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包装材料对制剂稳定性影响考察

戚建中;顾文清

关键词:包装材料, 制剂稳定性, 考察
摘要:考察了不同制剂包装材料对产品的物理和生物稳定性的影响,为选用合适的包装材料作依据.
中国药业杂志相关文献
  • 医疗单位药品招标采购的负面效应探析

    医疗单位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已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笔者认为,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负面效应也必须冷静思索、深入分析、认真对待.现就此提出一些看法,供有关部门和人士参考.

    作者:牛玉忠;张李锁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中浆乐的薄层色谱鉴别

    对薄层色谱法鉴别中浆乐中3种主要药材(黄芪、丹参、红花)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实践证明,本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

    作者:张蒙强;杜庆山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氯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氯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苯那普利进行对比.方法:氯沙坦和苯那普利随机、单盲治疗轻、中度I、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6例,氯沙坦剂量为50mg/d,苯那普利剂量为10mg/d;治疗2周效果不佳者剂量增至氯沙坦100mg/d或苯那普利20mg/d,总疗程6周.观察氯沙坦的疗效、动态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氯沙坦与苯那普利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4.8%,81.8%,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降压谷峰比值(T/p)均大于60%.氯沙坦组咳嗽发生率低于苯那普利组.结论:氯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耐受性好,副作用少.

    作者:赵瑞英;曾春来;吕干新;吕志美;吕玲春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云南白药加去甲肾上腺素与凝血酶治疗大鼠上消化道出血的探讨

    目的:观察云南白药与凝血酶对消炎痛所致大鼠胃肠粘膜出血的止血作用,探讨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和有关的影响因素.方法:51Cr标记红细胞法.结果:云南白药胶囊粉加去甲肾上腺素与凝血酶的止血效果无显著差异.结论:云南白药胶囊粉加去甲肾上腺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确切、止血快,且价格低廉,便于推广.

    作者:古碧秀;王兵;郑晓华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清暑露主要药效学及毒理学研究

    清暑露为我们研制的纯中药制剂,主要药物组成为金银花、香薷、薄荷、藿香、佩兰、陈皮等,具有清热解毒、芳香化湿、健脾和胃等功效,经临床使用,对夏季暑证有明显疗效.为探讨其作用机理,进行了主要药效学及毒理学研究,报道如下.

    作者:范长启;孙兆祥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我院住院病例应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本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用药现状.方法:抽查在架病历294份,对其中使用抗菌药物197份病历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指征、用药品种、联合用药、疗程、疗效及致病菌分离菌株的耐药情况等进行调查统计,并就抗菌药物的应用趋势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果:本院抗菌药物使用率67.01%;预防用药率51.27%,各类感染的平均治愈率为70.10%;抗菌药物并用三联以上的占20.82%;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达到87.5%,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2.9%、57.1%、28.5%.结论:本院主要致病菌的耐药现象严重;临床用药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

    作者:陈龙英;杨玉芳;陆华;杨晓敏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国产阿莫西林片剂的药动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

    目的:比较国产阿莫西林片剂与阿莫西林胶囊的生物等效性,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10名志愿受试者,用二期自身交叉设计,单剂量口服500mg阿莫西林片剂与胶囊后取血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变化,计算药动学参数与相对生物利用度,并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阿莫西林片剂与胶囊的AUC分别是(20.84±6.57)μg·h/ml与(20.07±5.82)μg·h/ml;Tmax分别是(1.07±0.19)h与(1.13±0.23)h;Cmaxx分别是(7.51±2.22)μg/ml与(7.19±2.03)μg/ml.配对t检验与双向单侧t检验结果表明:AUC、Cmax、Tmax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莫西林片剂与阿莫西林胶囊为生物等效制剂;片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3.84%.

    作者:李静;吕强;孙效东;石振海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面康口服液的研制与应用

    面康口服液治疗面神经麻痹60例,治愈率93.8%,而且使用方便,无副作用,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面康口服液治疗面神经麻痹,效果满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崔崇寅;王萍;孙启荣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人类重组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成人肾性贫血的几点建议

    人类重组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是利用DNA重组技术人工合成的激素,它的产生,标志着贫血治疗的新阶段,目前rHuEPO已成为治疗肾性贫血的首选药物和标准替代疗法.根据文献报道,结合临床经验,我们对如何应用rHuEPO治疗成人肾性贫血提出以下建议.

