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艳波;庞玉成;刘鲁英;张妍霞;金昌洙;栾希英;张立霞
目的: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资源应用。方法以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为观察组,应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答疑解惑、批阅作业、评价考核等。两组学生完成调查问卷,对应用微信公众平台教学资源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满意度、理论知识知晓率、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明行为、科研素养等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用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教学资源和互动评价方法,能显著提高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作者:周启平;吴佳璊;何静;张益忠 刊期: 2016年第14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出现,有必要针对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和社会大众开展规范化的继续教育。将MOOC(又称慕课)这一教育模式应用于我国公共卫生继续教育的优缺点进行探讨,并提出若干建议。
作者:陈仁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随着超声医学的迅速发展,超声已成为临床医生不可或缺的辅助诊断手段,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得超声诊断学成为医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如何提高超声诊断学教学水平已成为令人关注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和体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及临床实例教学,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晦涩的问题清晰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王荣;王兴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课堂教学的导入是新课的序曲,良好的导入技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可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身心愉悦地、聚精会神地进入学习的佳状态,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1]。
作者:陈福壮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了解某院剖宫产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状况及其合理性,旨在为某院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对某院产科2012—2013年987例剖宫产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及频度、用药天数、联合用药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7例剖宫产手术患者均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钳夹脐带后给药占98.78%(975/987);2013年用药时间≤24小时者占45.56%,与2012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6,P<0.01)。单一用药957例,占96.96%;二联用药29例,占2.94%。用药频次在前3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头孢唑林钠、头孢硫脒、克林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钠)仅占0.71%。术后平均切口感染率为1.22%,两年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72小时者的手术部位感染率为6.78%,明显高于≤72小时者(χ2=6.75,P<0.05)。结论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治理及目标性监测,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趋于规范,但预防用药时间仍偏长,头孢硫脒使用频次较高,需进一步加强干预。
作者:张彩萍;白晓兰;李时敏;马国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改革高职护生医用化学操作竞赛的评委组成、方法和内容,达到以赛促学、促教和促改的目的。方法采用将技能、素质与知识相结合;将化学团队与护理团队相结合;将化学知识与护理知识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护生通过竞赛活动,感受到化学与护理的关系,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增强;组织者通过竞赛活动发现问题并明确了教改的方向和措施。结论通过对医用化学操作竞赛的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转变和护生学习观念转变,达到了基础为专业服务的教改目的,从而获得了促学、促教和促改的实际效果。
作者:肖强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以学生为中心”的组合教学法在护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方法用随机法将护理专业学生146人分成两个组,对照组73人采取传统的教师讲课的教学方法;实验组73人采取一种新型的组合教学法。该组合教学法包含课前指导、学生分组、课堂教学、教师点评环节。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考试测验及问卷调查,通过比较两组学生考试成绩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来评估新型组合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的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学生在组合教学法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组合教学法在锻炼学生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独立思考、表达能力以及判断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显著成效。结论这种新型组合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护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作者:周娟;窦争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比较35名AMD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的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及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35例(35只眼) AMD患者治疗前平均佳矫正视力为(32.36±4.266) OD、眼压为(14.44±0.622) mmHg、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为(504.2±53.20)μm。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的平均佳矫正视力为(43.72±4.091) OD、(40.52±4.406) OD;眼压为(15.44±1.063) mmHg、(14.60±0.658) mmHg;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为(238.2±31.94)μm、(289.2±42.83)μm。治疗后患者的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见明显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短期内可显著提高视力、降低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但是因为观察时间短、病例数少,故其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仍有待多中心临床实验的验证。
作者:熊岚;李玉婷;邱亚男;杨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通过分析全国美容机构发展现状、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广东省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开设现状以及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就业情况,从而进一步探讨我省高职院校开设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作者:梁菁 刊期: 2016年第14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英语教学是语言的教学,当然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培养。影响文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性教学可以为我们加强英语教育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提供一种途径。
作者:李芹 刊期: 2016年第14期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交流的不断深化,中国传统中医药及其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认可,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规模也不断扩大。中医药类高校搞好留学生教育对于促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传播传统中医药学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中医药高校的留学生教育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普遍性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作者:张大川;边育红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细胞工程实验是细胞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细胞工程课程授课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验方案等培养出来的学生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生物技术领域,各个教学环节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通过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以期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岳续朋;卢彦欣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角色扮演法在营养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评价。方法将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角色扮演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课后对学生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两组学生除对“扩大知识面”的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10项的满意率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主动性、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及应变能力、培养职业所需综合能力及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效果很好。
作者:王晓晖 刊期: 2016年第14期
随着益丰大药房上市,其对店长数量的需求不断增加,以益丰“店长班”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结合岗位实践经验,对益丰“店长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今后“店长班”培养模式的发展建议。
作者:樊青玲;涂冰;谢显珍;王宪庆;任旻琼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穿透性胎盘植入并发子宫破裂是指绒毛侵入子宫肌层,且穿透子宫壁达浆膜层,导致子宫破裂,是产科比较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腔积液、休克、继发感染等,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且少见,极易误诊、漏诊。本文对我院近期收治的穿透性胎盘植入并子宫破裂1例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群;王艳艳;陈瑞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为了解内地西藏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江西省300名内地西藏中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内地西藏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24名学生SCL-90总分≥200分,40名学生各因子平均得分≥2分,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精神病性、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焦虑、抑郁,检出率均超过3%。内地西藏中职学生SCL-90强迫、敌对和精神病性3个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5或P<0.01);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3个因子得分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0.05或P<0.01);不同年龄中职学生的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张小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急诊科抢救的危重症疾病谱的变化趋势,为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及急诊医师的培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10年中接诊的6206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性别、年龄、病种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206例急诊危重症病例中,男女比1.49∶1;40~59岁年龄段和60~79岁年龄段是急诊危重症发生的高峰年龄段,但呈年轻化的趋势;急诊危重症前五位分别为创伤、神经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毒;创伤的分布与年份存在正相关(r=0.900,P=0.000);循环系统急诊危重症的分布与年份存在负相关(r=-0.798,P=0.006);中毒的分布与年份存在负相关(r=-0.789,P=0.007);其他急诊危重症与年份存在负相关(r=-0.709,P=0.022)。结论急诊科抢救的主要危重症是创伤、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疾病。建立完整的急救体系和机制,重点开展对主要急诊危重病种的联合攻关研究。
作者:李永胜;冯友繁;杨蓉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在提倡整体护理的今天,要求护理专业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熟练的护理专业技能,更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在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注重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主要从非语言沟通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培养两方面进行,让护生在掌握护理操作技能的同时提高护患沟通能力,使护患关系达到佳状态。
作者:程明珠 刊期: 2016年第14期
通过基于动态演变模式下的课堂设计,提高病理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初步具备临床医学思维。主要从教学目标、动态演变的实施等方面进行课堂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常晓宾;李天驰;郭珺;崔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通过举行技能竞赛对提高生物化学检验实践教学效果的启示。方法随机选取我校2014级临床检验专业1班、2班各50名学生,分为20个参赛组,每组5名学生,分为初赛、复赛、决赛,竞赛内容为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常规项目,评分标准依据校编《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训教程》。赛后当场统计成绩并分析结果。结果学生基本技能、实验操作项目掌握比较牢固,综合提高项目比较差,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要充分发挥技能竞赛在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竞赛为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践教学的改革。
作者:归改霞 刊期: 2016年第14期