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涛;史学珍;高敬峰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与非药物干预的疗效.方法 将9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中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非药物综合干预,治疗结束后评估患者症状体征和胃镜结果.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6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副作用.结论 中西医结合与非药物干预治疗消化性溃疡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高慧;马丽;黄青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宁夏吴忠市回族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现状,探讨影响HbA1C达标的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回族T2DM患者200例一般资料,并记录研究者的行为特征及HbA1C水平,HbA1C以<7%为达标,了解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状况,探讨影响HbA1C达标的因素.结果 200例T2DM患者,HbA1C为(10.33±2.45)%,其中HbA1C< 7%为61例(30.50%).公职人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达标率较高(P<0.05);经历健康教育、多次血糖监测及不吸烟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较其他患者高(P<0.05).对HbA1C达标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文化程度、监测血糖频次、健康教育频次为保护因素,吸烟为危害因素.结论 宁夏吴忠市回族T2DM患者HbA1C达标率较低,应重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重视血糖监测,提高患者HbA1C达标率,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王学兰;和芳;韩文燕;马芳;田佳;景玉琼;李忠霞;吉莹;张秀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护士对疼痛护理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倾向的认知现状.方法 采用中文版《疼痛处理量表(PMS)》对56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56名护士中,有31名(55.1%)护士认为患者假如感觉到疼痛,通常会告诉护士;36名(64.2%)护士认为患者对其疼痛的陈述就是他们真实的疼痛状态,45名(70.4%)认为患者不喜欢因为疼痛而打扰护士,不同学历、职称、护龄得分在直接控制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称在间接态度、主管规范、直接控制、间接控制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护龄在直接、间接态度、主观规范、间接控制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士缺乏疼痛处理相关知识,对麻醉性镇痛药给药态度较消极.
作者:戴桂兰;冷红霞;潘志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病(CTD)患者血液系统损害与自身抗体及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7例CTD患者血液系统损害情况,同时对伴与不伴血液系统损害的CTD患者自身抗体及免疫学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D患者出现血液系统损害的阳性率,分别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75%、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 54%、类风湿关节炎(RA) 39%、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 63%.SLE三系损害发生率高(50%),与pSS、RA、UCTD三系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S与RA均以单系损害为主,比例分别为58%、85%;pSS以白细胞、血小板下降为主,RA以血红蛋白下降为主.UCTD单系与多系损害比例无明显差异.伴与不伴血液系统损害的CTD患者一般情况及免疫学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身抗体之间比较显示,抗SSA/Ro60抗体、抗SSA/Ro52抗体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D患者发生血液系统损害概率高,其中以SLE发生率高,SLE三系损害常见.自身抗体中抗SSA/Ro60抗体、抗SSA/Ro52抗体与结缔组织病血液系统损害具有相关性.
作者:马晓莉;马增瑞;马凤莲;刘媛媛;郭东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的水平.方法 选择住院的12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按年龄分为60~70岁组、71~80岁组、81 ~90岁组.住院第2天留取空腹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对标本进行血清25羟维生素D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平均水平为(21.42±4.57) ng/mL,水平低的是81~90岁组,为(14.71±2.32) ng/mL.按照参考值范围,3组患者平均水平均< 30 ng/mL,均属于血清25羟维生素D缺乏.3组患者25羟维生素D充足、相对不足、缺乏和严重缺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普遍缺乏,应积极进行健康宣教,使大家认识到维生素D缺乏的危害,预防骨质疏松以避免骨折.
