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玲;孙建鸣
目的:探讨噪声对生长发育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24只Wistar幼鼠,随机分为噪声组和对照组,噪声组在90dB(A)噪声下持续暴露1个月,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其海马区氨基丁酸(Aminobutyric acid,GABA)阳性神经元的表达.结果:在Morris水迷宫试验中,噪声组寻找平台的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末次跨台次数较对照组减少(P<0.01).噪声组海马区GABA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及染色强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噪声可使生长发育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这可能与海马区GABA的合成减少,使神经元的突触抑制效应减弱,LTP的诱导和维持受损有关.
作者:汤艳;程淑群;袁海艳;涂白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比较测定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的3种不同方法.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im-re-solved fluoroimmuno assay,TRFIA)、放射免疫法(Radio immuno assay,RIA)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nzme linked immunoabsorbentassay,ELISA).分别进行线性、精密度、对比实验比较.结果:3种方法中,TRFIA法线性范围宽;精密度试验中TRFIA法批内为3.3%,批间为4.7%;RIA法批内为5.3%,批间为8.9%;ELISA法批内为10.5%,批间为15.2%.比较试验显示RIA法与TRFIA法的结果相关性比ELISA法与RIA法好.结论:TRFIA法测定AFP优于RIA法和ELISA法.
作者:陈海蔚;伍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体外培养的成熟3T3-L1脂肪细胞分泌视黄醛结合蛋白4(Rtinol BindingProtein 4,RBP4)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3T3-L1细胞,待细胞完全融合后两天进行诱导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应用不同浓度的重组TNF-α干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干预后不同时间成熟脂肪细胞RBP4的分泌量.结果:(1)不同浓度TNF-α(0.2、1.0、5.0、10ng/ml)对脂肪细胞RBP4的分泌均有抑制作用,其抑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随着TNF-α浓度的增加,RBP4水平降低越加明显.(2)各实验组随着干预时间延长,RBP4虽有降低之趋势,但组内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差异.(3)二元回归分析提示TNF-α对RBP4有影响.结论:TNF-α能抑制成熟脂肪细胞RBP4的分泌,其抑制效应有剂量依赖性,而与干预时间无关.
作者:未友能;青华;段炼;梅玫;程庆丰;李启富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改进大鼠原位小肠移植(small bowel tansplantation,sBT)的三套管血管吻合技巧.方法:动脉吻合采用供体带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的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AA)段两端与受体的腹主动脉套管吻合,静脉吻合采用供体的肝门静脉(Hepatic portal vein,HPV)与受体左肾静脉套管吻合.结果:60例接受小肠移植的大鼠存活率为93.3%(56/60),整个手术用时1.5~2h,其中动脉吻合用时(4±1)min,静脉吻合用时1min,动、静脉吻合共用时(4±2)min.结论:改进三套管血管吻合技巧既加快了吻合速度,缩短了手术时间,又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作者:张国云;钱学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兔VX2肺鳞癌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自身接种传代保存的VX2肿瘤组织块,移植到健康兔肺内,建立兔肺鳞癌模型.通过肺部X片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待其不同时间死亡后进行大体标本肺、心、肝、肾、脑和淋巴结形态学观察.结果:(1)建模成功率为100%.(2)形态学显示肺部肿瘤呈弥漫性分布,大小不等,呈结节样,表面鱼肉样.接种肿瘤6d时除脑组织外,心脏、淋巴结、肝脏和肾脏均见明显的转移瘤,并呈侵润性生长.(3)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证实为来源于上皮组织的鳞状细胞癌.结论:采用组织块移植法建造兔VX2肿瘤动物模型,不仅具有方法简单、无感染和成瘤率高的特点,而且VX2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与人类肿瘤相似,恶性程度高,对于大型动物建立肺癌模型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会军;王莎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构建和鉴定卡氏肺孢子(Pneumocystis carinii,Pc)主要表面糖蛋白(Major surface glycoprotein,MSG)基因短干扰性RNA(Short interfering RNA,siRNA)表达载体.方法:设计并人工合成针对PC MSG基因的短发夹状(Short hairpin RNA.shRNA)序列并定向克隆到siRNA表达载体pTZU6+1上,采用双酶切后凝胶电泳与DNA测序法进行鉴定.结果:酶切和测序鉴定得到的产物与预期目的基因一致.结论:成功构建卡氏肺孢子主要表面糖蛋白基因siRNA表达载体.
