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浩;刘建;兰易;邹姝丽;甘晓玲
毒草俗称毒蘑菇,因其外观与可食的无毒野生蕈相似,易被误采食用而引起中毒.由于毒草所含毒素不同,中毒后临床表现多样,故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病死率较高.我们对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6例以肝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毒蕈中毒(白毒伞)的诊治经过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广大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作者:樊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IIR)肺损伤核转录因子-K B(Nuclear factor-kappaB.NF-K B)的活性和高迁移率族蛋白1(His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基因表达及白藜芦醇苷(Polydatin,PD)的保护作用.方法:54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肠缺血45min继以再灌注组(再灌注0.5h、2h、6h)及肠缺血45min继以再灌注同时给予PD治疗组(再灌注0.5h、2h,6h).采用比色法检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NF-K B的表达、RT-PCR 检测肺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l)mRNA.结果:IIR后肺组织明显水肿、出血和炎性细胞侵润.与对照组相比,肺组织W/D、MPO水平明显升高,ICAM-1及NF-K B的蛋白表达,HMGBlmRNA(2h,6h)的表达增强(P<0.05);白藜芦醇苷干预后肺损伤程度减轻、各项指标明显改善(P<0.05).结论:PD可以减轻肠缺血再灌注肺损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F-KB活化,降低肺组织HMGBlmRNA的表达上调密切相关.
作者:杨廷芳;王兴勇;胡语航;徐静;熊燚;周海银;何蓉;许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eroangioparlay,TMA)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2004年10月~2007年12月诊断的12例TMA患者的类型、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12/12),血小板计数减低(12/12),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12/12),肾脏损害(12/12);发热(5/12);精神或神经系统症状(7/12).3例行血浆置换治疗.1例治愈,4例好转,7例死亡.结论:TMA的病因复杂、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预后差,应根据TMA的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减少死亡率.
作者:唐琳;蔡莹;李瑞雪;张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构建编码小鼠PGC1α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蛋白功能提供工具.方法:穿梭质粒pAdTrack-CMV-PGC1α线性化后与骨架质粒pAdeasy-1在BJ5183菌中完成同源重组,筛选并提取重组正确的腺病毒质粒,PacI线性化,脂质体转染293细胞包装出成熟的具有感染活力的腺病毒颗粒,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Western bloting检测PGC1α蛋白在293细胞的表达.结果:测序及酶切鉴定表明目的基因正确插人穿梭质粒,读码框未发生移位.重组腺病毒扩增后滴度约3×1010TCID50/ml,能在293细胞中表达PGC1α蛋白.结论:利用细菌内同源重组的方法成功构建了编码小鼠PGC1α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观察到其蛋白表达.
作者:马仕坤;钟立;程庆丰;李卫平;青华;李启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利用干细胞和非干细胞生长对血清的不同要求,获取大鼠胰岛中所含的干细胞并探讨转分化前后PDX-1的表达差异.方法:将雄性SD大鼠采用胶原酶V型通过胰管对胰腺进行灌注,切取胰腺,消化、离心获得胰岛细胞沉淀物.将细胞悬液首先接种于含10%胎牛血清Ham's F-10培养液中连续培养36h;然后改用无血清Ham's F-10培养液培养14d.后以含KGF、BSA及ITS的无血清DMEM/F12(8mmol/l葡萄糖)培养液连续培养28d.在无血清Ham's F-10培养液培养第14 d以及含KGF、BSA及ITS的无血清DMEM/F12(8mmol/l葡萄糖)培养液培养第28 d分别加入双硫腙染色观察三维细胞团,同时取部分贴壁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所获得干细胞的胰十二指肠同源框(PDX-1)的表达.结果:经双硫腙染色,转分化培养后的部分细胞呈红色;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经转分化培养后,PDX-1在胞核表达更加明显.结论:胰腺干细胞经转分化培养后部分细胞可表现出胰岛细胞的性质;不同纯度胰岛所携带的干细胞经转分化培养后的子代细胞仍然保持干细胞的特征;KGF可能具有促进PDX-1表达的作用.
