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农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脑钠钛(BNP)的影响。方法:将84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低流量吸氧、控制感染、平喘祛痰、利尿、强心、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为14天。治疗前后测定动脉血气、血浆BNP,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3.3%,治疗组为95.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动脉血气、血浆BNP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症状,改善通气,降低血浆BNP浓度。
作者:陈荣花;潘荟丞;宋巧凤;冯计辰;朱艳辉;肖四海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3例,2组均采用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同时服用桂枝茯苓胶囊,比较2组的疗效及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12周时性激素血清促卵泡激素(FSH)、孕酮(P)、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的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67%,对照组为79.07%,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FSH、P、E2、LH治疗后4周、8周、12周时均分别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确切,可降低性激素水平。
作者:魏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甘肃省中医院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出院的647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种类、给药天数、联用情况、用药时间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的手术中以全髋关节置换术为主,占52.40%;有94.40%的患者在术前0.5~2小时进行预防性给药,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超过48小时者占96.10%。术前预防使用的抗菌药物中,主要以一代头孢菌素类(33.40%)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31.50%)为主,预防用药以单用为主,占79.80%,其次为二联用药,占18.70%。术后抗菌药物使用3~7天的多,占88.56%。结论:关节置换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存在术后用药时间偏长、联合用药的现象,还存在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及手术失血超过1500 mL的患者术中未使用抗生素等问题,有必要加强我院外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作者:程麦莉;石丽丽;权金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评估不同年资护士的步态。方法:采用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分别对工作1年以内和10年以上各24名护士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结果:所有护士的足部大压强都在2、3跖骨区,大冲量在前足。同一名护士,其早晨上班时的足底压力压强与下午下班时的足底压力压强有明显差异(P<0.05)。下午时压力压强冲量明显高于早晨(P<0.05)。年资高的护士压力压强冲量明显高于年资低的护士(P<0.05)。结论:护士的职业特点使其足底压力压强相对较高,易造成足部损伤。
作者:王彦斐;程如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比较尿毒净液与肾康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竭(CR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2例CR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肾康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毒净液治疗,观察比较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62%和80.77%(χ2=10.50, P>0.05)。治疗后2组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水平相似(P>0.05),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尿毒净液治疗CRF的临床疗效与肾康注射液相当。
作者:肖烈钢;何本夫;朱成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医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其历史脉络清晰可见,中医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外延,随着时间的前移日益丰富发展,体现了中医的动态延展性;中医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兼容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内核,体现了中医文化的动态涵盖性;同时,中医体系自身又浑然一体,强调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中医从对疾病的认识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都具有动态的特征,体现了中医与中医文化的动态包容性。中医的概念溯源、文化内容与体系特点均可证明中医文化具有动态特征。
作者:张秀荣;季旭明;刘国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从心理因素、民族和谐团结、体育运动、饮食几方面论述瑶族节庆民俗与治未病的关系,以深入研究瑶医学的文化内涵,提高瑶医药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人类的健康。
作者:郭玉荣;徐宏;李拥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西比灵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2例后循环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和对照组8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以静滴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口服西比灵胶囊,对照组予口服西比灵胶囊,观察治疗效果及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6%,对照组为77.5%,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西比灵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疗效优于单用西比灵胶囊。
作者:李宏;李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在中医院护理临床教学中应用辅助支持管理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在外科实习的护生69人作为对照组,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在外科实习的护生67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带教,观察组开展辅助支持教学管理,比较2组护理教学质量、护生满意度。结果:理论考核成绩、操作考核成绩、综合能力考核成绩、小讲课考核成绩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教学质量非常满意57人(85.07%),满意9人(13.43%),不满意1人(1.49%);对照组对教学质量非常满意42人(60.87%),满意20人(28.99%),不满意7人(10.14%)。2组满意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辅助支持管理改进了中医院护理实习教学模式,提高了临床带教老师专科中医护理教学水平,提高了护生中医临床护理学习效果。
作者:唐锐;李晓娟;王颖;张丽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味联合多靶点激素治疗方案对肾病综合征临床症状、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给予小柴胡汤加味联合多靶点激素治疗,对照组给予多靶点激素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肾功能、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临床症状积分2组治疗后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8(IL-18)治疗后2组均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治疗后2组均升高(P<0.05),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味联合多靶点激素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肾功能、缓解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
