同时停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观察3组停药前(T0)、拔管前(T1)、拔管后1 min(T2)、3 min(T3)、5 min(T4)时刻的血压和心率变化,同时观察3组患者苏醒时间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拔管前SBP、DB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瑞芬太尼组,3组患者苏醒时间R1组(9.8±2.6)min,R2组(8.9±2.3)min,C组(6.7±1.8)min,空白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瑞芬太尼组(P<0.05).结论 术后以0.05~0.75 μg·(kg·min)-1速度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可减轻患者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患者可清醒耐受气管插管通气,是一种安全、有效、可控的麻醉方法.
作者:曹池;张永海;马玲;马汉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2011年宁夏肠道病毒71型分离株VP1的遗传特征.方法 对宁夏40株EV71分离株进行VP1区全长基因序列测定,并对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2011年宁夏40株分离株与A、B、C型基因型代表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0.9%~82.7%、81.4%~84.8%、87.2%~93.7%,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4%~95%、96.6%~98%、97.7%~99.7%,与C4a亚型同源性高;VP1区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这40株同属于C4a亚型.结论 2011年宁夏流行的肠道病毒71型均为C4a亚型,病毒未产生明显的变异,其流行存在多条传播链.
作者:马学旻;马江涛;陈慧;詹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石生齿缘草的药材显微鉴别特征,为石生齿缘草药材的鉴定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石蜡切片、撕取表皮法制片及粉末透化制片后观察拍照,对药材的茎和叶进行显微鉴定.结果 石生齿缘草显微特征为茎维管束8~12束,无限外韧型,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韧皮部窄,韧皮射线不明显;木质部细胞壁均木化,叶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呈连珠状增厚,下表皮细胞呈多角形、较小,垂周壁呈微波弯曲,气孔不定式、密集,非腺毛极多.结论 以上特征可为石生齿缘草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董琳;权洪峰;张彩芳;冯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异位妊娠输卵管切除术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方法 对32例有手术指征的异位妊娠患者行改良式经脐单孔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手术切口选择于脐部边缘,穿刺器通过脐部一个切口进入腹腔.选择同期行常规腹腔镜输卵管切除的32例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32例手术全部成功,单孔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42.9±7.2)min,高于常规腹腔镜手术组的(36.0±6.5)min(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常规腹腔镜手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腹腔镜组术后脐部切口愈合良好,比常规腹腔镜更具美容效果.结论 经脐单孔腹腔镜异位妊娠输卵管切除术是一种微创且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张彦琴;赵福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联合细胞角蛋白(CKs)19mRNA在预测IA2-IB2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中的价值及相关性.方法 IA2-IB2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组,CIN患者及健康妇女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宫颈癌患者术前及对照组血清中SCCAg含量,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宫颈癌患者前哨淋巴结CK19mRNA的表达,分析两项指标的临床价值及两者间的关系.结果 宫颈癌组血清SCCAg较CIN组及健康体检组明显增高;荧光定量PCR检测CK19mRNA检出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阳性率(32.6%)比常规病理检查(12.8%)高;血清SCCAg与CK19mRNA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检测CK19mRNA能显著提高IA2-IB2期宫颈癌前哨淋微转移的检出率;联合检测IA2-IB2期宫颈癌患者血清SCCAg及前哨淋巴结CK19mRNA可能成为预测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发生微转移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作者:马永静;熊英;卜祥静;刘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高压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血脂异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84例脑梗死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分为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与联合高压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组.分别比较2组治疗前后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3个月后复查血脂各项指标,比较2组血脂反弹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治疗前(P<0.05),高密度脂蛋白无明显变化(P>0.05),且联合治疗组调脂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联合治疗组血脂反弹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压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脑梗死合并血脂异常疗效显著.
