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PLC法测定复方银杏叶胶囊中总黄酮苷的含量

李爱红;胡文军

关键词:复方银杏叶胶囊, 总黄酮苷,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槲皮素, 山柰酚, 异鼠李素
摘要: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银杏叶胶囊中总黄酮苷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Shiseido MG 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68:32),检测波长为378 nm,以外标法定量.结果: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的检测浓度分别在6~120 μg·mL-1(r=0.999 97)、3~60 μg·mL-1(r=0.999 98)、1~20 μg·mL-1(r=0.999 96)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3批样品中的总黄酮苷含量分别为10.14、10.01、10.07 mg.结论:本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复方银杏叶胶囊的质量控制.
中国药房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猫爪草的研究进展

    猫爪草Radix ternatus Thunb.别名三散草(浙江)、鸭脚板(安徽)、金花草(广西).其名始见于<中药材手册>,原植物为毛茛科毛茛属植物小毛茛Ranunculus ternatus Thunb.,为少用草药,历代本草未见收载.

    作者:廖豪;童志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三七总皂苷中3种单体不同配伍对小鼠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研究

    目的: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三七总皂苷单体不同配伍对小鼠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并评价佳配伍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与40 mg·L-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孵育48 h复制泡沫细胞模型,利用正交试验方法.以胆固醇酯(CE)含量为考察指标,对三七总皂苷中含量高的3种单体成分的不同配伍影响泡沫细胞的形成进行观察.酶法测定细胞内总胆固醇(TC)、游离胆固醇(FC)、CE的含量及CE/TC的比值.选用佳配伍组与三七总皂苷(80 mg·L-1)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人参皂苷R1、Rg1、Rb1效应都显著,并且R1×Rb1和Rg1×Rb1的交互作用显著(P<0.01).佳单体配伍组合是R1:Rg1:Rb1=10-5:10-5:10-6 mol·L-1.其作用效果与三七总皂苷(80 mg·L-1)无显著差异.结论:该三七总皂苷单体配伍组合结果可证.可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贾乙;李晓辉;邢茂;何雪峰;刘雅;何翠瑶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三黄合剂的毒理学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三黄合剂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和对兔部分组织器官及肝、肾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按Bliss法,选择KM小鼠给予不同浓度的三黄合剂灌胃后逐日观察14 d,并记录动物毒性反应、死亡数和尸检情况;给予含3%三黄合剂的饲料饲喂兔,然后在第35天取组织及血液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现对KM小鼠的LD50为409.88 g·kg-1,LD50的95%可信限为350.80~478.91 g·kg-1.经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三黄合剂组兔的组织结构清晰.与对照组无显著变化;肝、肾生化指标也无显著差异.结论:三黄合剂的安全范围较大,LD50的剂量相当于小鼠有效剂量的40倍;对兔的心、肝、脾、肺、肾等器官形态结构和功能无显著影响,提示三黄合剂无显著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

    作者:张云美;潘永全;韩志刚;谭祥国;杨俊卿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固相微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蜘蛛香挥发油成分的比较

    目的:比较固相微萃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蜘蛛香挥发油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水蒸气蒸馏法和固相微萃取法提取蜘蛛香根茎所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种提取方法所得挥发油成分差异较大.与水蒸气蒸馏法比较,固相微萃取法所得挥发油成分数目和种类较多.结论:固相微萃取法比水蒸气蒸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吴彩霞;刘红丽;卢素格;王金梅;康文艺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HPLC法测定复方银杏叶胶囊中总黄酮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银杏叶胶囊中总黄酮苷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Shiseido MG 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68:32),检测波长为378 nm,以外标法定量.结果: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的检测浓度分别在6~120 μg·mL-1(r=0.999 97)、3~60 μg·mL-1(r=0.999 98)、1~20 μg·mL-1(r=0.999 96)范围内与各自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3批样品中的总黄酮苷含量分别为10.14、10.01、10.07 mg.结论:本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复方银杏叶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爱红;胡文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谈中药调剂的几点体会

    目的:探讨中药处方调配技能.方法:按照中药调配程序、用药原则,找出在中药调配环节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在中药调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数是由于医、药、护人员的基础理论和操作规程不熟悉造成的,是可以消除的.结论:只有按中药处方调配才能保证中药调剂质量,充分发挥其功效.

