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竞敏;程国印
目的 总结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建设与工作体会,为医疗机构建设和运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提供参考.方法 介绍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建设与工作各方面情况.结果 与结论加强人员学习和培训是建设好静脉药物中心的核心,而建设好调配中心不仅体现药师价值,并可促进合理用药.
作者:胡伟;鲁超;刘丽萍;梁敏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利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达立通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CBM,VIP和CNKI,纳入达立通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进行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质量A级2篇,B级1篇,C级3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达立通颗粒与阳性药物(西沙必利或莫沙必利)相比,在临床症状、痞满证疗效和胃排空治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及95%CI分别为1.45(0.99,2.12),1.14(0.96,1.34),1.03(0.86,1.23),安全性较好.结论 基于目前证据,达立通颗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与西沙必利或莫沙必利相似.
作者:尹茜;吴斌;余文韬;吴逢波;唐尧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昆布多糖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内试验,比浊法观察昆布多糖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双抗夹心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结果 昆布多糖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并能降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含量(P<0.01).结论 昆布多糖具有抗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
作者:曾惠芬;徐露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评价更昔洛韦和喜炎平4种治疗方案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 将422倒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Ⅰ、对照组Ⅱ、静脉组、雾化组,分别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运用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 对照组Ⅰ、对照组Ⅱ、静脉组、雾化组成本分别是(853.52±265.42)元、(707.45±223.10)元、(1 119.65±398.45)元、(987.88±305.46)元,有效率分别是81.13%,66.66%,95.24%,94.34%,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11.32%,5.71%,13.33%,7.55%,成本-效果比(C/E)分别是10.52±3.27,10.61±3.34,11.75±4.18,10.47±3.24;对照组Ⅰ、静脉组、雾化组相时于对照组Ⅱ的增量成本-效果比(△C/△E)分别是10.09±2.92,10.13±2.98,14.42±6.13.结论 雾化组为较佳的给药方案.
作者:陆英;董艳;许应强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尿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在监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长期服用甲氨蝶呤导致肾脏毒性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长期服用甲氨蝶呤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1例,按服用年限分为0~1年组、1-3年组、3~5年组,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30例作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人群均留取新鲜晨尿,用酶法检测NAG,同时测定尿肌酐以校正,并测定血尿素氮、血肌酐.结果 服用甲氨蝶呤不同年限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均在正常范围.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出量虽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0~1年组、1~3年组患者尿α1-微球蛋白(α1-MG)排泄量较正常对照组无差异,而3~5年组较正常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患者尿NAG活性随服用甲氨蝶呤的时间的延长而增高,0~1年组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1~3年组、3~5年组与正常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随着类风湿关节患者服用甲氨蝶呤的时间延长,尿NAG酶的活性也发生改变.尿NAG酶的检测灵敏度高,对监测服用甲氨蝶呤患者出现早期肾脏损害有应用价值.
作者:赵霞;潘文萍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医院腹股沟疝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7月9日出院的腹外疝患者归档病历135份,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患者住院天数、手术持续时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等情况.结果 135例腹外疝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0%,其中术前用药93.33%,术后用药100.00%;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4类15种,其中静脉滴注13种,口服2种;用药频次居前5位的是头孢替唑钠、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头孢噻肟、甲硝唑.结论 抗菌药物的选用比较随意,术后用药时间偏长,有待加强管理.
作者:殷运忠;曾永兰;汪泽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艾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00年至2010年报道的艾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个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艾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过敏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可致休克甚至死亡.结论 临床应注意观察艾迪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并及时应对.
作者:郭晓华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妥洛特罗贴剂治疗儿童轻中度持续哮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8例3~9岁患儿随机分为妥洛特罗贴剂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在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妥洛特罗贴刑和盐酸丙卡特罗片剂治疗2周,记录患儿的哮喘症状评分、喘鸣发作次数和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的用量,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贴剂组在治疗1周后及治疗2周后的哮喘日间症状评分和夜间症状评分下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贴剂组治疗期间喘鸣发作次数和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用量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贴剂组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妥洛特罗贴剂治疗儿童轻中度持续哮喘安全、有效.
作者:朱明亮;王军;姜双英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纳洛酮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利用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纳洛酮对肾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液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肾组织中Na+-K+-ATP,Ca2+-ATP酶的影响,并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肾脏缺血-再灌注后,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力明显降低;肾组织Na+-K+-ATP酶和Ca2+-ATP酶活力均显著降低.肌肉注射纳洛酮后,MDA显著下降,SOD和Na+-K+-ATP酶、Ca2+-ATP酶活力均明显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纳洛酮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黄黎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奎硫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利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03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分为奎硫平组51例和丙戊酸钠缓释片组52例.观察疗程均为6周,于治疗前以及治疗2,4,6周末采用Young躁狂评定量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Young躁狂评定量表减分值比较显示,奎硫平组有效率为70.59%,丙戊酸钠组有效率为71.15%,疗效相近(P>0.05),但奎硫平组治疗2周末Young躁狂评定量表减分较丙戊酸钠缓释片组下降更快(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性(P>0.05).丙戊酸钠组的脱落率大于奎硫平组.结论 奎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效果相同,安全性高,起效更快,更适合躁狂急性期的治疗.
