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霞
目的:观察和对比电刀排龈法与二次排龈法在固定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金属烤瓷冠桥修复患者36例68颗牙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二次排龈法和电刀排龈法完成排龈,制取印模,灌制工作模型.对排龈时间及排龈后的预备体肩台、牙龈状况、工作模型进行评价.结果:33颗牙齿采用二次排龈法,25颗达到满意标准,8颗未达到满意标准,满意率75.8%;35颗采用电刀排龈法,28颗达到满意标准,7颗未达到满意标准,满意率80.0%.两种排龈方法的排龈时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排龈效果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电刀排龈法操作简便,易于暴露清晰的软硬组织界限,能得到满意的排龈效果,且术后恢复快,是一种较好的排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谭发兵;王璐;付钢;周雯雯 刊期: 2009年第01期
1991年Reich等[1]首次报道了腹腔镜肝切除术,之后.随着腹腔镜外科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在肝脏外科的应用日益广泛,但由于肝血管瘤的特殊解剖,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至今报道较少.我科2002年8月到2007年6月完成了9例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邓和军;李庆东;冉崇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儿章食管腐蚀伤后食管狭窄的治疗.方法:使用沙氏扩张器,在钢丝的引导下进行食管扩张.结果:31例患儿,29例经3~14次间断扩张治疗,全部通过相应扩张探条,经治疗后能进普食,随访钡餐检查,效果良好.结论:食管腐蚀伤后食管狭窄,食管扩张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刚;吴春;潘征夏;李洪波;李勇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各项研究提供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选择6-8周龄的雌性裸鼠,收集人在位子宫内膜种植于裸鼠腹腔.分别于种植后第5 d、第15 d、第30 d断颈处死裸鼠,观察子宫内膜种植生长情况和组织形态学变化.对照组:同法置人人大网膜.结果:种植成功率可达100%.种植后第5 d见移植内膜与裸鼠盆、腹腔组织牢固粘附.光镜下见种植物与鼠间皮之间已出现新生的血管网,可见腺体,周围围绕着间质细胞.种植后第15 d见病灶与裸鼠组织呈融合状态,周围有血管生长,病灶呈实质性或囊肿样.光镜下见明显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血液供应丰富.种植后第30天病灶萎缩变小,局部粘连较重.光镜下见纤维化严重,腺细胞不完整.对照组植人的大网膜组织部分粘连于腹壁切口,其余游离存在,并逐渐萎缩、吸收.光镜下除炎性反应外.大网膜组织结构无改变.结论:采用人在位子宫内膜构建裸鼠内异症在体模型,移植后的内膜组织仍保持原有的组织形态和生化特征,便于对子宫内膜细胞增殖、新血管形成、激素和免疫应答等机理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此模型性状显著且稳定,费用低、操作简单,观察周期短,是一种较理想的内异症在体模型.
作者:王佳;但阳;张光金;姚珍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短暂延迟性酸处理对老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0只SD老龄大鼠(≥18个月),随机分为6组(n=10):(1)空白对照(C组)组;(2)缺血再灌注(I/R)组;(3)缺血后处理(IPO)组;(4)酸处理(H+)组;(5)缺血后处理+碱处理(IPO+OH-)组;(6)碱处理(OH-)对照组.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方法,以心率(HR)、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左室内压大下降速率(-dp/dtmax)5项血流动力学参数为指标,观察短暂延迟性酸处理对老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收缩和舒张能力的影响.结果:与C组比较,再灌注期间I/R组、IPO组、H+组、IPO+OH-组和OH-组的LVEDP升高,HR、LVSP、±dp/dtmax降低(P<0.05);与I/R组比较,IPO组和H+组LVEDP降低,HR、LVSP、±dp/dtmax升高(P<0.05).结论:短暂延迟性酸处理能模拟缺血后处理对离体心脏血流动力学的保护作用,且这种保护作用对老龄大鼠同样有效.
作者:乔欣;刘新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年龄、生殖道状况与已婚妇女的阴道炎、外阴白斑、宫颈糜烂患病的关系.方法:对重庆某地区2007年已婚妇女普查中确诊患有外阴白斑、阴道炎、宫颈炎疾病的1 253名女性进行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应用SAS8.1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在1 253名患者中,阴道炎575人(45.89%),宫颈糜烂560人(44.69%),外阴白斑42人(3.35%),其它76人(6.07%).年龄、阴道清洁度、念珠菌感染为阴道炎发病的危险因素;年龄、阴道清洁度与外阴白斑和宫颈糜烂的患病有关.结论:应将阴道炎、外阴白斑、宫颈糜烂纳入以后妇女生殖道疾病重点防治内容,规范进行病原学治疗,维持生殖道微生态平衡,建立完善妇科疾病防治的监测系统.并提高妇女的卫生保健服务质量.
