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左氧氟沙星与头孢西丁治疗成人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成本-效果分析

刘思婧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 头孢西丁, 成人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成本-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左氧氟沙星与头孢西丁治疗成人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成本-效果。方法:选取71例成人非重症CAP住院患者,按照使用抗菌药物的不同分成左氧氟沙星组(A组)33例和头孢西丁组(B组)38例。A组患者静脉滴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0 ml,每日1次;B组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西丁钠2.0 g,每日3次。疗程均为8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时间、不良反应,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A组和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88%和65.79%,显效时间分别为(5.53±2.56)d和(3.87±3.0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P>0.05)。A组和B组方案的总成本分别为6748.93元和8110.34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76.80和123.28,增量成本-效果比为-61.63%。敏感度分析结果与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左氧氟沙星治疗成人非重症CAP更为经济。
中国药房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肝癌发生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诊断与分期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原发性肝癌发病机制复杂,组织病理学、细胞分子生物学以及影像学检测手段均被用来诊断早期肝癌,治疗方案应根据原发性肝癌分期来选择。结论: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机制复杂,早期诊断困难,需实行个性化治疗并努力寻找多靶点药物的联合应用。

    作者:张金坤;王燕燕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1例多靶点方案治疗难治性Ⅳ+Ⅴ型狼疮性肾炎患者的药学监护

    目的:总结临床药师参与1例难治性Ⅳ+Ⅴ型狼疮性肾炎(LN)患者药学监护的方法和体会。方法:临床药师同医师共同拟定个体化多靶点方案:强的松30 mg/d+霉酚酯0.5 g,q12 h+他克莫司5061 mg,q12 h。多靶点方案治疗第15天,患者继发高热和血压升高,临床药师建议予利奈唑胺0.6 g,ivgtt,q12 h+美罗培南1.0 g,ivgtt,q8 h控制肺部感染;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po, qd+缬沙坦氢氧噻嗪胶囊1粒,po,qd+盐酸阿罗洛尔片10 mg,po,bid控制血压。结果:多靶点方案治疗14 d,患者血浆白蛋白升高,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多靶点方案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在多靶点治疗过程中继发肺部感染和血压升高,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肺部感染和血压得到控制。结论:临床药师在参与多靶点治疗过程时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关注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从监测血压、控制感染等方面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确保多靶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作者:赵娟;曾芳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2.5 mg/次,3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缬沙坦,80 mg/次,1次/d。4周为1个疗程,均观察5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压、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浆内皮素(ET)-1、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浓度。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4、8、12、16、20周后血压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4、8、12周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20周后血清ET-1、NT-proBNP及AngⅡ水平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患者降低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疗效较好,可能是通过抑制患者血浆ET-1、NT-proBNP及AngⅡ水平发挥作用。

    作者:姜琼;黄俊;毛康;陈胜鹏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瑞舒伐他汀对内皮细胞功能变化的影响Δ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内皮细胞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健康体检者15例,冠心病患者30例。分成健康对照组、冠心病药物干预组、冠心病组,各15例。对比各组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血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结果,分析酶标仪光密度(OD)值与其相关性;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培养4 h及8 h后,根据瑞舒伐他汀的浓度剂量分成5个组,即0μmol/L对照组和0.1、1、10、100μmol/L组,检测不同浓度瑞舒伐他汀对内皮细胞二甲基精氢酸二甲胺水解酶(DDAH)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冠心病药物干预组的ADMA水平均显著低于冠心病组,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NO及NOS水平均显著高于冠心病组,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Pearson法分析相关性可知,酶标仪OD值与ADMA、NO及NOS均呈正相关。HUVEC细胞培养4 h后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显示,0.1、1、10及100μmol/L瑞舒伐他汀组的DDAH mRNA表达均上升,且10μmol/L及100μmol/L瑞舒伐他汀组的DDAH mRNA表达较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8 h后的RT-PCR结果显示,0.1、1、10及100μmol/L瑞舒伐他汀组的DDAH mRNA表达均上升,且10μmol/L瑞舒伐他汀组的DDAH mRNA表达较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对内皮细胞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关注与重视。

