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首次内瘘术后应用罂粟碱联合前列地尔的临床观察

梁静;张渊;孟祥龙;王莉

关键词:罂粟碱, 前列地尔, 动静脉内瘘, 血液透析, 凝血指标, 并发症
摘要:目的:观察罂粟碱联合前列地尔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首次内瘘术后凝血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2-6月我院118例拟行首次内瘘术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两组患者术前3d至术后10d给予血透内瘘修护仪局部照射30 min,tid.对照组患者术后即刻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iv,q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盐酸罂粟碱30 mg,iv,qd.两组患者均治疗10d.比较两组患者瘘口血流量、透析血流量及首次透析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瘘口血流量、透析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首次透析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T、APTT、Fib、PLT、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TT、CRP水平显著升高,Fib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T、PLT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内瘘感染、伤口出血量>10mL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闭塞、瘘口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症血液透析内瘘术后应用罂粟碱联合前列地尔,能有效预防内瘘术后炎症反应,防止内瘘血栓形成及内瘘闭塞,促进内瘘成熟.
中国药房杂志相关文献
  • 靳三针结合加味乌梅丸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靳三针联合加味乌梅丸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3月就诊的围绝经期失眠患者16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41)、B组(n=41)、C组(n=41)和D组(n=42).A组患者给予艾司唑仑片1 mg,qd;B组患者采用靳三针疗法30 min/次,qd;C组患者给予加味乌梅丸1丸,于早晚餐后温服;D组患者采用靳三针结合加味乌梅丸治疗(方法同B、C组).4组患者均治疗4周.观察4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改艮Kupperman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上述评分和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患者PSQI评分、改良Kupperman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B、C、D组患者明显低于A组,D组患者明显低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B、C、D组患者明显高于A组,D组患者明显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患者的E2水平均较治疗前及A组同期明显升高,FSH水平明显降低,且D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C、D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B、C、D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靳三针结合加味乌梅丸治疗围绝经期失眠患者效果较好,且安全性高.

    作者:杜津莉;樊炜骏;杜洪娟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及其相关靶点药物的研究进展

    目的:了解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及其相关靶点药物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Txnip的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和调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和与Txnip相关的靶点药物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Txnip不仅影响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调节细胞功能障碍,而且对氧化应激诱导的胰岛B细胞凋亡也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钙通道阻断药维拉帕米通过抑制Txnip表达,减少胰岛B细胞的凋亡,改善糖尿病患者症状;促胰岛素分泌药物艾塞那肽可提高Txnip的泛素化以及蛋白酶体的降解,从而保护胰岛B细胞免受糖毒性的影响;二甲双胍可通过激活细胞能量传感器激活的蛋白激酶及其磷酸化表达进而影响糖和脂的代谢,下调高糖引起的Txnip的基因转录.

    作者:郝亚楠;崔华清;邓蒙生;刘春燕;刘建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某院2013-2015年替加环素使用安全性分析

    目的:为替加环素的合理应用和警惕严重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某三级综合医院2013-2015年使用替加环素的50例患者,观察患者在使用替加环素注射液后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指标的变化,归纳和总结替加环素可能的不良反应、处理和转归.结果:50例患者中,共24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诱发或加重凝血功能异常10例(41.67%)、肝功能损伤9例(37.50%)、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4例(16.67%)、全身多处皮肤红色皮疹伴瘙瘁1例(4.17%).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均较轻,予抑酸、止吐等对症处理后均好转;影响较重的如肝功能损伤,在保肝、降酶等对症处理后仍不能好转.9例出现肝功能损伤患者,主要表现在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氧酶(LDH)水平升高,其中8例为用药前即有肝功能损伤,用药后肝功能损伤加重;其中,3例为用药第10天出现,2例为用药第9天出现.10例用药前凝血功能异常病例,用药后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加剧,主要表现为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升高等;凝血功能异常加重多出现在使用替加环素后第2~22天,以第2~5天出现为主(70.00%).结论:应用替加环素应高度警惕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损伤等严重的不良反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提高用药安全性.

