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院113例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唐咏梅;彭婕

关键词:新的药品不良反应, 静脉途径, 中成药, 上市后药物监测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新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提高ADR监测水平.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我院2012年发生的新的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13例新的ADR报告中,新的严重的ADR 3例(占2.65%),新的一般的ADR 110例(占97.35%);患者年龄≥60岁者51例(占45.13%),为各年龄段之首;性别无明显差异;静脉给药者89例,占78.76%;合并用药者仅2例.按药物类别分,113例新的ADR涉及12类67种药物,引发ADR药物以中药12种32例居首位,其中痰热清注射液11例,生脉注射液6例;其次为维生素营养药7种17例.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31例(25.62%)为主;转归中好转93例,痊愈17例,各占82.30%和15.04%.结论:新的ADR以新的一般ADR为主,主要由静脉给药引起,年龄≥60岁者近一半,中药是引发新的ADR的主要药品.应加强老年人的用药监护,加强对中药的生产以及上市后监测,新的和严重ADR是监测重点.
中国药房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药品说明书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皮肤过敏试验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皮肤过敏试验(简称“皮试”)的现状,提出可行性建议,为确保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0-2012年供应的27种42个品规头孢菌素类药说明书,采用Excel 2003对其中皮试的警示内容进行归纳,同时结合文献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皮试的现状.结果:27种42个品规头孢菌素类药说明书中,只有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说明书明确列出了皮试方法,建议用药前需做皮试的有7种10个不同品规,占总品规数的23.81%,均为注射用头孢菌素;其中13种19个品规的说明书中有做好应对头孢菌素类药严重过敏反应准备的建议.结论:为减少用药隐患,建议使用头孢菌素类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谨慎使用.并且无论使用前是否做了皮试,即使皮试结果为阴性也应警惕头孢菌素类药的严重过敏反应.

    作者:韩梅;宋志勇;刘海净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2011-2012年我院14岁以下患儿病原菌分布特点的临床调研

    目的:为临床医师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2年我院所有14岁以下住院患儿的病原学检测结果,按照病原菌种类、送检标本种类以及不同感染部位等对病原菌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2年病原菌总数构成比为革兰阴性(G-)菌62.35%,革兰阳性菌37.65%;临床科室送检率较高的标本分别为痰液、尿液、血液,而细菌检出率较高的标本分别为分泌物、胸腹水、痰液;患者居住地为县级以上及县级以下病例的耐药率分别为61.36%、59.89%,多重耐药率分别为35.08%、34.65%;内科、外科检出率较高的均为G-菌,多重耐药率分别为21.95%、37.50%;不同感染部位、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病原菌分布具有相应的分布特点.结论:我院14岁以下住院患儿病原菌构成比与多数文献报道一致;分析得出的细菌检出率、多重耐药菌的耐药率以及不同感染部位的病原菌特点,可为临床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熊代琴;朱青芳;刘冰;多力坤·木扎帕尔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药源性睡眠障碍58例文献分析

    目的:探讨引起药源性睡眠障碍的药品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12年11月国内文献报道的药源性睡眠障碍58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源性睡眠障碍涉及10大类30种药品,以抗菌药物引发率高(占44.83%),其次为消化系统药(占13.79%).静脉给药16例,11例睡眠障碍出现在给药后当晚,5例在给药后2~3d;口服给药38例,均出现在给药后2~3d;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4例,均出现在给药后2~4 d.结论:在应用上述药品时应注意观察药源性睡眠障碍的发生.

    作者:崔沛苓;陈丽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城市地区房颤脑卒中患者住院费用分析

    目的:对房颤脑卒中患者的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估算房颤所致脑卒中的经济负担,为房颤脑卒中的预防提供证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2010年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住院患者数据库中抽取158例房颤伴脑卒中住院患者资料,对所抽取患者的住院费用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患者住院费用的因素.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73.6±9.1)岁,其中50.00%为男性;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7.5 d;平均住院费用为17 480.27元(中位数:11 975.32元,四分位间距:7 863.30~19 941.85元),其中药品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为50.6%,医疗保险负担了总住院费用的49.4%.多元线性回归显示,患者医疗保险类型对房颤伴脑卒中患者的住院费用有显著性影响(P<0.001),城镇职工的住院费用比城镇居民高54%.结论:房颤脑卒中患者的住院费用很高,提示对房颤患者进行脑卒中预防可节省医疗费用.

