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氨溴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与肺功能的影响

周伟

关键词:氨溴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白细胞介素8, 白细胞介素10, 肿瘤坏死因子α
摘要:目的 探讨氨溴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氨溴索.检测患者肺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两组治疗后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FEV1/FVC%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治疗组的肺功能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IL-8,IL-10,TNF-α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氨溴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炎症细胞因子IL-8和TNF-α的表达水平,减轻气道中的炎性细胞浸润.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静脉给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的 分析静脉给药存在的问题,以利合理、安全用药.方法 对常见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 与结论存在问题包括对药品质量重视不够、给药剂量不足等,提高对安全用药的认识,加强药品监管,重视合理的给药方式,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

    作者:李红;马新国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135例腹股沟疝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腹股沟疝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7月9日出院的腹外疝患者归档病历135份,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患者住院天数、手术持续时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等情况.结果 135例腹外疝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0%,其中术前用药93.33%,术后用药100.00%;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4类15种,其中静脉滴注13种,口服2种;用药频次居前5位的是头孢替唑钠、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头孢噻肟、甲硝唑.结论 抗菌药物的选用比较随意,术后用药时间偏长,有待加强管理.

    作者:殷运忠;曾永兰;汪泽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某院2010年静脉输液用药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静脉输液用药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统计2010年住院、门急诊、全院静脉输液品种、数量、金额.结果 每例住院患者平均输液58瓶,平均每日输液5.68瓶;门诊患者平均每人次0.74瓶.结论 患者接受输液治疗频率太高,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让患者用药更安全、合理.

    作者:卢小兰;黄富宏;孙玥;吴云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氨溴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与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氨溴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氨溴索.检测患者肺功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两组治疗后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FEV1/FVC%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治疗组的肺功能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IL-8,IL-10,TNF-α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氨溴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炎症细胞因子IL-8和TNF-α的表达水平,减轻气道中的炎性细胞浸润.

    作者:周伟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奎硫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奎硫平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利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03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分为奎硫平组51例和丙戊酸钠缓释片组52例.观察疗程均为6周,于治疗前以及治疗2,4,6周末采用Young躁狂评定量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Young躁狂评定量表减分值比较显示,奎硫平组有效率为70.59%,丙戊酸钠组有效率为71.15%,疗效相近(P>0.05),但奎硫平组治疗2周末Young躁狂评定量表减分较丙戊酸钠缓释片组下降更快(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性(P>0.05).丙戊酸钠组的脱落率大于奎硫平组.结论 奎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与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效果相同,安全性高,起效更快,更适合躁狂急性期的治疗.

    作者:杨健;宋义波;邓荣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纳洛酮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纳洛酮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利用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纳洛酮对肾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液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肾组织中Na+-K+-ATP,Ca2+-ATP酶的影响,并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肾脏缺血-再灌注后,MDA含量明显升高,SOD活力明显降低;肾组织Na+-K+-ATP酶和Ca2+-ATP酶活力均显著降低.肌肉注射纳洛酮后,MDA显著下降,SOD和Na+-K+-ATP酶、Ca2+-ATP酶活力均明显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 纳洛酮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黄黎芳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循证药物经济学评价

    目的 评价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成本-效果.方法 采用循证医学方法收集米氮平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资料,应用药物经济学的小成本及成本一效果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 米氮平与氟西汀对抑郁症的治愈率分别为52.63%和45.59%(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176.93和1051.22.结论 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成本低于米氮平.

    作者:张云秀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复方桑寄生钩藤颗粒对高血脂大鼠血压、血脂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复方桑寄生钩藤颗粒对高血脂模型大鼠(HLR)血压、血脂的影响.方法 将40只高血脂模型大鼠根据给药剂量分为高、中剂量组(给药剂量为每100 g体重1.4 g和0.7 g),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给予利血平每100 g体重0.022 5 mg),每组10只.各组上午10:00灌胃1次高脂乳剂,下午3:00空白对照组灌胃1次生理盐水,其余各组给予相应药物.2周后,采用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胫动脉插管法测定血压值,采血测定各组血清中的总胆固醇、苷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高、中剂量组的收缩压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高、中剂量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复方桑寄生钩藤颗粒对高血脂模型大鼠有明显的调脂、降压作用.

    作者:刘丽娟;周诚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均匀设计法优选苍术油滴丸的制备工艺

    目的 探讨苍术油滴丸的佳制备工艺.方法 采用均匀设计法,以圆整度、丸重差异和崩解时限为指标对苍术油滴丸的制备工艺进行优选.结果 苍术油滴丸的佳工艺条件为含药量15%,聚乙二醇6 000∶聚乙二醇4 000=60∶40,料液温度70℃,滴距为2 cm.结论 优选的制备工艺方法简便可行,试验结果可靠,适用于实验室小量制备和放大生产.

    作者:赵颖;宋丹;郑一敏;胥秀英;傅善权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盐酸利多卡因在留置导尿术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留置导尿术中应用盐酸利多卡因的效果.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发表的相关文献,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 12篇文献纳入研究.效应指标疼痛程度存在异质性(P=0.000 1<0.05,I2=74%),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盐酸利多卡因导尿组对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较传统导尿组明显(P<0.01);尿道损伤及插管成功率两项指标不存在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盐酸利多卡因导尿组与传统导尿组在降低患者的尿道损伤率和提高插管成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盐酸利多卡因导尿法较常规导尿法的导尿效果好,但由于检索的数据库较少,有必要查找更多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论证.