    作者:苏丹;徐姗;王君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云南省医疗机构辅助治疗药品重点监控品种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云南省医疗机构辅助治疗药品中重点监控品种使用情况,为制定相关政策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调查云南省医疗机构2015年1月1日-3月31日重点监控品种使用相关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报数据有效率高的是三级医院,为93.94%;销售金额排名前10位药品中重点监控品种所占的品种数高的是三级医院,平均为(5.50±2.12)种;住院重点监控品种销售金额占住院药品总销售金额比例高的是三级医院,平均为(31.94±16.99)%,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分别为(26.13±11.93)%和(22.14±16.39)%;销售金额排名前10位药品中重点监控品种的销售金额占住院重点监控品种总销售金额比例高的是二级医院,平均为(50.34±26.87)%,其中高可达98.53%;三级医院的平均比例是(39.13±22.55)%,一级医院的平均比例是(27.38±27.75)%.住院销售金额排名前5位的重点监控品种中,各级医院均包括红花黄色素和奥美拉唑.结论:云南省医疗机构使用辅助治疗药品情况普遍存在,重点监控品种以中药注射剂以及质子泵抑制剂为主,可采取有效措施,制订相应的监管制度并加以落实,以促进临床合理使用药物.

    作者:何瑾;龙晓东;柳汝明;钱懿轶;卢珊珊;张峻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连续肾替代治疗加用不同剂量血必净对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影响

    目的:观察连续肾替代治疗(CRRT)加用不同剂量血必净对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8月我院ICU的脓毒症合并AKI患者10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小、中、大剂量组和对照组,各26例.4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小剂量组患者给予血必净注射液5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NS) 100 mL中,ivgtt,bid;中剂量组患者给予血必净注射液100mL加入NS 100 mL中,ivgtt,bid;大剂量组患者给予血必净注射液100mL加入NS 100 mL中,ivgtt,qid.4组患者均治疗1周.观察4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因子水平,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和胱抑素(CysC)等肾功能指标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rib)等凝血功能指标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系统(Marshall)评分,并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脱落9例后,本研究终纳入统计的合格病例数95例,小、中、大剂量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3、24、25、23例.治疗前,4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患者血清IL-6、TNF-α、CRP、PT、APTT水平和APACEⅡ及Marshall评分均明显降低/缩短,血清BUN、SCr、CysC、Fib水平均明显升高,小、中、大剂量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大剂量组明显优于小、中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RT加用大剂量血必净可显著抑制脓毒症合并AKI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肾功能和凝血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作者:姜启栋;张雪梅;伍长学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UP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奥氮平、利培酮和帕潘立酮的浓度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奥氮平、利培酮和帕潘立酮浓度的方法.方法:血浆样品经液-液萃取后,以盐酸丁螺环酮为内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色谱柱为ACQUITY UPLCTM BEHC18,流动相为甲醇-0.01 mol/L甲酸铵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L/min,柱温为45℃,进样量为5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以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正离子扫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对分别为m/z 313.29→256.25(奥氮平)、m/z 411.42→191.19(利培酮)、m/z 427.45→207.18(帕潘立酮)和m/z 386.43-122.37(内标).结果:奥氮平、利培酮、帕潘立酮血药浓度分别在0.426~108.954、0.213~54.476、0.213~54.476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RSD<20%,方法回收率分别为83.3%~112.9%,90.0%~109.8%和95.2%~114.9%,提取回收率分别为65.5%~95.0%、73.9%~98.5%和73.6%~99.4%,基质效应和稀释效应均不影响待测物血药浓度的测定.采用该法测得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奥氮平、利培酮和帕潘立酮的血药浓度分别为(103.3±73.6)、(13.1±13.1)和(23.2±20.0)ng/mL.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特异性高,可用于奥氮平、利培酮和帕潘立酮血药浓度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作者:丰丽莼;杨博涵;王雪芹;郭强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我院72例碘比醇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碘比醇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应用碘比醇注射液出现ADR的72例患者的相关信息,按照年龄、性别、原患疾病、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关联性评价及等级、出现时间、转归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2例ADR患者中女性为男性的2倍,年龄集中在50~80岁(80.56%);ADR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所占比例高(30.57%),其次为全身性反应(22.93%)和循环系统(21.66%);ADR多在用药后20 min内发生(38.89%).ADR转归方面,痊愈占58.33%,好转占41.67%.结论:碘比醇注射液临床应用过程中,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过敏症状,并做好急救准备.

