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青海地区胎儿生长受限研究进展

吕发贞

关键词:高原, 胎儿, 生长受限, 机制, 治疗
摘要:胎儿生长受限是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在高原,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此病发生率较平原地区高,胎儿生长受限不仅影响胎儿的发育,远期也影响儿童期及青春期的体能与智力发育.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母体、胎儿、胎盘等,临床采取卧床休息,补充营养,氧疗及各种药物将增加胎儿体重.
青海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66例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汤剂联合西医常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33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按病情分为初期、进展期、恢复期分别给予自拟中药汤剂随证治疗,两组均为14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在第1、3、7、14天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变化及总显效率.结果:两组在第1、14天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3、7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痊愈22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痊愈10例,有效4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42.4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期自拟中药汤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白海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妊娠中晚期抗病毒治疗在乙肝母婴阻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慢乙肝高病毒载量孕妇妊娠中晚期抗病毒治疗对母婴阻断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妊娠中晚期的母婴资料均完备的慢性乙型肝炎孕妇60例,按照服用药物分为替比夫定组、替诺福韦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比较三组在乙肝母婴阻断的疗效差异.结果:替比夫定组、替诺福韦组与对照组孕妇分娩时、产后12周及产后24周的HBV DN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比夫定组与替诺福韦组分娩时的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儿出生时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比夫定组、替诺福韦组与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1年HBsAg、HBsAb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比夫定组与替诺福韦组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1年HBsAg、HBsAb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在慢乙肝孕妇妊娠中晚期抗病毒治疗,对乙肝母婴阻断的疗效显著,且两种药物无显著差异.

    作者:黄群;赵晓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西宁地区与上海地区正常人群感觉神经传导肌电图对比研究

    目的:建立西宁地区正常人群的周围感觉神经传导正常值,探讨西宁地区与上海正常人群周围感觉神经传导的差异.方法:分别在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及上海华山医院选取健康体检者及志愿者,共2 240例.所有入组者行双侧上下肢感觉神经传导检测,比较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异.结果:西宁与上海各年龄段男女感觉神经传导波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地区各年龄段男女感觉神经传导的潜伏期、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宁属于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可能会影响感觉神经传导.中国其他地区的神经传导正常值不适用于西宁地区,西宁地区必须建立自己的正常值,以帮助诊断神经肌肉疾病.

    作者:马彩虹;汤波;祁钰;蒋雪野;关炳瑜;邱晓莉;张斌斌;黄霄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婴儿口服复方甘草合剂过敏反应一例报告

    患儿,男,1岁7月,汉族,体重10kg,足月顺产,第2胎第2产,出生时一般情况好,无青紫窒息史.母乳喂养至9个月,3个月抬头,6个月独坐.于入院前2天饮食不当后出现腹泻,呈黄色稀样水便,约10次/日,量少,无黏液及脓血丝,偶有间断发热,触体发烫,体温未测,于当地诊所给予口服及肌肉注射药物(具体药名及剂量不详)治疗2天,症状未见明显好转,2013年9月18号随来我院就诊,门诊以“感染性腹泻伴Ⅰ°脱水”收住我科.患儿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食欲欠佳,小便量少.

    作者:石福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西宁地区学龄前儿童患龋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西宁地区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情况,为今后防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青海省西宁市幼儿园进行随机抽样体检501人,体检项目包括口腔卫生状况、患龋情况等.结果:西宁地区学龄前儿童患龋率58.48%,龋均3.35.儿童患龋率与年龄、口腔卫生习惯、牙位有明显关系,而与性别无关.结论:西宁地区学龄前儿童患龋率较高,应加强口腔卫生宣传,降低学龄前儿童患龋率.

    作者:屈明静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1.5T磁共振增强扫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微小肝癌的价值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MRI)增强扫描(DCE)和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微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27例疑似微小肝癌(直径<1.0c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DCE、DWI及DCE+ DWI三种成像方法进行检查,比较微小肝癌检出率.结果:DCE、DWI及DCE+DWI的微小肝癌检出率分别为51.9%、70.4%、85.2%,经比较,DCE+DW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DCE、DW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T磁共振增强扫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可显著提高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值得临床选择并进行全面推广使用.

    作者:王继荣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我院ICU2008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分析认为引起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长期卧床、制动、血容量不足、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的位置等;并与静脉采血次数呈正相关.结论:ICU患者存在多种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提高护理人员对危险因素的认识,有针对性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ICU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作者:梁秀青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护理干预对老年乳腺癌患者心理变化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乳腺癌患者心理变化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2014年1月一2016年1月期间治疗的80老年乳腺癌患者的护理治疗情况进行研究,分为观察组40例以及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全程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价;生存质量采用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量表评价.结果:观察组老年乳腺癌患者在采取全程护理后的焦虑、抑郁轻、中度患者比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护理后,观察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自身形象以及躯体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提高老年乳腺癌患者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躯体、心理、生理、自身形象及社会功能的康复.

    作者:刘春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取86例进行研究,并根据其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①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56%,且其护理满意度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0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的生理能力、社会能力、合理用药、健康饮食和自我管理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冠心痛护理中具有较好效果,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生活质量,适合推广.

