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世民;陈盛;何念海;胡影;沈蕾蕾
目的:观察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应用更昔洛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患有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婴幼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安慰剂组,每组30例.试验组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分为诱导期及维持期治疗.诱导期给予更昔洛韦5 mg/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诱导期疗程为14 d;后进入维持期治疗,应用更昔洛韦5 mg/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疗程14 d.安慰剂组给予形态、外观与试验组一致的安慰剂药物.分析比较使用更昔洛韦治疗前后患儿的症状及各项临床生化指标检查结果.结果:治疗后所有患儿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安慰剂组患儿CMV-IgM转阴率为56.67%,试验组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较安慰剂组患儿的谷丙转氨酶(GPT)及总胆红素(TBIL)显著降低(P<0.05);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安全有效.
作者:卢立党;郭爱红;柳会琼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究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其对血清IgE、IL-3、IL-4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98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为主的治疗,第1天10 mg/kg顿服,第2~5天,每日5 mg/kg顿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每次0.25 ~0.50 mg,每天2次,疗程为5d.结果:治疗一个疗程后,治疗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55.10%,且治疗组患儿呼吸道再次感染例数低于对照组;两组患儿血清IgE、IL-3、IL-4水平均有所下降,但治疗组患儿血清IgE、IL-3、IL-4的下降水平比对照组更明显,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IgE、IL-3、IL-4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能明显降低支原体肺炎患儿体内的IgE、IL-3、IL-4水平,显著缓解支原体肺炎患儿症状如咳嗽、肺部湿啰音等,提高疗效.
作者:赵艳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2009年因呼吸道感染住院的1 883例患儿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测,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同时收集2009年苏州地区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湿度、月总降雨量、月总日照时间、月平均风速等相关气象资料,采用直线回归和逐步回归法研究病毒活性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结果:2009年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为11.0% (207/1 883).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季节为主,1月、2月、11月、12月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高峰,检出率分别为28.9%、29.6%、15.8%、30.1%.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与月平均气温(r=-0.96,P<0.001)、月总日照时间(r=-0.68,P<0.05)以及月平均风速(r=-0.58,P<0.05)呈负相关,尤其与气温关系为密切.月平均湿度(r=-0.10,P>0.05)和月总降雨量(r=-0.38P>0.05)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无相关性.结论:呼吸道舍胞病毒引起的儿童呼吸道感染有季节性,其流行活性与气候相关,尤其是气温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流行影响大.
作者:唐圣辉;王宇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TAC)治疗儿童激素耐药性肾病综合征(SRNS)和狼疮性肾炎(LN)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前瞻性研究10例SRNS以及2例狼疮性肾炎(Ⅳ型)患儿,10例SRNS包括微小病变型肾病(MCD)2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6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2例.研究开始时给予泼尼松2 mg/kg隔天1次口服,维持4周并逐渐减量,同时服用TAC,根据TAC血药浓度调整剂量,定期随访肝肾功能、24 h尿蛋白等生化指标.结果:12例患儿在TAC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开始缓解时间为12~62 d,随访时间7~18个月,完全缓解率为83.33%;平均尿蛋白从(105.00±25.25) mg/(kg·d)降至(3.89±2.34) mg/(kg·d)(P<0.01),血浆白蛋白从(19.33±2.96) g/L升至(31.76±4.52)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AC治疗难治性肾病能得到较为满意的缓解效果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周春;庞玉生;李铭芳;覃远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所致儿童重症肺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将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0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ICU和呼吸科收治的单纯RSV阳性且临床诊断为重症肺炎的患儿196例设为重症组,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0日呼吸科收治的单纯RSV阳性且临床诊断为普通肺炎的患儿212例设为普通组,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结果:(1)两组均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以咳嗽、喘息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2)重症组发热和胃肠道出血发生率、机械通气比例及病死率高于普通组(P<0.05);(3)重症组氧和指数(PaO2/FiO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丙转氨酶(ALT)、Na+、血糖(Glu)、乳酸(LAG)等实验室检查项目异常比例高于普通组(P<0.05);(4)两组胸部影像学表现均以双侧肺受累为主,而重症组大范围病灶、肺气肿、肺不张的发生率高于普通组(P<0.05).结论:苏州地区重症RSV肺炎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好发于秋冬季节,以发热、咳嗽、喘息和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可合并心肌损害、肝损害和电解质紊乱等肺外表现.
