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旭东;孙平;李彦龙;卢雨蓓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与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治疗组及恩替卡韦单药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8周检测肝功能、HBV-DNA、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测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好转、HBV-DNA水平下降,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联合治疗组肝纤维化程度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恩替卡韦与复方鳖甲软肝片联合治疗在抗纤维化程度方面优于单用恩替卡韦。
作者:闫雪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王孟英强调治疗外科疮疡应整体辨证,内外并治,并长于守方愈病,善用外洗外敷法和酒剂为引,并能大剂量运用清热解毒之药治疗重症疮疡,为后世医家治疗外科疮疡开拓了思路。
作者:王新彦;刘桂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辅助治疗对中医骨伤病择期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作用机理。方法:对骨伤科择期手术患者368例于手术前3~5天实施自体采血400 mL左右备术中术后回输,采血前后检测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变化情况。结果:出血量大于400 mL,自体血回输后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均较采血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自体输血技术安全、经济、效果显著。
作者:贾福苏;陈进凡;李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后凸成形术联合中药治疗椎体肿瘤合并脊柱后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体肿瘤合并脊柱后凸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经后路肿瘤切除加后凸成形术并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经后路肿瘤切除术加钉棒固定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椎体功能、融合情况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Cobb角、并发症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椎间隙高度、椎体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凸成形术创伤较小、并发症少,联合中药治疗对椎体肿瘤合并脊柱后凸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
作者:陈荣春;钟红发;刘宁;钟鸣亮;卢志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王自立主任医师临证非常重视养生,并形成独到的养生观,即依赖自然、感应自然、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养形与养神并重的形神兼备观;并提出进补需慎,应食补重于药补及饮食有节的观点。
作者:王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参附注射液(SFI)联合细胞因子(GM-CSF/IL-4)对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来源树突状细胞(DC)成熟与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CML患者的单个核细胞(MNC),体外诱导扩增DC,在培养体系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SFI(终浓度分别为:低浓度9.38 mg/mL;中浓度37.50、75 mg/mL;高浓度150、300 mg/mL生药浓度)、GM-CSF/IL-4及不同浓度SFI联合细胞因子,通过观察细胞形态、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细胞功能的变化,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体外单用SFI不能诱导CML细胞分化为DC;细胞因子诱导的CML-DC存在表型及功能障碍;而在含有细胞因子的培养体系中添加SFI,对CML-DC有促进成熟和抑制增殖的双向调节作用,添加高浓度SFI可抑制DC的生长甚至导致细胞死亡,添加中浓度SFI能获得较多成熟CML-DC,可提高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并可改善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及IL-12的含量。结论:适当浓度的SFI可影响CML-DC的分化和成熟,并可改变DC细胞表面免疫分子的表达,增强其功能;SFI佳诱导浓度为75 mg/mL,且75 mg/mL SFI与GM-CSF/IL-4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作者:任莉莉;问明;季静;臧爱民;宋子正;徐妍;李芳;魏影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通过正交实验优选肿痛消颗粒的成型工艺。方法:以吸湿率为指标考察所用辅料的种类及配比;以吸湿率和成型率指标优选肿痛消颗粒的佳成型工艺条件,并考察该颗粒的休止角、吸湿率。结果:辅料蔗糖粉/糊精以2∶1为好;浸膏与辅料的混匀比例为1∶1,润湿剂体积分数为60%,干燥温度为60℃,依此制得的颗粒流动性好。结论:本成型工艺合理、可行,可为该颗粒的大量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葛新春;张宏武;徐玉娥;潘从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方法对中药熏蒸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方法: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均采用中药熏蒸配合牵引与针灸治疗,观察组同时予个性化护理,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有效率、患者满意度评分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中药熏蒸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李晓兰;何天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潘星宇老师认为痤疮的病因病机为热、湿、痰、瘀4方面,面部可划分为上、中、下3部,与上、中、下三焦脏腑相对应,从肺经风热证、湿热蕴结证、湿热毒瘀证、血瘀痰凝证等4种证型辨证论治痤疮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马景和;张海玉;潘星宇(指导)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血压各参数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对符合纳入条件的120例住院患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同时记录患者的血压各参数[如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脉压(PP)],并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主要体质类型为痰湿质(38例,31.67%)、阴虚质(28例,23.33%)、气虚质(21例,17.50%)、血瘀质(14例,11.67%);痰湿质与SBP、PP、MAP呈正相关(P=0.020,0.037,0.046),阴虚质与PP呈正相关(P=0.018),气虚质与SBP呈正相关(P=0.026),血瘀质与PP呈正相关(P=0.022)。结论:高血压并发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主要偏颇体质与血压各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痰湿质为突出,而血压各参数中以PP为显著。
作者:刘志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白术消痞方加减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激素及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胃复春治疗,治疗组予自拟白术消痞方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3%和90.0%,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同时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2组治疗前MOT与SS含量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MOT含量明显上升(P<0.05),SS含量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2组治疗前胃排空率与小肠推进力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明显上升,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白术消痞方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加快患者机体恢复,其作用的发挥可能与调节胃肠激素MOT与SS含量有关,从而改善胃肠动力。