作者:张永科;马天寿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芍药二白汤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2组均给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组术后给予芍药二白汤口服,1剂/d,连用7天。结果:治疗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为20.00%,治疗组为3.33%,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生理功能、症状学、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精神状态、治疗评价评分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芍药二白汤可促进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马立成;常小锋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消化不良患者实施个体化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将3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0例,对照组给予对症施护,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体化康复护理,持续4周。结果:定向、识别、回忆、言语、临摹评分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观察组为95.0%;对照组为80.0%,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消化不良患者实施个体化康复护理可提高认知功能,改善护患关系。
作者:王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就中药注射剂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原因从药物因素、医务工作者方面的因素、患者自身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就上述原因提出确保药材质量、注意合理用药等预防措施,以减少中药注射剂发生ADR。
作者:赵志刚;陈亚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干预对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29例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65例、对照组64例。对照组采用外科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增加围手术期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对比2组患者围手术期体温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入室前、手术开始时、手术结束60分钟时2组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30分钟时、手术60分钟时、手术90分钟时、手术结束时观察组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苏醒时间(36.7±9.4)分钟,并发症发生率18.46%;对照组平均苏醒时间(52.8±8.9)分钟,并发症发生率64.06%。苏醒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苏醒期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可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及苏醒期并发症,缩短苏醒时间。
作者:李晓艳;贺宝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体感音乐低频声波(16~160 Hz)对人体肝经微循环及温度的影响。方法:在30例健康人的肝经五输穴附近,按顺序播放低频声波,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分析循经穴位的微循环及温度的变化,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结果:不同频率的低频声波对肝经的微循环和温度有不同影响,其中D1音(36.71 Hz)对肝经影响显著。结论:肝经对不同频率的低频声波具有选择性吸收特性,特定频率声波可引起肝经共振。
作者:司英奎;汤心钰;郭雁冰;李玉华;李洁;杨戈;李新艳;张波;刘亚峰;陈雪;许继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补脑膏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含水量、组织形态学及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影响,探讨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补脑膏大剂量组、补脑膏小剂量组各24只。其中模型组、补脑膏大剂量组、补脑膏小剂量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24、48和72小时3个亚组,各亚组8只大鼠。除假手术组外,均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再灌注1小时后,灌胃给药补脑膏,2次/d;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于再灌注72小时末断头取材,制备病理切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匀浆待测脑组织含水量,ELISA法测定脑组织VEGF含量。结果:①再灌注72小时末,模型组及补脑膏大、小剂量组脑组织含水量较假手术组均升高(P<0.05);再灌注24、48、72小时各时间点,补脑膏大、小剂量组脑组织含水量较模型组均降低(P<0.05),而补脑膏大、小剂量组间无明显差异。②再灌注24、48、72小时各时间点,补脑膏大、小剂量组VEGF的含量均较模型组增加(P<0.05);而补脑膏大剂量组VEGF的含量高于小剂量组(P<0.05)。③组织形态学改变:假手术组脑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海马区神经细胞排列紊乱、结构模糊,部分细胞变性坏死;补脑膏大、小剂量组海马区神经细胞较模型组集中,变性细胞水肿缓解,细胞排列较有序。结论:补脑膏可通过减轻脑组织水肿及组织形态学改变,增加脑组织VEGF含量而起到脑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李妍怡;东红;杨瑞龙;巩婷;邵亚;杜改焕;朱若昕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椎旁阻滞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2例。2组均采用椎旁阻滞麻醉治疗,观察组同时服用独活寄生汤,1剂/d,水煎分服。结果:治愈率观察组为67.31%,对照组为63.46%,2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8.08%,对照组为96.15%,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椎旁阻滞联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腰背痛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郭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骨刺消巴布剂对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组织内白介素-6(IL-6)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和对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探讨骨刺消巴布剂在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过程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6只,模型组10只,对照组10只,治疗组10只。重物打击法建立SD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分组采取相应处理。各组于第3天、第8天各处死一半,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IL-6、TNF-α含量的测定。结果: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样本内IL-6、TNF-α含量在伤后各时相均高于空白组(P<0.05),对照组、治疗组、空白组IL-6、TNF-α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相应处理后第3天,治疗组与对照组样本内IL-6、TNF-α含量相比P<0.05;第8天组间比较P>0.05。治疗第3天后组织形态学病理程度分级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P>0.05。但对照组、治疗组分别与模型组相比P<0.05。第8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相比P>0.05。结论:骨刺消巴布剂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是通过调节组织内IL-6、TNF-α的水平以抑制无菌性炎症过程而实现的,与奇正消痛贴相比,其治疗效果相当。
作者:魏国俊;王志勇;董林;邢涛;李盛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桡骨远端骨折经正骨手法复位电子智能夹板和传统夹板固定后,并发症的预防、骨折愈合、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按照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电子智能夹板组、传统夹板组各30例。经正骨手法复位电子智能夹板固定和传统夹板固定治疗后观察和随访6个月。疗效对比评价采用Gartland and Werlley的腕关节评分标准,影像学评价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3方面进行评价,对术后2周内肿胀、疼痛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根据 Gartland and Werlley 的腕关节评分标准、肿胀评分(复位后1天、3天、7天、14天)、疼痛评分(复位后3天、7天、14天),电子智能夹板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夹板组(P<0.05)。2组治疗6周后影像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智能夹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与传统夹板比较,可更有效减轻肿胀、疼痛及预防肢体末端缺血、大限度恢复腕关节功能。
作者:赵道洲;邓强;王胡伟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