    作者:李宁;马满玲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维生素C片研磨后局部涂抹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维生素C片研磨后局部涂抹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我院口腔溃疡患者2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桂林西瓜霜局部治疗,每日2~3次;治疗组患者采用维生素C片研磨成粉涂抹患处治疗,每日2~3次.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溃疡症状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溃疡复发率和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溃疡症状消失时间为(2.37±0.89)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12±1.33)d;治疗组患者溃疡复发率为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4%;治疗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C片研磨成粉末局部涂抹治疗口腔溃疡疗效显著,能明显缩短溃疡症状消失时间,降低复发率,提高治疗满意度,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黄嘉;李泽贵;彭涛;罗凯颖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实体瘤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目的:了解实体瘤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实体瘤靶向药物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临床的实体瘤靶向药物主要分为单克隆抗体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单克隆抗体中的曲妥珠单抗针对乳腺癌能选择性与内表皮生长因子2(HER-2)基因调控的p185糖蛋白结合,阻滞表皮细胞生长因子与HER-2再结合,延缓癌细胞生长,但对心脏功能有一定影响;贝伐单抗通过特异性结合并阻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用于晚期结直肠癌一线药物,辅助用于晚期结直肠癌、肺癌、卵巢癌的疗效均较好;帕尼单抗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但易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凡德他尼用于甲状腺髓样癌;阿帕西普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但应警惕其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舍瑞替尼是治疗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高效靶向药物.TKI中的克唑替尼用于NSCLC患者疗效较好;维罗非尼用于黑色素瘤;维莫德吉用于晚期基底细胞癌;瑞戈非尼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阿西替尼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晚期肾细胞癌患者;卡博替尼用于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局部或转移性甲状腺髓样癌.结论:靶向药物治疗实体瘤取得显著疗效的同时,其暴露的问题也在增多,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来推动和完善实体瘤的个体化、靶向治疗,提高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王绍钧;王锐;朱冬波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首次内瘘术后应用罂粟碱联合前列地尔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罂粟碱联合前列地尔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首次内瘘术后凝血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2-6月我院118例拟行首次内瘘术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两组患者术前3d至术后10d给予血透内瘘修护仪局部照射30 min,tid.对照组患者术后即刻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iv,q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盐酸罂粟碱30 mg,iv,qd.两组患者均治疗10d.比较两组患者瘘口血流量、透析血流量及首次透析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瘘口血流量、透析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首次透析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T、APTT、Fib、PLT、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TT、CRP水平显著升高,Fib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T、PLT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内瘘感染、伤口出血量>10mL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闭塞、瘘口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症血液透析内瘘术后应用罂粟碱联合前列地尔,能有效预防内瘘术后炎症反应,防止内瘘血栓形成及内瘘闭塞,促进内瘘成熟.

    作者:梁静;张渊;孟祥龙;王莉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果糖二磷酸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果糖二磷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心肌损伤标志物、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和肽素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4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2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两组患者均行基础治疗,并给予尿激酶静脉滴注+肝素静脉泵注+阿司匹林口服等对症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用注射用果糖二磷酸钠10 g静脉滴注,bi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10d.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损伤标志物及IMA、和肽素等指标变化情况,心功能分级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24h,两组患者的LVDd、LVSd较治疗前显著缩短,LVEF、IM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CK-MB、和肽素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Tn Ⅰ水平较治疗前逐渐提升[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h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增幅显著小于对照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的Ⅰ~Ⅱ级率为96.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事件方面,两组患者除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观察组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等不良事件的例数及总发生率均显著少于或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联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AMI,可有效提升心肌损伤标志物、IMA及和肽素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从而提升预后质量.

