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平;卢红;胡艳荣;丁楠;樊嘉丽
目的 观察地奥司明片联合燥湿解毒止痛汤治疗炎性外痔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肛肠科收治的炎性外痔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地奥司明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燥湿解毒止痛汤治疗.结果 治疗10d后,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8.75%和96.2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75%和85.00%(P<0.05);治疗组患者疼痛评分及水肿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地奥司明片联合燥湿解毒止痛汤治疗炎性外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患者疼痛、肛门水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韩丹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减少门诊药房自动发药机的调配差错,提高工作人员参与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 由科主任担任辅导员,部门小组长担任圈长,按自愿参与的形式报名开圈,设立专项资金推动品管圈活动.按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通过开展开题报告、中期评估和结果发表等形式,进行过程评价和管理.结果 通过QCC活动的开展,门诊药房自动发药机的调配差错件数由原来的62.83件/周降至20.17件/周,下降了67.90%;同时,门诊药房工作人员在沟通与协调、积极性、团队精神和对质量改善方法的认识等方面有明显提升.结论 通过品管圈活动大大降低了门诊药房自动发药机调配差错件数,增加了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在互动中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责任感和岗位荣誉感,加强了团队精神,值得推广.
作者:孙晓鸣;鲍君杰;张华;马妍菁;沈云燕;朱亮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医院2014年包含阿奇霉素制剂的5 167张门急诊处方,并调查分析医院阿奇霉素制剂在门急诊中的使用情况.结果 门急诊阿奇霉素口服制剂及注射剂型处方使用率分别为98.95%和1.05%.12岁以下患者处方4 374张(84.65%),呼吸系统疾病处方4 546张(86.05%).结论 医院阿奇霉素制剂在门急诊以口服剂型为主,主要用于儿童及呼吸系统疾病,用法用量基本合理.
作者:黄海亮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推进药学精细化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感.方法 从优化窗口服务流程、防范差错事故、深化临床药学服务等方面介绍医院药学部的精细化服务,并比较、总结与分析逐年推进的情况.结果 2015年第1季度与2014年同期比较,药学部患者满意度、住院患者床旁用药教育明显上升,调剂差错率、出门差错率、取药等候时间明显下降;药物咨询门诊例数、临床药师会诊例数、门诊医生联系单、住院不适宜医嘱审核等均有所上升.结论 精细化服务对提升药学技术服务水平、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作者:贾萍;熊婷婷;何梦婕;王华飞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比较控释地诺前列酮阴道栓剂与米索前列醇用于促宫颈成熟和足月妊娠分娩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足月妊娠产妇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地诺前列酮组和米索前列醇组.结果 地诺前列酮栓组产妇引产后宫颈Bishop评分为(11.6±2.3)分,显著高于米索前列醇组的(9.3±2.5)分(t=4.162,P<0.001).两组产妇促宫颈成熟效果构成差异显著(P<0.05),地诺前列酮组促宫颈成熟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米索前列醇组的87.50%(fisher,P=0.486),而剖宫产率为16.67%,低于米索前列醇组的33.33%(x2=3.556,P=0.059).地诺前列酮组产妇临产发动时间为(11.6±2.9)h,总产程为(6.6±2.2)h,均显著低于米索前列醇组的(17.3±3.6)h及(7.8±2.8)h(t=9.911,P<0.001;江2.037,P<0.05),产后出血量为(199.1±54.3)mL,亦低于米索前列醇组的(224.5±69.4) mL(t=1.742,P=0.086).两组自然分娩新生儿Apgar评分(8.71±1.87比8.84±1.43)及病理性黄疸发生率(17.50%比15.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控释地诺前列酮栓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效果优于米索前列醇,可显著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范勤颖;李灿;杜胜巧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影响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患者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医院异位妊娠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用1 mg/kg甲氨蝶呤分3次间隔24 h肌肉注射;对照组患者采用1 mg/kg甲氨蝶呤单次肌肉注射,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增加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82.22%,对照组治愈率为80.00%,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包块大残径≤5 cm者治愈率为84.91%,显著高于包块大残径>5 cm者的75.68%(P<0.05).血β-HCG≤10 ng/mL者的治愈率为85.96%,显著高于>10ng/mL者的66.67%(P<0.05).不同停经天数、不同年龄、盆腔积液的有无及是否有阴道流血的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包块大残径、停经天数及血β-HCG对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效果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停经天数是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失败的保护因素;包决大残径>5 cm及血β-HCG≤10 ng/mL是增加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 包决大残径大小以及血β-HCG水平是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疗效的主要因素.
作者:王英华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引起呃逆的药物种类及临床特点.方法 检索1994年1月至2015年1月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关键词为“呃逆”“膈肌痉挛”,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94篇,报道688例药源性呃逆,涉及63种药物,包括地塞米松(460例)、抗肿瘤药物(35例)、青霉素钠(20例)等.688例患者中,男598例,女90例.结论 引起呃逆的药物主要为地塞米松,男性为主,机制不明.
