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前
目的 调查分析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不合理用药情况,探讨临床药师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平台、相关软件和专业数据库对医嘱进行分析,总结不合理用药医嘱.结果 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给药剂量不当、给药间隔不当、配伍禁忌、溶剂选择不当、给药途径不当、重复用药等.结论 临床药师在静脉药物调配中心的平台上发挥专业技能,对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作者:刘冬;刘子昀;姜凤丽;张晓钰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促进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推行.方法 从基本药物的使用环节入手,探讨制度顺利推行的策略.结果 与结论政府加强配套政策改革,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情况监督考评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医务人员对基本药物的认知和使用度的提高,以及公众对基本药物的认知度和依赖度的提升,均有利于基本药物在医疗机构中的推广.
作者:吴金艳;谢敬东;邓伟生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总结门诊西药房退药原因,探讨减少退药的措施.方法 收集整理2009年1月至12月退药处方594张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退药原因主要包括患者依从性差196张(33.00%),不良反应170张(28.62%),医生不合理用药等157张(26.43%),其他因素71张(11.95%).退药例数排名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内科(28.96%)、儿科(14.14%)、急诊科(12.29%).结论 应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理念.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退药情况的发生.
作者:董艳;华丽霞;许应强;李海蓉;董利红 刊期: 2011年第20期
该文阐述了大理学院药学院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学校对本科生导师指导的基本要求,探索有效的指导方法,并通过从心理健康、专业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3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应用能力以及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的具体做法.
作者:缪菊连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重点考察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甲氧基测定法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以羟丙甲纤维素为供试品,参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甲氧基测定法,依法操作.结果 反应温度在150℃,反应时间在50min时,测得的甲氧基含量高.结论 该方法气密性要求较高,重复性较差,毒性较大,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有待改进.
作者:赵文法;李亮亮;孙大赢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考察呋喃西林溶液的稳定性,并预测其室温贮存有效期.方法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呋喃西林溶液的含量,通过经典恒温法预测其有效期.结果 呋喃西林溶液的含量随时间变化属一级降解反应,经典恒温法测得25℃时k值为1.851 4×10-5h,分解10%的时间为7.91个月.结论 呋喃西林溶液有效期暂订为6个月.
作者:彭其胜 刊期: 2011年第20期
该文对我国10种中药学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缩短中药学期刊论文发表时滞的措施.
作者:屈清慧;张晓峰;方宇;张馨洋;刘晶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为药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调查分析我国基层医院开展药学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我国医院用药中药物相互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结果 与结论临床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工作,只有找准工作目标、恰当定位,才能深入临床,与医护人员优势互补,切实了解实际用药情况,提供高附加值的药学服务.
作者:何咏梅;徐玉;张坤菊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采用药物经济学方法,探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理想治疗方案.方法 将9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均以奥美拉唑和克拉霉素为基础外加阿莫西林或左氧氟沙星进行治疗,比较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及其成本.结果 阿莫西林组、左氧氟沙星组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分别为93.88%和95.92%,治疗成本为210.3元和168.4元,成本-效果比分别为2.24和1.76.结论 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方案的成本效果-比低,更适合推广使用.
作者:冯莉莉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建立测定麻仁润肠丸中橙皮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方法 色谱柱为Agilent Extend-C18柱(250amm×4.6mm,5μm),以乙腈-0.1%磷酸溶液(18∶82)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83 nm,柱温为30℃.结果 橙皮苷进样量在0.212 0~2.120 0μg 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1.000 0(n=5),平均回收率为97.17%,RSD=0.89%(n=6).结论 该法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麻仁润肠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姜雪敏;杨立志;许世伟;李延雪 刊期: 2011年第20期
该文对龙泉灵芝的品质特色、地理自然环境与品质的关联、培植管理技术等进行综合介绍,旨在为大力开发利用龙泉灵芝提供思路.
作者:叶纪沟;叶敏平;金瑛;叶世明;练艳艳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对2010年收集的15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ADR出现时间、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156例ADR多发生于61~80岁年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涉及的药品有84种,排序前3位的是抗菌药物62例(39.74%),抗肿瘤药30例(19.23%),中药制剂19例(12.18%);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108例,69.23%);ADR出现在用药1 h内90例(57.69%);较严重ADR 18例,新的ADR 17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常见(57例,36.54%),其次为消化系统(47例,30.13%)及神经系统损害(17例,10.90%).结论 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作者:曾光;周颖;周国民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普通外科结节性甲状腺肿实施临床路径后抗菌药物的应用是否得到规范和改进.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临床路径实施前后165例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分为非路径组(87例)和路径组(78例).结果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为100%,平均住院日由实施路径前的7.89 d缩短为6.86 d.非路径组与路径组患者的预防用药率分别为83.91%和97.44%,预防使用频率较高的均为第2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术前0.5~2 h预防给药率分别是60.27%和81.58%,术后72 h内停药率分别为49.43%和55.13%,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天数分别为4.72 d和3.95 d.两组均以预防用药、单独用药为主,联合用药较少,联合用药率从21.84%下降到6.41%.结论 临床路径实施后,该院普通外科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在术前给药时机和联合用药方面得到较好改善,术后72 h内停药率明显上升.但在预防用药品种的选择上无明显改善,在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规范.
