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核心融合抗原和白细胞介素-12共表达DNA疫苗的免疫原性

柯金山;赵平;吴淑梅;戚中田

关键词:肝炎病毒, 乙型, 疫苗, DNA, 白细胞介素-12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对急性HBV感染的恢复起关键作用,其中HBV表面抗原和核心抗原均是重要的靶抗原.曾构建HBV表面-核心融合抗原DNA疫苗,可有效诱导小鼠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为进一步增强该DNA疫苗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在该疫苗分子中增加了小鼠白细胞介素-12(IL-12)基因,观察IL-12对其免疫应答的影响.
中华肝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胞内Ca2+浓度、CD62P、CD63及血浆CD62P的检测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与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CD62P)、血小板糖蛋白(CD63)、血浆CD62P(SCD62P)水平及血小板[Ca2+]i的关系. 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CD62P、CD63,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CD62P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小板[Ca2+]i. 结果肝硬化患者血小板[Ca2+]i、CD62P、CD63、SCD62P分别为(103.1±22.2)nmol/L、(47.6±20.0)%、(47.1±24.6)%和(67.6±37.6)μg/L,对照组分别为(57.6±13.1)nmol/L、(3.1±0.7)%、(2.5±0.7)%和(24.0±6.5)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值为6.148~19.067,P<0.05;上消化道出血组分别为(120.3±18.8)nmol/L、(64.9±14.7)%、(70.9±14.5)%和(103.6±14.9)μg/L,无出血组分别为(91.1±14.3)nmol/L、(34.6±11.9)%、(30.2±14.4)%和(40.8±24.0)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值为5.380~14.601,P<0.05.但两组间血小板数差异无显著性(t=0.161,P>0.05). 结论肝硬化患者血小板高度活化,检测血小板CD62P、CD63、SCD62P对判断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唐中;周京国;黄文方;杨明清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丁型肝炎病毒核酶在细胞内抑制丙型肝炎病毒RNA活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丁型肝炎病毒(HDV)核酶在细胞内抑制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的可能性. 方法针对HCV-5′NCR-C RNA的不同靶位构建了pC1-RzC1(107~113nt)、pC1-RzC2(268~274nt)、pC1-RzC3(345~351nt)3个HDV核酶重组真核表达载体,采用脂质体介导将它们转染至HCV阳性胎肝细胞中,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细胞和培养上清液中的HCV RNA,初步探讨HDV核酶对HCV RNA的抑制活性. 结果 (1)重组表达载体通过PCR、酶切和碱基序列测定证实了3组HDV核酶定向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2)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到HCV阳性胎肝细胞中HCV NS3、NS5抗原及逆转录-PCR法检测胎肝细胞及上清液中的HCV RNA正、负链,同时利用Light Cycler荧光PCR定量检测HCV RNA的含量,证明HCV感染胎肝细胞成功.(3)HCV阳性胎肝细胞中HDV核酶对全长HCV RNA的抑制活性,当剂量为0.5μmol/L时,pC1-RzC1、pC1-RzC2、pC1-RzC3抑制活性分别为53.2%、50.5%、10.6%(t=5.25,P<0.01).pC1-RzC1连续1周作用于HCV阳性的胎肝细胞,结果显示第2~7天的抑制活性分别是60.7%、64.2%、68.4%、71.9%、78.8%、83.1%(t=15.34,P<0.01). 结论 pC1-RzC1、pC1-RzC2在HCV阳性胎肝细胞中对HCV RNA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pC1-RzC3.

    作者:郭焕珍;毛青;李奇芬;王宇明;顾长海;于乐成;蒋业贵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乙型肝炎病毒DNA国家定量标准品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目的研制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国家定量标准品. 方法收集各地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献血员血样,用不同厂家HBV DNA试剂、表面抗原试剂盒、核心抗体试剂盒等检测.以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品标定国家HBV DNA定量标准品,通过加速实验检测该标准品的稳定性并推断其有效期. 结果经7次独立标定,得到线性灵敏度标准品的拷贝数,其中L0~L5拷贝数对数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表明结果可信.以研制的国家定量标准品作为标准,各厂家对HBV DNA聚合酶链反应试剂进行了改进,多数厂家试剂经改进后基本符合要求,部分厂家试剂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结论建立了HBV DNA国家定量标准品,共由24份血清组成,其中8份为阴性血清,9份为阳性血清,7份为线性灵敏度血清.