作者:王威巍;王济明;杜成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神经鞘膜瘤(Neurilemmoma)是起源于神经鞘膜施万细胞的良性肿瘤[1],可单发或多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发生于颈部者,其诊断与治疗易与颈部转移性肿瘤混淆,误诊率较高,临床上有研究意义,我科收治的1例颈深部神经鞘膜瘤报告如下.
作者:向银洲;魏莲枝;余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aid,CSF)常规、生化检测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结脑的诊断以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动态分析80例结脑患者治疗前、后CSF常规、生化、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特点及检测结果.结果:结脑患者治疗前CSF开放压力高(87.5%).治疗后压力升高率下降明显,差异具极显著性意义(P<0.01);多数结脑患者治疗前CSF常规镜下清晰透明(87.5%),经治疗后差异对比不明显(P>0.05);治疗前,多数结脑患者CSF细胞数总数升高(94.19%);治疗12周下降至25%(P<0.01);结脑患者治疗前CSF.的生化异常率高达90%以上,治疗12周后氯化物和葡萄糖异常率下降(P<0.01),蛋白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典型的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呈以粒细胞增多为主的混杂细胞反应,治疗中期粒细胞逐渐减少,免疫细胞、激活单核细胞增多,治疗晚期以激活淋巴细胞反应为主,粒细胞逐渐消失,治愈后细胞学恢复正常.结论:CSF常规及生化改变异常率高,对结脑患者早期诊断与疗效评估有重要价值;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监测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快速诊断及判断预后.
作者:周大明;彭仕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调查初诊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sm syndrome,MS)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08年5月初诊的T2DM相关资料,分析初诊T2DM合并Ms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初诊T2DM合并MS的患病率为62.8%,且与年龄呈负相关,与体质指数、女性有肥胖儿生产史及MS相关家族史呈正相关.(2)初诊T2DM合并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为51.7%.(3)初诊T2DM体质指数≥25.0 kg/m2的比例为63.2%.(4)初诊T2DM合并血脂异常者为69.9%.(5)女性T2DM有肥胖儿生产史者合并MS的患病率为69.3%.(6)初诊T2DM有MS相关家族史者合并MS的患病率为72.4%.结论:(1)初诊T2DM合并MS的患病率为62.8%,且与年龄呈负相关,与女性有肥胖儿生产史及MS相关家族史呈正相关.(2)早期控制体重,尤其是有MS相关家族史者,是预防T2DM和MS的关键.
作者:罗光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年龄、生殖道状况与已婚妇女的阴道炎、外阴白斑、宫颈糜烂患病的关系.方法:对重庆某地区2007年已婚妇女普查中确诊患有外阴白斑、阴道炎、宫颈炎疾病的1 253名女性进行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应用SAS8.1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在1 253名患者中,阴道炎575人(45.89%),宫颈糜烂560人(44.69%),外阴白斑42人(3.35%),其它76人(6.07%).年龄、阴道清洁度、念珠菌感染为阴道炎发病的危险因素;年龄、阴道清洁度与外阴白斑和宫颈糜烂的患病有关.结论:应将阴道炎、外阴白斑、宫颈糜烂纳入以后妇女生殖道疾病重点防治内容,规范进行病原学治疗,维持生殖道微生态平衡,建立完善妇科疾病防治的监测系统.并提高妇女的卫生保健服务质量.
