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院门诊患者罗红霉素的处方分析

杨莲华;鲍仕慧

关键词:罗红霉素, 门诊处方, 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 了解罗红霉素临床应用模式,促进其合理用药.方法 利用医院药房信息管理系统,对2010年6月门诊患者含罗红霉素的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门诊罗红霉素以妇科、泌尿科、呼吸科疾病的治疗为主.个别处方存在诊断与用药不符.结论 门诊罗红霉素使用基本合理,但某些配伍用药值得探讨.应加强临床医生与药师的交流,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以促进罗红霉素合理使用.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注射用奥拉西坦的含量

    目的 建立测定注射用奥拉西坦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 色谱柱为Ultimate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5∶95),检测波长为214 nm,流速为0.8mL/min.结果 奥拉西坦含量测定线性范围为0.0404~0.323 2 g/L(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9.6%,RSD为1.1%(n=6).结论 该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有效控制注射用奥拉西坦的质量.

    作者:姜卫东;卢凯旋;万顺;周玲;任荣军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道地药材龙泉灵芝的研究进展

    该文对龙泉灵芝的品质特色、地理自然环境与品质的关联、培植管理技术等进行综合介绍,旨在为大力开发利用龙泉灵芝提供思路.

    作者:叶纪沟;叶敏平;金瑛;叶世明;练艳艳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展舒胶囊制备工艺研究

    目的 探讨展舒胶囊的制备工艺.方法 选择浸膏收得率为评价指标,以浸膏收得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重复验证试验筛选出佳提取条件.结果 除三七、血竭外的3味中药以70%乙醇回流提取,药渣以10倍水浸泡3 h,煎煮2 h,合并提取液和煎煮滤液浓缩成稠膏,加入三七、血竭后制成胶囊.结论 所用方法简便、迅速,测定结果可为展舒胶囊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赵曼;吴友良;赵小凤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中药学期刊论文发表时滞的统计分析

    该文对我国10种中药学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进行了统计分析,提出了缩短中药学期刊论文发表时滞的措施.

    作者:屈清慧;张晓峰;方宇;张馨洋;刘晶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将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前列腺素E1联合弥可保,治疗组采用中药活血通痹汤与弥可保联用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神经传导速度和体征症状评分.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76.19%;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改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症状、体征评分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较好.

    作者:牛永成;梁丽芳;吴晓红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现状与改进对策

    该文从医疗器械的学科特点出发,分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现状与对策,提出了对我国未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展望,希望能为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提供思路.

    作者:王颖;蔡中琴;赵利新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的方法初探

    该文阐述了大理学院药学院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学校对本科生导师指导的基本要求,探索有效的指导方法,并通过从心理健康、专业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3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应用能力以及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的具体做法.

    作者:缪菊连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颈康片挥发油的提取及其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目的 研究颈康片挥发油的提取及其包合物制备的佳工艺条件.方法 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以挥发油总质量为指标评价提取工艺,以包合物收率、挥发油包合率为指标评价包合工艺.结果 挥发油的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药材加6倍量水,浸泡1 h,加热至沸腾回流7 h;佳包合工艺条件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1∶10、包合温度30℃、磁力搅拌2 h.结论 所选的佳提取工艺和包合工艺稳定、合理.

    作者:林向前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基本药物制度在医疗机构推行的策略分析

    目的 促进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推行.方法 从基本药物的使用环节入手,探讨制度顺利推行的策略.结果 与结论政府加强配套政策改革,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情况监督考评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医务人员对基本药物的认知和使用度的提高,以及公众对基本药物的认知度和依赖度的提升,均有利于基本药物在医疗机构中的推广.

    作者:吴金艳;谢敬东;邓伟生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48例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 将96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给予相同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养血清脑颗粒4 g口服,每天3次.治疗后第14天观察患者头晕、失眠、头重症状改善情况,做血液流变学、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比较.结果 治疗14 d后,治疗组头晕、失眠、头重症状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且血液流变学与脑血流动力学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能明显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副作用小.

    作者:朱渝;潘成德;唐明山;邹耀兵;肖静;江思德;张建新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我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住院患者静脉输液不合理用药情况,探讨临床药师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静脉药物调配中心平台、相关软件和专业数据库对医嘱进行分析,总结不合理用药医嘱.结果 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给药剂量不当、给药间隔不当、配伍禁忌、溶剂选择不当、给药途径不当、重复用药等.结论 临床药师在静脉药物调配中心的平台上发挥专业技能,对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作者:刘冬;刘子昀;姜凤丽;张晓钰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中医院药房创新服务模式探讨

    目的 探讨中医院药房的现代化服务模式.方法 结合医院药房服务所作的尝试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与结论以构建信息化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安全合理使用为主要方向,形成门诊药房服务自动化、住院药房服务一体化、中药房服务特色化、药房药学服务常规化的服务模式,促进药学服务水平的提高.

    作者:魏蓉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2008年至2009年医院抗焦虑抗抑郁药应用合理性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医院抗焦虑抗抑郁药应用是否合理.方法 调查2008年至2009年来抗焦、虑抗抑郁药在类别、处方频度、剂量和联合用药方面的情况,采用药物利用指教(DUl)对医生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 2年中抗焦虑抗抑郁药中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处方频度高且有增加趋势,三环类抗抑郁药处方频度低,呈递减趋势;服用各类抗焦虑抗抑郁药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且以老年患者居多;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与其他药物联合的用药处方中,镇静催眠药用药的频度高.结论 除帕罗西汀外,其他抗焦虑抗抑郁药在医院门急诊的使用基本合理,无滥用倾向.

