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椎旁阻滞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2例。2组均采用椎旁阻滞麻醉治疗,观察组同时服用独活寄生汤,1剂/d,水煎分服。结果:治愈率观察组为67.31%,对照组为63.46%,2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8.08%,对照组为96.15%,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椎旁阻滞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腰背痛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郭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宫颈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结果:生理状况,社会、家庭状况,与医生关系,情感状况和功能状况评分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性生活满意率观察组为96.67%,对照组为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可改善宫颈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樊慧妮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枳实消痞丸化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CA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枳实消痞丸化裁治疗,对照组给予维酶素片治疗,治疗周期均为8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7%,对照组为78.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枳实消痞丸化裁治疗CAG疗效肯定。
作者:巩小丽;张菡;严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给予中医护理,比较2组护理干预后生存质量评分及急性加重次数。结果: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情况、抑郁心理状况、焦虑心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加重次数观察组干预后及干预后3周时分别为(0.04±0.18)次、(0.42±0.51)次,对照组分别为(0.46±0.49)次、(0.46±0.52)次。干预后观察组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但干预后3个月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有助于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生存质量,短期内可减少急性发作次数。
作者:李英梅;刘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桡骨远端骨折经正骨手法复位电子智能夹板和传统夹板固定后,并发症的预防、骨折愈合、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按照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电子智能夹板组、传统夹板组各30例。经正骨手法复位电子智能夹板固定和传统夹板固定治疗后观察和随访6个月。疗效对比评价采用Gartland and Werlley的腕关节评分标准,影像学评价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3方面进行评价,对术后2周内肿胀、疼痛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根据 Gartland and Werlley 的腕关节评分标准、肿胀评分(复位后1天、3天、7天、14天)、疼痛评分(复位后3天、7天、14天),电子智能夹板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夹板组(P<0.05)。2组治疗6周后影像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智能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与传统夹板比较,可更有效减轻肿胀、疼痛及预防肢体末端缺血、大限度恢复腕关节功能。
作者:赵道洲;邓强;王胡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3个月后,观察2组血糖、血压和生活质量变化。结果: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压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WHO-QOL-BRIEF的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环境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明显提高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作者:夏海萍;黄琴清;李志英;张芳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甘肃省中医院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出院的647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种类、给药天数、联用情况、用药时间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的手术中以全髋关节置换术为主,占52.40%;有94.40%的患者在术前0.5~2小时进行预防性给药,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超过48小时者占96.10%。术前预防使用的抗菌药物中,主要以一代头孢菌素类(33.40%)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31.50%)为主,预防用药以单用为主,占79.80%,其次为二联用药,占18.70%。术后抗菌药物使用3~7天的多,占88.56%。结论:关节置换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存在术后用药时间偏长、联合用药的现象,还存在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及手术失血超过1500 mL的患者术中未使用抗生素等问题,有必要加强我院外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作者:程麦莉;石丽丽;权金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为适应新时期对预防医学人才的要求,对卫生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探索和改革,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燕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脑钠钛(BNP)的影响。方法:将8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低流量吸氧、控制感染、平喘祛痰、利尿、强心、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为14天。治疗前后测定动脉血气、血浆BNP,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3.3%,治疗组为95.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动脉血气、血浆BNP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症状,改善通气,降低血浆BNP浓度。
作者:陈荣花;潘荟丞;宋巧凤;冯计辰;朱艳辉;肖四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2组均给予对症支持处理,观察组同时给予醒脑静注射液40 mL静脉滴注,1次/d,2组均连续治疗7天,观察2组治疗不同时间点血清S-100β蛋白、TNF-α、IL-1和IL-6水平及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7天时,观察组TNF-α、IL-1和IL-6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从治疗后1天开始观察组血清S-100β蛋白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7天及出院时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静注射液可抑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