    作者:白延涛;石全宝;李燕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加味硝黄贴辅助治疗胸腰椎骨折后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加味硝黄贴辅助治疗胸腰椎骨折后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38例胸腰椎骨折后麻痹性肠梗阻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43例、硝黄贴组(B组)47例和加味硝黄贴组(C组)48例.A组患者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补液及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加用硝黄贴;C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加用加味硝黄贴.B、C组贴剂均每12h更换1次,至患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为止,但疗程多为5d.比较3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在胃肠减压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方面,B、C组明显短于A组,C组明显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的VAS评分和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腹胀、腹痛VAS评分和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C组患者的腹胀、腹痛VAS评分和CRP水平均明显低于A、B组,B组患者的CRP水平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加味硝黄贴辅助治疗胸腰椎骨折后麻痹性肠梗阻,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减轻患者腹胀、腹痛症状,减轻炎症,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罗亚丽;李辉映;王耀华;俞平;钱军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慢性病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目的:为我国慢性病的综合干预和管理提供借鉴.方法:概括全球慢性病的流行趋势和疾病负担情况,总结分析国际社会慢性病管理的理论框架、实践内容和经验,以及对国内慢性病管理的启示.结果与结论:世界范围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慢性病管理理论模型主要为美国的慢性病护理模型和世界卫生组织创新性慢性病管理框架.国际社会慢性病管理的主要经验为基于社区进行管理,明确优先干预的病种、采用规范化的临床诊疗路径、设计合理的转诊系统,以及提供患者自我管理支持.目前,我国在慢性病的控制方面已有改善,然而就社区层面来说仍显薄弱,需要加强社区医务人员慢性病防治知识培训及全人群的健康教育.

    作者:冯晶晶;刘宇飞;靖瑞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LC-MS/MS法和EMIT法测定人血清中丙戊酸浓度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与酶放大免疫(EMIT)法测定人血清中丙戊酸(VPA)浓度的差异,为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LC-MS/MS法和EMIT法对144份住院或门诊患者血清样品中的VPA浓度进行检测,采用配对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Bland-Altman偏差图等方法对其检测结果的差异进行评价.结果:LC-MS/MS法和EMIT法的检测结果呈正相关(r=0.924,P<0.05);两者的回归方程为cEMIT=0.920 7cLC-MS/MS-1.114 4(r=0.924);LC-MS/MS法和EMIT法测得的VPA平均血药浓度分别为(49.9±21.2)、(54.9±21.3) μ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IT法检测结果比LC-MS/MS法偏高8.3 μg/mL,95%置信区间为(-13.6,18.7).结论:LC-MS/MS法和EMIT法测定人血清中VPA的浓度相关性良好,但检测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建议同一患者长期监测应选用同一种方法.

    作者:时海浪;王海东;宋兴发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南充市中心医院就诊的瘢痕疙瘩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点阵CO2激光治疗.术后,对照组患者常规给予抗氧化药物和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0.1~0.2 mg/cm2进行瘢痕瘤体注射,每月1次,共注射2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激光治疗后和治疗2个月后的症状评分、创面愈合时间、治疗前后的创面色素沉着面积和瘢痕面积,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75%vs.87.50%)和不良反应发生率(15.63%vs.12.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症状评分与激光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红斑、水肿和色素沉着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瘙瘁和灼痛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创面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色素沉着面积和瘢痕面积均明显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瘢痕疙瘩可有效缓解红斑、水肿、色素沉着等症状,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可有效抑制色素沉着及瘢痕的再生,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田超;游晓波;许尔长;高华伟;蒲晓姝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不同吸入装置给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不同吸入装置给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COPD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500μg,bid+噻托溴铵粉吸入剂18μg,qd,对照组患者使用药品自带吸入装置给药,试验组患者使用气体压缩式超声雾化吸入器给药.两组患者均治疗1年.观察两组患者给药0.5h后的血药浓度,给药后第3、6、9个月的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分和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治疗期内急性加重次数,治疗前后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脱落4例,对照组患者脱落1例.给药0.5h后,两组患者替卡松、沙美特罗和噻托溴铵的血药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试验组患者mMRC评分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A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期间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FEV1%下降值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噻托溴铵使用气体压缩式超声雾化吸入器给药治疗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药品自带吸入装置给药.

