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忠生;魏千程;李俊;石鲲;马平平;李世昌;钱震
结合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从升降相宜,燥湿并济,寒热兼施,虚实相理等方面探讨清代名医吴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李镇;郑亮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通过众多医家对栀子豉汤方后“得吐者,止后服”的探讨,认为其中流传为广泛的是栀子豉汤是吐剂或非吐剂,甚至还有些医家认为此话是后世添加;指出栀子豉汤非吐剂,呕吐只描述了一种临床表现,并非服过此汤药后皆吐,而吐与不吐和患者的体质强弱以及病邪的性质有密切关系,且栀子豉汤重在调畅气机,若配以他药,尚有发汗和利下等多种祛邪途径。
作者:陈若菲;冯兴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对医患矛盾愈加突出,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原因进行剖析,指出医患矛盾不仅会损害到医患双方的基本利益,还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由于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等多方面,一时很难做到彻底根治,目前比较经济有效的手段是通过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作者:郭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乌梅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IBS-D患者采用分层区组随机法随机分为试验组(乌梅丸组)、对照组(洛哌丁胺组)各45例。试验组予乌梅丸汤剂,1剂/d,分2次口服,对照组予洛哌丁胺4 mg,2次/d,口服。2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结束及3个月时随访,采用症状积分量表与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专用生活质量表(IBS-QOL)进行症状评分。结果:乌梅丸与洛哌丁胺均能显著降低IBS-D患者的症状积分及IBS-QOL评分(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达91.1%,明显优于洛哌丁胺的82.2%(P<0.05),且乌梅丸在改善症状积分与IBS-QOL评分方面均优于洛哌丁胺(P<0.05),在改善行为障碍、健康担忧、进食逃避、性行为及关系拓展方面的远期疗效优于洛哌丁胺(P<0.05)。结论:乌梅丸可从整体上有效改善IBS-D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无副作用。
作者:倪树文;孙金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软件,分析刘云山治疗小儿咳嗽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刘云山主任医师治疗小儿咳嗽的病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的105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频次统计在前3味的药物分别是桔梗、陈皮、川贝母;核心的3味药物为桔梗、陈皮、川贝母,具有止咳化痰作用;常用药物有桔梗、陈皮、川贝母、桑白皮、炙紫菀、苦杏仁、白前、百部、紫苏子、前胡、白芍、甘草、生百合、荆芥穗、知母;常用药对包括桔梗、陈皮,桔梗、川贝母,陈皮、川贝母等;处方中药物的核心组合为桔梗、陈皮、川贝母、桑白皮、炙紫菀、苦杏仁、白前、百部。结论:刘云山治疗小儿外感咳嗽以宣肃并举为主,理肺涤痰贯穿始终,培土生金为防治之根本。
作者:张卫东;刘婷;刘佳淳子;张锦;张淑霞;薛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健脾渗湿法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放射性肠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参苓白术散汤剂治疗,对照组予蒙脱石散3 g口服治疗,3次/d,15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记录患者的腹痛、腹泻程度,观察有无肠梗阻或胃肠道出血等情况,记录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组腹痛、腹泻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能明显减轻患者腹痛、腹泻症状,提高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周胜涟;龚辉;陈州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就近年来消定膏药效学和现代临床运用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并从抗炎、皮肤过敏反应以及急性软组织损伤、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跗骨窦综合征,痛风性关节炎、膝关节镜术后肿胀、踝关节扭伤几方面分析整理,以期为消定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杨沛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桂枝汤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慢性荨麻疹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采用桂枝汤加减方治疗,1剂/d,每剂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连续治疗28天;对照组采用马来酸氯苯那敏片、西替利嗪片及雷尼替丁胶囊联合治疗:马来酸氯苯那敏片,4 mg/次,每晚1次;西替利嗪片,10 mg/次,1次/d;雷尼替丁胶囊,150 mg/次,2次/d,连续治疗28天。采用症状和体征总积分法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28天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4.29%和88.10%;对照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5.26%和73.68%;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53,P=0.0334)。治疗组2例患者出现轻度恶心,对照组有26例患者出现嗜睡,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585,P<0.0001)。结论:桂枝汤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
作者:王康生;李常兴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养阴生肌膜中冰片的β-环糊精佳包合工艺。方法:以冰片的收得率和包合率为指标,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考察饱和水溶液法中冰片包合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冰片的β-CD包合佳工艺是冰片与β-环糊精的比为1∶6,β-CD:H2O(g∶mL)为1:12,包合温度为45℃。结论:该包合工艺简单易行,切实可靠,适合生产。
作者:姜玲艳;张晓明;舒劲;李季文;李天庆;李喜香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红花黄色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5%,对照组为65.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红花黄色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梁建;刘国华;李水桥;高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脑通配方对大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正常饲料喂养、左侧颈总动脉血管钳夹术加高脂饮食喂养及血管钳夹术加分别含有低、中、高3个剂量浓度心脑通配方的高脂饲料喂养。于3周、8周、12周测血脂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MMP-2在颈动脉中的表达和分布。结果:①与模型组相比,心脑通3个剂量组能够降低大鼠血清TC、TG、LDL-C水平(P<0.05),提高HDL-C(P<0.05);②MMP-2在正常对照组大鼠颈总动脉组织内低水平表达,在钳夹高脂饲养组大鼠颈总动脉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心脑通3个剂量组中MMP-2含量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结论: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颈总动脉组织粥样硬化斑块中有MMP-2表达;②心脑通配方可能通过抑制MMP-2表达而抑制斑块增殖和破溃,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作者:张和平;谈建新;王敬敏;郭宗艳;张苏明;毋亚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天枢穴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及血浆中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IBS的可能机制。