    作者:潘力健;龚辉;王昕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曲妥珠单抗联合术前辅助化疗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曲妥珠单抗联合术前辅助化疗用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的疗效,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术前辅助化疗+Her-2阳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前加用曲妥珠单抗静脉滴注,首次剂量为4 mg/kg,而后以2 mg/kg静脉滴注,每周1次,持续3周。比较两组方案对Her-2阳性乳腺癌病灶组织HER-2、CD34、人乳腺球蛋白(MGA)、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herin)、巨囊性病液体蛋白-15(GCDFP-15)表达的影响,并记录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结果:与化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的HER-2蛋白(+)表达显著上升,而HER-2蛋白(+++)表达显著下降;MGA阳性率显著下降,E-cadherin阳性率显著上升, GCDFP-15阳性率显著下降;CD34表达微血管密度值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妥珠单抗联合术前辅助化疗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能够有效改善Her-2阳性乳腺癌病灶组织的相关指标,对减少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应雪珍;黄春军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固相萃取-HPLC法测定人血浆中百草枯的浓度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百草枯浓度的方法,为百草枯中毒患者治疗和预后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样品处理采用Waters Oasis柱进行固相萃取,以高效液相色谱法进样测定,色谱柱为DiamonsilTM C18,流动相为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含80 mmol/L庚烷磺酸钠,三乙胺调pH=3)-乙腈(82∶18,V/V),流速为0.9 ml/min,检测波长为258 nm。结果:百草枯血药浓度在20~5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RSD均<9%;平均提取回收率为90.72%~96.34%,平均方法回收率为100.32%~103.10%。结论: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快速、准确地测定人血浆中百草枯的含量。

    作者:汪晓静;孔祥麟;陈绪旺;郭瑞臣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我院微生物检查常见检出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上常见检出菌株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经验治疗提供参考,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收集2010年8月-2014年9月我院临床送检的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将分离出的细菌及药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年间共分离或培养出各种病原体1468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1790株居首,其次为大肠埃希菌1313株,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770株,鲍曼不动杆菌670株;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915株居首,其次为粪肠球菌223株,溶血葡萄球菌98株;其他微生物检出多的是解脲支原体1446株,白假丝酵母菌769株,人型支原体187株。结论:定期的检出菌分布调查及细菌耐药性监测有利于了解医疗机构内部的细菌耐药性变化,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指导,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作者:陈奕伸;杨盈盈;梁嘉碧;洪仲思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克罗米芬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克罗米芬联合二甲双胍用于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疗效。方法:选择PCOS患者11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克罗米芬治疗,自月经第5天开始口服,1次/d,50 mg/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进餐前半小时口服,3次/d,500 mg/d。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疾病控制时间、实际用药时间、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睾酮及空腹胰岛素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控制时间和实际用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OMA-IR、HOMA-β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罗米芬联合二甲双胍用于PCOS,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化指标,缩短疾病控制时间及实际用药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于亚莉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专项整治前后我院妇科Ⅱ、Ⅲ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为妇产科Ⅱ、Ⅲ类切口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7-12月和2014年7-12月Ⅱ、Ⅲ类切口围术期的患者信息,分别纳入整治前组和整治后组,对两组患者的预防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整治后,预防用药合理率从5.38%上升至89.69%(P<0.01),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由11.83%提高至91.75%(P<0.01),预防用药疗程从(12±2.1)d缩短至(5.5±1.9)d(P<0.01),整治后的用药总金额以及平均每人用药金额都比整治前显著下降(P<0.01),但整治前后的术后感染率未见明显变化(P>0.05)。整治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用法用量更符合药动学,静脉滴注由整治前的1日1次调整为1日2次给药,合格率与整治前相比明显上升(P<0.05)。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显著促进了我院妇科Ⅱ、Ⅲ类切口围术期的预防用药合理性,减少了由于不合理用药而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增加、耐药菌株增多等现象,并且降低了药品费用。

