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急性颅脑损伤102例

王飞;李金刚;牟晓洋

关键词: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 急性颅脑损伤, 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收治的10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3)和对照组(n=49),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注射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1.2 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颅内压、CT结果.结果 治疗组在提高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减轻颅内压升高和水肿带扩大等方面效果明显(P<0.05).结论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应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能增强脑细胞能量代谢、减轻脑水肿、促进脑功能恢复,可减少伤残、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槟榔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 建立槟榔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色谱分离,使用相似度评价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不同产地的槟榔药材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以氢溴酸槟榔碱为参照峰,确定了3个共有峰,建立了14批药材的共有图谱.结论 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稳定、重复性好,为槟榔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

    作者:丁野;姚蓉;龙海燕;李文莉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运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对别嘌醇片进行一致性检验的研究

    目的 运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技术建立别嘌醇片的一致性检验模型.方法 采用一阶导数法在4 240~5 000 cm-1,5 600~6 900 cm-1和7 500~8 700 cm-1波数范围内对各厂家的别嘌醇片光谱进行预处理,并建立一致性检验模型.结果 针对多厂家和单一厂家建立的一致性检验模型在CI=4时,均能达到各自的快速分析目标.结论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是一种很实用的分析技术,针对别嘌醇片建立的两种一致性检验模型具有快速、可靠的特点,适用于药品检测车对别嘌醇片的快速筛查.

    作者:叶杰胜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4种治疗方案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 评价更昔洛韦和喜炎平4种治疗方案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 将422倒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Ⅰ、对照组Ⅱ、静脉组、雾化组,分别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Ⅰ、对照组Ⅱ、静脉组、雾化组成本分别是(853.52±265.42)元、(707.45±223.10)元、(1 119.65±398.45)元、(987.88±305.46)元,有效率分别是81.13%,66.66%,95.24%,94.34%,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11.32%,5.71%,13.33%,7.55%,成本-效果比(C/E)分别是10.52±3.27,10.61±3.34,11.75±4.18,10.47±3.24;对照组Ⅰ、静脉组、雾化组相时于对照组Ⅱ的增量成本-效果比(△C/△E)分别是10.09±2.92,10.13±2.98,14.42±6.13.结论 雾化组为较佳的给药方案.

    作者:陆英;董艳;许应强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我院抗感染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1094例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7年至2009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感染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年龄段以40~59岁高(32.63%),静脉给药的发生率(88.20%)高,发生率前3位为头孢菌素类(39.62%)、喹诺酮类(31.31%)和大环类酯类(10.94%);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46.09%),其次为消化系统(22.64%);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过敏性休克和皮疹为主.结论 临床医生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需要高度警惕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合理选用药物和给药途径,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谢建翔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135例腹股沟疝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腹股沟疝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7月9日出院的腹外疝患者归档病历135份,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患者住院天数、手术持续时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等情况.结果 135例腹外疝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0%,其中术前用药93.33%,术后用药100.00%;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4类15种,其中静脉滴注13种,口服2种;用药频次居前5位的是头孢替唑钠、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头孢噻肟、甲硝唑.结论 抗菌药物的选用比较随意,术后用药时间偏长,有待加强管理.

    作者:殷运忠;曾永兰;汪泽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2010年我院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与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0年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频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共使用4大类30个品种的中药注射剂,以理血剂为主,其余依次为清热剂、补益剂、开窍剂.结论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趋势符合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传统的优势,但部分中药注射剂存在过度使用现象,应关注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作者:叶永琴;杨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36例

    目的 观察对比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疗效.方法 将105例惠者随机分为左氧氟沙星组(36例)、头孢唑林组(37例)与阿奇霉素组(32例),分别连续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和阿奇霉素治疗7 d.结果 左氧氟沙星组治愈率为75.00%,明显高于头孢唑林组的67.57%和阿奇霉素组的18.57%(P<0.05);左氧氟沙星组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头孢唑林组的83.78%和阿奇霉素组的40.63%(P<0.05).结论 左氧氟沙星的疗效优于头孢唑林和阿奇霉素.

    作者:宁超值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昆布多糖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的影响

    目的 观察昆布多糖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内试验,比浊法观察昆布多糖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双抗夹心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结果 昆布多糖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并能降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含量(P<0.01).结论 昆布多糖具有抗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

    作者:曾惠芬;徐露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达立通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Meta分析

    目的 利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达立通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CBM,VIP和CNKI,纳入达立通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进行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A级2篇,B级1篇,C级3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达立通颗粒与阳性药物(西沙必利或莫沙必利)相比,在临床症状、痞满证疗效和胃排空治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及95%CI分别为1.45(0.99,2.12),1.14(0.96,1.34),1.03(0.86,1.23),安全性较好.结论 基于目前证据,达立通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与西沙必利或莫沙必利相似.