    作者:卢爱军;王金玲;刘敏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中药注射剂应用适应证干预研究

    目的: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法,选取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0月~2007年5月的住院病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采用宣传教育、行政干预、监督检查等干预措施,针对适应证因素对中药注射剂应用进行干预,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变化对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中药注射剂使用的适应证更加合理(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临床疗效也显著提高(P<0.01),平均住院费用有所下降.结论:适应证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降低,干预有效.

    作者:朱立勤;徐彦贵;王屏;白绍康;高仲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通关藤浸膏中绿原酸的稳定性考察

    目的:考察通关藤浸膏中绿原酸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通关藤浸膏在不同溶剂、不同光线以及不同受热时间下绿原酸的含量变化.结果:通关藤浸膏中的绿原酸在有机溶剂中更稳定;光照和受热温度是影响绿原酸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结论:通关藤浸膏中的绿原酸在不同条件下稳定性不同,该结果可为通关藤浸膏的制备、贮存、分析及其相关制剂的生产提供参考.

    作者:王云峰;陆兔林;毛春芹;徐佳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丹参酮ⅡA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御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对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防御作用.方法:将60只兔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洛伐他汀组及丹参酮ⅡA高、中、低剂量组,采用喂饲高脂饲料方法复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90 d后,观察兔血清血脂水平、主动脉内膜脂质斑块面积以及左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病理变化.结果:丹参酮ⅡA高、中、低剂量组血脂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高、中剂量组主动脉内膜脂质斑块面积比率显著减少(P<0.01或P<0.05),肉眼和病理显示有显著改善.结论:丹参酮ⅡA能显著抑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但其降低血脂水平作用不显著.

    作者:陈文瑛;唐富天;陈少锐;刘培庆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黄芩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及糖尿病状态而发生的涉及全身的急性或慢性病变,它们都是糖尿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整体病变的组成部分.

    作者:蔡薇薇;孟建伟;寇红云;王友群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聚乙二醇400对P-糖蛋白底物罗丹明123经肠黏膜的透过性研究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400对P-糖蛋白(P-gp)底物罗丹明123(R123)经肠黏膜的透过作用.方法:使用体外扩散池评价R123经空肠、回肠和结肠黏膜的经-时吸收方向和分泌方向的透过量和透过系数(Papp),并测定不同浓度聚乙二醇400对R123和荧光素钠(CF)经肠黏膜透过性的影响.R123和CF在接受室中的浓度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R123经肠道黏膜的透过性存在部位差.即以空肠、回肠和结肠的次序透过性依次减少,并且R123经肠道分泌方向的透过性显著地高于其吸收方向的透过性;聚乙二醇400具有增加R123经吸收方向的透过性,但实验浓度的聚乙二醇400对CF的肠道转运没有影响.结论:聚乙二醇400可通过对P-gp功能的抑制而用于改善受P-gp介导药物的吸收,有望提高此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作者:黄静雯;黄蓓蓓;刘佩坚;林岱;李国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小柴胡汤不同制法对黄芩苷含量的影响

    目的:比较单煎和合煎对黄芩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色谱柱为AgilentC18(250 mm×4.6 mm,5 μm),柱温为室温,流动相为0.5%甲酸甲醇-0.5%甲酸溶液(55:4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74 nm.结果:黄芩苷进样量在0.258 5~2.326 5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7.8%,RSD=1.1%(n=9).结论:黄芩单煎液含量高于单煎合并液,合煎液含量低,且均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刘卫红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畅声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畅声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方中黄芪、桔梗、夏枯草及甘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甘草苷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为Nova-Pak C18(150 mm×4.6 mm,4 μm),流动相为乙腈-2.5%冰醋酸溶液(13:87),波长为276 nm,流速为1.0 mL·min-1.结果:TLC斑点清晰;甘草苷的进样量在0.025 04~0.626 00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66%,RSD=0.52%(n=6).结论:所建标准可用于畅声口服液的质量控制.