    作者:刘军;王来成;王晖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利奈唑胺与替考拉宁治疗高龄患者重症MRSA感染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与替考拉宁治疗高龄患者院内重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高龄男性重症MRSA感染患者临床资料97例,根据使用药物分为利奈唑胺组(42例)和替考拉宁组(55例)。利奈唑胺组给予利奈唑胺600 mg,ivgtt,bid;替考拉宁组给予替考拉宁400 mg,ivgtt,qd,治疗首日剂量加倍。两组疗程均为7~21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等。结果:细菌清除率替考拉宁组为52.6%,利奈唑胺组为73.5%,利奈唑胺组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替考拉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7,P=0.034);临床有效率,利奈唑胺组为78.6%,替考拉宁组为58.2%,利奈唑胺组显著高于替考拉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6,P=0.018)。替考拉宁组和利奈唑胺组患者治疗14 d后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分别为(14.56±3.04)、(10.29±4.84)分,利奈唑胺组低于替考拉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7,P=0.014);利奈唑胺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替考拉宁组为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3,P=0.287)。结论:利奈唑胺治疗高龄患者院内重症MRSA感染疗效显著优于替考拉宁,安全性较好。

    作者:施珍;康建强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ICU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宝鸡市中心医院ICU 2012年6月-2014年6月鲍曼不动杆菌(Ab)肺部感染患者105例,其中CRAb组患者81例,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Ab(CSAb)组患者24例,对发生CRAb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分离出Ab前ICU住院天数、ICU总住院天数、呼吸衰竭、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机械通气天数、分离出Ab前15 d内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及联合应用抗菌药物、C反应蛋白检测异常、降钙素原检测异常与ICU CRAb肺部感染的发生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分离出Ab前ICU住院天数、分离出Ab前15 d内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分离出Ab前行机械通气、分离出Ab前患者低蛋白血症为Ab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住ICU的高危患者,应结合危险因素,尽早采取措施,合理防治CRAb肺部感染。

    作者:姜凤丽;董亚琳;刘冬;张晋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复方甘草酸苷对斑秃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Δ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对斑秃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选取36例斑秃患者作为试验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50 mg/次,3次/d)进行治疗,疗程3个月。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VEGF的含量。另将36例体检正常人群设为对照组,以其血清中VEGF的含量与试验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试验组患者血清VEGF的含量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63,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VEGF的含量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1,P<0.05);且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VEGF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8, 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可能通过提高血清中VEGF的水平达到治疗斑秃的作用。

    作者:李玲;王炜;程毅;胡彩霞;任明媛;张国强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5-氟尿嘧啶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及化疗相关性腹泻的药学监护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抗肿瘤药不良反应(ADR)处理方面如何具体提供恰当的药学监护。方法:针对1例5-氟尿嘧啶(5-FU)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及化疗相关性腹泻的患者,临床药师在治疗中建议医师依次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5 g, q6 h,ivgtt→去甲万古霉素0.4 g,q6 h,po→左氧氟沙星0.4 g,qd,ivgtt等抗菌药物治疗,及使用洛哌丁胺首剂4 mg,随后2 mg,q4 h止泻。结果:经过恰当的抗菌药物及止泻药物治疗22 d后,患者的体温、血象恢复正常,腹泻停止,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至61.58 U/L,予以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协助医师优化治疗方案并实施药学监护,有利于优化化疗药物治疗方案及ADR的处理,保障患者治疗安全。

    作者:于芝颖;黄琳;顾群;冯婉玉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左氧氟沙星与头孢西丁治疗成人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评价左氧氟沙星与头孢西丁治疗成人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成本-效果。方法:选取71例成人非重症CAP住院患者,按照使用抗菌药物的不同分成左氧氟沙星组(A组)33例和头孢西丁组(B组)38例。A组患者静脉滴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0 ml,每日1次;B组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西丁钠2.0 g,每日3次。疗程均为8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时间、不良反应,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A组和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7.88%和65.79%,显效时间分别为(5.53±2.56)d和(3.87±3.0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P>0.05)。A组和B组方案的总成本分别为6748.93元和8110.34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76.80和123.28,增量成本-效果比为-61.63%。敏感度分析结果与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左氧氟沙星治疗成人非重症CAP更为经济。

