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森;高飞;安丽娜;盖树常;纪玉哲
目的:建立云南琵琶甲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云南琵琶甲中胆甾醇成分进行鉴别,按《中国药典》方法检测其重金属、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结果:TLC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重金属、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分别不超过百万分之十、10.0%、4.0%、0.5%,水(冷浸和热浸)浸出物、95%乙醇冷浸浸出物、95%乙醇热浸浸出物、稀乙醇冷浸浸出物、稀乙醇热浸浸出物不得少于21.0%、17.0%、20.0%、20.0%、25.0%;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不得少于35.00 mg·g-1.结论:所建标准可用于云南琵琶甲药材的质量控制.
作者:肖培云;杨永寿;刘光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经前期综合征(PMS)肝气郁证大鼠血清对大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的5-羟色胺1A受体(5-HT1AR)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基因5-羟色胺转运蛋白(SERT)、单胺氧化酶(MAO) -A、MAO-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慢性束缚应激法复制PMS肝气郁证大鼠模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血清中5-HT的含量;运用RT-PCR半定量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正常、模型、经前舒干预大鼠的血清对海马神经元中5-HT1AR、SERT、MAO-A、MAO-B表达的影响.结果:加入模型大鼠血清的大鼠海马原代神经细胞中MAO-A表达较正常大鼠显著升高(P<0.05),5-HT1AR、SERT表达显著降低(P<0.05),MAO-B表达无显著性差异.而加入经前舒干预大鼠血清后,5-HT1AR、SERT、MAO-A表达均趋于正常.结论:PMS肝气郁证的发生与海马神经元中MAO-A、SERT、5-HT1AR表达异常相关,可能是PMS肝气郁证发病的微观机制.
作者:金航;张惠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分离、鉴定楮头红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用60%乙醇浸泡提取楮头红,系统溶剂萃取楮头红乙醇提取物,并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ODS等柱色谱方法分离氯仿和乙酸乙酯部位,再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核磁共振光谱和电喷雾质谱数据与相关文献对照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楮头红乙醇提取物的氯仿和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胡萝卜苷(2)、山柰酚(3)、槲皮素(4)、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5)、芦丁(6)和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7),其中化合物3~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结论:本试验结果可为楮头红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物质基础.
作者:伏晓;樊建领;巨秦豫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评价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状况及趋势.方法:对我院2008-2010年使用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销售金额及用药频度(DDDs)进行排序和分析.结果:2008-2010年我院中药注射剂的总销售金额逐年增加,年增长率分别为58.8%、36.0%,活血扩管类品种的销售金额与DDDs占优势;87.0%的品种价格相对较低或销售金额与用药人数同步性较好.结论: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较为合理,但仍应加强中药注射剂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与评价,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钱青;张喆;陈琳;张恩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优选茅莓总皂苷的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以乙醇浓度、固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以茅莓总皂苷提取率为指标,优选茅莓总皂苷的提取工艺.结果: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80%,提取时间为3h,固液比为1:20,提取温度为80℃.在此条件下,茅莓总皂苷提取率达到1.994%.结论:该工艺稳定、可行,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贺红军;邱宗荫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优选杜仲叶滴丸的成型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以滴丸的外观质量、丸重差异变异系数、溶散时限为指标,以提取物与基质比例、冷凝液温度、滴速和滴头口径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选佳成型工艺.结果:佳成型工艺为提取物与基质比例为1:2,冷凝液温度为14℃,滴速为30 d·min-1,滴头口径为2.50 mm/3.62 mm.结论:优选的工艺合理、可行,所制得的滴丸形状圆滑,大小均匀,符合滴丸的质量要求.
作者:王柏强;刘福;江承平;何效平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建立测定云香十五味丸中栀子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XDB-C18(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水-乙腈(85:15),流速为1mL·min-1,检测波长为238 nm.结果:栀子苷的进样量在0.784~3.92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RSD=1.0% (n=9).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云香十五味丸中栀子苷的质量控制.