作者:刘毅;刘达美;关蕴良;李成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tosis,NF)病1型(NFl)和2型(NF2)的颅脑和脊柱的CT、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和病理学证实16例神经纤维瘤病的CT和MRI资料,2例CT检查,14例MRI检查;6例NF1,10例NF2,分析病变异常CT、MRI表现.结果:NF1表现为:椎管内及椎旁在MRI上显示多发神经鞘瘤5例,其中1例合并脊髓空洞,2例椎旁右侧腰大肌神经鞘瘤;1例CT上右侧蝶骨大翼缺如.NF2表现为:双侧听神经瘤合并多发脑膜瘤5例,枕部、颈部及腰背部皮下软组织内多发神经纤维瘤2例,2例CT上双侧内听道扩大,其中1例侧脑室脉络丛异常钙化、1例并右环池内滑车神经鞘瘤.单侧听神经瘤5例:3例椎管内多发神经鞘瘤.其中1例合并颈髓室管膜瘤、颈胸髓空洞;3例多发脑膜瘤,其中1例合并面、前庭及三叉神经鞘瘤;3例合并脑实质内结节状异常信号.结论:NF1和NF2的颅脑和脊柱有特征性的CT、MRI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准确诊断.
作者:徐胜生;欧阳羽;罗天友;周旸;张志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汉族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基因G894T多态性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A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ed fragments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榆测了103例CAD患者、104例对照组eNOS基因G894T多态性的基因型.分析了其对CAD的影响.结果:CAD组和对照组eNOS基因G894T多态性的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29),但是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吸烟史为CA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等位基因不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D组的eNOS基冈G894T突变频率高于对照组,T等位基因可能与CAD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作者:彭瑾瑜;彭怀燕;聂新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为人胚胎生殖细胞(Human embryonic germ cells,hEG cell)长期体外培养打下基础.方法:探索分离包皮成纤维细胞的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MTY法、流式细胞术等对人包皮成纤维细胞进行生长形态观察.纯度鉴定,生长曲线及细胞周期检测,并就不同浓度丝裂霉素作用不同时间对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0.25%胰酶,4℃消化过夜(12-16h)较37℃,5%CO2孵育2h更容易分离表皮和真皮;包皮成纤维细胞波形蛋白染色呈强阳性,纯度达95%以上;细胞生长曲线没有明显的滞留期,在1~6 d处于快速增殖期,第7d开始处于平台期;细胞周期大多数处于G0/G1期,细胞周期与细胞生长曲线保持一致.丝裂霉素抑制包皮成纤维细胞增殖的适宜浓度及时间为12.5μg/ml作用2.5h.结论:包皮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表明其可以作为人EG细胞长期体外培养的饲养层.
作者:黎晓莉;张雁;吴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回顾性评价血管数字减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步进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可行性、作用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4~2005年的30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利用日本岛津1250 MA CCD数字X光机的步进技术实施DSA检查,自病变对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至病侧髂动脉后首先全程采集检查区各段蒙片相,以高压注射器经导管自病变侧髂动脉注射60%安其格那芬40 ml(3 ml/s)并同步、实时、一次性采集下肢各段动脉DSA图像.对照组50例下肢动脉实施分段、多次DSA检查.结果:研究组30例一次性获得满意DSA资料者87%(26/30),因注入对比剂引起疼痛导致被检肢体移动而未能一次性成功者13%(4/30);研究组对比剂总用量30~50 ml,平均40ml;造影曝光时间10~20 s,平均12.5 s.对照组50例,分段完成全部下肢动脉造影并满足诊断要求的造影次数为:4次35例、5次15例;对比剂总用量100~150 ml,平均125.5 ml;曝光时间50~100 s,平均75.5 s.结论:在下肢动脉造影中,血管数字减影步进技术大多可一次性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影像资料,明显减少对比剂用量、缩短X线曝光时间而降低其损害,该技术优于分段造影方法,应作为肢体动脉造影的首选技术方法.