    作者:吴静静;杨莉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我院113例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新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提高ADR监测水平.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我院2012年发生的新的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13例新的ADR报告中,新的严重的ADR 3例(占2.65%),新的一般的ADR 110例(占97.35%);患者年龄≥60岁者51例(占45.13%),为各年龄段之首;性别无明显差异;静脉给药者89例,占78.76%;合并用药者仅2例.按药物类别分,113例新的ADR涉及12类67种药物,引发ADR药物以中药12种32例居首位,其中痰热清注射液11例,生脉注射液6例;其次为维生素营养药7种17例.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31例(25.62%)为主;转归中好转93例,痊愈17例,各占82.30%和15.04%.结论:新的ADR以新的一般ADR为主,主要由静脉给药引起,年龄≥60岁者近一半,中药是引发新的ADR的主要药品.应加强老年人的用药监护,加强对中药的生产以及上市后监测,新的和严重ADR是监测重点.

    作者:唐咏梅;彭婕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杭州市26家医院2009-2011年抗精神病药利用分析

    目的:评价杭州市医院抗精神病药的利用情况.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和销售金额排序法,通过统计销售金额及排序(B)、用药频度(DDDs)及排序(A)、日均费用(DDC)和排序比(B/A),对杭州市26家医院2009-2011年抗精神病药的利用数据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该市医院抗精神病药的销售金额、DDDs呈逐年增长趋势,2011年的销售金额是2009年的1.8倍;非经典类抗精神病药由于不良反应少、疗效好,其年均销售金额占精神病药总销售金额的98.92%,年均DDDs占总DDDs的70.26%.利培酮、奥氮平和阿立哌唑是目前杭州地区医院应用较多的药物,其B/A值为1或逐年接近1,显示了良好的性价比.结论:该市医院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占据销售金额与临床应用的主导地位.

    作者:张霞;徐领城;黄堃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高脂高蛋白饮食对吡非尼酮药动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高脂高蛋白饮食对吡非尼酮药动学的影响.方法:10名健康受试者空腹单次口服吡非尼酮片400 mg,经1周清洗期,给予高脂高蛋白饮食同时单次口服吡非尼酮片400 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算两者的药动学参数,并评价高脂高蛋白饮食对吡非尼酮药动学的影响.结果:空腹组和高脂高蛋白饮食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max(0.63±0.23)、(0.70±0.19)h,cmax(11.97±1.34)、(9.21±1.24)μg/ml,t1/2(0.33±0.10)、(0.33±0.09)h,AUC0-12h(29.54±8.50)、(25.20±7.77)tg·h/ml,其中c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高脂高蛋白饮食可影响吡非尼酮的药动学参数.

    作者:陈敏纯;王茂湖;宋薇;周伦;李海燕;鹿成韬;贾艳艳;文爱东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我院18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正确评价ADR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所收集的189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89例报告中,男性(108例)多于女性(81例),以≥50岁的老年人与≤18岁的未成年人发生率居高;在给药方式中,静脉滴注引发的ADR占61.90%;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常见,有78例(41.27%).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工作,以规范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李咏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我院2010-2012年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的用药特点,进一步提高老年CAP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病区2010-2012年收治的143例CAP患者的病历资料,将老年CAP患者(≥60岁)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药品费用、抗菌药物费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并与中青年CAP患者(<60岁)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患者使用频次列前3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氟喹诺酮类(33.56%)、第2代头孢菌素类(28.78%)、第3代头孢菌素类(13.70%),中青年组患者使用频次列前3位的分别为第2代头孢菌素类(40.16%)、氟喹诺酮类(27.05%)、大环内酯类(14.75%);老年组患者平均应用3.17种抗菌药物,中青年组平均应用2.52种;单一用药率老年组为4.35%、中青年组为23.71%,三药联用率老年组为8.70%、中青年组为1.03%;平均住院时间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分别为17.67、15.53 d;人均住院费用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分别为9 569.92元、6 780.56元.结论:老年CAP由于年龄大、基础疾病多、肝肾功能不全者多,故病情与中青年不同,用药有其特殊性,且治疗费用较高,应引起重视,实施肺炎单病种收费时应考虑年龄因素.