作者:陈晓北;邹继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白芷醇提物延缓皮肤衰老与抗氧化作用的相关性,探讨其延缓皮肤衰老可能的机制.方法:分别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3种自由基体系对白芷醇提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采用D-半乳糖颈背部sc复制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白芷醇提物设高、中、低剂量(6.0、3.0、1.5 mg· 10 g-1)组,连续ig给药42 d后,对小鼠皮肤匀浆中3种抗氧化指标和2种皮肤衰老化指标进行测定,并对抗氧化指标与皮肤老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白芷醇提物体外对3种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清除作用,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高、中剂量白芷醇提物均能显著提高衰老模型小鼠皮肤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和脂褐素(LF)含量,并能显著提高皮肤中羟脯氨酸(Hyp)和水分的含量(P<0.01或P<0.05);低剂量白芷醇提物能显著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并显著提高皮肤含水量(P<0.05).高剂量白芷醇提物对Hyp的影响与对SOD、MDA、LF等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有较密切相关性(r=0.921).结论:白芷醇提物具有较强的体内、外抗氧化活性,这一活性与其延缓皮肤衰老作用密切相关,且可能是其美白抗衰老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王方;王灿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建立甘草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甘草苷为对照品,以10%KOH溶液为显色剂,优化显色时间、显色剂用量,并终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总黄酮.结果:确定佳的显色剂用量为1.5mL、显色时间为15m in;甘草苷的进样浓度在0.012~0.030 mg·mL-1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0%,RSD=2.60(n=9).结论:该方法快速、简单、有效,适用于甘草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作者:高宏;贠亚波;兀江波;曹峡萍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丁香酚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规律.方法:大鼠ig给予丁香酚后,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丁香酚在大鼠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脑、前列腺中的含量.色谱柱为Allsphere ODS-2 RP-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5%冰醋酸=63:37(VIV,pH 3.80),检测波长为280 nm,柱温为30℃,流速为0.8 mL· min-1.结果:丁香酚在大鼠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脑、前列腺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A=185.87c- 0.395 1 (0.997 2)、A=174.63c-0.101 3(0.999 2)、A=164.5c+0.017 4(0.997 5)、A=191.98c-0.664 9 (0.991 2)、A=192.34c-0.089 7(0.987 8)、A=180.26c+0.169 0(0.998 3)、A=146.29c+0.135 6(0.999 3)、A=159.07c+0.221 3(0.999 1)、A=158.58c-0.050 4(0.998 7)、A=97.218c+1.650 3(0.933 5).丁香酚组织样品匀浆液浓度在0.011~2.158 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比值呈良好线性关系.低检测浓度为0.011 μg·mL-1.结论:大鼠ig给药后,较快的分配到各脏器组织中,分布范围广,其中以肠、脾中水平较高,脑中较低.
作者:李婷婷;陈蓉;曾文婷;赵雪;张斌;杨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江南卷柏中的黄酮碳苷类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提取、聚酰胺柱色谱、Sehpadex LH-20柱色谱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构,并对化合物Ⅰ进行活性测试.结果:从江南卷柏正丁醇部位得到4种黄酮碳苷,鉴定其中3种,分别为芹菜素-6,8-二-C-β-D-吡喃葡萄糖苷(Ⅰ)、芹菜素-6-Cβ-D-吡喃葡萄糖-8-C-β-D-吡喃木糖苷(Ⅱ)和芹菜素-6-C-β-D-吡喃木糖-8-C-β-D-吡喃葡萄糖苷(Ⅲ).化合物Ⅰ能浓度依赖性地抑制结肠癌细胞环氧化酶-2mRNA的表达.结论:化合物Ⅰ为首次从江南卷柏中分离得到,Ⅱ、Ⅲ为首次从卷柏属中得到.