作者:王莉妮;姚云清;谭燕;唐滢浍;李文桂;马良;陈雅堂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对兔体感皮层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cortical evokedpotential,SCEP)和皮层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30只,雌雄不拘,体重(2.2±0.5)kg,随机分成3组(n=10),常温组(A组,维持CPB温度36℃~37℃)、浅低温组(B组,维持CPB温度32℃~34℃)和深低温组(C组,维持CPB温度26℃~28℃).维持Hct在20%~25%,建立开胸体外循环模型,转流量逐渐增加至160ml/min;转流2h后,经坐骨神经刺激,记录体感皮层诱发电位;经颈动脉灌注固定液,取顶叶皮层组织行电镜检查.结果:C组潜伏期高于B组,B组潜伏期高于A组,A、B、C 3组间两两相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体感皮层诱发电位的波幅值低,A、B、C 3组间波幅值两两相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核肿胀,异染色质凝聚增多,核基质电子密度降低,核周间隙扩大,胞质肿胀.损伤程度3组间区别不明显.结论:体外循环温度越低对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体感皮层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抑制越明显;深低温体外循环对皮层神经元超微结构保护作用不显著.
作者:马建军;闵苏;张光新;魏珂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术前介入化疗对大肠癌Smad4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技术对15例经术前介入化疗的进展期大肠癌标本进行Smad4检测,并以18例经全身静脉化疗及21例未经化疗进展期大肠癌作为对照.结果:在3个组中Smad4的表达呈递增趋势(P<0.05),其阳性率为未经化疗的空白对照组19.0%(4/21)、全身静脉化疗组61.1%(11/18)、介入化疗组93.3%(14/15)(P<0.05).结论:术前介入化疗可使进展期大肠癌组织中Smad4表达明显增高,术前介入化疗可作为比全身静脉化疗更为有效的一种治疗进展期大肠癌的辅助化疗手段.
作者:李毅;程勇;张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产前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对胎鼠肺和肝组织维生素A(Vitarain A,VA)水平的影响.方法:健康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Dex组和生理盐水(NoHnal saline,Ns)对照组,妊娠第16、17、18d连续3d分别给予药物干预后,第19d剖宫取出胎鼠,测定肺和肝组织VA水平,观察Dex对组织VA水平的影响.结果:(1)胎鼠肺和肝单位组织VA水平Dex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肺单位组织VA水平升高明显(P<0.01).(2)胎鼠肝组织VA总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组织VA总水平Dex组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用Dex可以提高胎鼠肺和肝单位组织VA水平,同时提高胎鼠肺组织VA总水平,但对胎鼠肝组织VA总水平无显著影响.
作者:房春晓;陈贻骥;瞿平;刘友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RNAi沉默膀胱癌BIU-87细胞磷脂酶C-ε(Phospholipase C epsilon,PLCε)表达后对藏花素(Crocin)抑制人膀胱癌BIU-87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将携有siRNA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Genesil-PLC?转染BIU-87细胞后,分为5组:未转染组、pGenesil-NP阴性质粒组、pGenesil-PLC ε质粒组、Crocin组、pGenesil-PLCε联合Crocin组.MTT法观察不同处理组对BIU-8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RT-PCR法检测转染后对PLCε mRNA表达的影响及各处理组PCNA(Proliferating cellnuclear antigen)、CyclinD1 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PCNA、CyclinD1蛋白表达.结果:RNAi可抑制BIU-87细胞78.06%的PLCεmRNA表达.pGenesil-PLCε联合Crocin组可增强Crocin对BIU-8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48h抑制率达45.30%,且与pGenesil-PLCε质粒组和Crocin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RNAi沉默PLCε组比较,RNAi PLC?联合Crocin组明显下调了PCNA、Cyclin D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P<0.05);较单独Crocin组比较,RNAiPLC ε联合Crocin组显著降低了PCNA基因和蛋白的表达(P<0.05),降低了Cyclin D1蛋白的表达(P<0.05),Cyclin D1 mRNA表达变化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沉默PLC ?基因可增强Crocin对BIU-87细胞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与进一步下调PCNA、CyclinD1的表达有关.