作者:杨健;宋义波;邓荣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评价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成本-效果.方法 采用循证医学方法收集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资料,应用药物经济学的小成本及成本一效果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 米氮平与氟西汀对抑郁症的治愈率分别为52.63%和45.59%(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176.93和1051.22.结论 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成本低于米氮平.
作者:张云秀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通过辛伐他汀薄膜包衣片处方工艺的研究,确定注册申报工艺.方法 对各种辅料进行筛选.结果 共筛选9个处方和两种制粒工艺,选定处方8为申报注册的处方,生产工艺选用先湿法制空白颗粒干燥,再加药物混匀压片、包薄膜衣,成品质量符合药典要求.结论 筛选的辛伐他汀片剂处方工艺可行、经济,产品稳定性好.
作者:杜君美;任秀杰;徐亮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医院静脉输液用药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统计2010年住院、门急诊、全院静脉输液品种、数量、金额.结果 每例住院患者平均输液58瓶,平均每日输液5.68瓶;门诊患者平均每人次0.74瓶.结论 患者接受输液治疗频率太高,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让患者用药更安全、合理.
作者:卢小兰;黄富宏;孙玥;吴云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对比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疗效.方法 将105例惠者随机分为左氧氟沙星组(36例)、头孢唑林组(37例)与阿奇霉素组(32例),分别连续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和阿奇霉素治疗7 d.结果 左氧氟沙星组治愈率为75.00%,明显高于头孢唑林组的67.57%和阿奇霉素组的18.57%(P<0.05);左氧氟沙星组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头孢唑林组的83.78%和阿奇霉素组的40.63%(P<0.05).结论 左氧氟沙星的疗效优于头孢唑林和阿奇霉素.
作者:宁超值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医院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7年至2009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抗感染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年龄段以40~59岁高(32.63%),静脉给药的发生率(88.20%)高,发生率前3位为头孢菌素类(39.62%)、喹诺酮类(31.31%)和大环类酯类(10.94%);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46.09%),其次为消化系统(22.64%);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过敏性休克和皮疹为主.结论 临床医生在使用抗感染药物时,需要高度警惕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合理选用药物和给药途径,以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谢建翔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用于门诊无痛胃肠镜检查与介入治疗的静脉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接受胃肠镜诊治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对照组单纯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记录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以及患者反应并记录丙泊酚用量、麻醉后意识消失时间、检查完毕苏醒时间(回答切题,定向明确)、离院时间.结果 两组麻醉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均有所下降,但绝大多数在正常范围内,不需特殊处理.观察组丙泊酚的总用量减少而麻醉效果好,术后苏醒时间及离院时间明显缩短,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门诊无痛胃肠镜检查与介入治疗,麻醉效果好,既经济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宿亚敏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沙美特罗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哮喘的疗效.方法 将74例哮喘患者随机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联合沙美特罗(舒利迭)干粉剂(50 μg/250μg)吸入,每日2次;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吸入,200 μg/次,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15 d,并采用哮喘症状评分、肺功能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哮喘测试控制量表(ACT)评分.结果 两组在哮喘症状评分、肺功能和哮喘测试控制量表评分上均有改善,而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 沙美特罗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哮喘具有较好控制效果,且疗效好、经济、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南建军;周颖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如何大限度地减少甲氨蝶呤(MTX)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上的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简述2例自身免疫病患者因错误地连续使用甲氨蝶呤致骨髓抑制并引发感染等不良反应的治疗过程,探讨治疗合理性、找出毒副作用产生的可能原因.结果 2例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后续治疗合理,毒副作用的产生可能是对药物高敏或因错误叠加使用导致蓄积,或两者兼而有之.结论 医、药人员应共同努力,杜绝错用并密切关注自身免疫病患者甲氨蝶呤不良反应的防治,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减少不必要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毅;郭澄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综述滨蒿内酯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从滨蒿内酯的来源、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滨蒿内酯天然来源广泛,也可通过半合成及全合成方法制备,具有平喘止咳、利胆、消炎镇痛、降血压、调血脂等药理作用.结论 滨蒿内酯药理作用明确,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杨燕;王庆伟;张琰 刊期: 2011年第19期
目的 建立槟榔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色谱分离,使用相似度评价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不同产地的槟榔药材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以氢溴酸槟榔碱为参照峰,确定了3个共有峰,建立了14批药材的共有图谱.结论 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稳定、重复性好,为槟榔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
作者:丁野;姚蓉;龙海燕;李文莉 刊期: 2011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