作者:熊建群;高晓波;何珍;张恒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探究护理干预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医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20例,均给予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按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常规护理组与护理干预组,各60例.结果 与常规护理组相比,护理干预组手足口病症状评分均较高(P<0.05);口腔溃疡预后、发热消退、疱疹消退及咽峡红肿消退时间均缩短(P<0.05);护理评分量表中不良反应、并发症、手足口病症状、临床症状缓解、临床预后评分均较高(P<0.05).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联合护理干预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明显,症状缓解更迅速,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玉荣;薛亚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对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10月收治的自然分娩产妇1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产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穴位贴敷.结果 两组产妇子宫缩复情况在产后1d无统计学差异(t=1.67,P>0.05),产后2,3,4,5d与产后1d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t=2.68,3.24,3.28,3.15,P<0.05);两组产妇产后恶露量在产后1,2,3,4d均有统计学差异(t=2.47,2.87,3.16,3.65,P<0.05),两组产妇产后血性恶露持续时间也有统计学差异(=3.68,P<0.05);两组产妇产后30 d子宫长径、前后径、横径均有统计学差异(t=2.84,2.97,3.04,P<0.05).结论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产后常规护理,对子宫缩复疗效显著,且能有效促进恶露排出,缩短恶露持续时间.
作者:姜娟;乔爱玲;侯艳梅;唐婕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自体羊膜联合大黄、芒硝外敷促进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医院收治的剖宫产患者24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联合组、羊膜组和大黄+芒硝组,各80例.联合组患者术毕切口外敷自体羊膜,术后1d联合大黄、芒硝外敷切口直至术后5d;羊膜组患者术毕切口外敷自体羊膜;大黄+芒硝组患者术毕皮肤切口常规包扎,术后1d切口外敷大黄、芒硝直至术后5d.结果 术后5d,患者切口无痛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联合组(36.25%)>羊膜组(25.00%)>大黄+芒硝组(17.50%),联合组与羊膜组无痛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83,P=0.123),联合组与大黄+芒硝组切口无痛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56,P=0.007),羊膜组与大黄+芒硝组无痛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45,P=0.246);切口无肿胀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联合组(97.50%)>羊膜组(91.25%)>大黄+芒硝组(87.50%),联合组与羊膜组无肿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P=0.719),联合组与大黄+芒硝组无肿胀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766,P=0.016),羊膜组与大黄+芒硝组无肿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2,P=0.442).3组产后切口瘢痕形成比例差异显著(x2=13.611,P=0.001),联合组切口瘢痕不明显比例(96.25%)>羊膜组(93.75%)>大黄+芒硝组(80.00%),联合组与大黄+芒硝组、羊膜组与大黄+芒硝组切口瘢痕不明显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696,P=0.001;x2=7.148,P=0.008).结论 自体羊膜外敷联合大黄、芒硝外敷可明显降低剖宫产皮肤切口疼痛、肿胀程度,有利于术后切口愈合.
作者:胡丽娜;宋春娟;张宁;苏军领;李梦轩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三七总皂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神经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6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三七总皂苷组(C组,造模后,腹腔注射三七总皂苷100 mg/kg),各20只.结果 与A组相比,B组、C组神经症状评分、脑梗死体积均明显增高(P<0.05),依文思蓝、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均明显提高(P<0.05);与B组相比,C组神经症状评分、脑梗死体积均明显降低(P<0.05),依文思蓝、IL-1β、TNF-α含量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 三七总皂苷通过降低脑部细胞因子的表达、减少血脑屏障通透性,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陈杰;袁捷;韩祖成;曹姻莉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达英-35、孕三烯酮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08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按给药途径分为对照组(LNG-IUS)、达英组(达英-35+ LNG-IUS组)、孕三烯酮组(孕三烯酮+ LNG-IUS组).结果 根据痛经缓解程度分析,对照组6个月后随访所有患者重度转为中度、轻度或消失,36个月、48个月随访痛经无加重;达英组1个月后随访12例重度转为中度或轻度,6个月随访全部转为轻度或消失,36个月、48个月随访痛经无加重;孕三烯酮组1个月后随访所有重度转为轻度或消失,36个月、48个月随访痛经无加重.分析月经量发现,对照组1个月后随访月经过多全部转为正常或过少,3个月复查时月经量继续减少,长期随访病情稳定;达英组1个月后随访所有月经过多转为中度或轻度,后长期随访月经量持续减少;孕三烯酮组1个月后随访所有月经过多者均转为正常或过少,长期随访病情稳定.结论 药物联合LNG-IUS对子宫腺肌病的痛经及月经过多在短期有明显的缓解作用,但长期应用三组患者的痛经程度及月经量无差异.
