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严钟德;沈兴平
目的:从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鸭血清中纯化表断抗原(DHBsAg),初步应用于病毒感染后复制的研究。方法: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病毒表面抗原,经Bradford法定量血清中该蛋白含量;建立DHBsAg ELISA检测方法,并与DHBV DNA斑点杂交相比较。结果:纯化DHBsAg经ELISA检测OD490nm≥1.0,Western杂交显示主要肽分子量为17KDa和35KDa:Bradford法定量血清蛋白含量为2.85~5.10μg/m1,DHBsAgELISA检测100份血清标本阳性数为84例,斑点杂交检测阳性数为88例,两者吻合率为94%。结论:DHBsAg的制备及ELISA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病毒感染后复制及体内免疫应答状况奠定了基础。
作者:唐霓;黄爱龙;郭树华;张定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冷冻对人精子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已生育25~35岁男性供精者精液作标本,7.5%单甘油为冷冻保护剂(Cryopreservative agent,CPA),每份精液分别采用速、缓降温法冷冻,冻前、后分别作精液常规分析、精尾低渗肿胀试验、精子超微结构、精子穿卵试验。结果:复温后未加CPA者.均未见有复苏存活的精子;加CPA者,精子存活率、活动率、精尾低渗肿胀率、精子超微结构相对完整的百分率、穿卵率均显著下降,速冻法比缓冻法下降更明显。结论:7.5%单一甘油对人类精子具有显著的冷冻保护作用,精液冻贮对精子的结构及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不同的降温速度对人精子产生不同的冷冻损伤,缓冻法降温冻贮人类精液的力法简单经济,能较好地较长时期地保持人精子功能和结构完整性。
作者:汤召兵;陈在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川崎病(KD)急性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延迟的机理。方法:采用斑点杂交(Dot-blot)检测淋巴细胞p53基因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FCM)检测p53蛋白质表达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K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53基因mRNA和p53蛋白质表达水平降低,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显著(P<0.005);当给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后或加入抗IL-6单抗培养时,外周血淋巴细胞p53基因mRNA和P53蛋白质表达水平提高。结论:KD急性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53基因表达水平降低,其原因可能与本病患者异常升高的IL-6有关。p53基因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K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延迟可能与高浓度IL-6抑制p53基因的表达有关。
作者:易岂建;杨锡强;李成荣;张远维;王莉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l 历史回顾 自1953年Gibbon应用体外循环技术为一房间隔缺损患者直视修补成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与之相随的心肌保护技术也不断发展。首先在手术过程中是否维持心肌供血方面经历了供血-缺血-供血的过程;其次心脏停跳也有化学-非化学-化学的反复;然后体外循环过程的全身及心肌温度也出现常温-低温-浅低温变化[1]。而在心脏静止与跳动方面,出现停跳与不停跳的研究。自1950年Bigerlow,Lindsay和Greeword把低温技术导入心脏手术,1973年Gay成功应用冷钾晶体心停跳液术中心肌保护以来,传统的低温停跳液便成了心肌保护的重要措施。由于心肌不可避免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及低温所致全身生理紊乱,心肌保护效果欠佳,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严重心律失常仍是主要死亡原因[2]。
作者:谢晓阳;李朝先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科在行经股动脉插管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术中发生导管断裂一例,以非手术方法取出。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13岁。因左上肢、双下肢乏力伴麻木二周,加重一周入院。查体:左上肢肌力Ⅳ级,双下肢肌力0级,剑突以下痛觉减退,右下肢明显,左膝腱反射亢进,双侧病理征阳性。颈部MRI示:颈3-胸2髓内病变,考虑隐匿性血管瘤。诊断考虑为颈3-胸2脊髓血管畸形可能性大。入院后在局麻下行经股动脉插管脊髓血管造影术。术中将导管送至左锁骨下动脉,用高压枪注入两次造影剂,显影不满意,在调整导管位置时,发现导管前端已经断裂。
作者:何朝晖;支兴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髌骨在冠状面上不同水平截面部位上内外侧骨质力学强度。方法:20个新鲜的髌骨的不同截面的骨组织制成柱状试件,分别进行压缩及折弯强度测试。结果:髌骨外侧关节面软骨下骨的压缩及折弯强度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髌骨外侧关节面软骨下骨骨质为坚固。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张健;安洪;蒋电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用阴离子交换HPLC分析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反应体系。方法:用Shim-Pak WAX-I柱,30 mmol/L的pH 4.0磷酸钾为流动相,洗脱速度0.5 ml/min,254 nm检测,峰面积定量。结果:上述离子交换HPLC体系可分离并定量测定cAMP和AMP。在硫酸铵分级粗制兔肝PDE反应混合物中,cAMP和AMP同杂质完全基线分离;随反应进行,cAMP逐步下降,AMP上升到平台后再下降。用米氏酶的积分速度方程作图分析cAMP下降的进程曲线,发现硫酸铵分级粗制的兔肝PDE的米氏常数为负数。结论:此离子交换HPLC方法可以分析无杂酶干扰时PDE对cAMP的水解。