    作者:刘思婧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涂抹于皮损处,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以80 ml加入到250 ml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持续6周。观察两组患者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皮损面积及皮肤病生存质量指数(DLQI)评分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PASI评分、VAS评分、DLQI评分均降低,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1.7%)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18.3%vs.1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能够有效缓解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生存质量,具有确切的疗效及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薛乘风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坎地沙坦联合舒洛地特软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持续蛋白尿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联合舒洛地特软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持续蛋白尿的疗效。方法:选取糖尿病肾病持续蛋白尿期患者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坎地沙坦治疗,8 mg/次,1次/d;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舒洛地特软胶囊,250 LSU/次,2次/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4 h尿微量白蛋白(24hU-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G)、α1-微球蛋白(α1-MG)、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及血清胱抑素C(Cys-C)等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Scr、BUN、UAE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24hU-Alb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β2-MG、α1-MG、NAG、Cys-C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试验组患者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联合舒洛地特软胶囊用于糖尿病肾病持续蛋白尿期可有效改善患者肾脏功能,降低U-Alb量。

    作者:潘红珍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我院常用口服抗高血压药说明书中老年人用药信息的调查分析

    目的:保障老年人用药安全。方法:收集我院38种常用口服抗高血压药说明书,并对其国内外生产厂家的说明书中老年人用药的标注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所调查的药品说明书中,给出了具体的老年人用药剂量的21份;占55.26%,有“老年人用药”明确标注的16份,占42.11%;有老年人的药动学研究的15份,占39.47%。除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类抗高血压药外,其他几类抗高血压药物相关标注低。标注“低剂量开始使用”占21.05%。标注“无需调整剂量”、“慎重用药”、“无年龄差异”的分别占15.79%、15.79%、13.16%,其余标注率低。国产药品说明书中老年人用药内容的相关标注低于进口药品说明书。结论:常用口服抗高血压药说明书存在用法用量、用药注意事项、药动学、表述不详尽等问题,药品监管部门和药品生产者应共同努力完善说明书的内容,保障老年人用药安全。

    作者:张静;陈元成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上海市嘉定区4家医院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应用分析Δ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对上海市嘉定区4家医院2013年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住院患者,采用系统抽样法,每家医院抽取100份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活血祛瘀类中药注射剂品种和使用金额均多;22%的住院患者同时使用2种或以上中药注射剂;54.55%的中药注射剂存在超剂量使用;未辨证用药、超适应证用药和溶剂不正确是主要的不合理用药类型;同种功效联用占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的比例为20.45%。结论:重视并改进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是促进合理用药的有效手段。

    作者:钱芳;顾艳;沈慧;周志强;王樱华;郭玉姝;唐扣明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重庆地区34家医院2011-2013年抗肿瘤药应用分析

    目的:为抗肿瘤药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重庆地区34家医院2011-2013年抗肿瘤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肿瘤药的销售金额2012年较2011年增长23.74%,2013年较2012年增长36.89%。DDDs除烷化剂抗肿瘤药连续3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成药的DDDs和销售金额连续3年列第1位。结论:重庆地区医院抗肿瘤药应用现状基本符合我国当前的药品总体消耗趋势,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的中成药占据了重庆地区抗肿瘤药的较大市场。

    作者:杨辉;陈庆宪 刊期: 2015年第29期

  • 三联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三联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开辟更有效的路径。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即口服降糖药格列吡嗪控释片5 mg, qd+二甲双胍片5 mg,tid;观察组患者采用三联疗法,即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小檗碱0.5 g,tid。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等生化指标,并评价用药安全性。结果: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BG、2 hFPG、HbA1c、FINS、TC、LDL-C及观察组血TG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DL-C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FPG、2hPG、HbAlc、FINS、TC、LDL-C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结论:三联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降脂平稳,疗效确切,副作用小。

    作者:姚骥如;谢丹红 刊期: 2015年第29期

中国药房杂志

中国药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