作者:宋烈军;罗小平;罗银灯;汪景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短暂延迟性酸处理对老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0只SD老龄大鼠(≥18个月),随机分为6组(n=10):(1)空白对照(C组)组;(2)缺血再灌注(I/R)组;(3)缺血后处理(IPO)组;(4)酸处理(H+)组;(5)缺血后处理+碱处理(IPO+OH-)组;(6)碱处理(OH-)对照组.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方法,以心率(HR)、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左室内压大下降速率(-dp/dtmax)5项血流动力学参数为指标,观察短暂延迟性酸处理对老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收缩和舒张能力的影响.结果:与C组比较,再灌注期间I/R组、IPO组、H+组、IPO+OH-组和OH-组的LVEDP升高,HR、LVSP、±dp/dtmax降低(P<0.05);与I/R组比较,IPO组和H+组LVEDP降低,HR、LVSP、±dp/dtmax升高(P<0.05).结论:短暂延迟性酸处理能模拟缺血后处理对离体心脏血流动力学的保护作用,且这种保护作用对老龄大鼠同样有效.
作者:乔欣;刘新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各项研究提供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选择6-8周龄的雌性裸鼠,收集人在位子宫内膜种植于裸鼠腹腔.分别于种植后第5 d、第15 d、第30 d断颈处死裸鼠,观察子宫内膜种植生长情况和组织形态学变化.对照组:同法置人人大网膜.结果:种植成功率可达100%.种植后第5 d见移植内膜与裸鼠盆、腹腔组织牢固粘附.光镜下见种植物与鼠间皮之间已出现新生的血管网,可见腺体,周围围绕着间质细胞.种植后第15 d见病灶与裸鼠组织呈融合状态,周围有血管生长,病灶呈实质性或囊肿样.光镜下见明显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血液供应丰富.种植后第30天病灶萎缩变小,局部粘连较重.光镜下见纤维化严重,腺细胞不完整.对照组植人的大网膜组织部分粘连于腹壁切口,其余游离存在,并逐渐萎缩、吸收.光镜下除炎性反应外.大网膜组织结构无改变.结论:采用人在位子宫内膜构建裸鼠内异症在体模型,移植后的内膜组织仍保持原有的组织形态和生化特征,便于对子宫内膜细胞增殖、新血管形成、激素和免疫应答等机理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此模型性状显著且稳定,费用低、操作简单,观察周期短,是一种较理想的内异症在体模型.
作者:王佳;但阳;张光金;姚珍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羊膜腔内给药对大肠埃希菌所致宫内感染的晚孕SD大鼠胎盘组织炎症反应和滋养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妊娠15 d的SD孕鼠36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羊膜腔内给药(IUA)组、对照(IUC)组和母鼠静脉给药(IVA)组、对照(IVC)组,每组9只.(1)妊娠第15 d,所有孕鼠一侧宫角行1010个几大肠埃希菌菌液0.2 ml接种.(2)妊娠第16 d,IUA组和IUC组,分别于接种侧各羊膜腔内注射头孢曲松钠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IVA组和IVC组,母鼠尾静脉分别注射头孢曲松钠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3)自妊娠第17 d起,每组每天随机处死3只,其接种侧宫角顶端3个胎囊胎盘行HE染色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下比较Naeye分期分级,随机抽取其一TUNEI.法FITC标记胎盘凋亡细胞后作半定量分析.结果:羊膜腔内穿刺总体和各天的给药组轻度炎症率高于对照组,母鼠静脉途径总体和第2、3 d.给药组轻度炎症率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炎症率在两个给药组和其给药后1 d时,羊膜腔内组较母鼠静脉组为高(P<0.05).给药组滋养细胞凋亡强度明显低于其对照组(P<0.05).IUA组给药后第1、3 d,凋亡强度较IVA组低(P<0.05).结论:单次头孢曲松钠给药治疗晚孕SD大鼠大肠埃希菌宫内感染,羊膜腔内较母鼠静脉途径能更迅速地减轻胎盘的炎症反应和抑制滋养细胞凋亡,以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程浩;刘建;兰易;邹姝丽;甘晓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探索佳免疫方案.方法:选择HBsAg检测阳性孕妇共99例为研究对象,按检测时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同时依据乙肝疫苗接种方式不同将试验组分为A组(皮内注射)和B组(肌肉注射).试验组孕妇于怀孕第28W、32W、36w分别肌注HBIG200IU;新生儿出生后分别于4 h、15 d、30 d肌注HBIG200IU,出生当日、1个月和第6个月各接种5μg基因乙肝疫苗.对照组常规接种乙肝疫苗.随访儿童至5岁,监测血液中HBsAg和抗-HBs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8.36%和83.33%(P<0.05),试验A组和试验B组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组和HBsAg单阳性孕妇组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77.78%和97.26%(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抗-HBs阳性率在一年时无统计学差异,但在5年时有统计学差异.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注射可明显提高HB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率.对HBsAg单阳性孕妇的阻断率高于HBsAg和HBeAg双阳性孕妇.
