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芍药甘草汤的镇痛抗炎作用研究

孙婷;姜建国;张广钦

关键词:芍药甘草汤, 镇痛, 抗炎
摘要:目的:研究芍药甘草汤的镇痛和抗炎作用,探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蛋清致小鼠足肿、热板法、醋酸扭体法。结果芍药甘草汤显著延长小鼠热板法的痛阈值,降低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炎症,但对蛋清诱导的炎症无效;芍药的作用类似于芍药甘草汤,但药效较弱;甘草无明显的抗炎镇痛抗炎作用。结论甘草芍药汤有明显抗炎、镇痛作用,其与甘草提高芍药的作用有关。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雌激素治疗绝经后压力性尿失禁61例

    目的:观察雌激素治疗绝经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方法将122例绝经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1例。试验组采用雌激素治疗,对照组采用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后观察评定尿失禁改善情况。结果以主观指标评价尿失禁治疗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5.41%,高于对照组的39.34%( P﹤0.05)。试验组治疗前平均漏尿量为(9.2±8.6)g,治疗后为(4.0±5.3)g;对照组治疗前平均漏尿量为(9.0±8.8)g,治疗后为(5.8±5.4)g;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雌激素治疗绝经妇女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舶乔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16例美托洛尔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目的:了解美托洛尔致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0年至2015年国内医药期刊中有关美托洛尔致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16例,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美托洛尔致不良反应包括心动过缓、心房颤动、关节疼痛各2例;室上性逸搏心率,窦性停搏,室上心动过速,Q-T间期延长,颜面及双下肢浮肿,阵发性头痛、胸闷加重,干咳,脱发、白发,视物模糊及腹部肌肉酸痛各1例。结论临床应重视美托洛尔的不良反应,加强临床用药监测。

    作者:李文军;罗敏;严郁;吴逢波;徐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医院神经外科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变化研究

    目的:了解2011年至2013年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特点。方法对2011年至2013年神经外科病区医院感染发生率、各种病原菌的检出率以及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的耐药率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11年至2013年神经外科病区医院感染率在6%左右,其中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约占1/2。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试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菌药物尚保持较好的敏感性,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应加强要去临床管理,临床医生和药师共同努力,以降低细菌耐药性产生。

    作者:陈兢;左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莫西沙星联合胸腔置管注入尿激酶预防结核性胸腔积液胸膜肥厚粘连39例

    目的:观察口服莫西沙星联合胸腔置管闭式引流并注入尿激酶对非包裹性结核性胸腔积液胸膜肥厚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17例中到大量非包裹性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结核药+胸腔置管引流,试验组1予常规抗结核药治疗,每次引流胸腔积液后注入尿激酶,试验组2将吡嗪酰胺替换为莫西沙星口服,每次引流胸腔积液后注入尿激酶。记录胸腔积液完全吸收时间,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复查3组患者胸部CT观察胸膜肥厚粘连情况。结果2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2个试验组胸膜肥厚程度明显减轻,胸膜粘连发生率明显减少( P﹤0.01),且试验组2较试验组1胸膜肥厚及粘连减轻更明显( P﹤0.05);试验组2胸腔积液吸收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莫西沙星联合胸腔置管闭式引流并注入尿激酶对非包裹性结核性胸腔积液有很好的预防胸膜肥厚粘连作用,且胸腔积液吸收充分,完全吸收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前列地尔联合尼莫地平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28例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尼莫地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前列地尔联合尼莫地平)和对照组(尼莫地平),记录术后平均血压水平,监测7,14 d大脑中相关指标,随访6个月,应用Rankin评分评价预后。结果术后平均收缩压水平,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 P﹤0.05);术后14 d显示观察组平均动脉血流速度( MCAVm )及 Lindigarrd 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术后7 d MCAVm及 Lindigarrd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预后Rankin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联合用药可更好地防治脑血管痉挛的发生,预防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徐敬轩;栾新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阿莫西林盐酸氨溴索血药浓度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建立测定阿莫西林和盐酸氨溴索血药浓度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为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法,色谱柱为Inertsil ODS-2柱(150 mm ×4.6 mm,5μm ),流动相为甲醇-pH=4的0.01 mol/L醋酸铵溶液(8∶92,V/ V )检测波长为244 nm,温度为25℃,流速为1.0 mL/min,进样体积为20μL。结果阿莫西林质量浓度在12.3~200μg/mL、盐酸氨溴索质量浓度在0.72~11μg/mL 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低、中、高3个质量浓度的日内精密度 RSD 分别为0.65%,5.81%,3.08%,日间 RSD分别为1.10%,9.28%,3.01%;低、中、高3个质量浓度阿莫西林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7±0.47)%,(99.56±2.05)%和(100.17±1.53)%,盐酸氨溴索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8.06±1.06)%,(91.22±2.10)%和(95.10±1.88)%;血药浓度峰浓度为(109.33±19.82)μg/mL,达峰时间为(3.01±0.76)h,血浆半衰期为(8.12±2.40)h。结论 HPLC法检测简便、准确,可为阿莫西林盐酸氨溴索人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基础。

