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雁冰;杨世民
介绍通过药材性状的比较及采用显微鉴别、薄层色谱法等,对山豆根及其混用品的鉴别,并准确区分二者,以利用药安全.
作者:蒋万浪;姚丽佳;沈克拉 刊期: 2007年第16期
探讨以各种制度的落实及重视进货验收、储存养护、出库等相关环节的工作,来加强药库管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作者:凌明;周远大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门诊抗抑郁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方法 对2004-200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门诊抗抑郁药物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及日均费用等进行统计,并对2006年6月份来门诊诊疗的抑郁症患者的处方进行整理并分析.结果 2005年门诊抗抑郁药的销售金额与DDDs比2004年分别增长了148.8%和103.3%,2006年比2005年的均有所下降.连续两年增幅较大的是西酞普兰和舍曲林.结论 门诊抗抑郁药的使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在门诊治疗抑郁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苟静玲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医院胃肠类中成药的应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3-2005年胃肠类中成药的年销售金额和用量进行统计,采用用药频度(DDDs)分析方法和药物经济学方法对年销售金额、DDDs、日用药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间由于医院门诊量逐年增加,使中药房处方量大幅增加,药品用量明显上升,胃肠类中成药的年销售金额及DDDs呈上升趋势.结论 该院胃肠类中成药的应用基本合理,疗效确切、价廉的胃肠类中成药在临床中占优势.
作者:郑冰珊;林崇良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介绍刺五加注射液与多种药物的配伍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查询有关刺五加注射液与药物配伍方面的并加以整理、分析和综述.结果 总结了与多种药物配伍时的变化情况和存在的配伍禁忌.结论 刺五加注射液与常用输液可配伍使用,与其他药物配伍时要特别小心,尽量单独使用,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作者:汤召峰;方垒;刘云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祛风止痛(地肤子)胶囊制剂成型工艺.方法 确定加入辅料大量,选择处方,制备药粉,测定吸湿量百分率、休止角、堆密度.结果 根据临床剂量及胶囊的实际装量,加入大量的赋形剂可使制成的药粉符合胶囊装填要求.结论 制剂符合胶囊剂质量要求.
作者:魏红;曾一兵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制备四逆颗粒剂,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蒸馏法提取干姜中的挥发油,水提法提取其他药材药液,以薄层层析法作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甘草酸的含量.结果 样品中甘草酸质量浓度在25~200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比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0.03%,RSD为1.2%.结论 制剂制备工艺合理,质量控制方法可靠.
作者:王薇;覃贝;刘祖雄;匡长春;李强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对黔产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和黄褐毛忍冬L.fulvotomentosa Hsu et S.C.Cheng的栽培品种进行品种鉴定和质量评价,为贵州省忍冬属药用植物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黔产灰毡毛忍冬和黄褐毛忍冬花蕾进行性状鉴定,用显微鉴别观察其花蕾粉末的不同点,用薄层色谱法鉴定花蕾中的绿原酸成分,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中绿原酸的含量.结果 黔产灰毡毛忍冬和黄褐毛忍冬的药材性状、显微特征稍有差异,薄层层析中绿原酸斑点明显,两者的绿原酸含量分别为7.62%和2.73%.结论 黔产灰毡毛忍冬和黄褐毛忍冬栽培品种的花蕾药材质量较好.
作者:杨培;李建;徐蓓;王世清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对冠心丹参片中降香油进行定性鉴别及主要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再用气质联用技术分离和鉴定各化学组分,用离子流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化学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 薄层色谱鉴别显示,冠心丹参片样品色谱中,在与降香油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分离出25个化学组分峰,鉴定出其中的10个化学成分并计算出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论 降香油的主要成分为橙花叔醇(含量为42.01%).
作者:覃学谦;周吴萍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及焦虑症治疗药物的发展趋势.方法 对2002-2006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12种抗精神障碍类药物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DDDs)及其排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精神障碍类药物用量逐年增长,其中抗抑郁症和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增幅较大,与2002年相比,2006年用药金额分别增长了45.28%和73.14%.结论 DDDs排序变化表明,疗效好且副作用小的新型药物将逐渐取代传统药物而占主导地位.
