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穿心莲内酯片的体外溶出度研究

周兰;赵朝伟

关键词:穿心莲内酯片, 溶出度, 分光光度法
摘要:目的:建立穿心莲内酯片的溶出度测定方法.方法:采用转篮法,以0.2%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为溶出介质,转速为100 r/min,照分光光度法检测,测定波长为225 nm.结果:穿心莲内酯在0.004~0.032 mg/mL范围内浓度与吸收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 2,平均回收率为100.2%,RSD=1.2%(n=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穿心莲内酯片的质量控制.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氯化钙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研究

    目的:建立氯化钙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采用200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ⅪE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和附录ⅪX F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结果:氯化钙注射液在2.5 mg/mL稀释浓度时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无干扰作用,其细菌内毒素限值L=0.2 EU/mg.结论:可采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替代家兔热原法对氯化钙注射液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

    作者:张红宇;高菊珍;王莉;王璐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抗癫痫药对癫痫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对癫痫患者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对56例成年患者进行检查和随访,并作BMD测定.结果:56例中BMD正常者占55.4%(31例)、骨质疏松者占10.7%(6例),骨量减少者占33.9%(19例);BMD降低以腰椎明显,尤以腰1显著,腰1和腰2~4的Z分值分别为-0.66±0.89和-0.4±0.98;多药比单药治疗更易引起BMD降低,两者间有显著差异(P<0.05);酶诱导剂组和非酶诱导剂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BMD改变与服药时间有显著相关性,其余因素则无显著影响.结论:长期使用抗癫痫药是引起BMD降低的重要危险因素,单药治疗比多药治疗对BMD影响小,BMD降低以腰椎为明显.

    作者:孙新芳;冯玲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止吐新药阿匹坦介绍

    目的:介绍止吐新药阿匹坦的药动学、药效学、临床应用进展及不良反应等.方法:评述国内外近期相关文献.结果:阿匹坦特异性拮抗在化疗呕吐中起重要作用的速激肽--P物质,可与5-羟色胺3(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用药,临床总有效率达63%~73%.结论:阿匹坦是第一个神经激肽(NK1)受体拮抗剂,可阻止化疗患者的呕吐特别是迟发性呕吐;阿匹坦、昂丹司琼和地塞米松联合应用可积极预防急性和迟发性呕吐,有效率高于单独使用昂丹司琼和地塞米松;该药不良反应轻微;但与CYP3A4和CYP2C9有关的药物合用需持谨慎态度.

    作者:吕向群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消癌平片中绿原酸的含量

    目的:测定消癌平片中绿原酸的含量.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色谱柱为C1s柱,流动相为乙腈-水-冰醋酸(8:92:1),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27 nm.结果:线性范围是0.081 6~0.408 0μg,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09%,RSD=1.25%(n=6).结论:HPLC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消癌平片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

    作者:潘成学;刘伟;申小静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丁丙诺啡联合芬太尼用于晚期癌症患者自控镇痛

    目的:评价丁丙诺啡联合芬太尼用于晚期癌症患者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用双盲法让患者随机接受丁丙诺啡组(B组,0.9 mg丁丙诺啡及芬太尼0.2 mg,以生理盐水稀释到100mL)或吗啡组(M组,吗啡30 mg以生理盐水稀释到100 mL)的镇痛药物治疗48 h,然后改用与前48 h相对应的M组或B组镇痛药物治疗.将所配制药液注入PCA泵药池中,镇痛泵参数设定均为单次量2.5 mL,锁定时间B组为16 min,M组为20min.结果:两组治疗顽固性癌痛的效果无显著差异,但B组单次追加量起效快、按泵次数少、用药量小.结论:丁丙诺啡联合芬太尼用于晚期癌症患者自控镇痛安全、有效.

    作者:耿国民;庞俊典;安继红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药品临床试验中研究者的说明义务

    结合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阐述药品临床试验中研究者的说明义务的意义、说明义务所包含的要件以及说明义务的例外等,并提出完善此项立法的建议.

    作者:魏芩芹;黎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艾司唑仑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2例

    目的:观察抗焦虑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选择FD患者62例(治疗组),给予艾司唑仑(口服,1 mg/次,2次/d)及莫沙比利(口服,5 mg/次,3次/d)治疗,并以仅口服莫沙比利的62例FD患者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显效40例(64.5%),有效16例(25.8%),无效6例(9.7%),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显效27例(43.5%),有效14例(22.6%),无效21例(33.9%),总有效率为66.1%.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且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加用艾司唑仑比单用莫沙比利治疗FD,疗效更好.

    作者:张锋;张来剑;万鹏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肾病Ⅰ号颗粒中牛蒡苷含量

    目的:建立肾病Ⅰ号颗粒中牛蒡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ProntosilEurobond C18柱(4.6mm×125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1:1.1),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牛蒡苷线性范围为2.10~10.51μg(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28%,RSD=0.32%(n=6).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肾病Ⅰ号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李静;徐以亮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我院感染常见细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致病菌分布的临床特点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对2003年11月~2004年¨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细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并作统计分析.结果:分离细胞中排在前列的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来源于痰、尿;革兰氏阴性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耐药率较高,革兰氏阳性菌对克拉霉素、红霉素等耐药率较高;白色念珠菌对酮康唑、咪康唑的耐药率均超过了50%.结论:了解医院感染常见致病菌的分布和耐药趋势,进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必要的.

