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60例效果分析

王兆贤

关键词:罗哌卡因, 芬太尼, 硬膜外麻醉, 分娩镇痛
摘要: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12月间在医院产科分娩的孕产妇6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分娩镇痛;另选取之前的5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镇痛.观察两组产妇在分娩方式、产程进展、产痛程度、产后出血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第一产程为(252.7±111.7)min,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产妇镇痛分娩效果显著,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Ⅰ级占86.67%,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分娩镇痛,麻醉效果好,对母婴影响小.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养胃宁胶囊中大黄酚含量

    目的 建立养胃宁胶囊中大黄酚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70∶30),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254 nm.结果 大黄酚进样量在41.68~208.4 n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5 484.98X-4 707.53(r=0.999 998),平均回收率为99.23%,RSD=1.37%(n=6).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快捷、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养胃宁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王英伟;于佳立;赵文倩;刘 莹;陈力研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米氮平与多虑平对抑郁症患者心电图的影响比较

    目的 探讨米氮平与多虑平治疗抑郁症时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将85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米氮平组和多虑平组,于入组时、治疗后第12周时检查心电图,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米氮平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13.33%,多虑平组发生率为66.67%,有显著性差异(P<0.01);米氮平组心电图异常的其他各项指标均低于多虑平组,两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随剂量增加而增大.结论 米氮平对心电图影响小,异常发生率低于多虑平.

    作者:王 捷;王大开;邱继红;夏 明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87例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 了解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5年至2010年87例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例药品不良反应涉及18种中药制剂,其中13种中药注射剂;有67例(77.01%)发生在用药后30min内;由静脉滴注给药75例,占86.21%;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占48.28%.全身性损害及循环系统损害较严重的有呼吸困难、气紧、胸闷、白细胞减少等.结论 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合理使用中药制剂,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舒 军;文书奎;周国民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卡前列甲酯栓联合腹透用于绝经后首次取器失败178例

    目的 探讨绝经后首次取器失败者宫内节育器取出更安全、快捷的方法.方法 选择2002年3月至2011年6月医院门诊绝经后首次取器失败者178例,用卡前列甲酯栓1枚置入阴道后穹窿、2h后在腹透引导下取器96例作为研究组,直接腹透引导下取器82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成功率、术后出血及腹痛情况.结果 研究组取器成功率100.00%,对照组仅80.49%,术后出血时间及腹痛发生率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绝经后首次取器失败者取器前2h应用卡前列甲酯栓置入后穹窿,然后在腹透引导下取器,定位准确,安全性高,可提高取器成功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谢惠群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注射用炎琥宁与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配伍的稳定性试验

    目的 考察注射用炎琥宁与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配伍的稳定性.方法 模拟临床用药浓度,将炎琥宁分别与青霉素、头孢呋辛、丁胺卡那霉素、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和甲硝唑配伍后,观察药液外观改变,并测定配伍后不同时间混合液的pH和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吸光度.结果 炎琥宁与青霉素、头孢呋辛、甲硝唑配伍后在室温条件下放置6h,外观、含量和pH均无明显变化,但与丁胺卡那霉素、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混合后容易产生白色混浊、沉淀.结论 炎琥宁可与青霉素、头孢类及甲硝唑配伍静脉滴注;但与氨基苷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有明显的配伍禁忌.

    作者:曾 翠;庄再生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心舒丸中丹参酮ⅡA含量

    目的 建立测定心舒丸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 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3∶27),检测波长为270 nm,柱温28℃,流速1.0mL/min.结果 丹参酮ⅡA进样量在0.027 65~0.497 7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57%,RSD =0.70% (n=6).结论 该法简便、灵敏、准确、专属、重现性好,为心舒丸的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提供了可靠方法.