    作者:吴星;王佑春;张华远;杨军;于洋;林京香;辜文洁;蓝海云;李河民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一些共识与进展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是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的常见与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0%~30%,这与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明显降低,特别是肝内网状内皮系统严重受损、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以及白细胞黏附趋化与吞噬功能降低等原因有关.

    作者:翁心华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母婴传播后母子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前S/S基因变异研究

    目的通过经母婴传播获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ASC) 母子体内HBV PreS/S基因序列研究,了解来源相同的HBV在不同程度病毒血症情况下PreS/S基因变异的特点. 方法选择15对母孕前为HBV感染、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均未使用过抗HBV药物的ASC母子.应用T-A克隆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GEM-PreS/S、双酶切进行鉴定,每个患者选2个酶切鉴定正确的克隆测序并进行分析. 结果选择15对ASC母子,根据HBV病毒血症高低分为3组,每组5对,A组母子均为高病毒血症,B组子女为高病毒血症、母亲为低病毒血症,C组子女为低病毒血症、母亲为高病毒血症.高病毒血症患者均为乙型肝炎e抗原(+),低病毒血症均为抗-HBe(+).母子HBV亚型相同,各组中有4/5对母子为B/adw2、1/5对母子为C/adrq+亚型.对每组中B/adw2亚型HBV患者的PreS/S基因进行分析显示:高病毒血症组间或低病毒血症组间HBV PreS/S基因变异数目及位点差异均无显著性,变异与年龄无关,低病毒血症患者变异数目及位点明显高于高病毒血症患者.两个低病毒血症组PreS/S基因绝大多数变异位点相同(113个),其中变异热点85个、可引起37个氨基酸变异,这些变异的氨基酸大多位于免疫表位内或(和)其附近. 结论 HBV变异可能与感染的时间长短无关;在发生乙型肝炎e抗原血清转换后的低病毒血症患者体内,HBV PreS/S基因出现较多的变异,且有规律,可能与病毒逃避免疫攻击有关.

    作者:许红梅;彭明利;凌宁;卿玉玲;任红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何谓准种?有什么临床意义?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HBV/C热点变异对HLA-A2限制性T细胞表位的影响

    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与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之间的关系,是阐明变异的生物意义的关键之一,但受方法学的限制迄今所知甚微[1].应用计算机表位预测和人白细胞抗原(HLA)肽复合物技术,分析了我国HBV慢性感染者C基因热点变异I97L和(或)S87G对HLA-A2限制性T细胞表位的影响.

    作者:周最明;郭亚兵;骆抗先;侯金林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核心融合抗原和白细胞介素-12共表达DNA疫苗的免疫原性

    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对急性HBV感染的恢复起关键作用,其中HBV表面抗原和核心抗原均是重要的靶抗原.曾构建HBV表面-核心融合抗原DNA疫苗,可有效诱导小鼠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为进一步增强该DNA疫苗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在该疫苗分子中增加了小鼠白细胞介素-12(IL-12)基因,观察IL-12对其免疫应答的影响.

    作者:柯金山;赵平;吴淑梅;戚中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前S2合成肽对肝癌组织中浸润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前S2合成肽对肝细胞癌(HCC)组织中浸润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状况的分析,探讨前S2合成肽是否能改变乙型肝炎病毒(HBV)导致的HCC组织中浸润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百分数和CD4+/CD8+比值,达到特异性治疗HCC. 方法用Merrifield固相化学合成法合成HBV中前S2抗原性强的P120~146多肽段.测序后,用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溶解除菌后作为抗原.选择1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HCC,术前血清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得HBsAg、HBeAg、抗-HBC阳性和HBV DNA阳性,且HBsAg在HCC组织中表达为阳性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在96孔培养板上,每孔加入经密梯度离心获得的单个核细胞悬液100μl(1×106细胞),设每孔含量为1μg、5μg、10μg、白细胞介素-2 500U和阴性对照共5组,每组均设3复孔,作用7d后制片,采用APAAP法观察CD3+、CD4+、CD8+的百分数和CD4+/CD8+的比值变化. 结果 发现在含有前S2合成肽5μg/孔组中,CD4+表达明显增加(34.1±3.2),与自身对照(29.3±3.5)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t=3.508,P<0.01),CD4+/CD8+比值(1.19±0.43)与自身对照(0.81±0.4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2.235,P<0.05).在白细胞介素-2组中,CD3+表达有增加,与自身对照相比有差异,其它各组T淋巴细胞亚群几乎处于不变化的状态. 结论在适当的剂量下,前S2合成肽能够改变HCC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使CD4+增加,并能改变CD8+静息状态,使二者互为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为特异性运用前S2蛋白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郑仕诚;魏筱玉;徐朝斌;谢惠琴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什么叫细菌易位,其意义如何?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大鼠肝再生增强因子在酵母菌中的表达及生物活性研究