作者:贾红云;杨晔;姜则;贾淑云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分析清肝活血通络方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86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患者,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者服用阿昔洛韦缓释片并且外用阿昔洛韦乳膏,实验组应用清肝活血通络方,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疼痛疗效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38例(93.03%),对照组总有效34例(79.0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对照组为16.2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疗效中实验组无痛13例(30.23%),轻微痛27例(62.80%);对照组无痛2例(4.65%),轻微痛21例(48.8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肝活血通络方对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微,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浪;梁雅婷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方丝弓矫治器在恒前牙外伤脱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28例恒前牙外伤患者(49颗外伤牙)采用方丝弓矫治器固定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对患者进行随访半年,其中失访2例(3颗),其余46颗外伤牙中治愈21颗,好转24颗,失败1颗,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结论 方丝弓矫治器治疗前牙外伤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易于清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胜昔;吴颜;谢亚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改良非超声乳化巩膜隧道小切口劈核治疗白内障手术效果及在大规模防盲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328例396眼白内障患者采用改良非超声乳化巩膜隧道小切口劈核治疗白内障,观察术前、术后的视力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1周,376眼视力明显提高,>0.5者306眼(81.4%),0.1~0.5者50眼(13.3%),<0.1者20眼(5.3%).主要并发症角膜水肿30眼,继发高眼压3眼.结论 改良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巩膜隧道小切口劈核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实用的手术方法.
作者:王普升;魏成芳;邹文青;何永文;潘小燕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治疗慢性结肠炎中药保留灌肠方法的影响因素.方法 80例慢性结肠炎行灌肠治疗,根据药物滴速不同,分为120~130滴·min-1、100~110滴·min-1、80~90滴·min-1、60~70滴·min-1组.结果 滴速为80~90滴·min-1的保留时间长,临床有效率高,病变部位在直肠和(或)乙状结肠疗效为显著.结论 应用不同滴注速度的临床有效率,得出药物治疗慢性结肠炎的有效滴速.
作者:吴雪霞;姚艳丽;吴瑞;张艳荣;刘婷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小儿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 对15例亚急性甲状腺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小儿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中6例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5例出现甲状腺肿大,2例单侧甲状腺触到结节.5例行甲状腺碘131吸碘率检查,7例超声引导下行细针甲状腺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全部病例均采用强的松加甲状腺素而治愈.结论 小儿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表现易与多种疾病混淆,需认真评判甲状腺功能并结合组织活检准确诊断.
作者:戴志军;马黎娟;吴永辉;李吉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大黄、芒硝外敷辅助甲蝶氨呤(MTX)及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药物保守治疗的60例异位妊娠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MTX50 mg·(m2)-1肌肉注射,同日口服米非司酮50 mg,次·12 h-1,连续2 d;观察组MTX与米非司酮用法同对照组,第5天加用大黄、芒硝外敷下腹部.2组患者均定期监测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经阴道B超监测附件包块缩小情况,1周后血HCG下降<15%,重复应用MTX.结果 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成功分别为100%、96.7%(P>0.05);血HCG降至正常时间分别为(19.10±4.63)d、(23.03±5.25)d(P<0.05);附件包块消失时间平均分别为(31.43±10.70)d、(60.63±27.42)d(P<0.05).2组患者均仅有轻微恶心,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大黄、芒外硝外敷辅助MTX联合米非司酮保守性治疗异位妊娠疗效确切,可明显缩短腹部包块消失时间.
作者:郭玉娥;赵福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对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30例已确诊为腹型HSP住院患儿,采用13C-UBT进行H.pylori检测,阳性者85例,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根除H.pylori三联治疗,比较其疗效及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有效率为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肠道症状缓解迅速,复发率为8.9%,而对照组为3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ylori感染与儿童腹型HSP密切相关,对于H.pylori阳性者给予根除H.pylori治疗,可有效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作者:梁丽俊;张兰;白华;王凌潇;陆彪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剖宫产近年手术指征的变化.方法 通过总结年分娩总数、剖宫产率、各种剖宫产指征所占比例,分析10年间影响因素,由住院孕产妇剖宫产指征变化相关情况及与剖宫产率上升的关系.结果 10年中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2年20.36%上升至2011年的53.10%;剖宫产指征变化中,头位难产、胎儿宫内窘迫等因素持续在第1、2位,社会因素及臀位为第3、4位.结论 剖宫产率呈现上升趋势,剖宫产手术指征已远超过单纯医学指征范围.
作者:胡秀琴;张文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