    作者:于百青;杨 敏;孙鹏云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小儿肠胃康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目的 建立小儿肠胃康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小儿肠胃康颗粒中鸡眼草、赤芍、甘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同时测定芍药苷和甘草酸含量,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250mm×4.6mm,5μm),以0.1%磷酸-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230nm和250nm.结果 TLC法能鉴别出鸡眼草、赤芍、甘草.芍药苷与甘草酸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2.9~174μg/mL(r2=1.0000)和1.3~79μg/mL(r2=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25%和98.38%,RSD分别为1.55%和1.27%(n=6).结论 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小儿肠胃康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马临科;吴永江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我院住院患者第二类精神药品应用和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住院部第二类精神药品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合理性.方法 收集微机库中2011年1月至6月第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为指标,进行合理用药评价.结果 第二类精神药品共9个品种,主要以苯二氮革类为主,占92.03%,DUI均值小于1.结论 第二类精神药品应用合理,符合《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的要求.

    作者:王 欢;龙远华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吡格列酮治疗糖耐量减退60例

    目的 观察口服吡格列酮胶囊治疗糖耐量减退患者的有效性及其转归.方法 选取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白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及门诊发现的糖耐量减退患者60例,分为吡格列酮治疗组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吡格列酮胶囊15mg,每日1次.治疗2年观察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改变,比较两组患者疾病进展和转归情况.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有明显下降,逆转为正常血糖者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进展为2型糖尿病者更少,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血脂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口服吡格列酮较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糖耐量减退更有效,依从性高.

    作者:蓝 晨;阮冬法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不同药物治疗口腔正畸患者疼痛的对比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药物对口腔正畸患者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120例口腔正畸固定矫治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布洛芬组、阿司匹林组、扑热息痛组,各30例;通过1 00mm视觉模拟评量表对患者4d内的疼痛水平(咬(牙合)痛)进行评分,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空白组疼痛水平评分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各药物治疗组之间疼痛水平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布洛芬镇痛效果比其他药物相对较好.结论 空白组所有时段的正畸疼痛均明显大于药物治疗组,所有药物治疗组患者的正畸疼痛均有明显缓解,布洛芬组疼痛缓解较阿司匹林组、扑热息痛组相对明显,但无显著性差异.

    作者:左伟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丁咯地尔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中主药含量

    目的 建立测定盐酸丁咯地尔亲水凝胶骨架缓释片中主药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以C18柱(250mm×4.6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05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30∶70),检测波长为282 nm,流速为1mL/min,柱温为30 ℃,进样量为20μL.结果 盐酸丁咯地尔进样量在1.042 ~6.252μg(r =0.9997)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34%,RSD=1.71%(n =9).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王红爱;徐冀文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对穿心莲内酯的增溶作用

    目的 研究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对穿心莲内酯(AND)溶解度和溶出度的增强作用.方法 以HP-β-CD为载体,分别采用研磨法、超声波法和共沉淀法制备AND的HP-β-CD包合物,测定其溶出度和溶解度,并与AND原药、AND和HP-β-CD的物理混合物的溶出性能进行比较.结果 AND与HP-β-CD形成了包合物,HP-β-CD可使AND溶解度增加55.4倍.结论 HP-β-CD极大地增加了AND的溶解度和溶出度.

    作者:马海涛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我院门急诊不合理处方实例分析与对策

    目的 了解门急诊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随机抽取北京市南苑医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门急诊处方1 200张,依据处方点评工作表14项内容进行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结果 不合理处方86张,占所抽查处方的7.17%,不合理用药主要体现在处方不规范、用药不适宜、处方超常等.结论 不合理用药现象较严重,相关部门应针对存在问题及时予以干预.

    作者:韩毅音;王 燕;满 蕊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肱动脉区域灌注化学治疗增加乳腺癌保乳机会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术前肱动脉插管灌注化学治疗增加乳腺癌保乳机会的效果.方法 将60例Ⅲ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术前行肱动脉插管乳腺区域灌注化学治疗30例(动脉组),术前全身静脉化学治疗30例(静脉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组织学疗效、对化学治疗的毒副反应以及保乳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动脉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静脉组的60.00%(P<0.05),患者恶心、呕吐等化学治疗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较静脉组低,保乳率明显高于静脉组.结论 术前肱动脉插管灌注化学治疗可以提高乳腺癌局部药物浓度,从而有效杀死癌细胞、缩小病灶、降低乳腺癌临床分期,为乳腺癌保乳手术创造了机会.

