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丙沙星及亚胺培南体内、外诱导交叉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袁喆;肖永红;王其南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 环丙沙星, 亚胺培南, 交叉耐药
摘要:目的:研究环丙沙星及亚胺培南体内、外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交叉耐药的耐药诱导性.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敏感株PA5,利用含药琼脂平板法(MH琼脂)及小鼠铜绿假单胞菌腹膜炎动物模型,研究两药体内、外诱导交叉耐药情况.结果:体外环丙沙星及亚胺培南在1×MIC、2×MIC浓度可诱导耐药菌产生,交叉耐药率9.2%及20.8%.体内环丙沙星诱导产生交叉耐药率为3.8%.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交叉耐药菌均可经环丙沙星或亚胺培南在体内、外诱导选择产生.体外环丙沙星与亚胺培南诱导选择耐药突变频率及交叉耐药率无明显差异,体内交叉耐药菌的产生与药物剂量相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机械通气对重症慢性呼吸衰竭治疗失败的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MV)在治疗重症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失败的原因,以及降低治疗失败率相应的措施.方法:通过对治疗失败组20例与治疗成功组30例的多种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研究,分析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结果:治疗失败组中,在上机前重症感染、意识障碍、低蛋白血症、肾功能不全,以及上机后出现心血管并发症、气压伤、低氧合指数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成功组(P<0 05).结论:上机前重症感染、意识障碍、低蛋白血症、肾功能不全,以及上机后出现心血管并发症、气压伤、低氧合指数与治疗失败有关.

    作者:唐小葵;王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应用聚丙烯与膨体聚四氟乙烯修补腹壁缺损的对比实验研究

    目的:对聚丙烯(polypropylene Mesh,PPM)和膨体聚四氟乙烯(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ePTFE)修补大鼠腹壁缺损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用Wistar大鼠,手术造成腹壁缺损,分别采用ePTFE和PPM修补,术后分期进行腹壁抗张强度测定、腹腔内粘连评分以及组织学检察.结果:两种补片周围炎症反应均轻,无肉芽组织过度增生.ePTFE引起的纤维增生反应较PPM弱,周围炎症细胞密度在术后14天后低于PPM(P<0 05).ePTFE组腹壁抗张强度在术后 7天弱于PPM组(P<0 05),嗣后两组无显著性差异.ePTFE的腹腔粘连程度明显较PPM低.结论:两种补片都具有理化性质稳定异物原性小的优点,术后均能维持足够的腹壁抗张强度.ePTFE在组织相容性、抗腹腔粘连方面优于PPM.

    作者:蒲庆华;时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商场空气卫生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目的:建立一个对商场室内空气质量做综合评价的方法.方法:借助重庆市5家商场空气监测数据建立多元判别模型,将各检测点空气区分为不清洁空气、清洁空气、清洁空气三类,通过各商场各类空气的比例判断该商场的综合状况及不同商场空气质量的优劣.结果: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结论:该方法可在实际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畔;田小兵;王润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在肝细胞型肝癌中的免疫电镜观察

    目的:观察雄激素受体(AR)与雌激素受体(ER)在肝癌和非癌肝组织超微结构上的分布.探讨AR、ER在肝癌致癌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胶体金染色法(IGS)标记13例肝细胞型肝癌与5例非癌肝组织细胞内雄激素受体(AR)及雌激素受体(ER),并用免疫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胶体金颗粒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双层膜和脊膜;粗面内质网;结合及游离核蛋白体;核膜及核周间隙,异染色质及常染色质等部位.统计分析表明,肝癌细胞金颗粒明显多于非癌肝细胞内金颗粒(P<0.05).肝癌细胞胞质、胞核AR金颗粒明显多于ER金颗粒(P<0.05).而非癌肝细胞胞质、胞核AR、ER金颗粒数量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提示肝癌是一种雄激素依赖肿瘤,为抗性激素治疗肝癌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罗放;马绍华;唐时森;陆有生;徐晨;王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年原发性胆囊癌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胆囊癌(以下称胆囊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近20年收治的33例老年胆囊癌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合并胆囊结石者占57.6%.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腹部肿块、黄疸.晚期病例占727%.肝脏转移多见.B超诊断阳性率为65 5%.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手术是基本治疗措施.结论:老年人胆囊癌早期诊断极为困难,对有胆石症、胆囊息肉的中老年患者应尽可能早期手术治疗,以防胆囊癌的发生.