作者:黄燕飞;韩岳萍;刘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热暴露方式对大鼠脏器系数、免疫因子及脾脏凋亡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热暴露自由饮食组和热暴露禁食禁水组,每组6只动物.对照组室温为24℃,热暴露2组室温为32℃,每日暴露8h,禁食禁水组在热暴露期间不给予饮食饮水.经7d热暴露后,观察大鼠行为特征的变化,并取心脏、脾脏、肾上腺、垂体及下丘脑计算脏器系数;采用EIISA法检测血浆中白介素-2(IL-2)、白介素12(IL-12)的含量;采集新鲜静脉血通过CCK-8方法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情况;通过RT-PCR技术,提取大鼠脾脏组织中总RNA,检测凋亡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热暴露2组大鼠大脑、垂体的脏器系数显著升高(P<0.05);禁食禁水组大鼠脾脏的脏器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热暴露2组大鼠血清IL-2、IL-12含量显著升高(P<0.05);禁食禁水组大鼠淋巴细胞增殖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自由饮食组大鼠脾脏细胞凋亡基因Caspase-8、Caspase-9、Bcl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禁食禁水组大鼠细胞凋亡基因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Bcl2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急性热暴露可对机体产生损伤,引起应激反应、降低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启动细胞凋亡程序等,特别在禁食禁水情况下,对机体的损伤更为严重.
作者:耿瑶;罗彦;侯玲;牛建国;常越;李光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提高急诊科环境卫生质量,探讨管理措施.方法 采用平板暴露法及棉拭子法每季度一次对急诊科各部门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灭菌物品和紫外线杀菌灯进行采样检测.结果 3年监测对象平均合格率为97.07%,2012-2014年各年度合格率分别为94.19%、97.48%、99.17%.其中室内空气合格率为96.15%,物体表面合格率为97.43%,医务人员手合格率为95.56%.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为100.00%,灭菌物品合格率为100.00%,紫外线杀菌灯合格率为95.51%.2012年在医务人员手上检出1株铜绿假单胞菌.结论 急诊科卫生消毒质量整体较好,仍应加强抢救室、留观室等重点部门的消毒管理和监测工作.
作者:吴克斌;李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疑似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A)与抗丙肝病毒抗体(抗-HCV)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法检测144例疑似HCV感染者血清HCV-RNA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及全自动生化检测仪分别检测抗-HCV和ALT水平,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HCV阳性率与HCV-RNA的含量有关,HCV-RNA含量越高,抗-HCV阳性率越高;ALT异常率与HCV-RNA含量之间呈正相关性(P<0.05),但ALT浓度与HCV-RNA含量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HCV RNA含量与抗-HCV同时检测可提高临床对丙型肝炎的诊断率.HCV-RNA作为反映HCV复制的可靠指标,结合ALT的结果可帮助临床了解HCV在体内的复制状况及肝脏的炎性程度.
作者:梁爱玲;何瑞芬;杜宗孝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对葛根素进行质量分析研究.方法 以透明质酸为表面修饰剂、PEG-PLGA为载体材料,用纳米沉淀法制备透明质酸修饰的葛根素PEG-PLGA纳米粒(HA/Pue-NPs),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进行载药量的测定,并考察透明质酸修饰的葛根素PEG-PLGA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制备出的载药纳米载药量为6.75%,体外释药试验表明,载药纳米粒释药缓慢,24h的累计释放率为65.8%.结论 透明质酸修饰的葛根素PEG-PLGA纳米粒质量性质良好,且体外具有一定的缓释特性.
作者:薛瑞;狄天云;尚博扬;李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及与冠心病病变程度之间的关联.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病例组,用Gemini评分法将病例组分为轻度和重度冠心病2组.收集临床资料并测定血尿酸(SUA),探讨SUA水平与冠心病病变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各组之间SU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9.25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升高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85,95% CI:1.226~2.235;P <0.05).SUA值诊断试验ROC曲线分析,SUA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重度冠心病患者作出诊断(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SUA水平显著升高,SUA对重度冠心病患者有诊断价值,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樊鹏燕;席海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XCR4拮抗剂AMD3100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AMD3100对Tca8113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仪及荧光染色法研究AMD3100对Tca8113细胞的凋亡作用.结果 MTT法显示AND3100能有效抑制Tca8113细胞的的增殖,并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Tca8113细胞经AMD3100处理48 h后,细胞凋亡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显微镜下细胞出现凋亡改变.结论 AMD3100可明显抑制Tca8113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