作者:李雪梅;周晓军;王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构建并鉴定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重组pCD-Eg95质粒.方法:从细粒棘球蚴包囊中分离原头节,超声粉碎后抽提总RNA,采用RT-PCR方法扩增Eg95编码基因,将该基因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pCD-Eg95重组质粒;电穿孔转化大肠杆菌BIA21(DE3)株,抽提质粒进行酶切及PCR鉴定.结果:电泳及测序证实471 bpEg95基因克隆成功.经酶切及PCR证实重组质粒pCD-Eg95成功转入BL21(DE3).结论:成功构建了Eg重组pCD-Eg95质粒.
作者:周辉;李文桂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构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致细胞空泡毒素抗原(Vauolating cytotoxin antigen A,vaeA)毒性片段与霍乱毒素(Cholerae toxin,Ctx)B亚单位(ctxB)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表达VCTB重组蛋白,制备防治H.pylori感染的口服疫苗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比较国内H.pylori代表株的vacA基因毒性亚单位,找出高度同源性片段,按基因文库中提供的vacA基因和ctx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H.pylori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vaeA毒性片段基因,克隆至质粒pQE30中,获得重组质粒pQE30-vacA.以pET32(α)+-ctxB质粒为模板PCR扩增ctxB目的基因.再将纯化的ctxB基因片段插入pQE30-vacA中,构建含双基因的表达质粒pQE-vctB,构建的表达质粒pQE-vctB转化大肠杆菌Top10,培养后,提取纯化重组质粒pQE-vctB,内切酶双酶切鉴定.结果:扩增的vacA DNA片段约为723 bp,ctxB基因的DNA片段约为372bp,与预计长度相符合.构建的表达质粒pQE-vctB酶切鉴定,与插入pQE30的目的基因片段相符.测序结果vctB融合基因由1092bp组成,编码364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与基因文库相符.结论:含vacA和ctxB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为进一步表达VCTB重组蛋白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任飞;杨致邦;周侠;夏丽君;李昌庆;陈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大鼠未成熟睾丸单侧扭转后对健侧睾丸血流供应的影响,并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疗效.方法:建立3周龄大鼠左侧睾丸扭转(Testis torsion,TT)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扭转组、扭转复位组和切除组.彩色多普勒测量各组术前、术后8 h(即扭转复位或切除术后2 h)、12 h、24 h、72 h及1周时右侧精索内睾丸动脉收缩期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和阻力指数(RI).结果:左侧睾丸扭转后,右侧睾丸的血供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以术后8 h为高峰;解除扭转6h后,右侧睾丸动脉Vs值较扭转复位2 h时有明显下降(P<0.01),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扭转组(P<0.01);切除扭转睾丸6h后,右侧睾丸动脉Vs值较扭转切除2 h时显著升高(p<0.01),随后逐渐下降,术后72 h右侧睾丸动脉V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复位组(P<0.01),而低于扭转组(P<0.01);术后1周,Vs、Vd、RI均为扭转切除组>扭转复位组>扭转组>对照组(p<0.01).结论:大鼠未成熟睾丸单侧扭转后,扭转复位和扭转切除处理均可引起对侧睾丸血供显著持续增加.
作者:林涛;李旭良;王荞;魏光辉;何大维;刘俊宏;张德迎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