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萍;李雪萍;谢芝荷
目的 观察六味安消胶囊联合复方消化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单用复方消化酶治疗,治疗组45例给予六味安消胶囊联合复方消化酶治疗.均以4周为1个疗程,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为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六味安消胶囊联合复方消化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能显著提高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红梅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深入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1年收集的7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采用病历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0例药品不良反应中,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65例(92.86%);抗肿瘤药物引发的多见,有37例(52.86%);临床表现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发生率高(29.03%);严重药品不良反应9例(12.86%).结论 临床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以预防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章萍;廖应熙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生物药品和疫苗的市场需求快速增加,推动了药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该文从我国药品冷链物流体系的现状分析入手,通过与美国药品冷链物流体系比较,找出我国药品冷链物流体系的不足,并提出建议.
作者:赵贤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甲硝唑外用制剂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总结归纳近些年发表的有关甲硝唑外用制剂文献资料.结果 近年相继研制了一些疗效确切、使用方便的外用制剂,作用范围扩大,疗效较好.结论 甲硝唑外用制剂可以明显减轻或减少口服用药的一些不良反应,且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余学如;余小辉;涂小云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制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并考察其溶出度.方法 应用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进行片心处方筛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肠溶片进行溶出度(释放度)测定.结果 所制得的片剂外观洁白,硬度达到40N以上,30min内溶出度达到80%以上.结论 该工艺条件稳定.用所筛选的处方制备的肠溶片达到设计要求,适于工业化生产.
作者:唐建华;叶东;王长斌;赵卉;曹嘉成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为保健食品广告审查及宣传提供参考.方法 从合法性与合理性方面对保健食品广告审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结果 与结论保健食品广告的审查应在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做到合法、科学、合理,以促进保健食品广告业的健康发展,正确引导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
作者:颜红;蔡远广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针灸、中药外敷结合腰椎硬膜外神经阻滞三联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方法.治疗组40例患者采用针灸、中药外敷结合腰椎硬膜外神经阻滞三联疗法;对照组40例患者单用腰椎牵引治疗.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35.00%,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15.00%,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灸、中药外敷结合腰椎硬膜外神经阻滞三联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满意.
作者:邓放;孙明贤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医院高危药品规范化管理方法,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方法 成立高危药品管理领导小组,制定高危药品目录及管理原则,建立健全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加强护理人员药学知识的培训,保证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结果 药师发药,护士取、用药准确率显著提高.结论 对高危药品进行规范化管理,可加强药师和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有效提高高危药品的管理质量,显著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改善医疗质量.
作者:杨琼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应用喜炎平和炎琥宁治疗病毒性肺炎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成本-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6 月医院病毒性肺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喜炎平和炎琥宁治疗.确定两组患者的成本并分析成本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获得1个单位效果情况下,炎琥宁组的成本小于喜炎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
作者:罗湘军;朱洪辉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以热毒宁注射液静脉滴注,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期间观察两组体温、大便次数及性状,并行大便轮状病毒检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78%(P<0.05);治疗组退热快,大便次数和性状恢复快.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显著,可临床推广.
作者:骆秋龙;平明芳;朱惠仙;吴鸣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消肿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用消肿止痛膏外敷惠处,每天1次,3 d为1个疗程.对照组30例用跌打七厘片,方法和疗程同治疗组.3个疗程后判断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50.00%,显效率30.00%,有效率20.00%.对照组治愈率23.33%,显效率40.00%,有效率36.67%.两组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消肿止痛膏是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有效药物.
作者:刘小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保证调配中心工作人员摆药、配置的输液质量及病区护士给患者用药的准确性.方法 在原有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输液标签基础上,通过增加特殊的标识如[抗][试][先]等标识加以警示.结果 与结论特殊标识的应用,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保证患者安全、有效、及时用药.
作者:林淑瑜;杨昌云;李玉堂;甘惠贞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杭白菊中黄酮类成分提取过程的动力学机理.方法 采用比色法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杭白菊提取液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以Fick扩散定律为基础,建立提取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并由此推算提取的速率常数、活化能、半衰期等动力学函数值.结果 所得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杭白菊中黄酮类成分提取的动态过程,其活化能为22.37 kJ/mol.结论 杭白菊中黄酮类成分提取过程的动力学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特征.
作者:徐菊茂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考察含单味药材参类(人参、西洋参)保健食品中功效成分测定方法的专属性.方法 采用2003年版<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中紫外分光光度(UV)法测定总皂苷的含量,与采用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西洋参药材项下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人参皂苷含量结果相比较.结果 通过两种测定方法的比较,少量产品的测定结果比较接近,大部分产品的测定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为达到产品质量可控和产品使用安全有效,对于以单味药材投料的参类产品应采用专属性强的HPLc法测定人参皂苷的含量,同时达到监测产品投料的目的,尽快淘汰UV法测定总皂苷的测定方法.
作者:封淑华;胡伟杰;赵志军;王振国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新形势下医院药学部门的管理方法.方法 从临床药师队伍建设、药品质量监控、药品采购管理、制剂室发展、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等方面阐述药学管理的重点及发展方向.结果 与结论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的实施,医院药事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药学部门需要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加强管理,加强临床药学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作者:吴惠妃;邓北林;梅全喜 刊期: 2012年第16期
药检机构重视各种档案资料的收集及规范管理工作,充分利用档案对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协调性、符合性、充分性、可操作性进行审核,可在申报实验室认可或资质认定评审中充分发挥佐证作用.利用价值巨大.
作者:孙红兵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为合理联用中西药治疗老年病提供参考.方法 从药代动力学角度分析老年病用药,指出老年病用药应注意的问题.结果 与结论老年病因机体老化,抗病能力减弱引起,可涉及人体各器官系统.中西药联用疗效良好.但必须注意配伍禁忌,并实行个体化给药方案,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赵斌;夏燕军;张晓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消糜栓联合替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经医院妇产科确诊的滴虫性阴道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例,口服替硝唑片500mg,每日2次,首剂量加倍;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消糜栓,每晚清洗外阴后,将栓剂置阴道深处,每次1粒,于月经干净后用药,连用7 d.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消糜栓联合替硝唑治疗滴虫性阴道炎安全有效,优于单独口服替硝唑,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牟素仙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促进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调查某三甲医院儿科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患儿943例,调查统计其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给药方式、药物类别、联合用药情况.结果 各年龄段患儿抗菌药物使用率,0~6个月为75.36%,6~12个月为80.36%,1~2岁为73.89%,2~3岁为77.50%,3~7岁为92.86%,7岁以上为86.72%,平均83.03%;给药方式,口服给药占91.44%,肌肉注射给药占2.55%,静脉注射给药占6.00%;抗菌药物使用类别多为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头孢类占74.71%,青霉素类占20.05%;二联用药率为10.34%.结论 对于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应注意根据患儿生理病理特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王国俊;罗宏丽;曾秘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围绕手术部位感染和I类手术切口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重点论述.结果 与结论I类手术切口患者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是严格控制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重点,也是规范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切入点.
作者:何文富;张茂;蒲月英 刊期: 2012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