作者:刘毅;刘达美;关蕴良;李成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头孢曲松钠羊膜腔内给药对大肠埃希菌所致宫内感染的晚孕SD大鼠胎盘组织炎症反应和滋养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妊娠15 d的SD孕鼠36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羊膜腔内给药(IUA)组、对照(IUC)组和母鼠静脉给药(IVA)组、对照(IVC)组,每组9只.(1)妊娠第15 d,所有孕鼠一侧宫角行1010个几大肠埃希菌菌液0.2 ml接种.(2)妊娠第16 d,IUA组和IUC组,分别于接种侧各羊膜腔内注射头孢曲松钠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IVA组和IVC组,母鼠尾静脉分别注射头孢曲松钠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3)自妊娠第17 d起,每组每天随机处死3只,其接种侧宫角顶端3个胎囊胎盘行HE染色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下比较Naeye分期分级,随机抽取其一TUNEI.法FITC标记胎盘凋亡细胞后作半定量分析.结果:羊膜腔内穿刺总体和各天的给药组轻度炎症率高于对照组,母鼠静脉途径总体和第2、3 d.给药组轻度炎症率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炎症率在两个给药组和其给药后1 d时,羊膜腔内组较母鼠静脉组为高(P<0.05).给药组滋养细胞凋亡强度明显低于其对照组(P<0.05).IUA组给药后第1、3 d,凋亡强度较IVA组低(P<0.05).结论:单次头孢曲松钠给药治疗晚孕SD大鼠大肠埃希菌宫内感染,羊膜腔内较母鼠静脉途径能更迅速地减轻胎盘的炎症反应和抑制滋养细胞凋亡,以改善妊娠结局.
作者:程浩;刘建;兰易;邹姝丽;甘晓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纳米磁性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对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损伤效率的影响.方法:将直径为80~90nm的磁性颗粒0.05 g和直径为200~300am的磁性颗粒0.05 g和0.10 g分别均匀分布在270 ml蛋白凝胶体模中.用同一高强度聚焦超声剂量辐照,结束后测量损伤线大剖面的长和宽.结果:含有0.05 g直径为80~90 nm的磁性颗粒的蛋白凝胶体模与对照组相比未见增效,而200~300 nm的磁性颗粒与对照组相比损伤面积增大3倍多(P<0.01).结论:直径为200~300 nm的磁性颗粒能够改变蛋白凝胶体模的声学环境,从而提高高强度聚焦超声对其损伤的效率.
作者:李全义;李发琪;秦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建立测定人胆汁中结合型胆汁酸的HPLC-紫外检测法.方法:胆汁样品经固相萃取,采用Waters Nova C18色谱柱,柱温为25℃,流动相为甲醇:磷酸盐缓冲液(60mmol/L,pH3.3)(66:34,v/v),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197nm.结果:9种结合型胆汁酸在20 min内分离完全,各胆汁酸在浓度为8~1000 μmol/L范围内线性良好,r为0.999 1~0.999 9;低检测限为1.25~3.13μmol/L;该方法日内变异在3.77%~8.20%之间,日间变异在6.73%~17.11%之间,各胆汁酸的回收率在88.23%~109.75%之间.结论:本方法准确、灵敏、快速.适用于胆汁中结合型胆汁酸水平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常规检测.
作者:王文娟;邓文平;王猛;陈耿;丁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构建并鉴定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重组pCD-Eg95质粒.方法:从细粒棘球蚴包囊中分离原头节,超声粉碎后抽提总RNA,采用RT-PCR方法扩增Eg95编码基因,将该基因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pCD-Eg95重组质粒;电穿孔转化大肠杆菌BIA21(DE3)株,抽提质粒进行酶切及PCR鉴定.结果:电泳及测序证实471 bpEg95基因克隆成功.经酶切及PCR证实重组质粒pCD-Eg95成功转入BL21(DE3).结论:成功构建了Eg重组pCD-Eg95质粒.
作者:周辉;李文桂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构建编码小鼠PGC1α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蛋白功能提供工具.方法:穿梭质粒pAdTrack-CMV-PGC1α线性化后与骨架质粒pAdeasy-1在BJ5183菌中完成同源重组,筛选并提取重组正确的腺病毒质粒,PacI线性化,脂质体转染293细胞包装出成熟的具有感染活力的腺病毒颗粒,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Western bloting检测PGC1α蛋白在293细胞的表达.结果:测序及酶切鉴定表明目的基因正确插人穿梭质粒,读码框未发生移位.重组腺病毒扩增后滴度约3×1010TCID50/ml,能在293细胞中表达PGC1α蛋白.结论:利用细菌内同源重组的方法成功构建了编码小鼠PGC1α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观察到其蛋白表达.