    目的构建大鼠肝再生增强因子(rALR)酵母重组表达质粒,在毕赤酵母菌GS115中进行表达.表达产物经超滤方法纯化后在体外进行生物活性研究. 方法以重组质粒pcDNA3.1-rALR为模板,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rALR编码区的DNA,构建重组质粒pPIC9K-rALR,然后电转化至毕赤酵母菌GS115中,在甲醇诱导下进行表达.表达产物经1.5% 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鉴定后进行超滤纯化.用3H-TdR掺入法检测重组大鼠ALR(rrALR)体外刺激QGY和HepG2人肝癌细胞株和原代大鼠肝细胞的增殖情况. 结果重组质粒经酶切及PCR证实rALR编码区DNA正确插入质粒载体中.重组大鼠ALR被GS115菌以外分泌方式表达,其DNA分子量约为1.5×104,与理论预期值相符,western bolt鉴定发现rrALR能与抗人ALR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说明人和大鼠ALR抗原性上存在部分交叉.超滤纯化获得大量高纯度的rrALR.在所测定的剂量范围内,rrALR在体外以剂量依赖方式刺激QGY和HepG2肝癌细胞株增殖,但对原代大鼠肝细胞无刺激增殖作用. 结论 rrALR在毕赤酵母菌GS115中获得分泌性高效表达,rrALR在体外以剂量依赖方式刺激QGY和HepG2肝癌细胞株增殖,但对原代大鼠肝细胞无刺激增殖作用,表明肝癌细胞和正常肝细胞表达的ALR受体不同.人和大鼠ALR在生物学活性和抗原性上存在交叉.

    作者:余慧峰;刘杞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肝癌树突状细胞疫苗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效应

    肝癌患者体内的树突状细胞(DC)负载肝癌相关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是肝癌治疗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郭建巍;秦力维;蔡美英;郭元彪;吕同德;于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新核苷类化合物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在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研究中发现双脱氧核苷类化合物具有抑制逆转录酶,终止DNA链延伸,而抑制HIV复制作用.随后证实同样可以终止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链的延伸,而达到抑制HBV复制的作用.以体外培养2.2.15细胞为模型,观察新合成的核苷类化合物β-L-D4A的抗HBV作用.

    作者:吴金明;林菊生;姜凤超;章金艳;梁扩寰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猪戊型肝炎病毒IgG抗体检测和部分核酸序列分析

    目的了解猪戊型肝炎病毒 (HEV) 感染情况,探讨猪HEV基因型与人HEV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法(RT-nPCR)分别检测猪血清抗-HEV IgG抗体和猪HEV RNA,并用Vector NTI Suite 7和TreeView软件进行人与猪HEV核酸序列和基因进化树分析. 结果猪抗-HEV抗体阳性率为16.67% (18/108),并从18份抗-HEV IgG阳性的猪血清中扩增到2株 (11.11%, 分别命名为S18和S43) HEV 开放读码框(ORF)1片段(102~387bp),两者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与HEV基因型1~8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6%~77%、78%、76%~79%、85%~86%、77%、80%、79%和75%~79%.其中1株 (S18) 还扩增出HEV ORF2片段(5994~6297bp),与HEV基因型1~4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6%~78%、74%、74%~77%、85%~94%. 结论分离的2株猪HEV属于HEV基因型4.