    作者:吴平;王偕莲;曾繁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的特点与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39例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综合评价外科治疗方法.结果:Ⅰ期切除吻合24例(61.5%),术后无吻合口漏发生.结论:结肠癌合并肠梗阻,应尽可能Ⅰ期手术切除.

    作者:代远斌;曾希志;向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龟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与耐药性探讨

    目的:探讨龟分枝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机理.方法:从我市工厂医院院内感染标本中分离龟分枝杆菌12株.用琼脂扩散法测定抗生素的敏感性,用滤纸片法进行联合药敏试验,并提取、鉴定质粒,用氟哌酸消除质粒.结果:42种抗生素中.3株龟分枝杆菌龟亚种对大多数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的抗生素敏感.对抗结核药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敏感.9株脓肿亚种对大多数氨基糖甙类的抗生素敏感,对氟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敏感,对多数抗结核药耐药.在药物间均为无关作用.从6株脓肿亚种中提取出一个9 1kb质粒,消除质粒后耐药性不变.结论:龟分枝杆菌是一种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细菌.药物敏感性差异较大.其耐药性与质粒传递无关.

    作者:杨致邦;陈清凤;李华平;陈全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尿中NAG、RBP和FDP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CRI)患者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视黄醇结合蛋白(RB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比色法、酶联免疫法及乳胶凝集法分别检测2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CRD患者和28例健康对照组尿NAG、RBP及FDP水平.结果:CRI患者尿RBP含量、NAG活性明显增高(P<0.01),且在尿FDO组及伴高血压的CRI患者尿RBP及NAG升高更明显(P<0 05).结论:CRI患者残存肾单位肾小球内凝血以及伴有的高血玉可能是其小管-间质损害加重的重要因素.

    作者:杜晓刚;甘华;谯林;刘渝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综合性医院肺结核误诊探讨(附100例肺结核误诊分析)

    目的:提高综合性医院医师对肺结核诊断水平.方法:分析院内外100例肺结核误诊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误诊率17 8%.结论:误诊原因有:①对肺结核的警惕性不高.②对不典型肺结核临床表现缺乏认识.③部分肺结核x线表现不典型.④单凭x线报告做出诊断.⑤不重视痰找抗酸杆菌.减少误诊措施有:①对结核病应有高度警惕性.②提高临床医师对不典型肺结核临床表现认识.③增强对肺结核不典型胸部x线表现的认识.④重视临床治疗后胸片复查.⑤重视痰查结:核菌.⑥纤支镜检查可提高痰菌阴性肺结核诊断率.⑦重视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性诊断.

    作者:张和生;杜先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白大衣高血压的近代研究

    近年来,随着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技术的广泛研究和临床应用,补充了单纯诊所血压(Clinic BloodPressure,CBP)或办公室血压(Office Blood Pressure,OBP)的不足,提高了对白大衣高血压(White CoatHypertension)的认识,本文就近代白大衣高血压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争议之处综述如下.

    作者:刘勇;罗素新;陈家香;陈运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上颌平斜导板矫治替牙期安氏Ⅱ类I分类错牙合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临床常见儿童咬(吮)下唇的不良习惯及其因此而导致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矫治方法.方法:用上颌平斜导板治疗替牙期儿童不良习惯及其所导致安氏Ⅱ类Ⅰ分类错8例.结果:经过平均6个月的治疗,所有患儿均由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转变为安氏Ⅰ类正常,且戴入该矫治器后阻止了咬(吮)下唇习惯的继续发生.结论:上颌平斜导板矫治器体积小、制作容易,能快速而有效地矫治替牙期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及其所致安氏Ⅱ类Ⅰ分类错.

    作者:胡军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乳酸司氟沙星注射剂多中心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司氟沙星注射剂治疗细菌性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开放试验,在三所医院临床观察本品治疗各种感染100例,其中60例与氧氟沙星作随机对照;司氟沙星200mg~300mg,qd;氧氟沙星200mg,bid.结果:司氟沙星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细菌敏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3%、91.1%、93.9%、12%,氧氟沙星为81.7%、90%、91 4%、10%,两组疗效和安全性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 05).司氟沙星的主要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和皮疹,无光过敏反应发生.结论:司氟沙星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每天用200mg治疗敏感菌所致的中至重度感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黄文祥;王其南;贾蓓;时德;肖永红;郑行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糖尿病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某教学医院1996年4月至2000年3月发生医院感染的63例糖尿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1:2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糖尿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为4.52%,糖尿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死率为9.52%.感染部位以肺部和泌尿道为主.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住院时间长、接受侵袭性操作、抗生素使用种类多、合并糖尿病并发症.结论:糖尿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高,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作者:邓蕙;卢仙娥;辛小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威猛和异环磷酰胺两种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对比研究

