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斌
对我院2005~2006年误诊的肺外结核5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20~55(平均42)岁,病程2周~3 a,平均3个月.无结核接触史,初始症状呼吸道症状轻或无,3例高热T 39~40 ℃,1例伴有皮肤反复红斑,1例为腕部囊性包块及手指屈曲活动受限,1例2 a前外院初诊为肝区涨痛,2 a后以腰背痛双下肢麻木入院,住院期间因消化道大出血手术治疗的2例中有1例有明显消化道症状,2例可扪颈部或腋部肿大淋巴结,1例右腋下淋巴结融合粘连肿大,乳房稍大,皮肤色红,乳晕处橘皮样外观,乳头稍内陷.实验室检查:血象增高3例;血沉升高4例;3例行PPD试验,阳性1例;胸片1例诊断肺炎,1例上肺结核,1例可疑结核,2例无异常,诊断肺炎者CT检查为结核;1例肝CT 2 a前为多发低密度病变,2 a后CT复查钙化.1例肠结核行肠镜检查病理示慢性炎症.
作者:郑立 刊期: 2007年第19期
我院2001-06~2006-06年以急腹症入院,临床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不相符且行腹部螺旋CT检查15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23~72(平均47.5)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急性腹痛15例,其中伴呕吐11例,伴发热2例.
作者:闫敏;王乃光;孙晓红 刊期: 2007年第19期
海绵状血管瘤又称海绵状血管畸形,多发生在幕上,占64%~86%,而在幕下者少见[1].我们遇到脑干部位2例,误诊为咽喉肌麻痹而就诊于耳鼻喉科,现分析如下.
作者:邱春华;王艳玲;苏海涛 刊期: 2007年第19期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许多心血管患者终要经历的阶段.治疗CHF的目的为纠正和改善血流动力学障碍,缓解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延长寿命.
作者:潘广杰;金军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接待及处理门诊患者投诉,寻求解决的办法,旨在减少医疗投诉、纠纷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6年来医务科投诉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对接待与处理投诉的一些体会与做法.结果:医疗投诉明显减少,医院声誉日益提高.结论:合理安排工作流程,加大宣传力度和多项防范措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相应对策.
作者:罗园园;章小缓 刊期: 2007年第19期
对近年来文献报道药物所致腰痛摘要如下.1 奥美拉唑女,52岁.因胃溃疡给予奥美拉唑20 mg口服,2次/d,服用本品后1个月,患者出现腰痛,双肾B超检查未见异常.停药后腰痛症状逐渐减轻至消失,再次服药,1 d后再次出现腰痛,停药后,次日腰痛逐渐减轻[1].
作者:马瑞琴;王念立 刊期: 2007年第19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内科常见多发病之一,临床工作中容易误诊.现将我院2000-01~2006-01期间慢性心力衰竭误诊10例分析如下.
作者:李中学;连韩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现将我们1996-06~2006-10收治的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11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年龄43~72岁,以55岁以上多见.均以腹胀、纳差及发现腹部包块为主因入院.病程2周~3个月.腹水征多为阳性,妇科检查有时于盆腔可触及形状不规则,质地较硬,实性或囊实性包块,活动度差.超声检查均提示盆腹腔包块,CA125均高于正常.
作者:任利军 刊期: 2007年第19期
对带状疱疹误诊慢性胆囊炎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55岁.3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胀痛,为持续性钝痛,体位改变时疼痛加剧,疼痛无规律性,无腰肩背部放散痛,行B超检查提示慢性胆囊炎,收入内科治疗2 d,无症状改善.入院后第2天右上腹壁及腰背部出现散在红色小丘疹,皮损进行性发展为丘疱疹和水疱,疼痛剧烈,为针刺样,遂请我科会诊,诊断为带状疱疹转入我科.系统检查未发现其他阳性体征.皮肤科情况:皮损分布于右上腹壁及腰背部,沿皮肤浅表神经呈簇集带状分布,为丘疹、丘疱疹、水疱并存,部分水疱融合成大疱,疱壁紧张,周围绕有红晕,触痛明显.我科治疗:给予抗病毒、止痛、增强免疫力、营养神经及外用药对症治疗1周,水疱干燥,皮疹面积缩小,无新生皮损,患者疼痛缓解.