作者:冀慧莹;吴绮思;郭永灿;吕纯芳;赵培;罗春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索缺氧预适应小鼠脑匀浆提取液(Brain tissue extract of hypoxia-preconditioned mice,BHP)对NGF诱导分化的PC12细胞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及保护性作用的适合浓度.方法:复制小鼠急性重复缺氧模型,制备BHP,用考马斯亮蓝法定量蛋白.在分化PC12细胞中加入BHP使其蛋白终浓度分别为1.0、10.0、100.0ìg/ml(BHP组).以等蛋白终浓度正常小鼠脑匀浆提取液(Brain tissue extract of normal mice,BN)作为对照组(BN组).同时设置只加PBS的溶剂对照组(PBS组).缺氧(2%O2)培养24、48、72h后,采用回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OD570nm值)和乳酸脱氢酶(LDH)透出率、缺氧72h晚期凋亡率.结果:缺氧24h时,蛋白终浓度为10.0、100.0ìg/ml的BHP组OD570nm值显著高于同浓度BN组和缺氧PBS组,其LDH透出率显著低于同浓度BN组和缺氧PBS组.随缺氧时间延长,其保护作用逐渐减弱.至缺氧72h时,仅蛋白终浓度为100.0ìg/ml的BHP组OD570nm值显著高于同浓度BN组,其LDH透出率、晚期凋亡率均显著低于缺氧PBS组.结论:BHP对分化PC12细胞缺氧耐受性的增强作用有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蛋白终浓度为100.0ìg/ml的BHP组保护作用稳定、持久.
作者:李宏;高钰琪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讨论、分析心理干预对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对我院耳鼻咽喉科2004年3月~2007年5月新人院的脑脊液鼻漏患者(共32名)进行随机分组;对实验组(共16名)系统地进行心理评估,并进行心理干预,对对照组(共16名)采用传统性心理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对医嘱依从性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对医嘱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日低于对照组.结论:及时了解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反应,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促进漏口早日愈合.
作者:张建容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变应性鼻炎的常见变应原.方法:采用11种吸人性变应原和10种食人性变应原对重庆地区73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并比较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在变应原阳性率分布上的差异.结果:吸入组多见的变应原依次为室尘(91.33%)、螨(83.88%)、早春花粉(68.97%)、晚春花粉(66.67%)、夏秋花粉(61.25%)、烟草(58.94%)、蟑螂(55.28%).食人组变应原以海虾(62.47%)和螃蟹(60.43%)为主.结论:室尘、螨、早春花粉、晚春花粉、夏秋花粉是重庆地区重要的变应原.
作者:钱迪;洪苏玲;杨玉成;王档琴;董小琴;柯霞;朱丽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PV-18 immortalized 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BEP-2D)恶性转化过程中p16基因甲基化改变.方法:选取正常BEP-2D细胞及经过烟草悬凝物处理后的15周(week-15,W-15)、25周(W-25)、38周(W-38)和43周(W-43)的BEP-2D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巢式MSP(Nested-methylation-specific PCR,Nested-MSP)检测各细胞株中p16基因的甲基化改变情况.结果:正常BEP-2D细胞p16基因未发生甲基化,而烟草悬凝物处理后的15周、25周、38周和43周的BEP-2D细胞p16基因发生甲基化.结论:p16基因甲基化改变可能发生在肺癌形成的早期,检测p16基因甲基化可以作为肺癌早期辅助诊断的生物标记物之一.
作者:张诚;吴庆琛;李强;朱茂祥;杨陟华;潘秀颉;谢俊豪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本实验观察32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循环癌细胞数(CTCs)的动态变化,以寻找新化疗的疗效评判标准.方法:分别于化疗前及化疗1周期后、第3周收集32例肺癌患者外周血标本.同时行胸片或胸部CT扫描,并计算肿瘤的大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逆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法定量检测外周血中CK19基因的表达.结果:化疗后CTCs水平显著降低(P=0.000 1).化疗前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患者外周血CK19 mRNA水平明显高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P=0.041).治疗前后CK19 mRNA测值变化与瘤负荷间存在正相关(P=0.000).结论:在治疗过程中,运用fqRT-PCR法对肺癌患者CTCs进行定量监测是可行的.通过动态检测可及时评价化疗反应,有助于在早期阶段即对患者设计更合理、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梅;葛明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RNA干扰活性蛋白酶受体(Pmtease-activated receptors,PARl)表达以及对人类大肠癌细胞侵袭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化学合成PAR1基因序列特异性双链RNA(dsRNA),在脂质体(Lipid)的介导下转染入人大肠癌Lovo细胞株,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AR1mRNA和蛋白表达,体外实验测定肿瘤细胞穿透matrigel的能力.结果:干扰片段转染组的转染Pgenesil-1-PAR1-siRNA后大肠癌Lovo细胞株的PAR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被PAR1-siRNA有效沉默,与阴性对照组、空白质粒转染组相比PAR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转染48h后测定大肠癌Lovo细胞的侵袭力明显降低(P<0.01).结论:PAR1-siRNA能有效抑制人大肠癌细胞株PAR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降低人大肠癌细胞的侵袭力.