作者:马仕坤;钟立;程庆丰;李卫平;青华;李启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利用干细胞和非干细胞生长对血清的不同要求,获取大鼠胰岛中所含的干细胞并探讨转分化前后PDX-1的表达差异.方法:将雄性SD大鼠采用胶原酶V型通过胰管对胰腺进行灌注,切取胰腺,消化、离心获得胰岛细胞沉淀物.将细胞悬液首先接种于含10%胎牛血清Ham's F-10培养液中连续培养36h;然后改用无血清Ham's F-10培养液培养14d.后以含KGF、BSA及ITS的无血清DMEM/F12(8mmol/l葡萄糖)培养液连续培养28d.在无血清Ham's F-10培养液培养第14 d以及含KGF、BSA及ITS的无血清DMEM/F12(8mmol/l葡萄糖)培养液培养第28 d分别加入双硫腙染色观察三维细胞团,同时取部分贴壁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所获得干细胞的胰十二指肠同源框(PDX-1)的表达.结果:经双硫腙染色,转分化培养后的部分细胞呈红色;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经转分化培养后,PDX-1在胞核表达更加明显.结论:胰腺干细胞经转分化培养后部分细胞可表现出胰岛细胞的性质;不同纯度胰岛所携带的干细胞经转分化培养后的子代细胞仍然保持干细胞的特征;KGF可能具有促进PDX-1表达的作用.
作者:王威巍;王济明;杜成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神经鞘膜瘤(Neurilemmoma)是起源于神经鞘膜施万细胞的良性肿瘤[1],可单发或多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发生于颈部者,其诊断与治疗易与颈部转移性肿瘤混淆,误诊率较高,临床上有研究意义,我科收治的1例颈深部神经鞘膜瘤报告如下.
作者:向银洲;魏莲枝;余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汉族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基因G894T多态性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AD)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ed fragments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榆测了103例CAD患者、104例对照组eNOS基因G894T多态性的基因型.分析了其对CAD的影响.结果:CAD组和对照组eNOS基因G894T多态性的等位基因频率有显著性差异(P=0.029),但是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吸烟史为CA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T等位基因不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D组的eNOS基冈G894T突变频率高于对照组,T等位基因可能与CAD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作者:彭瑾瑜;彭怀燕;聂新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影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转染效率的因素,为优化外源基因在其中的表达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适于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脂质体lipofectin,采用不同的转染条件:脂质体和DNA的用量;铺板密度;细胞与DNA-脂质体复合物孵育时间转染内皮细胞.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转染参数下的转染效率.结果:(1)24孔板中,铺板密度大于2×104个/孔和孵育时间超过4h,反而使转染效率下降.(2)随质粒质量增加转染效率逐渐上升,达峰后质粒质量的增加并不能显著增高转染效率.(3)特染效率达峰前,随着脂质体用量的增加,转染效率增高;达峰后,脂质体用量的增加,转染效率反降低.当DNA(μg)和脂质体(μl]的用量比为1∶6~1∶8时,获得高的转染效率:18.62%.结论:采用优化后的转染参数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转染中可获得较优的转染效率.
作者:段炼;周波;李启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国人正常月骨形态,为新型生物材料腕月骨假体的设计和置人提供理论数据.方法:健康成年男60例,女61例在CT下进行双侧腕关节扫描,获取腕关节DICOM格式文件,利用MIMICS软件重建腕月骨.并根据腕月骨假体的设计要求进行测量.结果:月骨长度(15.40±1.25)mm、月骨高度(6.00±1.16)mm、月骨宽度(12.64±1.43)mm、头月关节面纵向大角度132.28.±6.76.、桡月面近端夹角79.18.±5.87..结论:腕月骨的相关参数是设计新型生物材料假体和置入的关键指标.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适合国人假体的设计,并探讨假体的个性化设计.
作者:钦斌;黄永火;黄伟;吕发金;甘强;王仁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波的主导心房周长(Dominant atrial cycle length,DACL)在房颤药物复律过程中的变化和可能的机制.方法:对30例持续性房颤服用胺碘酮的患者,于服药前、后的1~14 d进行房颤波的采样分析,并计算DACL、P2/p1(第二频峰的功率与第一频峰功率的比值)比值.结果:服药14d后有21例转复成窦性心律(A组),9例未能转复(B组).所有患者服药后的DACL和P2/p1较服药前明显延长和变小(246±27)ms vs(150±31)ms,(215±22)ms vs(143±28)ms,(0.32±0.24)vs(0.43±0.21),(0.49±0.28)vs(0.53±0.23),P<0.05~P<0.001),复律组复律前的DACL较未复律组的DACL延长更为明显(246±27)ms vs(215±22)ms p<0.001).结论:DACL是判断房颤复律成功与否的有用指标.
