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卫生职业学校新生班主任工作初探

寇新华;孔庆亮

关键词:卫生职业学校, 新生, 班主任
摘要:就新时期中专卫校班主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提出从4个方面开展新生班主任工作,关键是抓好日常的养成教育,只有用爱心与耐心从细小处着手,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具有竞争能力的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论医学生医德语言的培养

    通过加强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来培养学生的医德语言,以使学生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作者:陈芳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高职院校要树立正确的科研观

    我国高职学院大多由中专升格而成,教师的科研观片面且功利性强.要提高办学品位,增强市场竞争力,只有树立正确的科研观,才能形成特色和品牌.

    作者:徐元俊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关于医院对护生职业道德要求的调研及思考

    目的调查医院对护理专业毕业生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提高护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以问卷形式对各市级医院进行调查.结果各医院在对护士毕业生职业道德行为的要求上观点比较一致.结论本次调查,使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有更明确的目标,方法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作者:吴玲芬;赵丽芝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浅谈常用生药的真伪和优劣鉴别

    生药的真伪鉴定就是鉴定所用的药材是否与规定的或实际需要的品种相符,不符则为混淆品或伪品.而生药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含量.鉴别生药的方法很多,既要继承传统经验又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的方法,做到鉴别既快又准,提高用药质量.

    作者:潘雪英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氟吗西尼用于腔镜手术后对抗咪唑安定作用的观察

    腔镜手术时间一般较短,因此麻醉要求诱导快、深度适当、保障循环和呼吸平稳、保证术后苏醒快而完全、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少、患者能早期活动等.咪唑安定由于其药理特性而被广泛用于腔镜手术的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中,术后,咪唑安定仍有残余作用并和其它麻醉药物有协同作用.用氟吗西尼来对抗咪唑安定的残余作用可减少患者术后烦躁、呼吸延迟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映龙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卫生职业学校新生班主任工作初探

    就新时期中专卫校班主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提出从4个方面开展新生班主任工作,关键是抓好日常的养成教育,只有用爱心与耐心从细小处着手,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具有竞争能力的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作者:寇新华;孔庆亮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不同途径输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目的探讨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理想给药途径.方法将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患肢远端浅静脉输注组14例,患肢足背动脉输注组12例,患肢股动脉输注组12例,上肢静脉输注组12例,溶栓治疗7~10天后,抗凝治疗维持,观察溶栓治疗效果.结果4组治愈好转率分别为:85.7%,83.3%,83.3%和66.7%.其中经患肢血管给药各组与经上肢血管给药组间疗效比较,治愈好转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患肢远端浅静脉输注尿激酶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理想给药途径.

    作者:赵永进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我院肛肠科整体护理护士人力测算

    目的测算我院肛肠科整体护理所需护士人数,为人力配置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察法测量各项直接护理、间接护理操作时间,然后采用工时测定法计算出每个患者每日所需护理时间,根据公式计算出所需护士人数.结果直接护理时间为86.64分钟,间接护理时间为47.57分钟,每人每日平均护理时间为134.21分钟;所有护士为10.12人,床护之比为1:0.34.结论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1:0.4的床护之比,我科应需12名护士才能达到整体护理的要求人数.

    作者:张雪萍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浅谈高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

    高职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职业性和实践性,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与实践素质,它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体现高职教学特色,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高职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制订具体的实践教学计划,采取先进的实践方法与途径,认真抓好3项基本建设,实施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估办法.

    作者:孙后丽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咨询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教育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心理咨询则是与大学生进行的心灵上的沟通.以学生问卷为切入点,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咨询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证.

    作者:张苏云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健康信念模式在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介绍健康信念模式的发展和内容,探讨健康信念模式在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在患者健康教育评估时的应用,并分析应用健康信念模式进行患者评估时的优点和不足.

    作者:谭秀瑜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护生临床实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护生的临床实习又是毕业实习,它是对在校期间护生学习情况的检验,又是护生今后临床护理工作的基础,通过对实习情况的调查分析,可以找出课堂教学的不足,从而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学校教学与临床教学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作者:林敏;谭冬梅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集体食物中毒整体护理43例

    2003年7月6日,金昌市宁远堡镇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食物中毒事件,参加农家婚宴的320人中,有155人发生食物中毒,43人住院治疗,12人病重.其中男25人,女18人,年龄2.5~70岁.经过医护人员及时救治,均治愈出院,无1例死亡.现将程序化整体护理的体会浅谈如下.

    作者:彭希敏;谢凌云;谢兰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中等医学检验专业教育的改革思路

    抓住医学检验的发展机遇,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办学思路;加大教学投入,提升办学层次;进行课程调整和教学创新,是中等医学检验专业改革的方向.

    作者:方碧;陈彩贞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尼麦角林治疗慢性脑部机能不足症候群的临床疗效

    目的分析探讨尼麦角林治疗慢性脑部机能不足症候群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45岁至78岁慢性脑部机能不足症候群患者124例(以头痛症状为主),其中58例(男26例,女32例)编为尼麦角林治疗组,其中29例为日口服一次,另29例为日口服2次;其他66例编为茴拉西坦治疗组,对比2组患者服药1周后头痛症状缓解情况.结果(1)尼麦角林治疗组与茴拉西坦治疗组比较,P<0.01,头痛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茴拉西坦治疗组;(2)尼麦角林组内男、女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P>0.05,元显著性差异;(3)尼麦角林日口服1次与2次对比P>0.05,无显著性差异;(4)尼麦角林组患者副作用少.结论尼麦角林治疗慢性脑部机能不足症候群较茴拉西坦疗效显著,服药方便,且副作用少.

    作者:马海英;蔡玉芬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浅谈高职学生情感智力的开发

    如何开发高职学生的情感智力,其实质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只有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创新,而创新的动力资源在于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挫折承受力,注意学生的情感调控,加强其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

    作者:蒋光清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进展

    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较差,不了解糖尿病的治疗措施及其预后,致使其患病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受到影响[1].因此,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和自我保健意识,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将为患者提供佳优质的护理服务.现介绍糖尿病教育的对象、内容和方式,供同行参考.

    作者:魏琼;汤光宗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利用各方优势共同制作出版CAI课件--回忆《常用产科接产及手术操作》CAI课件的制作与出版

    现在要开发、制作和出版一部高质量的CAI课件,单纯依靠一所院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很难完成的.在<常用产科接产及手术操作>CAI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取长补短,共同努力,成功地完成了课件的制作与出版.

    作者:陈安丽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食物中毒实验室诊断的影响因素探讨

    实验室的基本条件是影响食物中毒实验室诊断结果的前提;采样是否及时、完整,样品是否有代表性是影响食物中毒实验室诊断结果的重要因素;而检验人员的能力是影响食物中毒实验室诊断结果的关键.

    作者:运月英;郭华荣 刊期: 2005年第22期

  • 双氧水造影、通液及中药综合治疗42例输卵管性不孕初探

    目的探讨输卵管双氧水造影、通液及中药综合治疗42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42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在B超下进行输卵管双氧水造影,生理盐水通液冲洗,药物通液及中药内服、外敷综合治疗.结果其中36例患者输卵管单侧或双侧复通,31例受孕,特别对输卵管远端阻塞疗效较好.

    作者:孔庆亮;寇新华 刊期: 2005年第22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