作者:廖飞;张晓萍;周岐新;杨俊清;曾昭淳;陈文缘;汤先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对慢性DHBV感染鸭的肝、胰、脾组织DHBV DNA作对比研究。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结果:DHBV不仅可以感染鸭肝细胞,且可感染胰、脾组织,DHBV DNA阳性细胞的分布密度以肝组织高,胰脾次之。结论:DHBV具有组织器官泛嗜性,但其在肝外组织中的复制似不及在肝细胞中活跃。
作者:彭凤英;郭树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测定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在肺癌组织及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藉以探讨其在肺癌增殖、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观察HSP70和PCNA在43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5例小细胞肿癌(SCLC) 中的表达情况。结果:NSCLC中HSP70表达较正常肺组织高;HSP70表达与PCNA表达有正相关关系;有淋巴结转移组HSP70表达高于无转移组;NSCLC中吸烟组HSP70表达高于不吸烟组。结论:HSP70在NSCLC组织中的高表达与癌细胞的增殖、转移有关,可能是调控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重要基因,可作为NSCLC的辅助诊断及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蒋幼凡;薛亚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许多不同类型的药物均可产生严重的血液系统毒性,甚至可引起骨髓粒系祖细胞严重的生成障碍或成熟障碍,以及外周血粒细胞破坏过多,终导致外周血粒细胞明显减少甚至完全缺如。严重的粒细胞缺乏极易并发感染。如何预防和治疗感染,已经成为药物性粒细胞缺乏症治疗成功的关键。本文就1983年至1998年间我院收治的药物性粒细胞缺乏症25例进行分析。
作者:肖青;胡妮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特别是术中防治意外损伤及保证手术安全的技术问题。方法:对我院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2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72例中神经源性肿瘤占28.3%,其次为胸腺肿瘤或囊肿(27.6%)和畸胎样瘤(20.2%):X线检查与术后病理诊断的基本符合率为73.9%(201例);均在全麻下施行手术,其中开胸手术266例,经颈部手术4例,颈胸分别切口同期手术2例;手术方式包括肿瘤或囊肿完全切除、大部切除和开胸探查等。术中上腔静脉损伤4例,其中1例经右心耳上腔静脉插管后修补,二期(术后2周)拔除上腔静脉插管治愈。手术死亡6例,手术死亡率为2.2%。结论:在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中,神经源性肿瘤的发病率居首位,其次为胸腺瘤和畸胎样瘸: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充分的围手术期处理,认真选择切口,在手术操作中防治重要组织器官损伤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关键。
作者:吴庆琛;李良彬;温剑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寻求既经济又有效的造血生长因子样活性物质。方法:采用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与造血生长因子生物活性检测等实验血液学技术,检测胎肌培养上清液、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胸腺细胞培养上清液与脾细胞培养上清液对造血祖细胞CFU-GM、BFU-E和CFU-Mix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胎肌培养上清液和对CFU-GM和CFU-Mix的体外增殖与分化有明显刺激作用,而胸腺与脾细胞条件培养上清液对BFU-E的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胎肌培养上清液中可能含GM-CSF样活性物质,而胸腺与脾细胞培养上清液具有较高IL-3样活性,可以利用组织与细胞培养上清液替代重组造血生长因子进行造血细胞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诊断。
作者:姜蓉;郑敏;王亚平;吴宏;王莎莉;戴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通过AEEG监测,了解颅内占位性疾病手术前后的脑机能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60例颅内占位性疾病者,术前1~3天、术后1周、术后1~3月分别观察其AEEG表现。结果:(1)AEEG术前、术后1周或术后1~3月异常率分别为88.1%、97.7%、77.7%。(2)术前无癫痫发作组,术后新发癫痫17例,提示手术对大脑皮质的损害,可能增加致痫机会。结论:AEEG对颅内占位性疾病术前术后的监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灶及手术对脑机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但炜;唐文渊;何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建立小鼠→大鼠异种心脏移植动物模型。方法:选择NIH小鼠和Wistar大鼠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小鼠升主动脉与大鼠右颈总动脉端端吻合,小鼠肺动脉与大鼠右颈外静脉端端吻合以建立小鼠→大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排斥后取移植心脏作病理学检查。结果:移植成功率87%(13/15)。移植心脏平均存活时间2.15±0.90天。病理检查发现排斥心脏中广泛血管内血栓形成,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部分心肌有局灶性梗塞和凝固性坏死。