    作者:樊金花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舒适护理对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浆BNP含量及肺动脉压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干预对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浆BNP及肺动脉压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并根据临床指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采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围治疗期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40例围治疗期则接受舒适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血浆BNP、肺动脉压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aO2、PaCO2、pH、BNP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护理总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肺动脉高压伴呼吸衰竭的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及BNP、肺动脉压水平,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韵霞;史生华;杨秀兰;姜红;李桂玲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腹部闭合性损伤200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腹部脏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分析,提高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200例腹部脏器闭合性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诊治经验.结果:20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中,腹腔穿刺检查(DPP)、B超、CT及X线检查阳性率分别是85%、93%、72%、67%.结论:腹腔穿刺检查(DPP)、B超、CT对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治是一种积极、微创、有效的诊疗方法.早期腹腔穿刺和B超检查是简单、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及时的CT和X线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消化道造影可进一步明确十二指肠或结直肠损伤.腹腔镜技术为难定性、闭合性、腹部损伤的早期诊治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

    作者:马进良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我院新生儿血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新生儿科血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例血培养阳性新生儿临床资料,内容包括病原菌检验结果、耐药性检验结果等,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软件后给予相应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199株致病菌中,革兰氏阳性菌所占比例(56.8%)显著高于革兰氏阴性菌(43.2%),数据对比P<0.05;同种致病菌应用不同抗菌药物所致耐药性具有一定差异.结论:临床医生接诊疑似败血症新生儿后应尽快实施致病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正确的抗菌药物实施相应治疗,有利于保障患儿疗效、预后及降低病死率.

    作者:郭小英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护理风险管理在手术室中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护理风险管理在手术室中应用效果,探讨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手术患者240例为作为对照组,2016年1月-2016年12月260例手术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进行临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方案上实施下列风险护理:成立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完善手术室规章制度、强化专业化培训管理、充分交流与沟通、提高手术室护士法律意识、合理统配护理资源.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1.67%、护理投诉发生率0.42%低于对照组的6.92%、3.46%(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91.56±2.26)高于对照组的(84.22±3.56)(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手术室中应用能够效果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及护理投诉,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严兆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脑梗塞患者实施系统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体会

    目的:对脑梗塞患者的常规护理和系统的康复训练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4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组实施常规护理,康复训练护理组实施系统的康复训练护理,比较两组入院时与1个月后疾病恢复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康复训练护理组经系统康复训练护理后生活活动能力及疾病恢复标准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护理满意度有高于常规护理组趋势.结论:系统的康复训练护理对脑梗塞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饮食护理、失语护理、偏瘫护理、心理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等不同护理方式,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陈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西宁地区452例男性不育症患者染色体核型分析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症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利用G显带技术,对本地区452例不育症患者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452例男性不育症患者中无精症96例,染色体异常16例,异常率16.7%,其中性染色体15例,常染色体1例;少精症128例,染色体异常16铡,异常率12.5%,其中性染色体13例,常染色体3例,无精症组与少精症组染色体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2例男性不育症患者中,染色体异常32例,检出率7.07%.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男性不育症的遗传因素之一,对男性不育患者应常规进行染色体检查,有助于病因的诊断.

    作者:刘淑敏;马晓燕;张树娜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青海地区胎儿生长受限研究进展

    胎儿生长受限是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在高原,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此病发生率较平原地区高,胎儿生长受限不仅影响胎儿的发育,远期也影响儿童期及青春期的体能与智力发育.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母体、胎儿、胎盘等,临床采取卧床休息,补充营养,氧疗及各种药物将增加胎儿体重.

    作者:吕发贞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老年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提高老年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组织,采用鱼骨图分析造成老年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并运用头脑风暴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同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结果:经品管圈活动后,患者服药依从性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是提高老年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祁玲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护理标识分类分色管理在神经内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护理标识分类分色管理在神经内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00例入住神经内科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标识分类分色管理,比较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住院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发生跌倒、坠床、压疮事件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患者满意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护理标识分类分色管理可以降低神经内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住院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金连兄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原发性肠脂垂炎误诊阑尾炎5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诊断治疗,减少临床误诊.方法:结合2013年1月-2016年12月我科发现5例原发性肠脂垂炎误诊阑尾炎患者,从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原发性肠脂垂炎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患,需及时内科治疗,如发生肠脂垂坏死,仍需要外科手术干预.结论:原发性肠脂垂炎是肠脂垂血运障碍导致的一种少见急腹症,多见于右半结肠,其临床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易于阑尾炎相混淆,导致误诊.

    作者:李河洲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盆底仿生物物理治疗对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盆底仿生物物理治疗对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疗效的影响.方法:抽取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我院100例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妇女,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的盆底仿生物物理治疗,对两组患者盆底功能恢复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慢性盆腔疼痛、盆腔脏器脱垂等症状缓解率(82.0%)明显高于对照组(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性生活满意率(78.0%)高于对照组(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仿生物物理对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康复技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沈莉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青海医药杂志

青海医药杂志

主管:青海省卫生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青海省医药卫生学会联合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