作者:韦亚洁;谢明全;焦海胜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六味清咽滴丸中苦参碱含量,建立六味清咽滴丸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YWG-NH2柱,流动相为用磷酸调节pH值为2的乙腈-无水乙醇-水(80∶10∶1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20 nm,柱温为室温.结果 制剂中苦参碱质量浓度在0.2~2.6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1%,RSD为1.91%.结论 HPLC法灵敏、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作者:李伟;杨玉果;管庆海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榄香烯乳联合化疗药物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将肝癌患者32例随机分两组,榄香烯乳+5-氟尿嘧啶(5-FU)+顺铂(DDP)灌注治疗组(治疗组)20例和5-FU+DDP治疗组12例(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毒副反应小于对照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优于对照组.结论 榄香烯乳疗效优、毒副作用小,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应用.
作者:宋杰;许虹;唐家强;李兴;周石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优化中药胃肠分溶丸中肠溶衣制备工艺.方法 以丸剂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溶散时限为指标,对肠溶衣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 较理想的工艺是用15%虫胶乙醇溶液包4层,包衣锅壁温度控制在45℃,每层干燥时间为20 min.结论 优化工艺产品质量稳定,且节约成本,减少原料消耗,缩短工时.
作者:庄义修;李亚萍;林丽珊;章静波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为加强对中药饮片的规范化管理,对生产批号与有效期的管理提出建议.方法 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规定,结合中药饮片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划分与规定.结果 按生产工艺规程来确定每一个中药品种的生产批号,以药用部位、化学成分(淀粉、蛋白质、挥发油等)、质地及其他因素(是否特殊管理、用量)来确定中药饮片的有效期是可行的.结论 加强中药饮片生产批号与有效期的管理切实可行.
作者:刘在明;王锦军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建立舒肝健胃丸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的白芍、陈皮、延胡索进行定性鉴别.结果与结论 鉴定结果准确、方法简便、重现性好,可作为舒肝健胃丸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刘峰;杨秀峰;常芳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建立明目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TLC)法鉴别方中的黄芪、当归、丹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制剂中黄芪甲苷的含量.结果 TLC法专属性强,HPLC法简便、准确,黄芪甲苷进样量线性范围为2.232~44.26 μg,r=0.999 96,平均回收率为99.42%,RSD为1.31%(n=6).结论 本方法可有效地控制明目口服液的质量.
作者:吕彬;张红松;杨月华;宋君军 刊期: 2007年第16期
芦荟的药用价值已得到医药界的充分认可,而对其多方面的药理研究与它在医药领域应用的局限性的矛盾至今仍未解决,如何将研究成果更快、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使更多患者受益,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芦荟调节免疫、抗肿瘤、抗氧化、抗菌和拮抗内毒素等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作者:崔桅;娄建石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建立止痛清晕胶囊的薄层鉴别方法.方法 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处方中的白芍、桂枝、红花进行定性鉴别.结果 在薄层色谱中均能检出白芍、桂枝、红花药材,薄层斑点清晰,阴性对照均无干扰,且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结论 所建立的TLC法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郑美善;韩映晨;崔龙哲 刊期: 2007年第16期
根据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结合某具体设计项目,简述BSL-3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计原则和平面布置的优化方案,强调严格控制人流、物流、工器具流、污物流、空气流,以达到保护操作者、保护样品、保护环境之目的.
作者:陈晓焕;黄昌爱 刊期: 2007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不同厂家生产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环丙沙星注射液的低抑菌浓度(MIC),为临床医生合理选药提供依据.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和肉汤稀释法检测来自7个厂家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4种环丙沙星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结果 同一种抗菌药物的MIC从0.06~4.0 μg/mL不等,高低相差60倍以上(相差6个质控浓度);7个厂家左氧氟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从0.25~4.0 μg/mL不等,高低相差16倍(相差4个质控浓度).结论 当一个医院同时存在多个厂家的同一种抗菌药物时,应该选用敏感性较高(MIC较低)的药物.
作者:黄素丹;姚吐娟;温建红;赖春霞 刊期: 2007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