作者:王渝佩;张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aid,CSF)常规、生化检测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结脑的诊断以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动态分析80例结脑患者治疗前、后CSF常规、生化、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特点及检测结果.结果:结脑患者治疗前CSF开放压力高(87.5%).治疗后压力升高率下降明显,差异具极显著性意义(P<0.01);多数结脑患者治疗前CSF常规镜下清晰透明(87.5%),经治疗后差异对比不明显(P>0.05);治疗前,多数结脑患者CSF细胞数总数升高(94.19%);治疗12周下降至25%(P<0.01);结脑患者治疗前CSF.的生化异常率高达90%以上,治疗12周后氯化物和葡萄糖异常率下降(P<0.01),蛋白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典型的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呈以粒细胞增多为主的混杂细胞反应,治疗中期粒细胞逐渐减少,免疫细胞、激活单核细胞增多,治疗晚期以激活淋巴细胞反应为主,粒细胞逐渐消失,治愈后细胞学恢复正常.结论:CSF常规及生化改变异常率高,对结脑患者早期诊断与疗效评估有重要价值;脑脊液细胞学的动态监测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快速诊断及判断预后.
作者:周大明;彭仕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构建survivin特异性短发夹RNA(shRNA)的表达载体,并以其修饰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株T24,评价其在体内的抑制肿瘤生长增殖的作用.探讨其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B)T24细胞中的作用.方法:设计、合成survivin特异性的短链寡核苷酸,克隆到PTZU6+1质粒载体中.构建survivin特异shRNA表达载体.转染T24细胞;通过PTZU6+1质粒载体介导.成功建立了表达survivin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株T24/survivin-siRNA,拟在体内研究survivin-siRNA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生长、增殖的影响.建立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观察肿瘤形成时间和观察肿瘤形成时间,以及计算抑瘤率;HE染色行组织学检查;SABC法测定survivin,评估survivin在PTZU6+1介导的survivin-siRNA治疗膀胱移行细胞癌后的表达.结果:未转染组、空载体组共发生肌肉侵润6例,可见肌纤维的溶解、断裂等;皮下注射含survivin-siRNA的转染组细胞所形成的种植瘤的时间显著地延长,与其它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含survivin-siRNA的转染组所形成的种植性膀胱癌的体积明显受到抑制,与未转染组、空载体组有明显差异(P<0.01);survivin-siRNA转染组的抑瘤率为68.93%,与未转染组、空载体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survivin-siRNA转染组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降低.结论:应用PTZU6+1质粒载体构建survivin的shRNA表达载体,成功建立了表达survivin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株T24/Survivin-siRNA,有效抑制了survivin蛋白的表达,在体内实验中表明可以抑制T24细胞移植瘤的生长,诱导T24细胞的坏死、凋亡.
作者:杜虎;吴小候;罗春丽;何云锋;刘川;尹志康;曾柯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回顾性评价血管数字减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步进技术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可行性、作用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4~2005年的30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利用日本岛津1250 MA CCD数字X光机的步进技术实施DSA检查,自病变对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至病侧髂动脉后首先全程采集检查区各段蒙片相,以高压注射器经导管自病变侧髂动脉注射60%安其格那芬40 ml(3 ml/s)并同步、实时、一次性采集下肢各段动脉DSA图像.对照组50例下肢动脉实施分段、多次DSA检查.结果:研究组30例一次性获得满意DSA资料者87%(26/30),因注入对比剂引起疼痛导致被检肢体移动而未能一次性成功者13%(4/30);研究组对比剂总用量30~50 ml,平均40ml;造影曝光时间10~20 s,平均12.5 s.对照组50例,分段完成全部下肢动脉造影并满足诊断要求的造影次数为:4次35例、5次15例;对比剂总用量100~150 ml,平均125.5 ml;曝光时间50~100 s,平均75.5 s.结论:在下肢动脉造影中,血管数字减影步进技术大多可一次性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影像资料,明显减少对比剂用量、缩短X线曝光时间而降低其损害,该技术优于分段造影方法,应作为肢体动脉造影的首选技术方法.
作者:宋烈军;罗小平;罗银灯;汪景香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