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转4-1BBL基因细胞诱导带瘤宿主抗瘤效应的体内研究

李晓虹;李晓冬;黄建勇;卫立辛;陈列平;吴孟超;郭亚军

关键词:癌, 肝细胞, 肿瘤疫苗, 基因疗法, 小鼠, 转基因
摘要:目的观察协同刺激分子4-1BB L1gand(4-1BBL)基因导入小鼠肝癌细胞Hepal-6后在小鼠体内诱导的抗瘤效应.方法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小鼠4-1BBL导入小鼠肝癌细胞Hepal-6细胞中,Histidirol(HisD)筛选后获高表达4-lBBL分子阳性细胞克隆,经丝裂霉素C(MMC)处理制备成肿瘤细胞瘤苗TCV4-lBBL,观察其对不同动物模型的体内免疫保护作用和免疫治疗作用.结果(1)能对同系肝癌细胞产生完全的免疫保护作用,并能保持无瘤状态长期存活(100d以上).(2)对早期(接种7 d)形成的肿瘤有强的治疗作用.(3)对晚期(接种14d)肿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使大部分小鼠的肿瘤消退.结论4-1BBL修饰的肿瘤细胞疫苗能明显刺激增强带瘤宿主的抗瘤效应.
中华肝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肾移植后纤维化淤胆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特点

    目的探讨纤维化淤胆性肝炎(fibrosmg cholestatic hepatitis,FCH)临床病理特点和拉米夫定的防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94例肾移植后发生的17例重度黄疸性肝炎,其中6例经肝活检证实,2例有发病前后组织病理对比.结果肾移植者中慢性HBV感染者为9.3%,其中FCH发生率为22.9%.肝活检证实的6例发病时间在移植后的1.5~22个月中.2例经拉米夫定治疗后缓解.4例慢性乙肝患者移植前后服用拉米夫定未发生纤维化淤胆性肝炎.移植后应用极大剂量多种免疫抑制剂,逐渐发生淤胆性肝炎和迅速进展肝功能衰竭;血清HBVDNA达极高水平;组织学表现独特的病变组合:肝细胞广范围气球样变性,毛玻璃样肝细胞不少见,区域性肝细胞溶解消失,淤胆,而炎症浸润轻微,并由汇管区发展的广范围纤维化.结论肾移植后可发生纤维化淤胆性肝炎,拉米夫定对FCH有明显的即时治疗效应.

    作者:朱幼芙;骆抗先;于立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抑癌基因和自杀基因治疗的研究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预后凶险.

    作者:房殿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姜黄素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肝癌细胞(QGY)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调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姜黄素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QGY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姜黄素可抑制QGY细胞的生长,其抑瘤率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依赖关系,72 h的中效浓度(IC50)为49.50μmol/L,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姜黄素能使QGY细胞聚积在S期,电镜观察发现姜黄素可导致细胞变性、坏死,诱导细胞凋亡.结论姜黄素可干扰QGY细胞的周期分布,具有细胞毒作用、抗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厉红元;车艺;汤为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肝星状细胞受体研究现状

    肝星状细胞(HSCs)表面受体在肝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HSCs受体至少可分为三大类,即整合素类、血管活性物质受体和酪氨酸/丝氨酸激酶类受体,现综述如下.

    作者:申凤俊;阴赪宏;贾继东;王宝恩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人肝癌顺铂耐药细胞模型的建立及耐药机制的初步探讨

    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rce,MDR)的产生常常导致化疗失败.

    作者:杨俊霞;汤为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肝源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肝脏是葡萄糖代谢的重要器官,当其功能因各种肝病而受损时,往往影响正常糖代谢,甚至出现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这种继发于慢性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统称为肝源性糖尿病.