作者:尹东;张娜;张佐;白晓萍;白晶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腰麻下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单次前路坐骨神经阻滞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TKA手术患者90例,ASA分级Ⅰ~Ⅱ级,均选择L3~4间隙穿刺等比重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将9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Ⅰ组为自控静脉镇痛;Ⅱ组为自控静脉镇痛加术毕膝关节及切口局部浸润阻滞;Ⅲ组为术后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加患侧股神经旁置管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记录患者首次PCA泵按压时间,记录术后8、8 ~ 12、12~24、24 ~48 h静脉使用镇痛药物的用量,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48 h内膝关节主动运动的屈曲度、膝关节被动屈曲90°时的VAS值.结果 术后患者首次PCA(自控镇痛)时间,Ⅲ组>Ⅱ组>Ⅰ组(P<0.05);术后8h和8~12h舒芬太尼用量比较,Ⅰ组>Ⅱ组>Ⅲ组(P<0.05);术后12 ~ 24 h及24 ~ 48 h舒芬太尼用量比较,Ⅰ组>Ⅲ组(P<0.05),Ⅱ组>Ⅲ组(P<0.05).静息时VAS评分,术后8h,Ⅰ组>Ⅱ组(P<0.05),Ⅰ组>Ⅲ组(P <0.05);8~12 h和术后12~24 h,Ⅰ组和Ⅱ组>Ⅲ组,24~48 h的VAS评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 h内膝关节的主动屈曲度比较,Ⅲ组>Ⅰ组和Ⅱ组(P <0.05);48 h内膝关节被动屈曲90°时的VAS比较,Ⅰ组和Ⅱ组均显著高于Ⅲ组(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股神经旁置管TKA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单次前路坐骨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较好,更有利于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和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胡红玲;宋阳;叶振海;叶青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住院冠心病患者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住院明确诊断为冠心病患者120例,填写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冠心病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分析住院冠心病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入选12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77例(64.2%),女性43例(35.8%);入院时抑郁评分为(23.60±6.28)分,抑郁发生率为57.6%;轻度或中度抑郁65例(54.2%),重度抑郁5例(4.2%).冠心病患者并发抑郁的影响因素为年龄、性别、家庭关怀度、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论 住院冠心病患者抑郁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年龄、性别、家庭关怀度、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是冠心病抑郁共同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勇;罗桂芹;马玉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CBCT(锥形束CT)与定位螺旋CT不同灰度配准方式对胃癌术后放疗精度的初步研究,为胃癌术后图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配准方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集后的CBCT图像基于HU(图像灰度值)与定位螺旋CT进行配准,在相同配准区域及相同图像质量下将CBCT图像分成三种图像灰度值分别与定位CT进行配准,同时基于医学图像解剖结构的考虑,通过三种灰度值CBCT图像与定位CT图像采用自动配准的方法分别记录三种方法配准后X(左右)、Y(头脚)、Z(前后)及R(绕Z轴旋转)的误差值,并观察定位CT图像中计划靶区(PⅣ),选择较理想的配准方法进行校正.结果 胃癌术后患者12例共48幅CBCT图像基于图像灰度值与定位CT进行配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在X、Y、Z分别为:(-0.26±0.21)cm、(-0.2±0.39)cm、(0.09±0.21)cm;(-0.11±0.20)cm、(0.15±0.38)cm、(-0.07±0.25)cm;(-0.13±0.19)cm、(0.07±0.32)cm、(-0.02±0.23)cm.结论 在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灰度配准时,应主要通过骨性结构或综合感兴趣区内所有信息进行配准,不应只考虑残胃,否则会造成PTV移动误差较大.
作者:张国军;黄艳萍;马国锋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吴忠地区儿童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及特点,便于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门诊及住院诊治的慢性咳嗽儿童182例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感染后咳嗽是吴忠地区儿童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占56.0%;0.5~1岁患儿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为主,1~3岁患儿主要以革兰氏阳性菌及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3岁以上患儿主要以肺炎支原体感染为主.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及变异性哮喘分别为22.0%和14.3%;由单一病因引起者所占比例为80.2%,双重病因所占比例为15.4%.结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感染后咳嗽是此地区小儿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婴幼儿以细菌感染为主,学龄前儿童以细菌及支原体感染为主,学龄儿以支原体感染为主.临床可针对引起患儿慢性咳嗽的相关因素,进行有效预防及治疗.