    作者:黄成伟;杨敏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对短期小剂量甲氨蝶呤致不良反应病例的治疗与思考

    目的 探讨如何大限度地减少甲氨蝶呤(MTX)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上的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简述2例自身免疫病患者因错误地连续使用甲氨蝶呤致骨髓抑制并引发感染等不良反应的治疗过程,探讨治疗合理性、找出毒副作用产生的可能原因.结果 2例已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后续治疗合理,毒副作用的产生可能是对药物高敏或因错误叠加使用导致蓄积,或两者兼而有之.结论 医、药人员应共同努力,杜绝错用并密切关注自身免疫病患者甲氨蝶呤不良反应的防治,做到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减少不必要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毅;郭澄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对监测甲氨蝶呤肾脏毒性的意义

    目的 探讨尿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在监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长期服用甲氨蝶呤导致肾脏毒性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长期服用甲氨蝶呤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1例,按服用年限分为0~1年组、1-3年组、3~5年组,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30例作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人群均留取新鲜晨尿,用酶法检测NAG,同时测定尿肌酐以校正,并测定血尿素氮、血肌酐.结果 服用甲氨蝶呤不同年限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均在正常范围.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出量虽略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0~1年组、1~3年组患者尿α1-微球蛋白(α1-MG)排泄量较正常对照组无差异,而3~5年组较正常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患者尿NAG活性随服用甲氨蝶呤的时间的延长而增高,0~1年组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1~3年组、3~5年组与正常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随着类风湿关节患者服用甲氨蝶呤的时间延长,尿NAG酶的活性也发生改变.尿NAG酶的检测灵敏度高,对监测服用甲氨蝶呤患者出现早期肾脏损害有应用价值.

    作者:赵霞;潘文萍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监测体系的建立研究

    目的 对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各环节进行监测,探讨减少造成不溶性微粒污染的途径.方法 进行输液器质量、进气方式、空气环境、配药环境、配药用具和加入各种针剂与不溶性微粒污染的相关性试验,利用注射液微粒分析仪测定各样品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 不同厂家输液器配制的输液所含不溶性微粒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进气方式、空气环境、配药环境、配药用具、以及加入各种针剂的不同,亦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不溶性微粒污染(P<0.01).结论 常规静脉输液过程的各环节均有可能导致数量和大小不等的不溶性微粒污染,应加强输液操作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尽量采用能避免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操作方式,尽快建立静脉输液配置中心.

    作者:李耀荣;徐青青;莫玉芳;陈文伟;张红雨;罗银秋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我院静脉用药调配常见问题及差错分析

    目的 分析临床静脉输液调配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提高临床输液的安全性.方法 解读药品说明书,查阅相关资料,对医院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长期医嘱进行适宜性审核,并对其中不合理静脉输液配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现不合理用药医嘱815组,占调配总数的0.26%,主要包括药物配伍禁忌、配伍不当、溶剂选择不当、药物配置浓度过大、给药剂量不当、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医嘱录入错误等.结论 静脉输液调配应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范,严格遵照药品说明书及相关要求,充分发挥药师的审方作用,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合理.

    作者:陈红燕;刘思源;李诗;刘莉;袁丽娟;李阳;廖永洪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布南色林原料的含量及有关物质

    目的 建立测定布南色林及其有关物质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色谱柱为Waters Xterra RP18柱(250 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25 mmol/L的磷酸二氢钠溶液(内含25mmol/L庚烷磺酸钠,用磷酸调pH至3.0,35∶30∶35),检测波长为243 nm,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结果 布南色林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1.022~10.22μg/mL(r=0.999 4),平均回收率为100.14%(RSD=0.82%).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该原料的质量控制.

    作者:廖华卫;陈云;白家和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胆香鼻炎片中绿原酸含量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胆香鼻炎片中绿原酸的含量.方法 色谱柱为迪马C18柱(250mm×4.6mm,5μm),柱温为25℃,流动相为乙腈-0.4%磷酸(60∶40),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327 nm.结果 绿原酸进样量在0.039 4~0.315 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17%,RSD为0.95(n=6).结论 该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可靠,可有效控制胆香鼻炎片的质量.

    作者:赵晓荣;郭洪丽;孙长仁;白静;王玉金;王宏宇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2010年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 促进儿科临床抗菌药物的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使用.方法 结合医院医疗实际情况,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2010年第一季度我院儿科门诊处方14 878张,对抗菌药物使用品种、使用频率、联合用药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 878张儿科处方中,含抗菌药物的处方12 056张(81.03%),单联用药占77.28%,二联用药占21.43%,三联用药占1.29%;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大小依次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联合酶抑制剂类、大环内酯类.结论 医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且存在不合理药物现象,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作者:梁佩红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昆布多糖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的影响

    目的 观察昆布多糖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和释放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内试验,比浊法观察昆布多糖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双抗夹心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结果 昆布多糖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并能降低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含量(P<0.01).结论 昆布多糖具有抗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

    作者:曾惠芬;徐露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运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对别嘌醇片进行一致性检验的研究

    目的 运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技术建立别嘌醇片的一致性检验模型.方法 采用一阶导数法在4 240~5 000 cm-1,5 600~6 900 cm-1和7 500~8 700 cm-1波数范围内对各厂家的别嘌醇片光谱进行预处理,并建立一致性检验模型.结果 针对多厂家和单一厂家建立的一致性检验模型在CI=4时,均能达到各自的快速分析目标.结论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是一种很实用的分析技术,针对别嘌醇片建立的两种一致性检验模型具有快速、可靠的特点,适用于药品检测车对别嘌醇片的快速筛查.

    作者:叶杰胜 刊期: 2011年第19期

  • 艾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目的 了解艾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00年至2010年报道的艾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个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艾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过敏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可致休克甚至死亡.结论 临床应注意观察艾迪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并及时应对.

    作者:郭晓华 刊期: 2011年第19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