方法:以Wistar幼鼠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天枢组、足三里组,天枢和足三里组,采用联合作用型方法制备IBS大鼠模型,从第6周束缚及电针干预,隔日1次,共7次。模型组只束缚不针刺,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治疗结束后,采用XW-B-3冷光源微循环显微仪观察各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不同时间段的管径;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浆中CGRP、VIP的含量。结果: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管管径在即刻、10分钟、30分钟时明显收缩(P<0.05);与模型组比较,天枢组、足三里组血管管径扩张,天枢组20分钟P<0.05,即刻、30分钟P<0.01,足三里组各时间段血管管径与模型组比较(P<0.01)。②血浆CGRP、VIP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VIP含量升高(P<0.05);电针足三里组大鼠血浆中CGRP、VIP含量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组大鼠血浆中CGRP升高(P<0.01)。结论: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表现为明显的微循环功能障碍,血浆中血管内皮相关物质CGRP、VIP水平紊乱。针灸可有效调节紊乱的CGRP、VIP水平,进而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功能障碍,起到治疗作用。
作者:杨磊;孙洁;李滢;赵雅芳;杨帅;陈磊;任晓暄;张露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内皮功能及血总胆固醇改善情况。方法:将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丹红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丹红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结果:丹红组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6.7%(P<0.05);治疗后丹红组血总胆固醇含量(4.64±0.91)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0±0.83)mmol/L(P<0.01),治疗后丹红组的内皮素(46.61±6.87)pg/L亦明显低于对照组(52.96±5.85)pg/L(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其血总胆固醇含量,改善内皮功能。
作者:孙文;谢春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手术室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舒适护理,观察2组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强迫症状、敌对、躯体化、恐怖等心理状态变化情况,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强迫症状、敌对、躯体化、恐怖等心理状态评价指标干预后2组患者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加显著(P<0.05)。满意度观察组为75.00%,对照组为56.67%,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总满意度观察组为91.67%,对照组为76.67%,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舒适护理可改善手术患者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强迫症状、敌对、躯体化、恐怖等心理状态评价指标,并可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李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从病因病机、治疗两方面对近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研究进行综述,发现中医药在本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对中医相关理论的系统整理,缺乏对其用药规律的整体研究,辨证分型尚不统一,指出今后的研究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对本病开展病证结合研究,总结规律,探究辨证分型客观化指标,建立辨证施治标准体系,寻找有效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大意义。
作者:陈海燕;刘怀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通过典型验案介绍赵玉庸教授辨治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经验,指出老师以“久病入络”为理论指导;以病程绵长、反复发作,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或细涩为辨证依据;以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尤其以血管襻狭窄或闭锁等病理改变为参照,提出“肾络瘀阻”病机学说,以益气化瘀通络为大法,给予以虫类药为主的药物治疗,可明显缓解腰痛、水肿等症状,减少蛋白尿、血尿,延缓肾脏疾病的进程。
作者:王筝;许庆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中药止痛方穴位贴敷加电磁波治疗肺癌骨转移痛的临床疗效,探索中西结合治疗肺癌骨痛的新方法。方法:将肺癌骨转移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阿是穴穴位贴敷中药加电磁波治疗,对照组采用吗啡控释片口服治疗,观察骨疼痛强度的变化、止痛起效时间、疼痛缓解程度、止痛持续时间。结果:止痛方加电磁波穴位治疗肺癌骨转移痛止痛总有效率为96.67%,无不良反应发生;平均起效时间40分钟。结论:中药止痛方加电磁波穴位治疗对肺癌骨转移痛止痛有效、安全、使用方便。
作者:王惠琴;李天浩;雷琰;任加良;常永莉;马建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定眩合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VB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比灵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定眩合剂,2组患者均以2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2周、4周时采用TCD检测法检测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并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2周、4周后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2%、96%和74%、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治疗组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5);2组治疗2周、4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眩合剂对VBI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提高Vm有关。
作者:胡敏棣;杨有文;李妍怡;蔺菲;郭永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通过系统回顾近年来不孕症的相关文献,对中医治疗不孕症的现状进行综述,以期能传播祖国传统医学精华,减轻不孕患者的痛苦。
作者:毛宝宏;杨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严格按中医临床路径表实施治疗和护理。结果:观察组入院1周时眩晕障碍量表(DIH)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5.0%(57/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临床路径能充分发挥中医优势,促进疾病康复,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满意度,在临床实践中切实可行。
作者:蒋娟;赵树琴;封爱婷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