作者:闫春梅;毛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两类对比剂在双低扫描中的不良反应及肾功能变化.方法 对行多层螺旋CT双低扫描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低渗型对比剂和等渗型对比剂2组各90例.等渗型对比剂选用270碘克沙醇(27mg I/mL),低渗型对比剂选用370碘普罗胺(37 mg I/ml),对比剂用量均为0.8mL/kg.扫描后观察2组患者对比剂使用的不良反应和检查前、检查后第3天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低渗型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明显高于等渗型对比剂组(P<0.05);低渗型对比剂组在双低扫描后肾功能较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等渗型对比剂组检查前后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检查后低渗型对比剂组肾功能与等渗型对比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等渗型对比剂不良反应少,对患者肾功能损害不明显,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兰银霞;金杰英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5~69岁居民烟草流行状况,为制订控烟政策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10-11月,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8个县(区)15 ~69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宁夏15 ~69岁居民吸烟率为25.8%,现在吸烟率为22.2%;男性吸烟率和现在吸烟率分别为50.9%和44.1%,高于女性的5.9%和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汉族和回族吸烟率分别为23.6%和1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人群现在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54岁人群现在吸烟率高;现在吸烟者中45~54岁组日均吸烟量大,为(17.29±8.18)支;男性吸烟者尝试戒烟率为49.1%,戒烟6个月以上占13.79%.结论 宁夏15 ~69岁人群吸烟率较高,戒烟意愿不强,戒烟成功率较低,控烟工作仍需加强.
作者:贺宝福;刘学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评估灵武市居民牙周健康状况,为宁夏科技惠民项目计划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依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采取多阶段分层等比随机抽取灵武市12~34岁、35~44岁、65~ 74岁自然人群样本2 160人,用社区牙周指数(CPI)探针检查牙龈出血、牙结石、牙周袋深度3项牙周疾病基线指标.结果 灵武市居民牙周健康及4项CPI的平均区段数和检出率,分别为牙周健康1.46、8.77%,牙龈出血2.05、62.25%,牙结石4.00、81.47%,浅牙周袋0.7、23.75%,深牙周袋0.29、8.84%;牙周健康状况:农村居民较城市差,男性较女性差,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结论 灵武市居民牙周病流行广、程度重,提示应防治结合,积极开展口腔卫生社区服务,增强人们的口腔健康保健意识.
作者:李斌;温玉兰;陈建霖;闫博;贺小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检测p16、p53及其家族成员p63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口腔癌演变过程中的表达趋势和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20例鳞状上皮异型增生、45例口腔鳞癌组织中p16、p53、p63蛋白表达情况.另取60例口腔鳞癌组织标本,检测p16、p53和p63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关系.结果 p16在正常口腔黏膜、异型增生、口腔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00% (10/10)、70% (14/20)、56%(18/45),p53的表达率分别为0%(0/10)、55% (11/20)、82.2%(37/45),p63分别为10%(1/10)、65%(13/20)、84.8% (39/45).p16在正常口腔黏膜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口腔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p63在口腔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黏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口腔鳞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p16表达阳性率降低(P<0.05),p53和p63表达阳性率增高(P<0.05).p53和p63的表达具有正相关关系(r =0.299,P<0.05).结论 P16、P53、P63的蛋白表达变化与口腔黏膜上皮癌变关系密切,p53、p63基因突变和p16表达缺失存在于口腔癌演变过程中,可能成为口腔上皮异型增生和癌变的生物学标志.
作者:陈建霖;杨喆;周力;薛永芳;曹元杰;张宁;朱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分析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在结直肠癌不同病变阶段的表达,探讨IP10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IP10在112例结直肠癌组织、40例癌旁及40例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IP10在癌组织组82.14%(92/112)与癌旁组织47.50% (19/40)及正常组织35.00% (14/40)中的阳性表达水平不同(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IP10阳性率高于癌旁及正常组织(P<0.05),癌旁及正常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10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中的分化程度、Duck's分期、转移有相关性(r分别为0.106、0.119、0.414,P<0.05).结论 IP1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及正常组织,与结直肠癌组织分化、分期、转移呈正相关性.
作者:宋蕾;荣诗阔;凡亚运;李海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