    作者:顾建英;蔡映云;叶晓芬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临床药师参与治疗1例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致脑干脑炎患者的案例分析

    目的:为临床药师参与治疗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致脑干脑炎患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师参与1例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致脑干脑炎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从抗感染药、消化道出血、营养支持等方面进行药学监护.结果:终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协助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温悦;秦秀兰;黄金柱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我院215条临床药师查房干预记录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临床药师查房干预成功率的因素,为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医师接受程度、干预涉及药物类别和药学问题,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9月临床药师在心血管内科的查房干预记录215条.结果:总干预成功率达83.26%,对初级职称医师的干预成功率明显高于中级以上职称医师,分别为86.81%、76.06%;不同类别药物干预成功率在79.39%~93.62%之间,其中专科用药高;干预涉及的药学问题主要是适应证、联合用药和不良反应.结论:干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医师的用药经验影响了对药师的信任度.临床药师通过提高自身水平,积累经验,发现干预的切入点并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实施正确的查房干预,可提高干预成功率.

    作者:陈方;常惠礼;钟健敏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基于孕烷X受体基因多态性指导肾移植受者他克莫司的个体化用药

    目的:研究肾移植受者孕烷X受体(PXR-C24381A)基因多态性与他克莫司(FK506)给药剂量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60例肾移植术后受者进行PXR-C24381A基因分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法)测定FK506的血药浓度,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FK506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比值(C/D值)的差异.结果:肾移植受者PXR-C24381A等位基因C的频率为75%,A的频率为25%.C/A基因型与C/C基因型患者C/D值显著高于A/A基因型患者(P<0.05).结论:肾移植受者PXR-C24381A基因多态性与FK506血药浓度具有相关性,A/A基因型患者拟取得相似的血药浓度需要比C/A和C/C基因型患者服用更高剂量的FK506.

    作者:王金平;李澎灏;李雯;李璐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我院2007-2012年临床营养药应用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营养药的应用情况.方法:从我院网络信息数据库提取2007-2012年临床营养药的应用信息,计算其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药品构成比等,并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2年,我院临床营养药的总销售金额大幅增长,总增长率达74.77%;肠内营养药所占比例不断增加,2012年达50.88%,首次超过肠外营养药;肠内营养药的DDDs呈逐年上升趋势,肠外营养药反之;DDC各年度基本保持不变.结论:随着肠内营养药应用比例逐年上升,我院临床营养药的应用日趋合理,且其用量仍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作者:徐悠然;翟所迪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重组人胰高血糖素类多肽1(7-36)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药动学研究

    目的:研究重组胰高血糖素类多肽1(7-36)[rhGLP-1 (7-36)]在2型糖尿病患者单次和多次给药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将轻型2型糖尿病患者16例,随机分为0.1、0.2 mg剂量组,每组8例,试验前1天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第1~5天每日3餐前5min腹部皮下注射rhGLP-1(7-3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测定给药前1天及给药第1、5天各时间点(给药前0 min及给药后5、10、20、30、40、50、60、70、90、120 min)rhGLP-1 (7-36)的血药浓度以及第2~4天谷峰浓度.应用DAS 2.1.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首次给药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max(22.5±11.65)、(17.50±7.07)min,t1/2z(15.78±6.82)、(12.12±5.52)min,cmax(142.69±96.64)、(407.29±287.48)ng/L,AUC0-120min(3 783.64±2 177.03)、(9 034.88±4 262.92)ng·min/L,MRT0-120min(30.69±6.32)、(26.44±6.02) min;2组末次给药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max(26.25±7.44)、(16.25±5.18)min,t1/2z(20.72±13.44)、(12.97±6.46)min,cmax(118.05±38.39)、(361.11±217.81)ng/L,AUC0-120min(3 321.91±993.47)、(9 514.97±5 077.89)ng·min/L,MRT0-120min(30.34±4.81)、(24.29±4.52)min;多次给药的蓄积指数分别为(0.96±0.32)、(0.88±0.43).两组间首次给药的药动学参数AUC0-120min、AUC0-∞、c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0.1~0.2 mg剂量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两组间末次给药各药动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内首末次给药的药动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腹部皮下单剂量注射rhGLP-1(7-36)后,在0.1~0.2 mg剂量范围内符合线性药动学过程;多次给药不会引起药动学参数的改变,体内无蓄积.

