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伟;顾春英;薛君平;张新娟
杜仲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现已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了大量的多酚类成分,主要包括木脂素类、酚酸类和黄酮类,同时分离得到环烯醚萜、单萜、三萜、有机酸酯、挥发油、多糖、胶及其他类化合物,药理研究表明多个成分具有降压、降血糖、调节血脂、抗癌、抗衰老、抑制胆固醇上升、抗补体活性、抗氧化等活性。同时发现杜仲有许多新的药理活性,为杜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马博;张媛;张达义;佟宇;肖正权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酚妥拉明稀释液局部湿敷对葡萄糖酸钙静脉输液外渗所致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经静脉输注葡萄糖酸钙且发生早期输液外渗患儿6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采用酚妥拉明局部湿敷,对照组(30例)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2组均待局部红、肿、热、痛消失,组织变软后停止湿敷。结果:止痛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止痛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酚妥拉明稀释液局部湿敷护理对葡萄糖酸钙静脉输液外渗所致疼痛有很好的止痛作用。
作者:何玉凤;付亚玲;王海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功能锻炼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锻炼,观察2组治疗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Barthel指数及髋关节功能。结果:Harris髋关节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观察组为86.67%,对照组为56.67%,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67%,对照组为80.00%,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功能锻炼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临床观察疗效较好,可改善Harris髋关节评分、Barthel指数及髋关节功能。
作者:徐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调脂汤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00例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均于PCI术后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调脂汤,水煎分服,2次/d。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2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全血高、中、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等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脂汤可改善冠心病PCI术后血液流变学、血脂等各项检测指标。
作者:王瑞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矩阵针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以矩阵针刺治疗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2组连续治疗10天,观察并比较2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动脉搏动指数(PI)。结果:2组治疗后Vs、Vm均明显提高,RI、PI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矩阵针刺可显著提高Vs、Vm值(P<0.05),降低阻力指数(P<0.05)。结论:矩阵针刺可以提高椎动脉血流,改善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依据。
作者:金钰钧;袁涛;张宝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通过对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方面的新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了解中医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的优势和新进展。
作者:张军;叶玉伟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比较单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果胶铋片与联合消溃愈疡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治以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果胶铋片,治疗组同时服用消溃愈疡汤。2组均以治疗7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愈率治疗组为75.00%,对照组为50.00%。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18%,对照组为0.45%。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腹痛、烧心、反胃、反酸、嗳气等症状积分治疗后2组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以消溃愈疡汤联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果胶铋片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上述西医者。
作者:翟建国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止痒油膏外敷的止痒作用。方法:用磷酸组胺致大鼠瘙痒模型,右旋糖酐致小鼠瘙痒模型,并设醋酸曲安奈德尿素软膏阳性对照组和蒸馏水阴性对照组,观察止痒油膏低剂量(50 mg/mL)、中剂量(100 mg/mL)、高剂量(200 mg/mL),对实验动物局部皮肤瘙痒的影响。结果:止痒油膏能明显降低右旋糖酐诱导的小鼠瘙痒发作次数,增加大鼠耐受磷酸组胺的致痒阈。结论:止痒油膏外敷具有明显的止痒作用。
作者:王玉珠;王曌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三黄灭菌汤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3例、观察组97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三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加服三黄灭菌汤,每日1剂。2组均于连续服药4周后观察疗效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4.54%和90.7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个月时和治疗后1年时复发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黄灭菌汤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胃炎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作者:写国斌;武海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曲马多联合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PF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电针组、曲马多组(腹腔)、曲马多组(鞘内)和针药联合组,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的方法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造模后第4天开始,连续7天给予曲马多电针和针药联合治疗,观察治疗后大鼠冷诱发持续性疼痛和机械性痛阈的变化。在开始治疗后的第0、1、3、7天处死动物,取整段脊髓组织,测定TNF-α、IL-lβ、PGE2及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给予电针、曲马多及针药联合治疗后,手术组动物的冷板抬足次数均有明显下降,50%缩足阈值有明显升高(P<0.05),治疗7天后,针药联合组冷板抬足次数明显低于其他手术组(P<0.05),50%缩足阈值明显高于其他手术组(P<0.05);治疗3天后,曲马多组(腹腔)、曲马多组(鞘内)和针药联合组TNF-α、IL-1β、PGE2水平均降低(P<0.05),针药联合组TNF-α、IL-1β、PGE2水平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曲马多组(腹腔)、曲马多组(鞘内)和针药联合组在治疗第3天和第7天IL-10的水平均升高(P<0.05),而针药联合组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曲马多联合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更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脊髓中促/抗炎细胞因子的含量,发挥镇痛效应。