    作者:严瑾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盐酸氨溴索联合护理干预治疗肺结核30例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联合护理干预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医院肺结核患者60例均给予盐酸氨溴索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各30例。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以及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增高(96.67%比73.33%,P﹤0.05);对治疗的依从性明显提高(93.33%比66.67%,P﹤0.05);护理后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明显增高( 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盐酸氨溴索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万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氯吡格雷联合护理干预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40例效果评价

    目的:观察进口氯吡格雷联合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后均口服进口氯吡格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心血管事件、冠状动脉再造影、冠状动脉再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降低( P﹤0.05),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 P﹤0.05),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对进口氯吡格雷治疗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作者:刘会玲;陈建玲;郝永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含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68例

    目的:观察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和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消化性溃疡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HP感染消化性溃疡患者136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阿莫西林+甲硝唑+雷贝拉唑治疗,研究组患者联合使用左氧氟沙星200 mg+多西环素100 mg+奥美拉唑20 mg治疗,治疗4周后,分析治疗效果、HP根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6%( P﹤0.05);研究组HP根除率为88.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53%( 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65%( P﹤0.05)。结论采用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和奥美拉唑治疗HP感染消化性溃疡能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嘉利;周西汉;张慧;吴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7例药源性低血糖临床特点分析及监护

    目的:探讨药源性低血糖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内分泌科2010年至2014年收治的因药源性低血糖入院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共27例患者因药源性低血糖入院,其中糖尿病21例,非糖尿病6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44~84岁,平均(66±13.2)岁;9例表现为低血糖症状如头晕、心悸、大汗、乏力,18例患者伴发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不清,胡言乱语,意识丧志,昏迷;低血糖发作时查血糖均不超过3.9 mmol/L,其中低1例仅0.9 mmol/L。怀疑药物频次高的是胰岛素和磺脲类药物。结论因药源性低血糖入院多起病急,危害大,且高龄患者居多。应加强用药教育,预防药源性低血糖的发生。

    作者:李久旭;梁潇;张楠;李芳;汤智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乳腺癌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的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98例,所有病例均随访5年,分析TIMP-1和HER-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总生存时间(O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全组肿瘤组织TIMP-1阳性表达率为57.14%,HER-2为42.86%,二者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均无关( P﹥0.05);TIMP-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有关( P﹤0.05);HER-2与雌激素受体( ER )、孕激素受体( PR )状态有关( P﹤0.05)。TIMP-1表达者5年生存率为61.79%,低于TIMP-1未表达者的66.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ER-2表达者5年生存率为56.43%明显低于未表达者的64.32%( P﹤0.05)。结论 TIMP-1表达者可能与肿瘤淋巴转移、组织分化有关,但不能作为不良预后的独立指标;HER-2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明显较低,可作为不良预后指标。

    作者:庞菁春;樊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药师对Ⅰ类切口抗菌药物应用干预的分析

    目的:探讨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方法,为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药师干预前(2010年6月至8月)与药师干预后(2011年6月至8月)各10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资料,统计评价及对比分析2次调查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品种选择、给药时机、住院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干预前100例患者全部预防性应用了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率为100.00%;术前0.5~2 h用药78例(78.00%),术前2~24 h用药14例(14.00%),术后用药8例(8.00%),预防围手术期感染的用药疗程合理8例(8.00%),平均抗菌药物总费用为934.7元,平均住院总费用为7083.1元,人均住院时间为295.2 h。干预后,100例患者中有16例(16.00%)使用抗菌药物,术前0.5~2 h用药100例(100.00%),无术后用药,预防围手术期感染的用药疗程合理为100例(100.00%),平均抗菌药物费用为2.0元,平均住院费用为4671.4元,人均住院时间为162.2 h,感染率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药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后,可有效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杨思芸;陈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40例