作者:姜向阳 刊期: 2007年第19期
我院1995-07~2005-07共收治子宫内膜癌45例,其中误漏诊11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年龄35~60岁,平均49岁.其中未孕4例.术前诊断为:子宫肌瘤5例,卵巢肿瘤合并子宫肌瘤1例,卵巢肿瘤例、子宫内膜轻度不典型增生1例,子宫腺肌病1例,上节育环后子宫出血1例.临床表现:阴道出血7例:其中4例表现为中等量出血、周期缩短、经期延长,2例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少量出血,1例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伴有贫血.阴道排液2例:其中1例为少量血性白带、1例白带增多伴异味.疼痛:阴道淋漓出血伴下腹隐痛1例.患者自己摸到下腹增大的包块1例.
作者:曹素玲 刊期: 2007年第19期
对氟比洛芬酯致惊厥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22岁.因右股骨上段骨折拟腰麻下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既往无过敏史、无癫痫及精神病史.麻醉前30 min肌注鲁米钠0.1 g、阿托品0.5 mg.L3~4间隙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10 mg,10 min后测麻醉阻滞平面达T10.手术顺利,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毕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批号5027A),1 min后患者突然出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双眼上翻,呼之不应.测SpO2 86%、HR 98次/min、BP 110/62 mm Hg.考虑药物性惊厥,立即面罩供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静注异丙酚50 mg.2 min后抽搐停止,约30 min后神志恢复,无神经系统后遗症.
作者:吴坛光 刊期: 2007年第19期
我们对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2006年流动采血车的全血献血者随机抽取了2 000名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采血过程中和采血后发生的献血反应进行了观察、分析,以便研究掌握献血反应在献血者人群中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改进采血工作,更好地保证献血者的身心健康.
作者:闫玉展;冯冬梅;王春艳 刊期: 2007年第19期
异型输血导致的溶血反应,尤其错输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其临床症状异常迅猛,死亡率极高.我们曾参与救治B型血错输400 ml A型血1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冯曰珍;宫娇;李冰 刊期: 2007年第19期
我科2005-01~2007-01对重度有机磷中毒患者25例采用了先行气管内插管再洗胃的方法,取得满意的抢救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孔可云;李正刚 刊期: 2007年第19期
脑卒中好发于老年人,但近年来研究显示小于45岁的青年人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人群35~45岁青年脑卒中发病率男性为18/10万~142/10万,女性为23/10万~95/10万,占全部脑卒中病例的9.77%,且以缺血性卒中为主[1].引起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诸多研究表明青年脑卒中的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除与老年患者有共同之处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现就青年人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作者:刘建英;濮孟久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髂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报告1例肾癌、髂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情况,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容易误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结论:髂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通过综合分析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手术切除动脉瘤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高危患者,可采用腔内修复术.
作者:苏顺业;卢洪凯;梁利芹;臧家红;吴海燕 刊期: 2007年第19期
为了提高脑瘫早期诊断,现将我院2002~2007年收治的脑瘫患儿漏误诊60例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2岁4个月~8岁.均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所定的定义、分型及诊断标准.
作者:王湘蓉;赵云 刊期: 2007年第19期
1 病历摘要女,62岁.卵巢术后2 a复发,于2007-06-05收入院,准备行化学治疗.入院后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各项指标正常,允许化疗,定于2007-06-07行PT方案(泰素,卡铂)化疗.前1 d 21:00口服地塞米松3.75 mg,2 min后患者出现心慌、憋气,烦躁,出冷汗,手脚冰凉、麻木等不适症状,立即给予吸氧,测BP 120/70 mm Hg,P 100次/min,R 22次/min,急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118次/min).同时,给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动态监护,生命体征基本平稳.20 min后不适症状逐渐改善,考虑为口服地塞米松过敏所致.吸氧1 h后上述症状消失.测BP 120/80 mm Hg,P 90次/min.
作者:王竹梅;牟朝霞 刊期: 2007年第19期
对我院2003-10~2005-06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多器官损伤临床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HIE患儿54例,男30例,女24例,诊断标准参照1996-10杭州会议所修订的标准[1];对照组28例为同期出生的正常新生儿,其中男16例,女12例.体检、辅助检查及病史均排除缺氧缺血性疾病,两组在性别、体重、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王金堂;文静;万斌;邓娜 刊期: 2007年第19期
自1999-05-12《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医师法》)正式实施以来,我院医师队伍管理走向了一个规范化、法制化的新里程碑,从2001-01~2006-12我院通过医师执业考试及注册资格审核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员达到312人.贯彻落实《医师法》切实履行医师职责和义务,保障医师及患者应有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医师法》在提高医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医疗服务质量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作者:周红轮 刊期: 2007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