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吸入液氧对高原人体力竭运动后心肌酶活性的影响

关键词:吸入, 液氧, 高原, 体力, 运动后, 心肌酶活性
摘要:
高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模拟不同海拔高度和缺氧时间对大鼠下丘脑中神经肽Y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高原肺水肿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分析

    目的:分析近3年来我院高原肺水肿治疗中的常见并发症,为临床攻克此高原顽疾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方法:分析近3年来我院收住的432例(全部为汉族)高原肺水肿患者住院资料,按照进藏方式、治疗方法进行分类,采用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乘飞机进藏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乘汽车进藏的患者(P<0.01),常见的并发症以水电解质紊乱和肺部感染为主;治疗方法中以联合治疗出现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单一方法治疗(P<0.01),联合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以水电解质紊乱为主,单一方法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以水电解质紊乱和肺部感染为主.结论:乘飞机进藏后的高原肺水肿的并发症较少并容易得到纠正,治疗时采取联合治疗可以有效防止出现并发症,在临床治疗中应该采取全面均衡的治疗方案.

    作者:杜翔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不同海拔地区对兔大段骨缺损修复再血管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对兔大段骨缺损修复时再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在青海大武(海拔3719m)、西宁(海拔2260m)和重庆(海拔347m),采用当地家兔制成单侧桡骨缺损不愈合的模型,局部应用由脱钙骨基质骨粒、骨水泥、自体红骨髓和医用生物膜制成的复合材料.术后2周、4周、8周用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tomography,SPECT)测定骨缺损局部的血流量变化,组织学观察缺损区骨痂生长和血管植入情况.结果:SPFCT显示,在愈合早期(2W)各组间的血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骨折愈合晚期(4W,8W)随着海拔的升高,骨缺损局部血流量逐渐减少,各组间的血流量差别有显著性(P<0.01).组织学检查:重庆组和西宁组术后8周骨痂外层为板层骨,中央为编织骨,内有骨髓组织,复合材料微孔内有大量新生血管植入,而大武组的缺损区骨痂大多为软骨组织和纤维组织,复合材料的微孔内仅有少量血管植入.结论:高海拔缺氧对骨缺损修复时再生血管的植入有明显的影响,这可能是高原地区骨缺损修复不良的原因之一.

    作者:李生茂;巴军;祝萍;候为民;马长福;李亚东;白文斌;贺卫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西宁地区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治疗(附40例报告)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海拔2260m)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方法和意义.方法:40例施行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并行循环,阻断上、下腔静脉而不阻断升主动脉,不使用心脏停搏液,保持心脏处于空跳、慢跳状态下,浅低温33℃±1℃,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心内直视手术术毕即可停机,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少,无低心排及严重心律失常、无空气栓塞、无其它脏器损伤、术毕即可拔管,无一例手术死亡.结论:浅体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避免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很好的心肌保护效果,为一种更接近生理状态下的心肌保护方法,减少体外循环并发症的发生,更适应在高原地区缺氧地区应用.

    作者:王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高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与相关危险因子分析

    目的:研究高原地区TIA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1998年-2003年期间我院收住的406例TIA的临床资料,其结果采用SPSS12.0软件统计.结果:高原TIA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胆固醇和Hb.结论:高原地区TIA发病与其高原环境特点有关,危险因素的干预防止仍是一个新的课题.

    作者:李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高原康胶囊对快速进入高原者水负荷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支持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高原地区的一种多见病,常见病.它不但严重威胁着高原各族人民的健康,而且也制约着高原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但长期以来,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手段有限,效果欠佳,极大地损害高原人们的健康.因此,加强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健康教育、心理指导和护理支持显的尤为重要.我院自1998年7月-2003年7月间共收治高原红细胞增多症83例,并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支持,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保成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吸入液氧对高原人体力竭运动后心肌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低氧习服对大鼠心肌总蛋白、丙二醛和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高海拔地区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的治疗体会

    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尤其在高海拔地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和人群特点下,救治难度较大,我科自1990年至2003年间共收治258例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保继珍;王庆明;汪家莹;孙明研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高原肺水肿合并高原脑水肿97例治疗体会