    作者:陈蔚琳;漏德宝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夏枯草中熊果酸的含量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夏枯草中熊果酸含量的方法.并检测不同产地夏枯草中熊果酸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Zorbax SB C18(1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pH 7.6)=45:55,检测波长为210 nm,流速为1.0mL·min-1.结果:熊果酸进样量在0.111 5~1.784 0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2);平均回收率为99.93%,RSD=0.77%(n=6).不同产地夏枯草中熊果酸的含量在0.08%~0.18%之间.结论:不同产地夏枯草中熊果酸含量差异很大.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夏枯草的质量控制.

    作者:黄丽霞;贾晓斌;陈彦;赵呈雷;封亮;蔡垠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我院中成药用药现状调查及经济学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中成药的应用现状,促进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医院医疗信息平台调查我院2002~2006 年中成药的年应用量和发生金额,采用DDDs分析方法和药物经济学方法,分析中成药的发生金额、用药频度、日用药金额.结果:2002~2006 年我院中成药的发生金额和用药频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结论:我院中成药的应用基本合理,价格适中且疗效确切的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占有较大份额,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规范.

    作者:刘萍;刘敏超;何新荣;刘志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牛黄消炎灵胶囊TLC鉴别方法的探讨

    目的:为牛黄消炎灵胶囊制定薄层色谱(TLC)鉴别方法.方法:采用2种TLC法鉴别牛黄消炎灵胶囊中人工牛黄特征成分贝斯素.结果:制剂中被测成分色谱分别在与对照品色谱对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可用于牛黄消炎灵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雷黎明;王先教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黄芪发酵粉对环磷酰胺的增效和减毒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黄芪发酵粉(FAP)对肿瘤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y)的增效和减毒作用,探索临床上更经济有效的抗癌化疗辅助用药.方法:增效实验采用小鼠移植性肿瘤模型(S180、H22实体瘤和H22腹水瘤),观察FAP与Cy合用对肿瘤抑制率和生命延长率的影响;减毒实验观察FAP对大剂量Cy所致小鼠骨髓抑制、免疫器官萎缩、肾功能损伤等毒性反应的对抗作用.结果:FAP可增强Cy对小鼠S180、H22实体瘤的抑瘤作用;对抗Cy所致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减少、骨髓有核细胞数减少和脾重减轻等毒性反应,保护肾功能,对肝功能无显著影响.结论:FAP对肿瘤化疗药物Cy有增效和减毒作用.

    作者:陈俊荣;张永健;王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胃安宁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建立胃安宁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方中黄芪、白花蛇舌草、苦参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测定黄芪甲苷的含量.结果:TLC鉴别斑点清晰,分离度良好.黄芪甲苷进样量在2.567~12.840 μg范围内的对数值与峰面积对数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6);平均回收率为99.63%,RSD=4.69%(n=6).结论:所建标准可用于胃安宁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余晶晶;黄一平;吴德康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紫苏叶挥发油GC-MS与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分析

    目的:定性分析紫苏叶的挥发油.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离鉴定.同时用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解析重叠色谱峰的二维色谱MS数据,获取组分的色谱曲线和MS.再根据组分的MS和保留时间进行库相似性检索以实现定性.结果:共分离解析出76种组分,其中19种组分在紫苏的相关GC-MS分析中未见报道.结论:GC-MS与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分析紫苏叶挥发油成分可提供更多的信息.

    作者:任淑清;孙长海;方洪壮;赵晨曦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39例长春新碱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目的:探讨长春新碱注射剂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指导I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检索1994~2006 年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期刊报道应用长春新碱注射剂致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多发生于<20 a和>60 a年龄组,女性多于男性,其出现时间可发生于用药后的各个时间段.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机体多个器官、系统损伤,尤其是对胃肠的损伤.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长春新碱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曾聪彦;梅全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中国药房杂志

中国药房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