    作者:朱永红;庄辉;董庆鸣;陈焰锋;李政泰;吴华;柳剑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Toll样受体参与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是否参与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 方法用Toll样受体缺损小鼠(C3H/Hej,Hej组)和野生型(C3H/Heouj,Heouj组)小鼠复制部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缺血45min,再灌注1h和3h处死动物,检测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并以northern blot及髓过氧化物酶(MPO)试验分别检测缺血肝组织TNFα mRNA的表达和MPO的含量. 结果 (1)再灌注1、3h,与假手术组相比,小鼠血浆AST明显升高,但Hej组明显低于Heouj组(661.83U/L±106.09U/L和1215.5U/L±174.03U/L,t=-6.65,P<0.01;1145.17U/L±132.43U/L和2958.17U/L±186.81U/L,t=-5.57,P<0.01);(2)再灌注3h时,与假手术组相比,Hej组和Heouj组小鼠血清TNFα浓度明显升高,且前者明显低于后者(152.39pg/ml±43.3pg/ml和249.12pg/ml±51.89pg/ml,t=-3.13,P<0.05);(3)再灌注1h,除假手术组外,Hej组和Heouj组小鼠缺血肝组织内可见TNFα mRNA的表达,但前者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后者,杂交带密度分析显示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80.3±28.8与189.4±24.6,t=-3.25,P<0.05);(4)再灌注3h,与假手术组相比,Hej组和Heouj组小鼠缺血肝组织内MPO含量明显升高,且前者含量明显低于后者(0.059±0.004和0.173±0.025,F=33.49,P<0.01). 结论 Toll样受体可能通过其介导的炎性通路参与了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吴河水;王琳;田元;Ori Rotstein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191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回顾分析我院191例药物性肝病患者(DILD),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对象:对1995年1月至2002年6月住院的191例DILD患者进行分析.(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查阅病历,记录服药史(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症状出现的时间、有无合并用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肝组织病理结果.

    作者:关玉娟;冼建中;唐小平;雷春亮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肝纤维化、肝硬化

    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为一内分泌系统,能分泌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AngⅡ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作用于全身多个器官,主要通过AngⅡ和特异性的膜受体作用来调控.在许多组织或器官,如肾脏、心脏和血管中存在着独立的局部RAS[1],亦可合成AngⅡ,AngⅡ以旁分泌、自分泌、细胞内分泌等形式作用于组织和细胞,与组织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一系列功能调控作用.新近研究表明,肝脏亦存在着局部RAS[2,3],肝脏局部RAS、循环RAS与肝纤维化、肝硬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者:申凤俊;阴赪宏;王宝恩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患者肝功能变化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病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方法普通型SARS组91例,重型23例,普通肺炎组61例,入院后检测肝功能情况. 结果普通型SARS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68.1%,显著高于普通肺炎组的24.6%(χ2=27.7,P<0.01),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轻、中度升高为主.重型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达95.7%,年龄明显增大. 结论 SARS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机会较大,可能与疾病本身有关,程度较轻,重型SARS的肝功能损害则与年龄有关.

    作者:童裕维;尹炽标;唐小平;贾卫东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免疫活性细胞回输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不引起肝组织损害

    目的明确免疫活性细胞回输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时肝组织损害情况. 方法随机选择16例CHB患者用自体免疫活性细胞回输法治疗,追踪52周.治疗前后行两次肝穿刺获得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价肝脏组织炎症情况,Masson染色评价肝组织纤维化情况,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指标以及肝功能,评价免疫治疗对肝组织的影响. 结果完整随访14例患者,4例患者治疗前后完成2次肝穿刺,其中1例患者结果显示治疗后肝细胞坏死和小叶内炎症程度明显减轻(G3→G1),纤维化程度改善(S2→S1).其余3例肝脏组织学变化不明显,但无加重或恶化.免疫活性细胞体外培养前后,进行免疫荧光抗体染色,经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有明显的改变,CD4+细胞比例逐渐下降,CD8+细胞比例从20%上升至60%~80%.回输治疗后52周的随访结果,HBV DNA阴转率为42.86%(6/14),乙型肝炎e抗原阴转并伴有抗-HBe阳性的血清转换率为42.86%(6/14),无1例发生乙型肝炎表原抗原阴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复常率为42.86%(6/14).在回输治疗时以及治疗后的随访中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免疫活性细胞回输法治疗CHB不引起肝组织损害,其免疫调节作用是通过非细胞毒机制途径达到对病毒抑制或清除的作用.

    作者:高燕;魏来;陈红松;孙婧;王松霞;王宇 刊期: 2003年第07期

  • 原发性肝癌伴鼻窦及骨转移1例

    患者,男,67岁,因腰痛伴双下肢放射性疼痛半年入院.入院前半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并伴有双下肢放射痛,呈进行性加重.

    作者:陈映霞;何泽明;常英展;秦叔逵 刊期: 2003年第07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