作者:谢朝晖;李艳萍;安琪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2组均给予双氯芬酸钠,50 mg/次,2次/d,口服,连续用药1个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刀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33%,对照组为73.33%,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2组晨僵时间、15 m步行时间、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等观察指标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针刀治疗AS疗效显著,并可降低ESR、CRP水平,缩短晨僵时间、15 m步行时间。
作者:鄢卫平;李景周;强天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从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治疗及中药离子导入4个方面探讨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现状,指出中医药治疗该病是在辨证论治、辨病论治、整体观念、三因制宜的基础上体现的个性化治疗。
作者:李兴勇;徐霞;麻虎;姚兴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羊水过多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对照组69例。治疗组采用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对照组无药物干预,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羊水指数变化情况,并随访妊娠结局,分析其安全性。结果:羊水指数及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妊娠期糖尿病及胎膜早破的发生率上存在差异(P<0.05)。在妊娠期高血压、产程异常、产后出血、剖宫产的发生率上无差异(P>0.05)。结论: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羊水过多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
作者:许晓英;田莉;马临秀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鄢卫平,男,生于1968年,甘肃酒泉人,中医骨伤主任医师,中共党员。现为甘肃省中医院康复骨科主任,第五党支部书记,兼任甘肃省针灸学会穴位埋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分会委员,先后荣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甘肃省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优秀队长”“甘肃省优秀工产党员”“甘肃省中医院功勋员工”“甘肃省中医院‘345’人才”等荣誉称号。曾受到胡锦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评价铺灸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疗效的优越性、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从2000年到2012年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F)中收录的有关铺灸疗法为主治疗AS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文献,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用Review Manager 5.1软件进行荟萃分析(Meta分析)。结果:总共纳入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17篇,涉及患者共1700名。 Meta分析结果显示铺灸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总体有效率优于口服西药疗法和单纯针刺疗法。与口服西药疗法比较,合并后效应指标RR=1.24,95%(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14,1.35);与针刺疗法比较,合并后效应指标RR=1.27,95%CI(1.05,1.53)。结论:此次纳入研究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全部为单中心RCT研究,无多中心研究。其次,随机分组方法不够准确,多数文献未描述随访、脱落、远期疗效情况,诊断标准、疗效评价指标种类繁多,未能采取国际公认的标准。与口服西药疗法比较,铺灸疗法的总体有效率远高于口服西药疗法,疗效优越且复发率较低,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和针刺疗法比较,虽然药物铺灸疗法总体有效率较高,由于纳入研究数目较少,总病例数亦少,无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对比,其结果有待于大样本、多中心、方法科学的高质量临床研究加以验证。
作者:刘安国;严兴科;阚丽丽;董莉莉;王军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降低中药房处方调配中差错率的有效管理方法。方法:依据PDCA循环法管理,比较PDCA循环法管理前后的差错率,分析差错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结果:通过PDCA循环法制定的对策、方案,调配差错率同比减少52.15%。结论:PDCA循环法能有效减少中药房处方调配的差错,减少发药风险,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
作者:温明铃;张兰旭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风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2例,口服中风膏+阿司匹林。对照组88例,仅口服阿司匹林,2组均连续使用14天为1个疗程。治疗效果根据NIHSS评分和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来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2周后,2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中风膏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刘超;李成山;李妍怡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探求裴正学教授“心脑同治”学术思想的内涵。临床应强调培补元气,调理气血;活血化瘀,疏通脉络;痰瘀同治,标本兼顾;辛香宣通,引经透络;虫类走窜,搜邪剔络;通阳散结,行气祛痰;取类比象,藤类入脉等方药的应用;尤其重视药物归经入脑和痰瘀同治及化瘀药物层次性选择问题,为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作者:杨涛;杨瑞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栓通对超早期中小量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影响。方法:将243例超早期中小量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3例、对照组1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静脉滴注标准剂量的血栓通针剂。2组患者均在出血后24小时、1周复查颅脑CT。比较2组出血量的变化。结果:治疗24小时后、治疗1周后2组血肿扩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栓通与中小量脑出血患者发生血肿体积扩大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袁魁珍;刘志娟;童守义;何慧君;张婷;陈慧君;康哲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治疗妊娠多形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受试者自身前后对照试验,对124例妊娠多形疹患者予中药熏洗治疗,2次/d,共2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日分别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共观察病例124例,脱落4例。120例患者治疗后3、7、14天临床有效率分别为46.67%、77.50%、92.50%。对瘙痒、红斑的控制起效迅速,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熏洗治疗妊娠多形疹起效迅速,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陈颖;温晓文;徐菁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