    作者:张霞;沈鼎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薏苡仁油注射液和超液化碘油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的研究

    目的研究薏苡仁油注射液+超液化碘油介入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复制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用大鼠肝动脉灌注给药方法,以化疗药、超液化碘油作对照,评价薏苡仁油作为介入药物治疗大鼠肝癌的疗效.结果单用薏苡仁油与单用碘油肿瘤增殖率分别为13.89%、14.05%,肿瘤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8.10%和37.49%.薏苡仁油+碘油组肿瘤增殖率和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36%、85.03%,优于薏苡仁油组和碘油组(P<0.01),但与丝裂霉素(MMC)+碘油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生存时间亦较其他各组显著延长(P<0.0l或P<0.05).结论经肝动脉灌注薏苡仁油+碘油对大鼠肝肿瘤的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疗效与MMC+碘油相仿,优与单纯薏苡仁油及碘油组.对大鼠的生存时间也有明显的延长,优于单纯薏苡仁油、碘油及MMC+碘油组.

    作者:黄挺;吴万垠;李勇;张建刚;黄伶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供肝冷热缺血移植后损伤与炎症细胞的关系

    目的探讨冷、热缺血移植术后引起供肝损伤的炎性细胞是否相同.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24只.供肝分别在乳酸林格氏中保存120或240 min后行原位肝移植术;另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24只供肝分别经心跳停搏90、120和150 mm后行原位肝移植术.大鼠分别于术后1、3、6和24 h处死采样.结果随着冷、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后血清ALT等值不断升高,如冷缺血120 min和240 mm移植术后1 h ALT值(U/L)分别为454.8±45.2和1063.0±166.1,3 h分别为712.0±65.9和1 639.0±241.2,6 h分别为1 702.0±169.2和4 193.0±672.7,24 h分别为1 067.0±141.2和1316.7±205.2,热缺血90、120和150mm移植术后1 hALT值(U/L)分别为5035.2±786.7、6075.3±1613.1和7449.5±1 052.0,3 h分别为5 564.5±696.4、7 900.7±863.0和8 854.8±2089.3,6 h分别为7 363.8±616.7、10 459.3±1 573.7和10 294.0±530.0,24 h 90 mm组为1 942.5±188.5;且术后移植肝的病理损害也逐渐加重.冷缺血移植术后3、6 h肝细胞出现坏死,且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热缺血移植术后3、6 h肝细胞也有大量坏死,但却出现淋巴细胞浸润.电镜表现与镜下基本一致,且电镜证实热缺血移植后浸润的淋巴细胞为T淋巴细胞.结论冷、热缺血移植术后供肝的损伤似乎是由两种不同的炎性细胞所介导;中性粒细胞介导冷缺血再灌注损伤而T淋巴细胞介导心跳停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邵堂雷;蔡伟耀;杨卫平;张明钧;陈皓;狄忠民;周光文;李宏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慢性肝病和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水平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IL-8在慢性肝病和原发性肝癌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与临床变化的关系.方法对住院治疗的80例各型肝病患者和14例健康人抽取静脉血5ml,分离血清并置于-40℃之中,采用ELISA法对血清进行IL-8检测.结果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清中IL-8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型IL-8水平为(75.80±33.39)μg/L,原发性肝癌IL-8水平为(89.54±13.24)μg/L,与对照组比较t值分别为10.48、4.01,P<0.01.结论血清IL-8水平的升高与各类肝病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在慢性病毒性肝炎和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IL-8水平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