结论:本模型容易操作,易于观察,稳定可靠,是研究异种移植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黄平;姚榛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顺铂(Cisplatin,PDD),米托蒽醌(Mitoxantrone,Mit),阿糖胞苷(Cytosine Arabinoside,Ara-C)对兔晶体上皮细胞(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s,RLECs)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离兔晶体囊膜行组织细胞培养,传代的2~3代RLECs在96孔板培养24h,然后用不同浓度的PDD、Mit及Ara-c作用细胞24h及72h,用MTT(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比色法进行测定。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PDD及Mit作用于传代培养RLECs 24h IC50分别为38.92 μg/ml、8.92 μg/ml;72h的IC50分别为6.7lμg/ml、2.04μg/Ml。结论:PDD及Mit均为剂量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药物,均能有效抑制兔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在此试验条件下Ara-C对兔晶体上皮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彭惠;李平华;罗莉霞;骆云鹏;汤为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CA-1500全自动血凝仪的基本性能。方法:选择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3因子(AT-3)几种指标,对该仪器的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三个检测系统的一些性能进行初步评价。结果:各指标线性试验,相关系数均在0.97以上,CV小于5%,携带污染率PT为0.2%,APTT为4.6%,溶血干扰试验结果经t检验发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准确度,溶血干扰影响小,可消除携带污染,检测速度可达120项/h,可储存1000人次的实验数据,检验项目组合,打印报告方式多样化等优点,能够应用于临床常规工作。
作者:白垚;李胜发;陈太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溃烂溶解穿孔以及眼内炎症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在大鼠角膜上制作碱烧伤模型,在烧伤后的不同阶段,制备角膜、虹膜、脉络膜以及视网膜铺片,采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免疫组化方法(ABC法),检测眼组织MHC-Ⅱ类抗原阳性细胞。结果:烧伤初期,角膜及虹膜即有MHC-Ⅱ类抗原阳性细胞的轻度增多;在角膜溶解穿孔阶段,MHC-Ⅱ类抗原阳性细胞大量出现,密集分布于角膜缘及溃疡溶解处,以及虹膜、脉络膜组织中,且在形态学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当烧伤后期溃疡愈合角膜病变稳定时,虹膜上依然见较多阳性细胞。正常视网膜细胞未见MHC-Ⅱ类抗原的表达,但在烧伤后角膜溶解期以及稳定期,均可见Ⅱ类抗原阳性细胞。结论:免疫反应可能参与了严重角膜碱烧伤角膜溶解及眼内炎症的病理过程,其发生机理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作者:赵敏;陈家祺;杨培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输入供体血延长大鼠移植胰腺功能存活的机制。方法:取封闭群健康wistar大鼠作为供受体。制成糖尿病模型的受体大鼠分为对照和输入供体血二组。采用胰管开放全胰腺腹腔内移植。术后7天处死动物,取移植胰腺作HE染色和胰岛gomori改良醛复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检测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结果:输入供体血组的移植胰腺腺泡和胰岛结构正常,CD+4T细胞显著增高。对照组胰腺腺泡和胰岛结构破坏,CD+8T细胞,IL-2,TNF-α显著增高。对照组CD3T细胞、NK细胞均比输入供体血组高,但无显著差异。结论:输入供体血延长大鼠移植胰腺功能存活与IL-2,TNF-α降低有关。
作者:孙治君;姚榛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异位妊娠是危及育龄妇女生命及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约占全部妊娠的2%[1]。以往对异位妊娠多采用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阴道超声技术的应用及血HCG测定方法灵敏度的增加,部分异位妊娠能在破裂前作出诊断,这为药物治疗提供了可能。我科自1998年12月至1999年11月对小剂量氨甲蝶呤(methotrexate,MTX)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和副作用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报告如下。
作者:周勤;张和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微需氧菌,它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等的重要病因[1~4]。Hp感染可持续数十年甚至终生,但感染所造成的结果却有很大的不同,一些感染者只表现为无症状的带菌者,而另一些则表现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发展为胃癌。对于这些不同的结果,有以下几点解释:①感染的Hp菌株不同,其致病性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结果;②感染宿主不同,其炎症反应、免疫反应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结果;③Hp感染后胃粘膜细胞的增殖程度增加,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如亚硝胺、高盐等造成不同的结果;④感染的阶段不同,早期感染特别是儿童期感染增加了胃癌的发生,却减少了溃疡病的发生。近年来,Hp毒素的致病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作者:张霞;沈鼎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