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斐
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使高职康复专业教育适应就业岗位实际需要,我们以工作岗位职业综合能力需求为核心,将工学结合贯穿教学全程,培养行业需要的、具有过硬专业能力及良好职业素质的实用型人才。通过三阶段递进式教学组织模式的实施,我们认为该模式能较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素质。
作者:郑蕾;许晓惠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调研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第一届大专实习生与临床岗位需求的差距,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从实习生基本素质、工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3方面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结果实习单位对学生总体评价良好;90%以上学生认为自己适应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结论改进教学模式、加强操作技能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叶霞;江凌静;章艳碧;鲍绿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构建以“学”为中心的内科护理学网络课程,以期达到助学目的。方法利用Blackboard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网络资源库建设,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网络课程,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优势。结果内科护理学网络课程资源共享模块访问量大,其次为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模块。结论网络课程有很好的助学作用,可延伸课堂教学,拓宽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需要。
作者:张建欣;许燕;肖焕新;邵山红;邓海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电话干预对化疗间歇期PICC带管患者家庭护理的影响。方法将98例PICC带管出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者出院时给予PICC维护手册;观察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并观摩换药过程,家属在此基础上参与换药并亲自实践,同时给予PICC维护手册及PICC维护人员联系电话,患者出院后由责任护士每周电话随访3次,对维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结果观察组PICC家庭护理质量较高,满意度较高,而对照组护理质量及满意度较低。观察组1例因导管堵塞拔管,1例因死亡拔管;对照组10例因维护不当、感染拔管,2例因死亡拔管,4例因导管堵塞拔管。结论电话干预能够有效延长导管使用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杨英;李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静宁县居民用药安全现状,为保证居民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对静宁县500户居民家庭发放调查问卷,就被调查者对处方药的认知、对药品不良反应的了解以及自我药疗情况等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472份。5.72%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服用过过期药品;49.15%的被调查者用药前会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47.67%的被调查者会私自增加服药剂量;只有32.20%的被调查者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认知较好。结论居民在日常用药或者自我药疗过程中,存在的大问题是药物相关知识匮乏及用药安全意识薄弱,导致其用药行为和习惯不合理,存在很大的用药安全隐患。为此,应当从社区服务、药品包装及说明书设计、药师培训、法律等方面采取干预措施。
作者:李佩;何俊杰;李楠;张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提高本科护生临床实习效果的对策。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对部分护生及临床带教教师进行访谈。结果护生临床实习效果受临床教学医院、本科护生自身及社会对护理专业的认可度多种因素影响。结论临床教学医院要构建科学规范的护理实习带教模式及考评体系,学校要引导护生正确自我定位,稳定专业思想,培养其良好的沟通交流技巧。
作者:王艳书;孟红丽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本文以课桌文化为视角,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形成原因。研究发现,课桌文化形成原因主要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人生的迷茫及困惑、对人生所处位置的不确定、感情因素等,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作者:姚俊红;张习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在查询文献基础上,从教学模式内涵、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综合评述,分析其应用效果,提出学校是否拥有复合型人才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成败的关键。
作者:周璇;王建松;叶萌洁;李娜;王莉;李晓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近5年武威市凉州区不同医疗保障制度乙肝患者住院费用及报销比例变化情况。方法从凉州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和凉州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获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乙肝患者住院报销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3年,凉州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保险和城镇职工保险乙肝患者例均住院费用分别为4085元、7614元和9107元,报销率分别为65.95%、59.85%和72.86%,例均负担分别为1391元、3057元和2473元。例均费用城镇职工高于城镇居民,城镇居民高于农民。报销率城镇职工高,城镇居民低。例均负担城镇居民高,农民低。结论应逐渐消除不同医疗保障制度间待遇不公平性,进一步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作者:刘义文;吉兆华;王兴国;郭致文;李秀梅;张丽;闫永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关键在于其思想动态信息的收集,可以通过面谈法、问卷调查法、家长访谈法、热点分析法、观察法等途径收集,同时注意动态跟踪管理、构建信息收集体系、关注弱势学生群体,提高总结、分析、预测能力。
作者:黄晓丽;关继夫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我国高职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人文教育边缘化、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人文精神培育缺失现象。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进行医学人文素质课程改革,提出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的人文素质课程整体解决方案,为高职医学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尚云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随着医学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机制是非常重要的。结合健康评估网络课程建设与实践,从网络课程平台、素材模块建设、应用体会3方面探索如何建设和开展健康评估网络课程。
作者:佟玉荣;肖焕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以我校哲学与人生课程“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章节教学设计为切入点,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针对性细化教学目标,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加强德育渗透,提高德育课堂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李业明;陈婷;李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索提高在校护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加强思想教育,实施班主任、任课教师自习全程跟班责任制,严格考勤,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加强考前培训。结果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明显提高。结论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了在校护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作者:荣敏;姜晓瑞;韩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学生营养知识掌握情况及饮食行为,为学校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与24 h回顾法,对在校生进行营养知识、饮食习惯和饮食行为调查。结果我校学生对营养知识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每日三餐营养素摄入量分布不均,营养失衡,早餐问题突出,饮食习惯不合理,能量摄入不足。结论加强营养知识教育,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是改善学生营养现状的有效措施。
作者:王富刚;豆康宁;魏永义;尚新彬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温热健脾通气合剂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建立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简便、安全和产妇容易接受的护理模式。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足月妊娠剖宫产分娩的产妇60例,以手术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产科常规护理,不做特殊处理;实验组在产科常规护理基础上于术后24 h起给予38℃~40℃的健脾通气合剂,饭前服用,每日3次,每次50 ml,服用至通气为止。比较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结果实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缩短,且腹胀程度较轻。结论剖宫产术后产妇服用温热健脾通气合剂可有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且副作用小,不影响泌乳。
作者:房润碧;孙建华;马俊婷;高小凤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助产技术实训课教学的效果,为教学改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择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12级高职助产专业两个班100名学生作为教学对象。随机抽取一个班50名学生作为实验组,采用项目教学法;另一个班50名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采用自设问卷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同时进行助产技术理论和操作考核,以评价不同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在增强助产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及知识间联系的能力、病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助产技术动手操作能力和活跃课堂气氛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学生助产技术理论考试成绩和操作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助产技术实训课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张瑞花;高晓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1伊犁州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1调研情况为全面了解伊犁州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们围绕中职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兴趣趋向、学习需求、课外阅读、教学方法、语文学习重要性5方面,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通过与学生代表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
作者:朱辰;边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近年来,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在中职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分析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对护理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探讨在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融入虚拟仿真技术的作用和体会。
作者:苗晓琦;杨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复合型教师的培养策略。方法2009—2014年,我校开展护理专业复合型教师培养研究与实践,通过建立培养机制、优化培养路径、设置多维度评价要素等方面展开。结果我校已打造出一支具有“一专多能”教学特征,拥有“双师素质、多元资格”的复合型护理专业教师团队,我校护理专业被评定为浙江省示范专业、浙江省骨干专业,我校被评定为浙江省护理课程改革责任单位、浙江省护理教研大组理事长单位。结论我校对中职护理专业复合型教师培养策略具有实效性。
作者:周娟仙;施成良;凌杨青;李丹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