作者:陈娇;柏振江;谢敏慧;李莺;徐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对我院2008年至2012年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患儿处方进行评价分析,了解我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的疫情特点及用药情况,为预测、预防、治疗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至2012年20 000张儿科门诊处方(4000张/年,1 000张/季度),对其中的手足口病处方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每年手足口病例数占儿科门诊总病例数百分比分别为:2008年1.93%,2009年2.03%,2010年2.18%,2011年2.95%,2012年2.08%.≤3岁的手足口病患儿占手足口病病例的比例分别为:2008年63.64%,2009年62.96%,2010年62.07%,2011年61.86%,2012年61.45%.手足口病患儿主要采用抗病毒治疗,给药途径以口服、肌肉注射为主.结论: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病例数量呈逐年增多趋势,≤3岁患儿数量逐年减少;患儿总体症状较轻,以发热和皮疹或疱疹为主;药物使用合理,抗生素使用率偏高.
作者:吴友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分析篇蓄中杨梅苷和槲皮苷的含量.方法:Agilent LC-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溶液(18∶82)作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6 nm.结果:杨梅苷和槲皮苷分别在1.22 ~ 24.30 μg/mL和0.77 ~ 15.40 μ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9%、99.6%,RSD分别为1.11%和1.09%.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篇蓄中杨梅苷和槲皮苷的定量分析.
作者:林洁;李志浩;陈银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儿科门诊处方用药的基本情况和处方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处方质量和合理用药水平.方法:从我院儿科门诊2011年度每个月份处方中随机抽取一天的处方,分析基本用药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不合理处方情况.结果:共抽取处方4 569张,其中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为2.07,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29.51%,注射剂处方比例为19.67%,平均处方金额为62.17元.结论:该院儿科门诊处方用药基本合理,但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偏高,需加强管理以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作者:张福琴;李兰兰;虎亚光;陈晓惠;王敬花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肺炎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549例新生儿肺炎的痰标本,进行病原学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并对G-杆菌进行ESBLs的检测.结果:共309例痰标本分离出病原菌,总阳性率为56.3%;G-杆菌与G+菌之比约为3∶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均>75%,对米诺环素、氯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烷敏感.产ESBLs的G-杆菌的检出率为21.6%;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氨曲南、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唑林、哌拉西林、庆大霉素耐药率高;阴沟肠杆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奈替米星、亚胺培南耐药率低;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哌拉西林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敏感;流感嗜血杆菌对头孢唑林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噻肟敏感.结论:G-杆菌为新生儿肺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应引起重视,合理选择有效抗菌药物对治疗新生儿肺炎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钟世民;陈盛;何念海;胡影;沈蕾蕾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我院儿科病房肺炎克雷伯菌(KNP)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梅里埃V2-compact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和配套鉴定药敏卡AST-GN13板对KNP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行ESBLs检测,并对其临床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筛选出的107株KNP对碳青霉烯类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高,未出现耐药菌株;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头霉素类耐药率较低,为0.9%~19.6%;对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次之(头孢曲松除外),为26.2%和17.8%;对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素和头孢曲松耐药率>50%;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为85.1%.结论:我院儿科病房中KNP对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耐药菌株的产生与扩散.
作者:余霞;魏华波;万秋斌;李庆;谭兵;张艳 刊期: 2013年第05期
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自2007年7月运行以来,共配置输液244万余份,药师与临床医生、护士的良好沟通,是保障其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药师与医生的沟通内容包括不合理医嘱的修改、药物配伍禁忌等,与护士的沟通内容包括临床退药、病人药品欠费、医嘱输入错误等.为保持有效沟通,提高沟通质量,笔者探讨了我院PIVAS药师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总结如下.
作者:张先明;张旭升;罗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建立维地西林涂剂中维生素B2的质量控制方法,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C18柱(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醋酸-醋酸钠缓冲液(pH4.5)-甲醇(65∶35),检测波长270 nm,柱温30℃,流速1 mL/min.结果:维生素B2在1.0~ 25.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Y=0.065X+0.0086(r=0.9995),平均回收率为99.85%,RSD=0.75% (n=6).结论:本文建立的方法简便,重现性好,适用于维地西林涂剂中维生素B2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伏燕;彭芬芬;吴立兵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初诊时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改变与疗效的关系,探讨巨核细胞数量的改变对急性ITP预后的估计及对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将70例急性重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治疗前行骨髓细胞涂片检查,根据巨核细胞数量将其分为A、B、C三组,A组骨髓涂片巨核细胞数<7个/4.5 cm2,B组骨髓涂片巨核细胞为7 ~35个/4.5 cm2,C组>35个/4.5 cm2,分析三组激素治疗的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组患儿对激素冲击治疗反应不同,A组有效率25.0%,B组有效率76.5%,C组有效率93.3%,B、C两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有效率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P患儿发病时骨髓细胞涂片,巨核细胞增殖明显者对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敏感,疗效好,恢复快;骨髓涂片巨核细胞不增多或减少者对激素、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反应性差,应与家属沟通,及早采取其他联合治疗方法.