作者:朱田密;陈科力;黎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9-2010年上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的用药情况进行干预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通过一系列合理的干预措施,降低了中药注射剂使用后的不良反应.结论: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可以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秦贻强;陈薇;蔡小玲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建立测定紫杉醇脂质纳米粒体外释放度的方法,考察紫杉醇脂质纳米粒24h的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样品经C18固相萃取柱萃取,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甲醇-水(80:20),流速为1.0 mL· min-1,检测波长为227nm.结果:紫杉醇的检测浓度在2~12 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3),紫杉醇脂质纳米粒在水杨酸钠(1 mol·L-1)-PBS(pH 7.4)中24 h累积释放度为104.9%,其释放规律符合一级动力方程.结论:所建方法简便、灵敏,干扰小,可用于体外释放的检测.
作者:姚瑶;周卫;丁逸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浙江产水菖蒲根茎和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进行定性分析,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出挥发油中各化学成分的百分含量.结果:共鉴定出32个化合物,根、茎和叶中挥发油成分基本相同,主要成分为细辛醚、水菖蒲酮和榄香素.结论:浙江产水菖蒲挥发油中含有丰富的药用活性成分.
作者:林崇良;蔡进章;林观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综述近年来溶剂包衣技术和非溶剂包衣技术在中药微丸中的应用概况.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新发展起来的非溶剂包衣技术克服了溶剂包衣技术的缺点,成为近年来薄膜包衣研究的热点,有望在中药微丸包衣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张贺;罗永煌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了解近年来医疗机构中成药及中药饮片使用的安全性,发现其中规律,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检索2004年-2009年CNKI收载的中医学与中药学、药学类影响因子≥0.5的统计源期刊中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不良反应个案,收集药品、患者及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相关信息并分析评价.结果:共收集个案报道200篇,病例244例,涉及包括中药饮片在内的126个品种.女性人群,中药注射剂以及清热解表类、祛瘀类品种发生ADR/ADE几率较高;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和皮肤损害是常累及的系统或器官.结论:应正视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的安全性,着重加强患者过敏史的了解和辩证合理用药.
作者:杨啸白;史录文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筛选九节龙的抗炎止咳化学组分并对其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九节龙中5种抗炎止咳化学组分的含量.测定没食子酸、岩白菜素的色谱条件参照《中国药典》执行.测定杨梅素、山柰酚、槲皮素的色谱柱为WatersSymmetry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45:55),流速为0.8 mL· 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368nm.结果:没食子酸、岩白菜素、杨梅素、山柰酚、槲皮素分离度良好,标准曲线在检测范围内均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均>97%,RSD均<2.0%(n=6).结论:九节龙的叶中5种组分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全株和茎,采收时间以果期为佳.该测定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为九节龙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
作者:何海洋;宋良科;王岩;王小宁;汤昊;董关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建立测定柘木糖浆中山柰酚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Calesil ODS-100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2%乙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1,检测波长为360 nm.结果:山柰酚进样浓度在1~50 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7%,RSD=1.21%(n=9).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专属性强,可用于柘木糖浆的质量控制.
作者:金浩;钱芳;何柏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研究乌头碱(AC)在豚鼠和小鼠体外肝微粒体中代谢产物的差异.方法:优化2个种属肝微粒体与AC的P450反应体系,应用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HPLC-HRMS)和超高相液相色谱-多级质谱(UPLC-MS/MS)法测定AC在2种肝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氧化酶(CYP)代谢产物.结果:AC在2种肝微粒体中均代谢产生8种代谢产物,其中6种为CYP代谢产物;脱甲基、脱乙基、脱氢和氧化反应是其主要代谢特征.结论:乌头碱在豚鼠和小鼠体外肝微粒体中的CYP主要代谢途径相同.
作者:谢利霞;吕昌;叶玲;唐斓 刊期: 2012年第07期
目的:建立糙叶败酱药材中异白花败酱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定性鉴别糙叶败酱药材中的异白花败酱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plus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水溶液(pH2.5) =7:93,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30 ℃.结果:糙叶败酱药材中异白花败酱醇的TLC鉴别特征明显,专属性好;异白花败酱醇的进样浓度在0.2~1.2 m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RSD=2.84% (n=9).结论:所建分析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糙叶败酱的质量控制.
作者:姚振宇;石晓峰;刘东彦;马趣环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