    作者:雷建蓉;李青;唐琳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阿莫西林钠与五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本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注射用阿莫西林钠的含量并考察其与五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注射用阿莫西林钠与生理盐水,5%及10%葡萄糖注射液,5%碳酸氢钠注射液,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在室温下6小时内配伍稳定.

    作者:魏宇峰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浅谈医院中药制剂的现代化

    中药现代化是中药走向世界的前提,是时代的要求.近期,国家科委、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门提出了中药现代行动纲要,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其核心是发展创新.医院中药制剂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虽然剂型、品种、数量等有所增加,但大部分制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仍停留于原始阶段,严重滞后于临床需求与现代药学的发展.就医院中药制剂的现代化提几点想法,旨在抛砖引玉.

    作者:李毓群;叶荣飞;张云芳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薄层扫描法测定复明口服液中黄芪甲甙的含量

    采用薄层扫描法[1]对复明口服液中的黄芪甲甙进行定量,结果:黄芪甲甙[2]样量在1~5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96.78%.结论:建立了复明口服液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

    作者:张德民;潘国良;朱法欣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滴眼剂现状与存在问题浅析

    滴眼剂与片剂、注射剂比较虽是一种小制剂,但它却是治疗眼科疾病的主要药物制剂,它直接与极易受感染的眼组织接触,因此它的质量好坏也直接影响临床的治疗效果.现就我国滴眼剂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做一分析.

    作者:崔小平;彭卫欣;马振君;王云霞;刘风琴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前列腺素E1治疗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期40例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静脉滴注对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期的疗效.方法:对40例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期患者应用PGE1100μg/d静脉滴注,疗程7d.于治疗前后同步检测血浆D-二聚体(D-dimer)、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症状体征变化,并与对照组(不用PGE1)的40例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期患者及20例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两组D-二聚体、FDP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1);治疗组治疗后D-二聚体及FD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症状体征显著改善(P<0.05~0.001);治疗后PaO2两组均显著增高(P<0.001),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PaCO2两组均降低,但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01).结论:PGE1对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期有较好疗效.

    作者:黄灿成;徐敏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异丙酚加少量氯胺酮用于人工流产麻醉20例

    异丙酚和氯胺酮均是短效静脉全麻药,其特点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较迅速,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并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药物用量,我院应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李有长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纳洛酮治疗新生儿乙醇中毒1 2例

    1997年10月~1999年10月,我院用纳洛酮治疗新生儿急性乙醇中毒,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丽萍;叶纪沟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包装材料对制剂稳定性影响考察

    考察了不同制剂包装材料对产品的物理和生物稳定性的影响,为选用合适的包装材料作依据.

    作者:戚建中;顾文清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基层小医院也可积极开展临床药学研究

    临床药学研究是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医院药剂科工作改革的重要方向.大型医院的条件较好,临床药学研究工作能较好地开展,基层小医院由于药师的配备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工作相对较难.但我认为,只要重视临床药学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尤其是电脑网络管理的逐渐普及,基层小医院也应该并且可以积极地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工作.

    作者:邓琴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柴胡口服液的制备

    柴胡系伞形科柴胡属北柴胡(Bupleurum Chinese DC)的根,是常用的中药,具有较好的解热消炎作用,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是柴胡注射剂.临床应用表明:柴胡口服液同样具有解热消炎作用,且服药方便.现将其制备及质量控制报道如下.

    作者:董明华;谷世平;刘旭;袁晓明;刘玉琴 刊期: 2000年第09期

  • 注射用双黄连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对策

    研究了近9年246名病人应用注射用双黄连发生的290例次不良反应(ADR)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现双黄连ADR的发生率在年龄上呈梯形分布,以儿童为高.儿童皮肤反应发生率占观察人群的1.67%,占该人群ADR发生率的66.10%.性别上无选择性.ADR发生率以变态反应高,占64.48%,其中皮肤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药物热分别为45.86%、5.17%、4.14%、3.79%和5.52%,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ADR发生率分别为23.80%、3.79%和4.48%.针对上述特点,提出了避免ADR和降低ADR发生率的对策.

    作者:李东;方世平 刊期: 2000年第09期

中国药业杂志

中国药业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