    作者:张焕树;张健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氟康唑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目的 考察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氟康唑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 分别观察配伍液在室温(20±1)℃下放置8 h内的外观并测定pH变化,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主药含量.结果 两药配伍后4 h内,外观、pH、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与氟康唑注射液在4 h内可以配伍使用.

    作者:李俊;张丽梅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肛肠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肛肠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 对2010年4月至7月3日手术患者出院归档病历177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率100%,使用时间长21 d,短2.5 d,平均5.5 d;共计使用抗菌药物6大类12种,其中头孢菌素4种,青霉素类(口服)1种,硝咪唑类1种,氟喹诺酮类3种,氨基苷类2种,中草药制剂类1种;单用抗菌药物20.34%,二联及以上联用79.66%;在术前30 min至2 h内应用抗菌药物占25.42%.结论 抗菌药物使用的随意性较大、起点较高,术前静脉用药执行较差,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

    作者:周国民;刘俊南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清热类中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作用机理与应用

    目的 介绍清热类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及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近10年有关文献报道.结果 清热类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疏散风热等功效,在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抗炎、解毒、免疫调节等方面,均显示出较强的药理活性.结论 清热类中药用于治疗瘟病发热、风热感冒、咽喉肿痛、肺炎、胃炎、带状疱疹等多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为临床上广泛用于多种感染、各种炎症、高热症以及外感风热等病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陈开文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经典恒温法考察呋喃西林溶液的稳定性

    目的 考察呋喃西林溶液的稳定性,并预测其室温贮存有效期.方法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呋喃西林溶液的含量,通过经典恒温法预测其有效期.结果 呋喃西林溶液的含量随时间变化属一级降解反应,经典恒温法测得25℃时k值为1.851 4×10-5h,分解10%的时间为7.91个月.结论 呋喃西林溶液有效期暂订为6个月.

    作者:彭其胜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盆腔炎Ⅱ号灌肠液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90例

    目的 观察盆腔炎Ⅱ号灌肠液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特180例患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0例)用盆腔炎Ⅱ号灌肠液治疗,对照组(90例)用甲硝唑注射液治疗,均为4个疗程,每个疗程7 d.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56%,对照组为58.8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盆腔炎Ⅱ号灌肠液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疗效明显,未发现不良反应.

    作者:王文森;孙洁;王书杰;尹晓飞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临床路径实施前后结节性甲状腺肿治疗中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普通外科结节性甲状腺肿实施临床路径后抗菌药物的应用是否得到规范和改进.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9年11月至2010年8月,临床路径实施前后165例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分为非路径组(87例)和路径组(78例).结果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为100%,平均住院日由实施路径前的7.89 d缩短为6.86 d.非路径组与路径组患者的预防用药率分别为83.91%和97.44%,预防使用频率较高的均为第2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术前0.5~2 h预防给药率分别是60.27%和81.58%,术后72 h内停药率分别为49.43%和55.13%,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天数分别为4.72 d和3.95 d.两组均以预防用药、单独用药为主,联合用药较少,联合用药率从21.84%下降到6.41%.结论 临床路径实施后,该院普通外科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在术前给药时机和联合用药方面得到较好改善,术后72 h内停药率明显上升.但在预防用药品种的选择上无明显改善,在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规范.

    作者:孙艳;徐元杰;周小二;吴欣 刊期: 2011年第20期

  •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环维黄杨星D分散片的生物利用度

    目的 建立人血浆中环维黄杨星D的测定方法,评价环维黄杨星D分散片与普通片剂在中国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中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以左羟丙哌嗪为内标,血浆样品经氯仿萃取,Hyperity C18柱(150mm×2.1 mm,5μm)分离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18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采用双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分别单剂量口服环维黄杨星D分散片与普通片剂2mg.结果 环维黄杨星D与内标分离度好,内源性杂质不干扰测定,质量浓度在10~320pg/mL(r=0.996 9)与峰面积比的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10 pg/mL,萃取回收率为82.66%~89.58%(n=5),日内RSD为4.17%~9.96%(n=5),日间RSD为5.21%~10.31%(n=15).单次服用2 mg环维黄杨星D分散片和普通片剂后的0~144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144)分别为(5679.83±1 548.21)Pg·h/mL和(5243.65±1 317.39)pg·h/mL,0~∞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7 464.21±2 128.08)pg·h/mL和(7 021.43±2 076.12)pg·h/mL,峰浓度(Cmax)分别为(202.81±43.30)pg/mL和(222.10±50.90)pg/mL,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5.76±1.93)h和(5.22±1.03)h,半衰期(t1/2)分别为(54.67±12.43)h和(50.66±13.63)h.与普通片剂相比,环维黄杨星D分散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0.5±10.1)%.结论 该方法准确度高、灵敏度好.可用于环维黄杨星D人体内过程研究.两种制剂为生物等效制荆.

    作者:陈日来;李玉珍;谢守霞;李东;王大果;李衡悔 刊期: 2011年第20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