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石革
目的:考察注射用头孢拉定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Nova-pak C18为色谱柱,甲醇-水(35:65)为流动相,240nm为检测波长,测定注射用头孢拉定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在室温下8h内的含量变化,并观察和检测配伍液的外观及pH值变化.结果:配伍液外观、pH值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头孢拉定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在室温下8h内可使用.
作者:熊镇南;李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头孢噻吩钠中有关物质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C18,流动相为醋酸钠溶液-乙腈(82:18),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54nm.结果:各项专属性试验中,头孢噻吩钠主峰与其它杂质峰均分离较好;3批样品中主要杂质峰面积之和均未超过对照品溶液主峰面积的2倍.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
作者:樊后民;王刚林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急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2例急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A组给予氢化可地松琥珀酸钠注射液200mg/d,B组和C组分别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00ml/d、40ml/d,静脉滴注,连用7 d;然后A组口服强的松片20mg/d,B组和C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9片/d,连用7 d.结果:A、B、C组有效率分别为87.5%、75.0%、54.2%,A、B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A、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方甘草酸苷可迅速降低氨基转移酶水平,并减少水钠潴留和低血钾的发生.结论:复方甘草酸苷(100ml/d)是治疗急性荨麻疹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赵华;王喜钟;林碧雯;杨洁;温海鹰;王建平;李恒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我国药品零售企业的发展趋势.方法:比较、分析中国、日本、美国、英国药品经营领域的规范化要求.结果与结论:我国药品零售企业应向连锁化经营方向发展,应建立大型的医药物流中心,以满足药品的配送需要;应提升专业服务水平,以满足消费者合理用药的需要;应注重经营健康产品和自有品牌产品,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
作者:冯变玲;乌君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并探讨羟苯磺酸钙对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脏局部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羟苯磺酸钙治疗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2组行肾切除术建立肾衰模型,1wk后3组分别饮用水或羟苯磺酸钙灌胃,观察各组大鼠肾功能、肾脏局部血管活性物质含量及残肾组织病理的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羟苯磺酸钙组大鼠尿蛋白减少,肾功能改善,肾脏皮质匀浆中血栓素A2含量显著减少,残肾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羟苯磺酸钙可能通过降低肾衰模型大鼠肾脏局部血栓素A2含量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王丹;吕永曼;刘晓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14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40ml~10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连用4wk,然后改为序贯疗法,即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50mg,3次/d,连用3mo.结果:注射4wk、序贯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67.12%、81.51%(P<0.05);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能有效地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且疗效稳定、持久.
作者:叶立新;简希尧;黄小蕊;钟小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比较加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的经济效果.方法:采用药物经济学原理对2种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加替沙星组与左氧氟沙星组治疗泌尿系统感染的有效率分别为93.3%、80.0%(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7%、10.0%(P>0.05);成本-效果比(C/E)分别为9.48、9.16.与左氧氟沙星组相比,加替沙星组每增加一个单位效果需多花费11.43元.结论:综合考虑,左氧氟沙星治疗泌尿系统感染优于加替沙星.
作者:邹瑛;刘强;姚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新药研发及其与全球化需求之间的关系.方法:阐述全球药品市场需求,分析新药研发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独立见解.结果与结论:新药研发应从药品种类、药品剂型、药品包装与标签设计及药品注册等方面适应全球化发展需求.
作者:张敏;孙利华;赵东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作者:解红;都颖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导致不可逆的关节畸形和功能损伤.虽然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人们对其产生机制的进一步理解促进了新药的开发和革命性治疗方法的出现.
作者:奚正德;杨军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提供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药物经济学评价依据.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比较2组疗效、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以及不良反应,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63%、67.86%(P<0.05),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68.75%、42.86%(P<0.05);2组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的成本-效果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停药后立即消失.结论:葛根素联合常规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优于单独常规药物治疗.
作者:杨建中;曾永梅;熊慧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建立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盐酸二甲双胍片中盐酸二甲双胍含量的方法.方法:以水为溶剂,在233nm波长下进行测定.结果:盐酸二甲双胍检测浓度在1~10μg/ml范围内与吸收度线性关系良好(r=0.9 999);平均回收率为99.3%(RSD=0.24%,n=9).结论:本方法准确、快速、简便,可不经分离直接测定复方盐酸二甲双胍片中盐酸二甲双胍的含量.
作者:吴芳;陈连剑;李成;李婷;黄福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药品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方法:对我院1999年~2003年间收集到的154例神经系统药品不良反应(ADR)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神经系统ADR占我院ADR总例数的14.27%;共涉及18类药品,包括抗感染用药、中药制剂、心血管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及解热镇痛药等.结论:警惕、识别、避免药品对神经系统的不良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齐晓涟;梁威妮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白芷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成分及CO2超临界流体法萃取白芷中香豆素类成分的的方法.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及药材粒度对总香豆素收率的影响,用HPLC法检测萃取物中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的含量.结果: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的检测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29.4~235.2、10~80/tg/m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46±1.42)%、(99.94±1.18)%(n=3),相对标准差分别为1.76%、1.62%;以无水乙醇作为改性剂,白芷在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45℃、药材粒度60目、萃取时间3h时总香豆素收率高.结论:萃取压力、药材粒度、萃取时间对总香豆素萃取收率均有显著影响;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精密度高、简便快速,适于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的含量测定.
作者:黄欣;苏乐群;邵伟;殷佳;张学顺;刘逢芹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蒺藜总皂苷对血淤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川芎嗪组和蒺藜总皂苷(高、中、低剂量)组,各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除对照组外,其余5组建立血淤模型,随后测定各组血液流变学及体外血栓形成指标.结果:模型组血液粘度增加、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栓形成的长度及重量增加;与模型组比较,蒺藜总皂苷组血液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栓的湿重、干重和长度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结论:蒺藜总皂苷对血淤模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栓形成均有显著改善作用.
作者:张小丽;张静云;范引科;陈瑞明;王德华;谢人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筛选注射用氟康唑的制备工艺,建立其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pH值及助溶剂种类等为考察因素筛选处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结果:溶液pH在6.5~8.5时制剂稳定性较好,且丙二醇可增加制剂澄明度;氟康唑检测浓度在40~2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37%,RSD=1.37%(n=3).结论:按照筛选出的处方、工艺制备的注射用氟康唑质量稳定,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行.
作者:付桂英;郭晓华;赵颖;杨珺;吴坤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化管理.方法:介绍我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中推行ISO9001标准的经验和体会,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ISO9001标准的推行有利于完善和规范我国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
作者:郭辉;董栋;韩枫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