    目的:观察黛力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黛力新),各4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Barthel指数(BI)变化情况,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含量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HAMD及NIHSS均明显降低,BI评分显著增高( P﹤0.05),血浆NE,DA,5-HT含量均明显增高( P﹤0.05);总有效率明显增高( 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黛力新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抑郁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顾亚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013年某院20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上报的ADR报告202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2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和61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高,构成比分别为58.42%和33.17%;发生 ADR 药品种类主要为抗感染药物、中成药及中药制剂和心脑血管系统药物,分别占总例数的36.14%,20.79%和18.32%;静脉滴注给药是造成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69.31%),其次分别是口服给药和肌肉注射,构成比分别为15.84%和7.92%;皮肤系统反应、免疫系统损害多见,构成比分别是36.14%和30.69%;医师或护士主动上报ADR的比例达98.02%。结论医院应重视和加强ADR的报告和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宁俊凯;黄阳;杨昌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半夏总生物碱含量影响因素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综述半夏中总生物碱含量影响因素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半夏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总生物碱是其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其含量受产地、栽培方式、炮制工艺等多种因素影响。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半夏总生物碱具有抗肿瘤、镇咳、抗炎、止呕等药理作用。

    作者:肖琦;阳文武;张德伟;易晓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某中医院2013年儿科门诊处方调查与用药分析

    目的:调查儿科用药特点。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3年儿科门诊处方1842份,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从药物给药途径、剂型、药理作用、中西药联用等方面进行统计。结果医院儿科用药,口服给药途径为主要途径;处方剂型的64%适应儿童用药特点;西药处方主要集中在抗病毒、抗感染、补充微量元素方面,中成药处方主要集中在消食健脾、清热解表方面;中西药联用的处方约占60%。结论医院儿科门诊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不合理联用和重复用药等问题,需要加强合理用药监控水平,提高儿科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石敏娟;杨莲芳;刘军峰;袁秋贞;高锦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西酞普兰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单用原抗精神病药物,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西酞普兰10~20 mg/d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量表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的PANSS评分、HAMD评分及GQOLI-74的各分量表(除物质生活状态分量表)及总分优于对照组( P﹤0.05),且研究组阴性症状总分、PANSS总分减分、GQOLI-74各分量表(除物质生活状态分量表)及总分得分增长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西酞普兰能改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的抑郁和阴性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汤家一;姚坚;周颖;常孝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芍药甘草汤的镇痛抗炎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芍药甘草汤的镇痛和抗炎作用,探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蛋清致小鼠足肿、热板法、醋酸扭体法。结果芍药甘草汤显著延长小鼠热板法的痛阈值,降低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炎症,但对蛋清诱导的炎症无效;芍药的作用类似于芍药甘草汤,但药效较弱;甘草无明显的抗炎镇痛抗炎作用。结论甘草芍药汤有明显抗炎、镇痛作用,其与甘草提高芍药的作用有关。

    作者:孙婷;姜建国;张广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顶空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硫辛酸中8种残留溶剂含量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硫辛酸原料药中乙醇、丙酮、正己烷、乙酸乙酯、环己烷、甲苯、三氯甲烷和1,2-二氯乙烷8种残留溶剂含量的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以保证硫辛酸的质量满足药用要求。方法采用顶空进样系统程序升温法,以FID为检测器,以5%二苯基-95%二甲基聚硅氧烷为固定液的毛细管柱为色谱柱( SPB-5,60 m ×0.53 mm,3.0μm )。结果乙醇、丙酮、正己烷、乙酸乙酯、环己烷、甲苯、三氯甲烷和1,2-二氯乙烷质量浓度分别在123.9~1983μg/mL,126.8~2029μg/mL,7.284~116.5μg/mL,12.89~1031μg/mL,95.32~1525μg/mL,27.05~432.8μg/mL,1.268~20.29μg/mL,0.1399~1.399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 r在0.9990~1.000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3.3%,95.9%,93.1%,95.3%,97.5%,95.2%,93.3%,91.1%,RSD分别为0.8%,0.7%,1.1%,0.9%,1.1%,1.0%,1.4%,1.0%( n=9);方法检测限分别为15.37μg/g,0.86μg/g,0.38μg/g,8.30μg/g,0.090μg/g,1.59μg/g,1.27μg/g,0.12μg/g。结论该法快速、灵敏、准确、简便,色谱峰分离度良好,适用于硫辛酸原料药中有机残留溶剂的测定。

    作者:杨龙华;宿洁;陈涛;卢京光;栾成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塞来昔布联合临床护理路径治疗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40例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各40例,术前、术后均给予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塞来昔布,比较两组术后1d及2d疼痛评分,膝关节功能及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2d静息及活动时疼痛评分明显降低( P﹤0.05);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增高( P﹤0.05);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P﹤0.05)。结论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联合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邓朝;唐天生;唐小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