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

刘冬;刘子昀;姜凤丽;张晓钰

关键词:静脉药物调配中心, 医嘱, 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不合理用药情况,探讨临床药师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平台、相关软件和专业数据库对医嘱进行分析,总结不合理用药医嘱.结果 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给药剂量不当、给药间隔不当、配伍禁忌、溶剂选择不当、给药途径不当、重复用药等.结论 临床药师在静脉药物调配中心的平台上发挥专业技能,对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基本药物制度在医疗机构推行的策略分析

    目的 促进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推行.方法 从基本药物的使用环节入手,探讨制度顺利推行的策略.结果 与结论政府加强配套政策改革,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情况监督考评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医务人员对基本药物的认知和使用度的提高,以及公众对基本药物的认知度和依赖度的提升,均有利于基本药物在医疗机构中的推广.

    作者:吴金艳;谢敬东;邓伟生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颈康片挥发油的提取及其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目的 研究颈康片挥发油的提取及其包合物制备的佳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以挥发油总质量为指标评价提取工艺,以包合物收率、挥发油包合率为指标评价包合工艺.结果 挥发油的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药材加6倍量水,浸泡1 h,加热至沸腾回流7 h;佳包合工艺条件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1∶10、包合温度30℃、磁力搅拌2 h.结论 所选的佳提取工艺和包合工艺稳定、合理.

    作者:林向前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水蛭和三叶青的真伪优劣鉴别

    目的 正确鏊男水蛭和三叶青的真伪,保障用药安全.方法 通过性状观察、理化鉴别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鉴别.结果 水蛭中有性状差异较大的人工压制伪品,三叶青中混有鸟头类植物生品.结论 该鉴别方法可为基层快速鉴别水蛭和三叶青真伪提供参考.

    作者:殷红妹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门诊专家处方质量点评及大处方情况分析

    目的 考核医院门诊专家处方质量、评价其用药经济性和合理性.方法 随机抽查2010年第4季度12位门诊专家医师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处方一般项目、处方适应性、处方用药合理性检查各项合格率都在93%以上;金额在500元以上的大处方不足1%,合格率99%.结论 门诊专家处方质量优于全院水平,用药经济、合理.

    作者:曾焕文;陈大奎;陈静;涂雪松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我院门诊患者罗红霉素的处方分析

    目的 了解罗红霉素临床应用模式,促进其合理用药.方法 利用医院药房信息管理系统,对2010年6月门诊患者含罗红霉素的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门诊罗红霉素以妇科、泌尿科、呼吸科疾病的治疗为主.个别处方存在诊断与用药不符.结论 门诊罗红霉素使用基本合理,但某些配伍用药值得探讨.应加强临床医生与药师的交流,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以促进罗红霉素合理使用.

    作者:杨莲华;鲍仕慧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中医院药房创新服务模式探讨

    目的 探讨中医院药房的现代化服务模式.方法 结合医院药房服务所作的尝试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与结论以构建信息化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安全合理使用为主要方向,形成门诊药房服务自动化、住院药房服务一体化、中药房服务特色化、药房药学服务常规化的服务模式,促进药学服务水平的提高.

    作者:魏蓉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应通过加强药事管理减少患者退药行为

    目的 总结门诊西药房退药原因,探讨减少退药的措施.方法 收集整理2009年1月至12月退药处方594张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退药原因主要包括患者依从性差196张(33.00%),不良反应170张(28.62%),医生不合理用药等157张(26.43%),其他因素71张(11.95%).退药例数排名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内科(28.96%)、儿科(14.14%)、急诊科(12.29%).结论 应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服务理念.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退药情况的发生.

    作者:董艳;华丽霞;许应强;李海蓉;董利红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我国中药材资源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工作的开展使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随着中药产业的发展,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野生药材数量普遍下降等问题也暴露出来,成为制约我国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该文就中药资源的保护、可持续发展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者:李卫平;邹龙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大黄联合奥美拉唑对老年胃溃疡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大黄联合奥美拉唑对老年胃溃疡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将老年胃溃疡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三联疗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大黄治疗.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内皮素治疗前均明显升高,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内皮素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 大黄与奥美拉唑合用更能降低老年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浆内皮素-1水平,临床疗效更优.

    作者:孟惠茹;黄一茜;梁雪原;王潇;平伟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安宫牛黄丸预防小儿热性惊厥25例

    目的 观察安宫牛黄丸预防小儿热性惊厥的疗效.方法 选取25例具有热性惊厥复发倾向的患儿,在发热病(如感冒)开始时即在家或医院使用安宫牛黄丸,6月~1岁每次1/6丸,1~3岁每次1/4丸,4~6岁每次1/2丸口服,每天1次,连服2~3 d;如同一患儿再次出现发热病时,则改用地西泮1 mg/(kg·d),分3次口服,连服2~3 d.如此轮流执行.结果 服用安宫牛黄丸预防的25例患儿共发生296例次发热,其中发生7例次惊厥,惊厥持续时间为(3.91±1.14)min;而服用地西泮预防的288例次发热中共有17例次发生惊厥,惊厥持续时间为(6.74±2.25)min.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安宫牛黄预防小儿热性惊厥疗效好于地西泮.