    作者:徐佳;艾迪杰;张春燕;余刚;王茜;李沫;纪立农;印晓星;方翼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专项整治后荆门市16家不同级别医院甲状腺手术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分析

    目的:了解专项整治后荆门市不同级别医院甲状腺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现状,为全面推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抽取荆门市16家不同级别医院甲状腺病历1 075份,对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率、抗菌药物选择、给药时机合理率、平均用药疗程、联合用药、更换药物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专项整治后,该市三级、二级、一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率分别为56.34%、80.71%、100%,给药时机合理率分别为92.72%、40.07%、11.39%,平均用药疗程分别为1.60、4.23、5.91 d,联合用药比例分别为0、15.81%、23.76%,更换用药不合理比例分别为0、8.09%、15.84%.结论:专项整治后,该市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高于二级、一级医院,但均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各级医院均应继续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二级、一级医院更应注重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管,落实专项整治各项工作.

    作者:胡耀梅;谢峥;邵寅;张丹丹;李扬华;严丽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治疗股静脉导管置管穿刺点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和莫匹罗星软膏治疗股静脉导管置管穿刺点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2例股静脉导管置管穿刺点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6例)与对照组(46例),试验组给予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换药,对照组给予莫匹罗星软膏换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药品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治愈时间为(7.88±0.79)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26±0.91)d(P<0.01);试验组显效率为82.6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52% (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43% (P< 0.01).结论: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治疗股静脉导管置管穿刺点感染的疗效优于莫匹罗星软膏,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丹峰;宋于康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肾移植患者体内霉酚酸的血药浓度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测定肾移植患者体内霉酚酸血药浓度的方法.方法:肾移植患者的血样经处理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进样测定.色谱柱为Acquity UPLC(R) BEH-C18,流动相为0.01 mol/L甲酸铵水溶液-甲醇(梯度洗脱);以电喷雾离子源(ESI)模式的多离子反应监测(MRM)扫描方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霉酚酸血药浓度在0.10~30.0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4 5),低检测限为0.01 ng/ml;方法回收率为83.47%~99.20%,日内、日间RSD均<10%,稳定性试验RSD<10%.结论:本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适用于肾移植患者体内霉酚酸的血药浓度监测.

    作者:崔刚;陈文倩;刘晓;李朋梅;赵莉;刘峻瑒;张相林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注射用硫普罗宁与不同输液溶媒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目的:考察注射用硫普罗宁与不同输液溶媒配伍的稳定性.方法:检测注射用硫普罗宁用专用溶媒(5%碳酸氢钠溶液,pH 7.5~8.5)溶解后,分别与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于20 ℃放置12h内的外观、不溶性微粒、pH值的变化情况,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输液溶媒中硫普罗宁在各时间点的含量.结果:在20℃、12h内,注射用硫普罗宁采用专用溶媒配制后扩容,其外观和不溶性微粒数均无明显变化,pH值逐渐增大,含量显著下降.结论:注射用硫普罗宁用专用溶媒配制后应尽早使用,以确保其质量的稳定.

    作者:刘家宝;朱立勤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上海崇明地区3家二级综合医院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抗菌药物利用分析

    目的:了解上海崇明地区二级综合医院在专项整治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及对卫生部“56号文件”的执行情况.方法:采用查阅住院病史、门/急诊处方和床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为专项整治初期(2011年5-7月)、整治中期(2011年8-10月)、整治后期(2011年11月-2012年1月)3组,对各个时期抗菌药物的使用金额、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整治过程中各医院抗菌药物的DDDs总体有所下降(但崇明县第三人民医院有上升趋势),用药结构变化显著,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管理改进明显,抗菌药物联用率未见明显变化,治疗性用药的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均有所提高(崇明分院由整治初期的32.38%上升到整治后期的34.21%,崇明县第二人民医院由25.56%上升到30.33%,崇明县第三人民医院由24.45%上升到28.89%).结论:专项整治有助于促进各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但对治疗性用药的管理尚需加强.

    作者:杨忠英;樊洪中;岳德永;龚键;倪寂;施文琴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我院门诊喹诺酮类药合理应用干预效果分析

    目的:评价实施干预措施对我院门诊喹诺酮类药合理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检索我院医院信息系统中2011年1-6月(干预前组)及2012年1-6月(干预后组)的门诊喹诺酮类药处方,分析其用药合理性.结果:干预前、后喹诺酮类药处方合格率分别为20.66%、86.63%,喹诺酮类药处方所占比例分别为1.58%、0.66%,用药频度分别为5 940.8、3 194.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还存在注射剂使用率上升、处方合格率仍偏低等现象.结论:我院施行的干预措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效性,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

    作者:赵琴芬;蔡美玲 刊期: 2013年第22期

中国药房杂志

中国药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