作者:孙艳;徐元杰;周小二;吴欣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观察金嗓口服液治疗急慢性咽喉炎、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性会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40例咽喉疾病患者,均用金嗓口服液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为86.67%.结论 口服金嗓口服液治疗急慢性咽喉炎、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性会厌炎,治疗效果满意,无不良反应,适宜于临床常规应用.
作者:王林丽;孟德胜;姬长友;彭亦新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观察大黄联合奥美拉唑对老年胃溃疡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将老年胃溃疡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三联疗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大黄治疗.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内皮素治疗前均明显升高,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内皮素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 大黄与奥美拉唑合用更能降低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浆内皮素-1水平,临床疗效更优.
作者:孟惠茹;黄一茜;梁雪原;王潇;平伟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建立人血浆中环维黄杨星D的测定方法,评价环维黄杨星D分散片与普通片剂在中国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中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以左羟丙哌嗪为内标,血浆样品经氯仿萃取,Hyperity C18柱(150mm×2.1 mm,5μm)分离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1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采用双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分别单剂量口服环维黄杨星D分散片与普通片剂2mg.结果 环维黄杨星D与内标分离度好,内源性杂质不干扰测定,质量浓度在10~320pg/mL(r=0.996 9)与峰面积比的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10 pg/mL,萃取回收率为82.66%~89.58%(n=5),日内RSD为4.17%~9.96%(n=5),日间RSD为5.21%~10.31%(n=15).单次服用2 mg环维黄杨星D分散片和普通片剂后的0~144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144)分别为(5679.83±1 548.21)Pg·h/mL和(5243.65±1 317.39)pg·h/mL,0~∞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7 464.21±2 128.08)pg·h/mL和(7 021.43±2 076.12)pg·h/mL,峰浓度(Cmax)分别为(202.81±43.30)pg/mL和(222.10±50.90)pg/m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5.76±1.93)h和(5.22±1.03)h,半衰期(t1/2)分别为(54.67±12.43)h和(50.66±13.63)h.与普通片剂相比,环维黄杨星D分散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0.5±10.1)%.结论 该方法准确度高、灵敏度好.可用于环维黄杨星D人体内过程研究.两种制剂为生物等效制荆.
作者:陈日来;李玉珍;谢守霞;李东;王大果;李衡悔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解决中药煎药机煎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煎药质量.方法 在中药煎药机的包装机上添加浓缩装置;对于遇高热有效成分易分解破坏的中药饮片和含挥发性成分的中药饮片,可以在浓缩时通过后下来解决.结果 中药煎药机添加浓缩装置后,可有效解决药包露出水面、加水量难以控制、有效成分易分解破坏等问题.结论 中药煎药机改进后,既保留了原有的特点,又吸收了传统煎药方法的优点,提高了中药汤剂的煎煮质量.保证了中医治病的疗效.
作者:盛应根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调查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抽取2007年至2009年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确诊为单纯胆囊结石103例,胆囊结石伴胆囊炎675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58例.结果 单纯胆囊结石103例患者中,有43例术前使用了抗菌药物,术后全部用了抗菌药物;术前平均用药1.94 d,术后平均用药4.00 d.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术前平均用药2.34 d,术后平均用药4.26 d;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术前平均用药2.41 d,术后平均用药9.79 d.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联合用药术前占12.17%,术后为9.93%;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联合用药术前占9.09%,术后为1.75%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青霉素类、第2代头孢类及硝咪唑类等占70%,其中选择头孢匹胺多.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品种除第3代头孢类选择性偏高外,基本符合治疗原则.但应注意解决用药疗程偏长、联合用药较多的问题.
作者:杨远荣;邹俊;叶红;汤春芳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了解肛肠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 对2010年4月至7月3日手术患者出院归档病历177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率100%,使用时间长21 d,短2.5 d,平均5.5 d;共计使用抗菌药物6大类12种,其中头孢菌素4种,青霉素类(口服)1种,硝咪唑类1种,氟喹诺酮类3种,氨基苷类2种,中草药制剂类1种;单用抗菌药物20.34%,二联及以上联用79.66%;在术前30 min至2 h内应用抗菌药物占25.42%.结论 抗菌药物使用的随意性较大、起点较高,术前静脉用药执行较差,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
作者:周国民;刘俊南 刊期: 2011年第20期
目的 研究千年健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佳工艺及萃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均匀设计方法,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为因素,考察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佳工艺条件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为,压力20 MPa,温度60℃.时间30 min.所得萃取物主要成分为芳樟醇.结论 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萃取千年健,可缩短萃取时间、提高收率.
作者:赵庆;濮存海 刊期: 201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