    作者:张 松;冯 艳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无抽搐电休克与药物治疗木僵状态的疗效对比

    目的 观察无抽搐电休克(mECT)与药物治疗木僵状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52例木僵状态住院患者,MECT治疗组(观察组)30例,药物治疗组(对照组)22例,疗程均为14d,MECT疗程结束后以药物维持治疗.结果 两组显效率相比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mECT治疗木僵疗效、安全性好.

    作者:兰智勇;胡伟明;谭素仙;张 驰;周波;高晓峰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氢溴酸高乌甲素分散片的含量

    目的 建立测定氢溴酸高乌甲素分散片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柱(250mm×4.6mm,5μm),以0.05mol/L磷酸二氢钠-甲醇(28∶7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2 nm,流速为1.0mL/min.结果 在该色谱条件下,各杂质峰与主峰均能良好分离;氢溴酸高乌甲素质量浓度在11.85~158.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9 196X+ 156.22(r=1);平均回收率为100.03%,RSD为0.71%(n=9).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实用,适用于氢溴酸高乌甲素分散片的质量控制.

    作者:胡雪莲;邢 茂;王 芳;张恩娟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桂丹莪棱口服液中阿魏酸含量

    目的 建立桂丹莪棱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桂丹莪棱口服液中阿魏酸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桂丹莪棱口服液中阿魏酸进样量在0.0124~0.2477μg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16%,RSD为0.84%(n=9).结论 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稳定可靠,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邓松岳;王伟丽;朱明伟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2010年至2011年医院抗肿瘤药利用分析

    目的 对医院抗肿瘤药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统计2010年、2011年抗肿瘤药的销售金额、数量、用药频度(DDDs)值、销售金额序号与DDDs序号排序比值,并进行分析.结果 抗肿瘤药的销售金额呈上升趋势,植物类抗肿瘤药受临床欢迎.结论 抗肿瘤药利用情况基本符合我国当前用药特点.

    作者:刁源媛;张雯萍;独宇欣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阿替卡因用于牙体牙髓病治疗的麻醉效果

    目的 探讨阿替卡因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248例牙体牙髓病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利多卡因进行麻醉,观察组患者使用阿替卡因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5min麻醉总有效率为90.32%和总有效率为95.1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1%和81.45%(P<0.05).结论 阿替卡因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麻醉效果优于利多卡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彦红 刊期: 2012年第13期

  • 麻黄碱联合苯肾上腺素防治硬膜外麻醉低血压160例

    目的 观察麻黄碱联合苯肾上腺素防治硬膜外麻醉低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硬膜外麻醉患者3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0例.在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10mL/kg后开始硬膜外麻醉,在注入腰麻药后对照组立即用微量注射泵持续输注麻黄碱1mg/min;观察组立即用微量注射泵持续输注麻黄碱2mg/min+苯肾上腺素10μg/min,手术中根据血压调整剂量.结果 两组患者基础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平均动脉压(95.87±9.43)mmHg高于对照组的(91.38±8.56)mmHg,心率(98.42±11.23)次/min低于对照组的(106.78±10.34)次/min;麻黄碱总量(23.54±5.65)mg少于对照组的(36.78±4.18)mg;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低血压3.75%、恶心和呕吐2.50%,低于对照组的15.63%和10.63%(P<0.05).结论 单纯使用麻黄碱可减少硬膜外麻醉导致的低血压,将麻黄碱与苯肾上腺素联合使用防治低血压的效果更佳,且可减少麻黄碱的用量,避免大剂量麻黄碱引起的不良反应,适用于临床应用.

    作者:蒋 栋 刊期: 2012年第13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