    目的:为了研究威猛+表阿霉素+卡铂方案与异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顺铂方案分别治疗两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5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威猛联合方案组27例,异环磷酰胺联合方案组31例.均有病理学依据.每4周为一周期,两个周期后方可评价疗效.结果:威猛联合方案组有效率为37.0%(10/27),中位生存期为8.3个月;异环磷酰胺联合方案组有效率为38 7%(12/31),中位生存期为8.1个月.两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毒性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脱发及恶心,呕吐.结论:两种方案临床疗效接近,毒性反应相似,耐受性较好.

    作者:王导新;蒋幼凡;杜先智;薛亚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仰卧位ESWL治疗输尿管下段、膀胱及后尿道结石1271例报告

    ESWL治疗输尿管下段、膀胱及后尿道结石多采用俯卧位,其效果均不甚满意.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我们以仰卧位方式治疗输尿管下段、膀胱及后尿道结石,取得满意效果,并将治疗结果与俯卧位、侧斜卧位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作者:欧阳光;陈在贤;顾寒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16基因状态的研究

    目的:研究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16基因的状态.方法:采用多重FCR分析法、SSCP分析法及以PCR为基础的甲基化分析法,分别对40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中p16基因的缺失、突变及甲基化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40例肿瘤标本中,发现7例(17.5%)p16基因缺失,3例(7.5%)发生了突变,9例(22 5%)有甲基化存在.全部相应的癌旁组织中均未发现有p16基因缺失、突变或甲基化存在.结论:p16基因的异常改变在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 与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胥飙;邓远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336例原发性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碘油用量及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导管位置与碘油用量的关系以及碘油用量对临床疗效、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回顾采用肝固有动脉给药的病例86例及高度选择性栓塞治疗的肝癌250例,并比较二者的疗效、副作用与碘油用量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肝癌大小3~15cm,86例为肝固有动脉给药治疗1~3次者,碘油用量5~10ml/次,肿瘤明显缩小20例(23%),2年生存5例(6%).高度选择性栓塞治疗1~3次的250例,碘油用量15~40ml/次,肿瘤明显缩小163例(65%),2年生存78例(31%).结论:肝癌超选择性栓塞的碘油用量与疗效成正比,副反应随碘油用量轻微增高;固有肝动脉栓塞疗效较差、副作用大.

    作者:罗小平;淦伟;喻明宪;杨伟;沈霞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电视胸腔镜治疗老年自发性气胸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治疗老年自发性气胸的临床价值.方法:电视胸腔镜监视下手术治疗60岁以上自发性气胸21例(VATS组),与单纯胸腔闭式引流治疗58例(胸引组)进行比较.结果:VATS组手术均获成功,无住院死亡,术后胸引对间、住院天数与胸引组比较,显著缩短,死亡率及复发率显著降低,8例呼吸衰竭的患者术后后均得到恢复.结论:电视胸腔镜治疗老年自发性气胸仍为安全可靠的手术,并可降低死亡率,减少复发.

    作者:江跃全;陈诗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食管癌病人围手术期血气分析及临床意义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围手术期监护设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胸外科手术适应症也逐渐扩大,一些高龄低肺功能病人也可接受手术,从而术后低氧血症更加突出.1998年5月至1999年3月本院收治50例食管癌病人,全部成功切除,现将其围手术期血气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力平;陈国才;汪无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术中肉估计I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术中肉眼估计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度,指导术中淋巴结处理方式,有利于准确的手术分期及术后辅助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比较I期子宫内膜癌术中肉眼观察的肌层浸深度及术后显微镜下组织学肌层浸润深度.结果:119例可评价I期子宫内膜癌病例中,术中准确估计肌层浸润深度106例.术中肉眼观察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度为89.1%.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90.3%、70.9%和95.5%.结论:术中肉眼估计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是可靠的、经济、快速的估计子宫肌层浸润度的方法,可以用于帮助手术医生筛选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高危病人.

    作者:唐均英;曾品鸿;徐小蓉;邵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