    作者:佟连玉;朱丽影;范宇;卢宝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门静脉左支分流降低术后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检测和分析家兔门静脉及其分支的血氨浓度差异从而指导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中对门静脉分支的选择,降低分流引起的肝性脑病的发病率.评价选择性门静脉左支作为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分流道的临床意义,分析门静脉左、右支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重要液递物质浓度差异对术后预防肝性脑病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在家兔门静脉系统各分支分别取血测定血氨浓度并进行比较.341例有目的地选择肝内门静脉左支作为穿刺靶点,行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左支门腔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left branch of portal vein portosystemicshunt,TILPS)建立门腔分流道,避开富含营养、毒素的门静脉右支血液.肝实质通道用8mm直径球囊扩张,限制分流口径.结果所测得血氨浓度,肠系膜上静脉高于门静脉左、右主支,(193.3±19.3)μmol/L与(156.5±20.9)μmol/L、(176.3±22.5)μmol/L,t值为2.35、2.25,P<0.05;高于脾静脉与腔静脉;门静脉右支高于左支.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内无一例发生肝性脑病.随访期间(术后1年),TILPS术后341例患者仅5例(1.47%)出现肝性脑病,19例(5.57%)出现支架内狭窄.结论家兔门静脉系统各分支的血氨浓度存在差异,提示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中门静脉左右支的选择可能会影响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选择性门静脉左支作为门腔静脉分流道,可以显著降低肝性脑病发生率,对保护肝功能、提高分流道远期开通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褚建国;孙晓丽;朴龙松;陈肇一;黄鹤;吕春燕;徐家兴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人工肝支持系统的适应证、禁忌证和疗效判断

    一、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适应证1.重型病毒性肝炎:包括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参照2000年9月西安会议制订的标准),原则上以早、中期为好,凝血酶原活动度控制在20%~40%之间,血小板>5×109/L者为宜,在能开展肝移植术的单位,晚期重型肝炎和凝血酶原活动度<20%者也可进行台疗,但并发症多见,应慎重.

    作者:中华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人工肝学组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肝癌免疫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

    免疫基因治疗主要包括细胞因子基因治疗及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两个方面,是目前肿瘤基因治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年来肝癌基因治疗研究的重点之一[1].

    作者:叶胜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对HBV DNA水平和病情的影响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时血清HBV DNA水平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我们对20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定量PCR检测HBV DNA含量及ELISA方法检测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标志物,并观察重叠感染与病情的关系.

    作者:黄力毅;罗光汉;吴继周;吴健林;玉艳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酒精性肝病的内毒素及细胞因子改变

    酒精性肝病(ALD)的发病机制中,内毒素血症,枯否细胞激活,细胞因子网络改变起重要作用,现综述如下.

    作者:李国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在二甲基亚硝胺大鼠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imethvlnitrosamine,DMN)4周12次腹腔注射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应用电镜技术、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方法结合血清生化测定,24周动态观察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及其表型的改变.结果造模2 d后肝结构未见明显改变,肝窦内皮细胞(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SEC)远侧胞浆窗孔数减少、造模1周SEC失窗孔更明显,肝组织内未见明显变性坏死及纤维间隔形成,造模4周时见肝组织内大片出血坏死,有大量假小叶形成,内皮下出现SEC窗孔减少.SEC失窗孔早于肝细胞发生较为严重的坏死、肝纤维化的形成以及肝窦内皮下基底膜的形成.造模4周HA(ng/ml)和肝羟脯氨酸(μg/g)平均含量分别为231.30±143.80和223.04±37.09,对照组分别为56.50±18.10和61.55±20.85,t值在3.14~8.28,P<0.05.结论DMN引起大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及其表型改变可能是其诱导肝纤维化重要的始动机制之一.

    作者:陆雄;刘平;刘成海;徐光福;王宪波;陈文慧;李风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IL-2和B7-1基因联合修饰瘤苗预防小鼠肝癌形成的研究