作者:孙磊;徐可;龚健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建立测定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中α-萘酚杂质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 采用岛津-GL Inertsil CN-3液相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正丁醇-磷酸缓冲液(13∶17∶7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230 nm,柱温为40℃.结果 α-萘酚含量在8 × 10-4~8×10-3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7 6),平均回收率为99.08%,RSD为0.89%(n=12).结论 该方法专属性强、耐用性好、准确度高,可以控制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中α-萘酚的含量.
作者:隋海山;戚威;王立娟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补脾肾祛湿热理气血方案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乙型肝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YMDD变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HBV-DNA YMDD变异患者6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补脾肾祛湿热理气血治疗.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证候总分[(5.12±0.87)分比(6.91 ±0.63)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58.36 ±4.95)U/L比(76.03±6.21)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51.29±4.45)U/L比(68.54±5.61)U/L]、DNA/copy[(13.20±4.7)×105比(0.248±6.2) ×10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脾肾祛湿热理气血方案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HBV-DNA YMDD变异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锦霞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对肝胆手术患者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在医院行肝胆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常规术前禁食禁饮,行麻醉诱导及维持后,对照组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观察组静脉滴注10%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250 mL,均在30 min内输完且输完后2h内不再应用其他含糖液体.记录两组患者在输注液体前(T0)、输液后即刻(T1)、输注后1 h(T2)、输注后3 h(T3)的血压、心率、血糖、胰岛素值、C肽值、血液剩余碱(BE)值、游离脂肪酸(FFA)值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1两组患者心率、血压与输液前相比均下降(P<0.05),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T2对照组心率、血压与输液前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T3有所下降,但仍高于T0(P<0.05);T2和T3观察组心率、血压恢复平稳,与T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液后两组患者血糖、胰岛素均先升高后下降,但观察组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T2时观察组已恢复至输液前水平(P>0.05),T3时对照组仍高于T0和观察组(P<0.05).输液后,两组患者C肽值均先上升、后下降,BE值先下降、后上升,但观察组患者各时点的波动幅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3时已恢复至T0水平(P>0.05),对照组未恢复(P<0.05).观察组FFA值一直平稳,与T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则逐渐升高,T3时显著高于T0时及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P>0.05).结论 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用于肝胆手术的患者,可为患者提供基本能量保证,并减少血糖及胰岛素的波动,具有碱化作用并避免了脂肪的分解,且药品相关不良反应少.
作者:舒同;夏锋;文红梅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研究埃索美拉唑、莫沙必利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反流性食管炎患者73例,其中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埃索美拉唑及莫沙必利治疗;治疗组38例加用康复新液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胃镜检查均好转,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埃索美拉唑与莫沙必利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丁平军;罗曦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考察医院药房中不同批次陈皮饮片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含量,为确保陈皮饮片的临床用药安全.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碘柱后衍生化-荧光检测方法测定陈皮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150 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40∶18∶42),流速为0.8 mL/min,荧光检测,激发波长360 nm,发射波长450 nm.柱后碘衍生化系统为衍生溶液为0.05%的碘溶液,流速为0.3 mL/min,衍生化反应器温度为70 ℃.结果 药房现存5批次陈皮样品均未检出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G2,G1,B1,B2进样量分别在108~1085ng,217 ~2 171 ng,191~1913ng,64 ~ 644 n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在60% ~110%之间.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可作为陈皮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魏莹;李文东;杨兰;李红君;陈光华;刘福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探讨三磷酸胞苷二钠用于脑瘫高危儿早期干预的疗效及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收治的脑瘫高危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患儿均配合Bobath和Vojta法联合运动疗法并静脉滴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三磷酸胞苷二钠注射液,两组患儿均1次/日,连续10d、休息2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结果 1年后,观察组的脑瘫发生率为8.00%,显著低于对照组14.00% (P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新生儿神经行为(NBNA)评分、Gesell儿童发育量表评价的DQ值均升高,且观察组上升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患儿静脉血中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的表达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明显(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2.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 (P<0.05),但症状均较轻微,不影响治疗.结论 三磷酸胞苷二钠早期干预治疗脑瘫高危儿能预防脑瘫的发生,并可提高高危脑瘫儿的神经行为评分,预防神经内分泌紊乱,且不良反应较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谢雪玲;王薇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建立测定心脉康合剂中淫羊藿苷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为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5%磷酸溶液(25∶75),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70 nm.结果 淫羊藿苷进样量线性范围为0.062 6~1.879 8 μg(r=1.000 0),精密度、稳定性及重复性的RSD均小于2.00%,平均回收率为99.35%,RSD为0.79%(n=9).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该制剂质量控制.
作者:白荣;龚小倩;邱海蕴;陶恩 刊期: 2015年第24期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电子表格统计、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4年医院上报的108例ADR.结果 发生ADR的药品中,中药注射剂居首位,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主要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多见,涉及严重ADR的药品为5种.结论 开展ADR监测工作是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应加强ADR的监测,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尽量避免静脉给药,降低ADR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王志豪;田维英 刊期: 2015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