作者:程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小剂量红霉素与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方法:按区组随机抽样方法将186例婴幼儿支原体肺炎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3例.两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红霉素10 mg/(kg·d)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10 d,10 d后改为依托红霉素10 mg/(kg·d)口服,每天2~3次,疗程3周;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10 mg/(kg·d)静脉滴注,每天1次,7d后停4d,接着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悬剂10 mg/(kg·d),每天1次,口服3d停4d,疗程3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47%,对照组总有效率89.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83,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7.2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与阿奇霉素相当,不良反应轻微,依从性较好,值得临床借鉴及进一步观察研究.
作者:唐仕强;蒋华;申琰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湘潭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痰培养的细菌构成、耐药情况及临床表现特点,以指导临床诊疗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对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571例新生儿感染性肺炎进行无菌操作取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采用Kirby-Bauer进行药敏试验.结果:(1)细菌培养结果示革兰阴性菌占70.16%,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占29.8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2)药敏试验结果示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而对氨苄西林及头孢唑林耐药;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克林霉素和庆大霉素较敏感,而对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外)、阿奇霉素和头孢唑林耐药.结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以生后感染多见,痰培养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分离菌株对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
作者:兰芬;崔小玲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近年来,国内外小儿脓毒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1].小儿脓毒症常见病原菌包括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2],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常见,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致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内报道[3]显示,小儿SA脓毒症中MRSA检出率为32.1%,这使脓毒症治疗难度加大,成为当前威胁患儿生命的危重症之一.因感染是脓毒症的基础,所以早期合理的抗菌治疗可迅速清除患儿体内的病原微生物,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环节[引.本文主要对SA哝毒症的抗菌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彭春燕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频震荡通气(HFOV)联合米力农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方法:将30例肺源性PPHN患儿随机分成三组各10例:(1)CMV+米力农组,应用常频机械通气(CMV)联合米力农治疗;(2) HFOV组,应用HFOV治疗;(3) HFOV+米力农组,应用HFOV联合米力农治疗.米力农用法用量:负荷量50 μg/kg,60 min静脉滴注,然后以0.50 ~0.75μg/(kg·min)维持,连用3d.监测治疗前后氧合指数(OI)、PaO2/FiO2和血压,比较三组患儿疗效.结果:三组OI、PaO/FiO2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改善,以HFOV+米力农组改善为显著,治疗2h时开始出现明显改善(OI:28.76±5.12→21.06±2.79;PaO2/FiO2:44.74±11.60→57.65±17.53),而另两组改善不明显,在治疗2h、12 h、24h、36 h时HFOV+米力农组分别与另两组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低血压,治疗后CMV+米力农组、HFOV组、HFOV+米力农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60.0%、90.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OV联合米力农治疗新生儿肺源性PPHN可有效改善氧合,对血压无明显影响.
作者:卢维城;郑旭;林静;陈兴月;魏海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指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并侵犯泌尿道粘膜或组织而引起的炎症.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寄生虫等均可引起尿路感染.由于儿童的自身发育特点,其患病率较成人高.尿路感染主要采用抗感染治疗.随着抗感染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给临床尿路感染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就儿童尿路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细菌分布及耐药性的变化、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程川 刊期: 2013年第05期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rophy)是一种缓慢进行性加重的以肌无力和肌萎缩为特点的遗传性肌肉病变.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是一种致死性的X-连锁遗传疾病,由编码肌营养不良蛋白的基因突变所致.该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被临床证实可延缓疾病进展,近年来基因治疗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就与基因治疗密切相关的病毒载体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徐青青 刊期: 201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解脲脲原体(UU)感染与早产儿肺损伤的关系.方法:采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的胃液,行UU核酸定量检测,将其中69例阳性患儿作为阳性组,另选70例阴性患儿作为阴性组,比较两组患儿胎膜早破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胸片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及血气异常、氧疗、机械通气比例.结果:阳性组胎膜早破发生率为53.6%,胸片恢复正常时间(11.0±7.6)d,血气异常、氧疗、机械通气比例分别为46.4%、60.9%、31.9%;阴性组胎膜早破发生率为45.7%,胸片恢复正常时间(5.5±4.9)d,血气异常、氧疗、机械通气比例分别为28.6%、35.7%、11.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BPD发生率为4.3%,阴性组为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检测胃液UU核酸对诊治UU感染具有指导意义,且UU感染与早产儿急(慢)性肺损伤密切相关.
作者:刘方;陈幽;马丽亚;李月凤;吴志军 刊期: 201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