    作者:朱蓓;李碧莹;陈莹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我院门诊处方点评实践与分析

    目的 总结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合理用药工作.方法 对医院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门诊处方进行抽查点评.结果 开展处方点评以后处方合格率有所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费用所占百分率、注射剂使用率较合理,抗菌药物选用合理性也有所提高.结论 开展处方点评与干预工作,对医院合理用药有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作者:王珍;沈才宏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肛肠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肛肠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 对2010年4月至7月3日手术患者出院归档病历177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率100%,使用时间长21 d,短2.5 d,平均5.5 d;共计使用抗菌药物6大类12种,其中头孢菌素4种,青霉素类(口服)1种,硝咪唑类1种,氟喹诺酮类3种,氨基苷类2种,中草药制剂类1种;单用抗菌药物20.34%,二联及以上联用79.66%;在术前30 min至2 h内应用抗菌药物占25.42%.结论 抗菌药物使用的随意性较大、起点较高,术前静脉用药执行较差,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

    作者:周国民;刘俊南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心脑通口服液联合氟桂利嗪片治疗偏头痛80例

    目的 观察心脑通口服液联合氟桂利嗪片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将1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用心脑通口服液联合氟桂利嗪片治疗,对照组(80例)单用氟桂利嗪片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每个疗程14 d.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25%,对照组为68.75%,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心脑通口服液联合氟桂利嗪片治疗偏头痛疗效明显,未发现不良反应.

    作者:王文森;孙洁;王书杰;尹晓飞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我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不合理用药情况,探讨临床药师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平台、相关软件和专业数据库对医嘱进行分析,总结不合理用药医嘱.结果 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给药剂量不当、给药间隔不当、配伍禁忌、溶剂选择不当、给药途径不当、重复用药等.结论 临床药师在静脉药物调配中心的平台上发挥专业技能,对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作者:刘冬;刘子昀;姜凤丽;张晓钰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将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前列腺素E1联合弥可保,治疗组采用中药活血通痹汤与弥可保联用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神经传导速度和体征症状评分.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76.19%;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改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症状、体征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较好.

    作者:牛永成;梁丽芳;吴晓红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临床路径实施前后结节性甲状腺肿治疗中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普通外科结节性甲状腺肿实施临床路径后抗菌药物的应用是否得到规范和改进.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临床路径实施前后165例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分为非路径组(87例)和路径组(78例).结果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为100%,平均住院日由实施路径前的7.89 d缩短为6.86 d.非路径组与路径组患者的预防用药率分别为83.91%和97.44%,预防使用频率较高的均为第2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术前0.5~2 h预防给药率分别是60.27%和81.58%,术后72 h内停药率分别为49.43%和55.13%,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天数分别为4.72 d和3.95 d.两组均以预防用药、单独用药为主,联合用药较少,联合用药率从21.84%下降到6.41%.结论 临床路径实施后,该院普通外科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在术前给药时机和联合用药方面得到较好改善,术后72 h内停药率明显上升.但在预防用药品种的选择上无明显改善,在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规范.

    作者:孙艳;徐元杰;周小二;吴欣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83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 调查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抽取2007年至2009年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确诊为单纯胆囊结石103例,胆囊结石伴胆囊炎675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58例.结果 单纯胆囊结石103例患者中,有43例术前使用了抗菌药物,术后全部用了抗菌药物;术前平均用药1.94 d,术后平均用药4.00 d.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术前平均用药2.34 d,术后平均用药4.26 d;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术前平均用药2.41 d,术后平均用药9.79 d.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联合用药术前占12.17%,术后为9.93%;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联合用药术前占9.09%,术后为1.75%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青霉素类、第2代头孢类及硝咪唑类等占70%,其中选择头孢匹胺多.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品种除第3代头孢类选择性偏高外,基本符合治疗原则.但应注意解决用药疗程偏长、联合用药较多的问题.

    作者:杨远荣;邹俊;叶红;汤春芳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现状与改进对策

    该文从医疗器械的学科特点出发,分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现状与对策,提出了对我国未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展望,希望能为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提供思路.

    作者:王颖;蔡中琴;赵利新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奥拉西坦的含量

    目的 建立测定注射用奥拉西坦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色谱柱为Ultimate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5∶95),检测波长为214 nm,流速为0.8mL/min.结果 奥拉西坦含量测定线性范围为0.0404~0.323 2 g/L(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9.6%,RSD为1.1%(n=6).结论 该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有效控制注射用奥拉西坦的质量.

    作者:姜卫东;卢凯旋;万顺;周玲;任荣军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清热类中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作用机理与应用

    目的 介绍清热类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及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近10年有关文献报道.结果 清热类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疏散风热等功效,在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解毒、免疫调节等方面,均显示出较强的药理活性.结论 清热类中药用于治疗瘟病发热、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肺炎、胃炎、带状疱疹等多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为临床上广泛用于多种感染、各种炎症、高热症以及外感风热等病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陈开文 刊期: 2011年第20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