    高原肺水肿是高原地区危重症之一,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常合并高原脑水肿,危及高原地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现将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4年4月以来收治的高原肺水肿合并高原脑水肿97例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周军;刘争建;叶平安;满鹏先;王立志;张雪红;邓军将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气管炎菌苗在高海拔地区使用效果分析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以老年人多见.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我市地处云南西部,海拔2 360m,冬季多风、干燥,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较常见.我门诊部于1996年开始开展气管炎菌苗的接种,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杜春红;杨向东;杨发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短期进驻高原地区人体脑血流的变化

    目的:观测短期进驻高原地区人体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设立短期进驻高原组与对照组(平原组),观察其脑动脉的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p)及舒张末血流速度(Vd),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短期进驻高原组脑动脉的收缩峰值血流速度(Vp)及舒张末血流速度(Vd)均增快.结论:缺氧可引起脑血流速度加快,脑血流量增加.

    作者:胡文江;吕俊昌;胡波;杨海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通天口服液与钙离子拮抗剂防治中度高原地区偏头痛62例临床分析

    偏头痛是神经科一种常见病,我科近两年应用四川太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通天口服液防治偏头痛,取得了较好效果,并与钙离子拮抗剂随机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对一氧化碳/血红素加氧酶途径的影响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不同浓度氧疗对高原失血性休克兔血气指标影响的研究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西宁地区老年人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特点及治疗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老年人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1998年元月至2002年12月4年间30例老年人MOF的特点及治疗,与同期的36例青中年MOF进行比较.结果:与青中年相比,老年人MOF的病死率较高(P<0.05),导致MOF的病因,老年人主要是严重感染,占70%,青中年人仅为25%,两者相比差别有显著性(P<0.005).青中年MOF主要由严重创伤导致,占47.2%,老年人仅为10%,(P<0.005);老年人发生脏器衰竭数目:2个脏器9例(30%)、3个脏器9例(30%)、4个脏器6例(20%)、5个以上脏器6例(20%),青年人分别为16例(44.4%)、12例(33.3%)、5例(13.9%)、3例(8.3%).结论:在西宁地区老年人MOF主要由严重感染导致,脏器衰竭数目多、病死率高,有效的抗感染、早期氧疗是治疗和预防MOF的关键.

    作者:雷登芳;马四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西宁地区冠心病患者血浆铁蛋白血脂水平测定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浆铁蛋白及血脂水平在西宁地区冠心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西宁地区经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5例,其中冠心病合并高血压30例,采清晨空腹静脉血5ml,应用日立7170s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浆铁蛋白、血脂(TChTG、HDL-c、LDL-c).3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结果:本地区冠心病患者血浆铁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LDL-C水平较对照组增高(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冠心病患者血浆铁蛋白浓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较低的铁蛋白水平提示存在着较高的血清游离铁水平,促进了LDL的脂质氧化,加快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作者:张亚萍;连新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H2O2喷雾消毒在高原病房的应用

    西宁地处海拔2261m,具有大气压低、氧含量低、紫外线强、风沙大等高原环境下的基本特点[1].在此条件下,医院病房消毒应有自身的变化特征.现就我院骨科病房应用H2O3消毒的临床观察及其意义报告如下.

    作者:李运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西宁地区不孕症患者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的护理

    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给不孕症患者带来希望,它是将不孕夫妇双方的精子与卵子取出体外受精并进行培育,当培养至4~8细胞时,将胚胎移至母亲的子宫腔内,这是一项高技术的助孕方法,该技术在平原发达地区已广泛开展,但在西宁地区(海拔2260m)低氧、低气压地区尚属首次.我院生殖医学中心自2003年5月至10月应用IVF-ET技术治疗不孕症患者17例,妊娠5例,成功率29.5%.现将资料及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沈源春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高原医学杂志

高原医学杂志

主管:青海省卫生厅

主办:青海省医学卫生学会联合办公室 中华医学高原医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