    作者:朱惠兰;向秀梅;周莉梅;石璐;王飞飞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抗帕金森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目的:了解抗帕金森病(PD)药物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就抗PD的临床治疗药物、新型药物及候选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左旋多巴(L-DOPA)类制剂为治疗PD有效的药物,长期应用L-DOPA类制剂会出现严重的运动并发症.多巴胺受体激动药以选择性高、半衰期长、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等优势,用于单独治疗早期PD或辅助L-DOPA治疗晚期PD,可推迟或缓解运动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PD的一线药物.抗PD新型药物的作用靶点主要为α-肾上腺素受体、5-羟色胺(5-HT)受体、腺苷A2A受体和谷氨酸受体.作用于5-HT受体的匹莫范色林在治疗PD精神异常方面有效且耐受性好;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沙芬酰胺,α-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菲帕麦唑,5-HT受体激动药候选药物SUNN4057、F15599,腺苷A2A受体拮抗药伊曲茶碱及候选药物SYNN15,谷氨酸受体拮抗药候选药物ADS-5102、ADX48621等均可辅助L-DOPA显著改善晚期PD患者的运动症状,为PD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作者:王丽云;刘丽星;吕海军;付德才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上海地区22家医院2013-2015年带状疱疹患者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22家医院带状疱疹患者的药物应用情况及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上海地区22家医院2013-2015年带状疱疹患者使用药物的人次占比、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带状疱疹多发于成人,集中于45岁以上人群(>75%).神经营养药、抗疱疹病毒药、抗神经痛药使用人次占比排在前3位,局部治疗药、免疫调节药及糖皮质激素亦占一定比例.抗病毒药中,伐昔洛韦各年度的销售金额和DDDs均列第1位,溴夫定的DDC高;抗神经痛药中,使用人次占比高的是抗癫痫药(13.78%),其复合增长率也高(30.77%),其中使用人次多的药品为加巴喷丁;神经营养药中,使用人次占比高的是甲钴胺(32.98%);免疫调节药中,胸腺法新的使用人次多,可能存在不合理应用情况.结论:上海地区带状疱疹药物治疗方案基本符合相关治疗指南,但免疫调节药的不合理应用等问题仍需引起关注并进行监管.

    作者:李莹;陈中建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我院老年患者使用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对老年住院患者使用利奈唑胺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不良反应发生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使用利奈唑胺注射剂或片剂的老年患者病例,统计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有效病例126例,年龄65~94岁,使用利奈唑胺的平均时间为(9.47±6.31)d(范围1~35 d).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有45例(35.71%),其中血小板减少39例(30.95%),白细胞减少9例(7.14%),血红蛋白减少7例(5.55%),恶心、呕吐6例(4.76%),转氨酶升高4例(3.17%),腹泻4例(3.17%),乳酸性酸中毒2例(1.59%),皮疹2例(1.59%),药物热1例(0.79%).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ICU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利奈唑胺不同剂型间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8).结论:医师和临床药师应该对使用利奈唑胺的老年患者密切监护,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是ICU患者,其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且应常规监测血清乳酸水平.

    作者:李佳;罗慧敏;范玉华;何秋毅;闫佳佳;陈杰;陈孝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普瑞巴林联合加巴喷丁治疗脑梗死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联合加巴喷丁治疗脑梗死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诊治脑梗死后中枢性疼痛患者共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组,每组50例.A组患者采用普瑞巴林胶囊75mg,po,bid联合加巴喷丁胶囊0.1g,po,tid;B组患者采用普瑞巴林胶囊75 mg,po,bid;C组患者采用加巴喷丁胶囊0.1g,po,tid.3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数字评分(N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并据此评价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记录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B、C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00%、74.00%、70.00%;A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C组患者VAS评分分别为(3.87±0.74)、(5.10±1.26)和(5.03±1.23)分,NRS评分分别为(3.91±0.88)、(5.29±1.25)和(5.37±1.30)分,A组患者VAS评分和NRS评分均显著低于B、C组及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患者PSQI评分分别为(4.03±0.85)、(5.92±1.16)和(5.83±1.11)分,SF-36评分分别为(372.84±73.25)、(348.07±60.54)和(345.67±59.72)分;A组患者PSQI和SF-36评分均显著优于B、C组及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普瑞巴林与加巴喷丁单用,二者联用治疗脑梗死后中枢性疼痛可更显著地减轻患者自感疼痛水平,改善睡眠和日常生活工作质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故针对脑梗死后中枢性疼痛特别是两者单药应用效果不佳患者可考虑联合用药方案.

    作者:顾翠;胡嘉云;杨美丽;冯磊;张平;师梦 刊期: 2017年第08期

中国药房杂志

中国药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