    作者:尹茜;吴斌;余文韬;吴逢波;唐尧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对短期小剂量甲氨蝶呤致不良反应病例的治疗与思考

    目的 探讨如何大限度地减少甲氨蝶呤(MTX)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上的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简述2例自身免疫病患者因错误地连续使用甲氨蝶呤致骨髓抑制并引发感染等不良反应的治疗过程,探讨治疗合理性、找出毒副作用产生的可能原因.结果 2例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后续治疗合理,毒副作用的产生可能是对药物高敏或因错误叠加使用导致蓄积,或两者兼而有之.结论 医、药人员应共同努力,杜绝错用并密切关注自身免疫病患者甲氨蝶呤不良反应的防治,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减少不必要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毅;郭澄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4种炙甘草样品的质量分析

    目的 探讨红外指纹图谱用于炙甘草质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含量测定以及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对4种炙甘草样品进行质量鉴定,并对方法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与结论采用红外指纹图谱法不但可以对炙甘草进行有效鉴别,还可以判别各批次质量的相关性.其能够提供完整的特征的图像,准确而形象地鉴别药材的真伪优劣.应将其尽快引入实际工作中,把红外指纹图谱分析与基源鉴别、性状鉴别结合起来,提升中药房药材质量鉴定水平.

    作者:高燕菁;林佳佳;张剑平;刘宝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穿心莲内酯不同盐类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 了解穿心莲内酯不同盐类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1997年至2010年国内相关文献,对604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4种注射剂不良反应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常见.穿琥宁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多,莲必治较少.莲必治注射剂肾损害发生率高,穿琥宁注射剂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喜炎平注射剂过敏性休克较多.结论 临床应重视穿心莲内酯不同盐类注射荆引发不良反应的特点,加强用药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作者:贺竞敏;程国印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布南色林原料的含量及有关物质

    目的 建立测定布南色林及其有关物质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色谱柱为Waters Xterra RP18柱(250 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25 mmol/L的磷酸二氢钠溶液(内含25mmol/L庚烷磺酸钠,用磷酸调pH至3.0,35∶30∶35),检测波长为243 nm,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结果 布南色林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1.022~10.22μg/mL(r=0.999 4),平均回收率为100.14%(RSD=0.82%).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该原料的质量控制.

    作者:廖华卫;陈云;白家和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我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监督管理与实践

    目的 加强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管,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更好发挥抗菌药物在临床的治疗作用.方法 成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家指导小组,建立系列抗菌药物管理规定与监督惩罚措施.结果 与结论通过严格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下降,合理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对遏制抗菌药物滥用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李文杰;王爱萍;尹晓飞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氨溴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与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氨溴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氨溴索.检测患者肺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两组治疗后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FEV1/FVC%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治疗组的肺功能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IL-8,IL-10,TNF-α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氨溴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炎症细胞因子IL-8和TNF-α的表达水平,减轻气道中的炎性细胞浸润.

    作者:周伟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奥美拉唑预防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和顽固性呃逆108例

    目的 探讨应用奥美拉唑预防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和顽固性呃逆的可行性.方法 医院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收治格拉斯哥评分(GCS评分)3~11分的184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即开始预防用药,分组给予奥美拉唑或甲氰咪胍治疗,对比观察各自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 108例使用奥美拉唑的患者中,出现消化道出血8例(7.41%),顽固性呃逆3例(2.78%):76例使用甲氰咪胍的患者中,出现消化道出血21例(27.63%),顽固性呃逆10例(13.16%).结论 早期使用奥美拉唑可有效预防脑出血后消化道出血和顽固性呃逆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开华;王飞;冉启山;耿世经;文远超;李航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2010年我院门、急诊抗菌药处方评价及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门急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方法 通过定期抽查门急诊处方,对2010年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526张,占抽查处方数的0.61%,占不合理处方数的13.61%;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用药方法不当、越权开方、无指征用药、溶剂不适宜、联合用药等.结论 需要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

    作者:索海霞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2010年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 促进儿科临床抗菌药物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使用.方法 结合医院医疗实际情况,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2010年第一季度我院儿科门诊处方14 878张,对抗菌药物使用品种、使用频率、联合用药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 878张儿科处方中,含抗菌药物的处方12 056张(81.03%),单联用药占77.28%,二联用药占21.43%,三联用药占1.29%;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大小依次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联合酶抑制剂类、大环内酯类.结论 医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且存在不合理药物现象,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作者:梁佩红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监测体系的建立研究

    目的 对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各环节进行监测,探讨减少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途径.方法 进行输液器质量、进气方式、空气环境、配药环境、配药用具和加入各种针剂与不溶性微粒污染的相关性试验,利用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测定各样品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 不同厂家输液器配制的输液所含不溶性微粒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进气方式、空气环境、配药环境、配药用具、以及加入各种针剂的不同,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不溶性微粒污染(P<0.01).结论 常规静脉输液过程的各环节均有可能导致数量和大小不等的不溶性微粒污染,应加强输液操作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尽量采用能避免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操作方式,尽快建立静脉输液配置中心.

    作者:李耀荣;徐青青;莫玉芳;陈文伟;张红雨;罗银秋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均匀设计法优选苍术油滴丸的制备工艺

    目的 探讨苍术油滴丸的佳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均匀设计法,以圆整度、丸重差异和崩解时限为指标对苍术油滴丸的制备工艺进行优选.结果 苍术油滴丸的佳工艺条件为含药量15%,聚乙二醇6 000∶聚乙二醇4 000=60∶40,料液温度70℃,滴距为2 cm.结论 优选的制备工艺方法简便可行,试验结果可靠,适用于实验室小量制备和放大生产.

    作者:赵颖;宋丹;郑一敏;胥秀英;傅善权 刊期: 2011年第19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