作者:马天寿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分析近年相关文献,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及护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加强患者对该病的认知,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魏焕能;朱建坤;王秋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脑卒中致肱二头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患者100例按就诊顺序单双号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50例。单号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双号为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小针刀松解肱二头肌肌腱治疗。在治疗后1周、2周、1个月进行Ashworth及上肢Fugl-Meyer积分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痉挛程度相比,1周和1个月治疗组Ashworth分级比较对照组低(P<0.05);2组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经治疗1个月,治疗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更佳。结论:小针刀治疗可缓解脑卒中致肱二头肌痉挛。
作者:刘强;卢章琼;罗坚;梁琴;李广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PCI治疗与抑郁、焦虑情绪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在冠心病PCI治疗前、后,应用SDS、SAS量表对患者进行抑郁、焦虑程度测评,用统计方法评价PCI术前、术后SDS和SAS积分变化的意义。结果:112例冠心病PCI治疗患者,术前焦虑者58例(51.79%)、抑郁者32例(28.57%),与术后1周焦虑者65例(58.04%)、抑郁者28例(2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焦虑者76例(67.86%)与术前、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度焦虑患者22例(19.64%),较术前人数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患抑郁者36例(32.14%),与术前、术后1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度抑郁者16例(14.29%),较术前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的冠脉介入治疗不能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焦虑或抑郁情绪,且随着术后病程的延长,抑郁、焦虑的程度会加重,从而影响冠心病PCI治疗的远期疗效。
作者:赵继胜;张永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对小儿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将慢性支气管炎患儿2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03%,对照组为85.7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社会活动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小儿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刘梅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从中西医角度探讨制萎扶胃浓缩丸(简称ZWFW)的处方组成、方解及其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作用机制,指出CAG的发病机制在于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ZWFW促进胃黏膜内源性PGE2合成、对抗自由基清除胃黏膜NO、升高CAG模型大鼠血清及胃黏膜SOD水平、降低MDA含量,可能是其增强胃黏膜局部防御功能的部分机理,也是其健脾和胃的具体体现。标实则有气滞、血瘀、湿阻、热毒蕴胃等;CAG模型大鼠GAS含量下降,相当于祖国医学正气虚;MTL含量增加,相当于祖国医学邪气盛;ZWFW使较低的血清GAS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是其“补其不足”作用的具体体现;ZWFW使过高的血浆MTL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是其“泻其有余”作用的具体体现。
作者:舒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分析血塞通注射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和药物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维普(VIP)、万方医学网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血塞通注射剂所致ADR案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其ADR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塞通注射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各年龄组均有分布,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多器官、多系统;且以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应警惕过敏性休克。结论:应规范临床用药,加强对血塞通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监测,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作者:常建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功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围绝经期功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在诊断性刮宫的基础上口服米非司酮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辨证运用中药固经汤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66.7%,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功血有效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作者:杨玉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腹部手术患者185例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耳穴贴压护理干预组(耳压组)93例和对照组92例。2组患者均在术前、术后给予心理干预及常规护理。耳压组患者采用耳穴贴压以缓解疼痛。同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定疼痛程度。观察2组患者术后72小时内伤口疼痛程度、止痛药使用情况、首次肛门排气平均时间等,并比较2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结果:耳穴贴压护理法在减轻腹部手术患者术后伤口疼痛程度及缩短疼痛时间、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护理方法。结论:耳穴贴压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腹部手术患者术后伤口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时间、减少止痛药使用,并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尽早肛门排气,能使患者提早进食,加快术后恢复,进而缩短住院天数。
作者:唐秀琴;王芳;张海燕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通过分析近年来相关文献,从贴敷药物的选择、穴位的选择、特定证型、临床研究、实验室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指导穴位贴敷在冠心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作者:张丽君;孙胜振;李雪梅;陈巧英;薛巧云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