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加强微生物学检验毕业实习管理

顾欣欣;王勇

关键词:微生物学检验, 毕业实习, 管理
摘要: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实习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专业学生将基本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阶段.当前,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新的病原微生物对人类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和由于滥用抗生素而造成医院内感染发病率的迅速增长,使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医学微生物学的重要性.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论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之异同

    语文研究性学习在逻辑上属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参与性、过程性、情境性和主体性是二者的共同特征.能力与过程、综合与探究以及运用范围可作为区分二者的3个纬度.

    作者:李奖赏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浅谈护理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

    通过加强护理实训基地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作者:赵巧红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重视妇产科护理学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目的 改革妇产科护理学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方法 改革妇产科护理学传统实验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带教和实验考核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结果 改革后,学生期末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专业操作技能成绩、沟通能力成绩和应用知识能力成绩均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 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模式有助于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作者:张庆桂;蒋劲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半工半读学习制度在职业教育中的探索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此,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作者:郭金耀;李艳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4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尤以出生1周内为多,是由胆红素在血液及组织中聚集导致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的一种疾病.根据血清胆红素浓度及持续时问不同可分为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后者又称高胆红素血症[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病理性黄疸,常可引起胆红素脑病而危及生命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作者:范红萍;杨丽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临床教学中应用高频超声诊断膝关节病变的探讨

    高频超声探头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并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在学习超声诊断学时,要注意学好专业基础理论,掌握不同部位的局部解剖关系及各种相关检查技术的长处.高频超声检查技术可以弥补X线检查的不足,早期发现膝关节周围组织的病变,为临床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杨磊;李建红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初产妇临产的心理护理

    分娩对所有孕妇而言,都是一个未知的状况,尤其是初产妇.孕妇对未知的恐惧与害怕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无法确认自己能否安全分娩而担忧,也为无法确保胎儿的健康而烦恼.

    作者:张瑞英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浅议五年一贯制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

    对于五年一贯制高职护理专业来说,化学既是公共课,又是专业基础课.公共课是指以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必须掌握的基本的社会共同知识为标准.而不应以专业学习的够用为标准.专业基础课则是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否则不可能或难以进行后续专业课的学习[1].因此,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作者:黄红宣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做好仪器分析实验准备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1,2].

    作者:颜戊利;陈漫霞;陈海珍;周立艳;王梅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

    在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变革带来了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无不反映到学校教育中.学校应承担品德教育的重任,建立德育体系,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具有明确、具体的教育理论和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作者:冯晓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热重分析法研究聚乳酸与蒙脱土纳米材料的耐热性

    目的 研究聚乳酸(PLLA)与蒙脱土(OMMT)纳米材料的耐热性,保证材料在加工温度范围内的热稳定性.方法 热重分析法.结果 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较PLLA略有提高,其起始失重温度比PLLA高出10℃以上.结论 该研究结果 有助于实现对聚乳酸与蒙脱土纳米材料在较低温度下进行熔融加工,广泛用于人体内植入以及药物载体.

    作者:李云胜;唐中英;谭子笑;谢德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如何提高眼科研究生的临床工作能力

    轮转实习是眼科研究生十分重要的学习阶段,是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影响医学生毕业后工作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医学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临床实习阶段的综合训练,培养临床医师的基本条件和素质,是研究生转化成一名合格医师的桥梁.

    作者:王玉宏;瞿佳;王勤美;方爱武;张金顺;王树林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语言实验室教学的利与弊

    通过期末考试成绩对实验班与参照班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2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以便更合理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取得佳教学效果.

    作者:郭新月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2型糖尿病患者易合并泌尿系感染的原因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易合并泌尿系感染的原因,检测其免疫功能.方法 检测36例2型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患者的免疫功能,即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自然杀伤细胞活性(NKCA)、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明显降低,即sIL-2R升高,NKCA、CDh3、CD4/CD8及免疫球蛋白降低.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易合并泌尿系感染.

    作者:徐秀兰;强志鹏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血脉安袋泡茶质量控制标准制定

    目的 为血脉安袋泡茶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槐花中芦丁、菊花中绿原酸、山楂中熊果酸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芦丁含量.结果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一水一醋酸(55:40: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7nm.理论板数按芦丁峰计应不低于3 000,测定样品中芦丁含量.血脉安袋泡茶每克含槐花按芦丁计,应不少于7.0mg.结论 此方法 灵敏、快速、简便、可靠.

    作者:郑修丽;陈国廉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重视化学探索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学生有效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手段.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作者:毛延红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离体心脏灌流实验方法的类比研究

    离体心脏灌流是急性离体动物实验,用于研究各种因素对离体心脏功能的影响,普遍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教学及科学研究,常见的有离体蟾蜍心脏灌流、大鼠心脏灌流和小鼠心脏工作模型等.

    作者:李海涛;王俊亚;张东梅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专门用途英语与高职英语教学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根据学生的交际需要和学习目的 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 的一种新的教学途径.ESP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引入ESP方法 体系符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对具有良好专业交际能力涉外人才的客观需要.

    作者:陈群;蔡兰珍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关于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思考

    1 影响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事档案利用和作用的因素1.1 管理水平低,意识落后人事档案是档案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专业看,人事档案应归档案部门,对档案人员的管理也应属档案部门,才有利于开展人事档案的理论研究和档案人员的专业培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存在杂乱现象,档案室、组织部门、办公室、人事部门各行其是.

    作者:胡丹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无菌技术歌在护理学教学中运用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无菌技术歌在护理学教学中运用的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无菌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动机.方法 2004级三年制大专护理2班和4班共187名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2004级三年制大专护理1班和3班共183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将无菌技术歌运用于无菌技术教学中.课程结束后进行操作考核、问卷调查,并对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无菌技术歌既容易理解,又便于记忆,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值得推广.

    作者:唐萍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卫生职业教育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教司;甘肃省卫生厅

主办: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