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药学杂志》编辑部
目录一、儿童保健工作内容二、各年龄期保健常规三、儿童保健常见病诊疗、筛查常规(一)缺铁性贫血(二)营养不良(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四)儿童单纯肥胖症(五)身材矮小(六)精神发育迟滞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甲氧氯普胺是儿科门诊常用止吐药物,由于儿童药物代谢能力不足,导致甲氧氯普胺中毒病例时有发生.我院对门诊收治的甲氧氯普胺中毒致锥体外系反应患儿加用东莨菪碱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立英;许红;杨林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静脉用药调配(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是指:医疗机构药学部门根据医师用药医嘱,经药师审核其合理性,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药士或者护士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在洁净环境的层流工作台上对静脉用药进行集中调配,使之成为可供临床直接静脉注射的药液[1].
作者:王诚;罗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昂丹司琼局部应用对切口痛模型大鼠自发痛行为及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8),利多卡因20 mg/mL组(n=8),昂丹司琼32 mg/mL组(n=8)和假手术组(单纯乙醚麻醉组)(n=8).通过三点阻滞法分别给予实验药物,15 min后建立切口痛模型,计数其后1 h内大鼠的累积痛评分,并于2 h后取大鼠相应节段脊髓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脊髓c-Fos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盐水对照组相比,利多卡因组和昂丹司琼组大鼠的累积痛评分均明显下降,其脊髓c-Fos表达也被明显抑制.结论:局部应用昂丹司琼对切口痛模型大鼠自发痛行为及脊髓背角c-Fos表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周蓉;刘枫;葛衡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情况,评价其用药合理性.方法:对1 286例住院患儿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抗生素使用率61.7%,其中单用、二联使用率分别为64.1%、35.6%,临床使用以头孢类药物、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主.结论:我院儿科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基本合理.
作者:李东生;吴祖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作者:《儿科药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近年来,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和其它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诊治又有了许多新进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应用普通细胞因子γ链基因(γc)修饰的自体干细胞输注成功纠正了X连锁的SCID[1,2].
作者:于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维生素E(Vit E)对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8例新生儿硬肿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对照组46例,两组均采用复温、控制感染、热卡及液体供给,纠正器官功能紊乱,治疗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2mL/(kg·d),1次/d,同时给予VitE涂硬肿处并按摩,5~7 d为一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55%,对照组80.43%,治疗组在硬肿消退、体温恢复正常、哺乳、反应变佳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和VitE对新生儿硬肿症治疗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蔡丽梅;韦红;陈贻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经口鼻不同吸入疗法对伴鼻炎哮喘患儿疗效的影响.方法:对77例伴有鼻炎的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以面罩法经口-鼻吸入与对照组37例以口含法经口吸入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并随访6~12个月.结果:观察组症状缓解无发作37例,症状好转3例,10例测PEF变异率均小于15%;鼻炎症状缓解30例,好转10例.与对照组相比,哮喘与鼻炎症状缓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5岁以上伴鼻炎的哮喘患儿选择面罩型储物罐配合压力气雾吸入器(MDI)吸入糖皮质激素疗效优于口含器型储雾罐方法.
作者:强瑞雪;谭涛;宋莉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临床表现为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月,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痰少,胸片X线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1].
作者:刘喜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儿童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到的280例抗感染药物ADR报告,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岁以下儿童发生不良反应较多;药物中以β-内酰胺类所致不良反应较多,ADR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结论:应重视儿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作者:史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本院住院患儿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其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查2006年1月至12月儿科出院病历200份,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200份病例中,使用抗菌药物198例,使用率99.0%.单独用药、二联用药、三联用药使用率分别为22.5%、62.5%、15.0%.临床使用以头孢菌素及青霉素为主,全部静脉给药,给药方法以1次/d为主,占84.0%.结论: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严重,应引起重视.
作者:李亚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建立近视康合剂质量的控制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原儿茶醛和芍药苷进行定性鉴别,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4.6 mm× 200 mm,5 μm)为固定相,以甲醇-1%冰醋酸(15∶8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1 nm,测定原儿茶醛的含量.结果: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专属性强,原儿茶醛在6.20~62.00 μg/mL浓度范围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6.74%,HSD=3.5%(n=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具有实用性,可作为近视康合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作者:彭芳玲;龙荣;阳利龙;胡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预防早产儿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56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生后48 h内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400 mg/kg,连用2~3 d.分别观察感染发生率、抗生素使用天数、病情稳定天数、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感染发生率为8.3%,对照组为2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抗生素应用天数分别为(3.6±2.04)d、(6.1±5.36)d,住院天数分别为(9.3±4.25)d、(14.1±8.61)d,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预防性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可减少感染发生率,缩短抗生素应用天数、病情稳定天数、住院天数,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贺双文;袁志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风湿性疾病,2001年由国际风湿病学会联盟正式命名,其定义为儿童时期(16岁以下)不明原因关节肿胀,持续6周以上,除外其他已知病因所致关节炎.临床共分七型[1]:①全身型(SOJIA);②少关节炎型,又分为持续性和进展性;③多关节炎型(类风湿因子阴性);④多关节炎型(类风湿因子阳性);⑤银屑病型(PSOJIA);⑥附着点相关型(ERA);⑦其他型.JIA以慢性关节滑膜炎为其主要特征,可伴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是造成小儿致残和失明的首要原因.因此,对于JIA早期诊断、采取及时有效治疗显得十分必要.
作者:唐雪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编者按:医药学术论文是医药学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药科学研究工作的文字记录和书面总结,如何进行科研选题以及把科研成果撰写成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广大医药工作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作者:刘恩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儿童医院门诊药房退药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方法:对2005年至2006年门诊处方中的152份退药单进行退药原因分析.结果:因不良反应退药30例(19.74%);重复开药退药49例(32.24%);自觉不对症退药29例(19.08%);儿童拒绝用药17例(11.18%);不合理用药而退药16例(10.53%);嫌药费贵退药7例(4.60%);其他原因退药4例(2.63%).结论:针对儿童医院特点对药品管理工作进行改进,强化服务意识,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药品管理质量.
作者:张克敏;张君莉;贾亦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1881年由美国的史丹伯格和法国的巴斯德在各自实验室同时分离一株革兰阳性双球菌,即肺炎链球菌(S.pneumoniae,SP).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SP常寄居于正常人的鼻咽腔中,形成带菌状态,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尤在呼吸道病毒感染后或婴幼儿、年老体弱者易发生肺炎链球菌肺部感染.
作者:陈炯;刘恩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肿瘤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1,2].肿瘤细胞耐药性可分为内在性耐药(intrinsic drug resistance)和获得性耐药(acquired drug resistance)两类,即原发的存在于某些肿瘤中的耐药,称为内在性耐药;继发于化疗后的耐药,称为获得性耐药.
作者:李映良;金先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2007年2月,卫生部发布新的《处方管理办法》,对调剂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具有药师以上任职资格的人员负责处方审核、评估、核对、发药及安全用药指导,药士从事处方调配工作,向患者交付药品时,按照药品说明书或者处方用法,进行用药交待与指导.随后河南省卫生厅及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制定了《河南省处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处方调配、审核、核对、发药岗位不得少于两人操作,特殊情况单人值班时,应按两人调剂岗位的程序操作.
作者:李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