    作者:黎莉华;路晓钦;陈家胜;廖兵;汪曼菲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18家医院1020例住院患者应用克林霉素的前瞻性调查

    目的:了解克林霉素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法追踪北京市地方及部队18家医院1 020例住院患者应用克林霉素的情况.结果:在克林霉素的临床应用中,治疗用药占40.78%,预防用药占59.22%;与其他抗生素联用占46.96%;用药评价合理37.08%,基本合理40.30%,不合理22.62%;预防用药的不合理比例(28.63%)明显高于治疗用药的13.44%(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13.63%;治疗用药的费用均值(937.46±811.00)元高于预防用药(716.41±618.76)元;合理、基本合理与不合理用药所消耗成本均值有明显差异(p<0.05),并呈增加趋势.结论:克林霉素的临床应用要严格掌握适应症、适当剂量与疗程,慎选联合用药品种,实施用药监护,避免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郭代红;史丽敏;李嘉静;黄祥;王孝蓉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抗菌药物用药分析

    目的:了解山东省立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收集该院自ICU启用以来的住院病历共144份,回顾性分析其用药频度、总用药量、总使用天数、联用情况、消耗金额、DDD、DDDs、药敏试验、医院感染情况等指标.结果:ICU病房抗菌药物的使用以二、三线抗菌药物为主,多为两联用药,头孢哌酮/舒巴坦+替硝唑的联用方式多.结论:该院ICU病房抗菌药物的使用起点较高,抗菌药物的应用基本合理,但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

    作者:侯金玲;李友章;顾纪锋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外科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现状及合理性.方法: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调查内容对攀钢职工总医院10个科室的512例手术病人的出院病历作回顾性调查,并制作调查表.结果:外科手术病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总使用率达95.7%,其中一联用药和二联用药分别占据了26.53%和58.57%;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频率高,达43.22%,其次为喹诺酮类、硝咪唑类.结论: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作者:李晓冬;廖应琼;张霆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接骨丹中士的宁含量

    目的: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UV法)测定接骨丹中士的宁的含量,为该药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UV法,在259 nm波长处检测.结果:士的宁的线性范围是2.18~19.64μg/mL(r=0.999 8),平均回收率为101%(RSD=1.92%).结论:UV法准确、可靠、简便、重现性好,可用于接骨丹中士的宁的质量控制.

    作者:林向前;何鸿钦;范展霞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前列腺素E1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PGE1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平均肺动脉压(mPAP)、动脉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均有显著改善.结论:PGE1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显著降低mPAP,提高动脉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

    作者:李季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静脉滴注血塞通注射液致不良反应1例

    血塞通注射液由中药三七经化学提取后制成,具有活血祛瘀、通脉活络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中风偏瘀、瘀血阻络症,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脑栓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见瘀血阻络症者.我院在临床应用中发现1例新的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东腾;李铰霓;张群智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妇乐颗粒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

    目的:建立妇乐颗粒中延胡索乙素的含量检测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色谱柱为Diamonsi¨M C18柱(250 mm×4.6 mm,5μm),用三乙胺调pH=6.0的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60:40),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延胡索乙素的线性范围是0.102~1.632μg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78%,RSD为2.75%.结论:HPLC法简便、可靠,可用于妇乐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赵建英;包玮鸳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在治疗哮喘中的作用

    通过对近年来有关钾离子通道开放剂用于哮喘治疗文献的综合分析,探讨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在治疗哮喘中的作用及发展前景.钾离子通道开放剂能抑制气道平滑肌收缩和变应性炎症,抑制炎性渗出及黏液分泌、抑制气道重塑和气道高反应,它对气道作用的多样性,使其被用于哮喘治疗的研究,并有望在该领域发挥其独特作用.

    作者:杨雍;吕祖铭;印伟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也谈中药不良反应的成因及对策

    改变中药没有毒副作用的传统观念.对通过分析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总结坚持辨证施治、科学配伍、合理用药、严格炮制规范和加强中药市场管理等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对策,为加强中药质量管理、更好地发挥中药的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作者:包谷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技术研究进展

    目的:介绍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技术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文献报道,进行分析、归纳.结果:该技术正发展成为3种各具特点又相互结合的技术,即定位释放技术、定时释放技术和定速释放技术.结论:研究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技术,对提高药物疗效、开展临床药学研究、推动医药科研和制药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建华;陈慧云;杨永;吕正检;徐世荣 刊期: 2005年第08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根痛平片中葛根素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根痛平片中葛根素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WatersC18柱(250mm×4.6mm,5μm),以甲醇-1.8%醋酸溶液(20:8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0 nm.结果:葛根素进样浓度在8.8~88μg/mL范围内与主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99.2%,RSD=0.95%(n=6).结论:HPLC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根痛平片中葛根素的含量.

    作者:贾向群;黎金平;沙莹 刊期: 2005年第08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