作者:魏小年;师仰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评估不同年资护士的步态。方法:采用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分别对工作1年以内和10年以上各24名护士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结果:所有护士的足部大压强都在2、3跖骨区,大冲量在前足。同一名护士,其早晨上班时的足底压力压强与下午下班时的足底压力压强有明显差异(P<0.05)。下午时压力压强冲量明显高于早晨(P<0.05)。年资高的护士压力压强冲量明显高于年资低的护士(P<0.05)。结论:护士的职业特点使其足底压力压强相对较高,易造成足部损伤。
作者:王彦斐;程如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味联合多靶点激素治疗方案对肾病综合征临床症状、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小柴胡汤加味联合多靶点激素治疗,对照组给予多靶点激素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肾功能、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临床症状积分2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8(IL-18)治疗后2组均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治疗后2组均升高(P<0.05),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味联合多靶点激素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肾功能、缓解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
作者:张永科;马天寿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定喘汤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给予解痉、扩张支气管、抗炎、抗感染、平喘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服定喘汤,1剂/d。2组均连续用药14天。结果:临床控制率观察组为64.17%,对照组为46.6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50%,对照组为85.83%,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夜间的症状积分2组治疗后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定喘汤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李晗怡;李亚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干预对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29例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65例、对照组64例。对照组采用外科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增加围手术期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对比2组患者围手术期体温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入室前、手术开始时、手术结束60分钟时2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30分钟时、手术60分钟时、手术90分钟时、手术结束时观察组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苏醒时间(36.7±9.4)分钟,并发症发生率18.46%;对照组平均苏醒时间(52.8±8.9)分钟,并发症发生率64.06%。苏醒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苏醒期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可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及苏醒期并发症,缩短苏醒时间。
作者:李晓艳;贺宝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医院多药耐药菌(MDRO)感染的流行特征及耐药状况,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调查并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某中医院检出多重耐药菌住院患者的特点和耐药趋势。结果:共调查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719例次,检出耐药菌799株,常见的多重耐药菌为大肠埃希菌(28.85%)、鲍曼不动杆菌(12.66%)、铜绿假单胞菌(8.62%)、金黄色葡萄球菌(7.70%)、肺炎克雷伯菌(7.44%)、表皮葡萄球菌(7.31%);MDRO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32.68%)、手术部位(24.20%)、泌尿系统(20.7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米诺环素和多黏菌素B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工作,临床医师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石丽丽;周毓萍;程麦莉;权金林;乔登嫣;张民;毛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培土生金法对肺癌化疗减毒增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化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按培土生金法的原则组成汤药治疗。结果:有效率治疗组为95.00%,对照组为8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和神经毒性等毒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Karnofsk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培土生金法可抑制恶性肿瘤的进展,降低毒副反应,提高Karnofsky评分。
作者:张芳;孟宪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鱼腥草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HPV感染并宫颈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2组均于月经干净1~2天后通过窥阴器对宫颈进行暴露,对宫颈和阴道穹窿部进行消毒,取鱼腥草粉1.5 g在宫颈表面和阴道穹窿部均匀涂抹,隔天再上药。观察组同时给予中药汤剂,1剂/d。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观察组HPV转阴38例,转阴率95.0%;对照组HPV转阴29例,转阴率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PV负荷组各个级别CIN转归无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鱼腥草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HPV感染并宫颈炎可提高HPV转阴率,此外HPV感染的严重程度与慢性宫颈炎的转归密切相关。
作者:邓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对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内毛茛科药物植物资源进行调查。方法:采用全面踏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自然保护区内塔院为中心,向四面辐射,以4条路线为主,分不同时期采集植物标本并对所有采集标本进行室内检索鉴定。结果:崆峒山自然保护区有毛茛科植物13属,37种,6变种,被《全国中草药汇编》收录的有23种,其中药用植物25种。结论: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内毛茛科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应加强开发利用与保护。
作者:乔永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就中药注射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原因从药物因素、医务工作者方面的因素、患者自身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就上述原因提出确保药材质量、注意合理用药等预防措施,以减少中药注射剂发生ADR。
作者:赵志刚;陈亚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