作者:陆信仰;王继见;王亚旭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结核菌H37Ra免疫小鼠后产生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及其对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n tubetculosisMTB)毒株感染的保护力.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H37Ra组、BCG组和生理盐水(NS)组,皮内免疫8周后处死小鼠,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取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并用PPD刺激,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SI);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免疫后第8周,用MTB毒株H37Rv经小鼠腹腔注射,4周后处死小鼠,测定小鼠肺脏荷菌量,观察免疫小鼠对MTB抵抗作用.结果:H37Ra免疫小鼠脾脏CD3+T细胞、CD4+T细胞的百分率分别为(41.63±1.68)%、(27.08±0.58)%,显著高于NS对照组(38.34±0.74)%、(24.37±1.60)%(P<0.05). H37Ra免疫组脾脏CD3+T细胞、CD4+T细胞及CD8+T细胞的百分率均不同程度地高于BCG免疫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淋巴细胞SI和IFN-?水平检测均发现H37Ra免疫组显著高于NS对照组(P<0.05),略高于BCG免疫组.感染4周后H37Ra组小鼠肺脏荷菌量与NS对照组比较下降0.954log10CFU,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BCG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H37Ba免疫小鼠后可以诱导产生特异性抗结核的细胞免疫应答,能够抵抗毒株H37Rv的攻击,且免疫效果与BCG相近.
作者:王淑玲;刘来成;卢贤瑜;冯文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彩超、DSA、CTA及MRA在检测兔创伤性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新西兰兔20只,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建立兔股动脉动脉瘤(Pseudoaneurysm,PA)模型,于术后12d(术后7~11d股部形成搏动性包块)行彩超、DSA、CTA及MRA检查,比较其检查结果,并与尸检结果对照.结果:20只兔16只建模成功,尸检显示11个瘤体伴血栓形成.彩超、DSA、CTA及MRA检查,瘤体显示率均为100%,供养动脉显示率彩超为81.25%(13/16),另3种均为100%,瘤颈显示率分别为81.25%(13/16)、87.5%(14/16)、37.50%(6/16)及31.25%(5/16),血栓显示率分别为81.82%(9/11)、18.18%(2/11)、18.18%(2/11)及36.36%(4/11).结论:在创伤性兔股动脉PA瘤体及供养动脉的显示上,彩超、DSA、CTA及MRA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瘤颈的显示上,彩超、DSA优于CTA及MRA,在瘤体内附壁血栓的显示上,彩超优于MRA、DSA及CTA.
作者:黄晓玲;孙建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采用经济,简易的方法制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可量化动物模型.方法:新生鼠仔44只称重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于出生后7d置于75%±1%氧箱内饲养5d然后回到正常空气饲养5d,对照组于正常环境饲养.ADP酶法视网膜铺片了解视网膜血管的改变,组织切片HE染色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免疫组化法观察视网膜各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结果:持续高浓度氧使鼠仔视网膜血管收缩变窄甚至闭塞,视网膜中央部大片无灌溉区,相对缺氧使视网膜大血管明显扩张、迂曲,大量结构异常的新生血管形成.实验组平均每个切面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为(32.800 0±0.767 8)个,对照组平均为(2.750 0±0.716 4)个,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VEGF染色较实验组减弱.结论:该模型可重复性强、稳定性高、可定量研究.是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相关治疗的合适模型.
作者:张琴;韦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联合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体外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1、5、10、20、40ìg/ml),不同时间(12、24、36、48h)T多西紫杉醇的抗癌活性并计算其亚毒性剂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多西紫杉醇(亚毒性剂量)及TRAIL(200ng/ml)单独及联合应用后SGC7901的凋亡率.RT-PCR法检测DR4,DR5在加药前后的表达.结果:对照组(C组)、亚毒性剂量的多西紫杉醇(P组)、TRAIL(T组)及二者联合(T+P)作用24h后胃癌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2.09%、10.65%、7.79%和24.51%,T+P组凋亡率明显升高,与C组、T组、P组两两比较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西紫杉醇处理组DR5表达增加.结论:多西紫杉醇与TRAIL具有协同抗胃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DR5表达的上调有关.
作者:苏艳新;王立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