    目的研究IL-2和B7-1基因联合修饰的肝癌瘤苗预防肝癌形成的作用.方法用重组腺病毒为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小鼠Hepal-6肝癌细胞株,MMC处理后制成肝癌瘤苗,免疫同系小鼠,观察抗亲代Hepal-6细胞攻击的免疫保护作用,并检测免疫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共设6个实验组:IL-2和B7-1双基因修饰瘤苗组(Hep6-IL2/B7),IL-2基因瘤苗组(Hep6-IL2),B7-1基因瘤苗组(Hep6-B7),BGFP基因瘤苗组,野生瘤苗组和培养液对照组.结果各组瘤苗的免疫保护作用:上述6组小鼠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8、59、54、51、48、38 d,其中Hep6-IL2/B7瘤苗组生存期长,且瘤体积小(Z值为3.20~44.10,P<0.05).经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和细胞毒活性实验显示以Hep6-IL2/B7瘤苗免疫后可诱导显著提高的NK、LAK和CTL活性(分别为29.0%±2.5%、65.0%±2.9%和83.1%±1.5%,与其它实验组比P<0.05).结论IL-2和B7-1双基因肝癌瘤苗可诱导小鼠产生活化的针对亲代癌细胞的特异性CTL细胞,具有比单基因及常规瘤苗更强的防癌的作用,有希望成为预防肝癌复发转移的治疗手段.

    作者:葛宁灵;叶胜龙;刘银坤;汤钊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高表达醛糖还原酶相似基因的HepG2单克隆细胞模型的建立

    醛糖还原酶相似基因(aldose reductase-like gene,ARL-1)表达的增高与肝癌抗药性关系的研究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新课题.

    作者:郑春华;万腊香;曹德良;吴孟津;杨永宗;金俊飞;周胜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多肽对细胞毒T细胞的作用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体内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缺陷的原因.方法将HCV核心区多肽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用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检测小鼠脾细胞CTL活性.选择上述多肽中对CTL有抑制作用和增强作用的多肽各2条,交叉组合后共同免疫BALB/c小鼠检测其CTL活性.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HCV核心区多肽CPA9(39~74位氨基酸)、CPB7(67~76位氨基酸)、CPB8(71~80位氨基酸)对小鼠CTL有抑制作用,CPA10(5~23位氨基酸)、CPB6(63~72位氨基酸)、CPB2(131~140位氨基酸)对小鼠CTL有增强作用.CPB2+CPB8、CPB6+CPB8组中效靶比10:1,20:1的CTL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CPB2+CPB7、CPB6+CPB7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HCV核心区抑制性多肽和增强性多肽有交互作用.结论HCV核心区多肽CPA9、CPB7、CPB8对小鼠CTL有抑制作用,CPA10、CPB6、CPB2对小鼠CTL有增强作用;HCV核心区抑制性和增强性多肽有交互作用.

    作者:马巧玉;王宇明;郝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碱性磷酸酶直接标记核酸探针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

    目的建立快速、特异、灵敏的碱性磷酸酶直接(AlkPhos Direc)标记核酸探针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 DNA)方法.方法应用AlkPhos DirecTM将碱性磷酸酶直接标记在HBV DNA全基因序列上制备探针,与目标核酸杂交后加入CDP-Star化学发光试剂,用胶片放射自显影检测HBV DNA.同时检测探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比较AlkPhos Direc标记HBV DNA探针与地高辛标记的HBV DNA探针检测临床血清标本80份结果,并对70份临床血清标本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的结果与AlkPhos Direc标记HBV DNA探针斑点杂交检测的结果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探针灵敏度至少为10pg,与地高辛探针比较,用AlkPhos Direct标记探针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100%,符合率为100%,用HBV DNA荧光定量PCR方法和A1kPhos Direct标记探针核酸斑点定量方法检测的结果进行相关性比较,r=0.98,P<0.0l.结论AlkPhos Direc标记HBVDNA探针检测血清中HBV DNA方法灵敏、特异,与地高辛标记的HBV DNA探针检测结果完全符合,与HBVDNA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的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

    作者:陈压西;黄爱龙;齐珍元;单幼兰;孙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饮酒与肝病流行病学调查

    为明确酒精性肝病(ALD)在我市患病率,及饮酒与患ALD的关系,我们于2000年4~6月对西安地区城乡不同职业人群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作者:鲁晓岚;陶明;罗金燕;耿燕;赵红莉;赵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